跨组织信息集成平台研究与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20
应用集成开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而应用集成开发平台(Appli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简称AIDP)则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AIDP的定义、特点、研发与应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AIDP的定义及特点AIDP是指将不同的应用程序、服务、数据连接在一起的工具,作为一种开发框架,既能够加快数据整合的速度和准确性,又能够减少资源投入。
AIDP主要包括宏观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简称ESB)和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PMS)两个部分。
ESB是将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的不同应用程序、服务、设备等作为服务组件进行集成,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应用程序之间数据传输、数据格式转换和连接。
而BPMS是基于业务流程模型开发和管理各种业务流程的系统,可以实现业务流程规划、监控、协调等功能。
AIDP的主要特点包括:1. 可扩展性AIDP可以集成多个不同的应用程序,为企业提供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开发环境,方便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2. 可重用性AIDP的组件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共享,有效地减少了重复开发,提高了开发效率和质量。
3. 可管理性AIDP的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监控和优化所有的应用程序,方便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二、AIDP的研发与应用AIDP的研发和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研究和开发AIDP的研发需要用到多种技术,如SOA、ESB、BPM、Web Services等。
因此,AIDP的研发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实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需要与最新技术保持同步,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2. 系统集成AIDP的应用需要对不同的系统进行集成,涉及到数据迁移、接口协调等技术,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格式转换等操作。
集成产品开发形式的探究与实行企业发展阶段通过对大多数企业调研分析得出,企业发展大致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单项目、单产品阶段,对应商业模式为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生存型模式。
第二阶段:多产品、共享产品和货架平台阶段,对应商业模式为产品扩展型模式,该模式是企业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
第三阶段:以共享为核心面向客户需求的阶段,对应商业模式为运营客户型模式。
第四阶段: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关注利润阶段,对应商业模式为集成产业链型模式。
第五阶段:持续改进阶段。
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种商业模式的升级,都代表着企业组织和流程发生了变化,集成产品开发模式是帮助企业进入产品扩展阶段的最有效模式。
目前,国际一流企业大多处于第四阶段,我国大多数创新型企业均处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而研究院的某些单项处于第二阶段,还有某些单项尚处于第一阶段。
模型框架的构建针对航天产品研发过程复杂、系统庞大、协作面广、研制周期紧张等特点,研究院基于自身现有信息化能力条件构建了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型框架(见图1),其包括4个流程、4个支撑体系和2个团队建设。
4个流程指产品战略流程、市场管理流程、产品开发流程和技术开发流程。
其中,产品开发流程包括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和产品维护管理6个阶段,其对应研究院的产品研制6个阶段。
4个支撑体系指项目管理支撑体系、质量管理支撑体系、绩效管理支撑体系和成本管理支撑体系。
2个团队指集成开发管理团队(IPMT)和产品开发团队(PDT)。
在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建设中开展产品研发管理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32图1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型框架图◆“人”、“过程”和“技术”是集成产品开发建设的基本要素。
“人”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产品研发人员,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协同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过程”是企业在产品研发活动中所采用的组织管理方式;“技术”是“人”在“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和工具,三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集成是集成产品开发建设的关键所在。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平台功能发挥的优势、障碍与策略作者:毕颖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年第08期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战略的根本路径,也是大学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与科研院所、产业界的企业共享协同创新资源,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竞争优势。
本文通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战略定位与策略选择。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平台;SWOT理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组织协同。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能否发挥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将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协同主体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平台上进行有效集聚融合,顺利开展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对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SWOT分析,并进行战略定位,有针对性提出实现协同创新平台功能的策略选择。
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地位明确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就要准确地理解产学研协同创新。
什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構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1]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作为一个基本主体,需要和企业、科研院所等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以实现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必然要求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新型科研组织。
[2]然而,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作为学术单位,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知识转移,将大学生产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转移到企业。
事实上,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的知识创新链的创建。
基于四层B/S结构的银行网络跨平台开发与集成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银行级应用服务器为核心的三层服务模式架起了银行与用户之间的网络桥梁。
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增加,如果遇到单一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开放式的服务集成环境和平台来实现多家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协同服务于用户的新的服务模式,以此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及市场策略的形成等。
从银行服务的实现采用的架构来看,大多采用三层的B/S结构或者基于三层的B/S结构的n-层体系结构,银行根据内部需求开发相应的服务流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紧密的耦合方式,这使得多家银行之间的应用集成需要建立在各自的服务流程的基础上。
而根据现有的银行服务电子化的特点,如网上电子银行系统,大多数的服务流程都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因此可以把银行服务流程的实现与其内部业务数据的组织和存储分离,实现银行间的服务流程的共享,把三层结构中的商业逻辑层的实现分为业务逻辑层和数据逻辑层来降低服务流程和银行内部业务数据之间的耦合性,从而形成多家银行共享服务流程并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向用户服务的新模式,并逐步将原有的以数据层、商业逻辑层、表示层为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转变为以数据层、数据逻辑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构成的四层体系结构。
由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建立和实现用户与银行服务之间的动态关系,如何构建基于共同标准的商业化服务的集成平台,如何实现在集成平台上各种服务的共享和绑定的服务流程等主要问题,来讨论四层B/S结构,并讨论相关的实现技术,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实例。
关键词:三层结构、四层结构、开放式的服务集成环境、商业逻辑、耦合性、服务模式Cross-platform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based on the 4-tier Browser-Server Architecturefor Bank System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service mode based on the 3-tier architecture with the core-tech of bank application server build the net-bridge between the bank and the client. However, when the service offered by a single bank can’t meet more contents of the client, we need an opened-up service integration platform and environment, which can realize different banks binding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Furthermore, with the platform, the bank can also find the counterpart in market and turn the tactic relevant to other bank into reality.Most of the banks build their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3-tier Architecture or n-layer Architecture based on 3-tier. The bank forms the service flow by its own need in its business operatio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bank and the flow are coupled tightly. And it has great familiarity in the service flow in the trend of electron such as e-bank on the Internet. A lot of e-bank service flows are alike in structure. So we can separate the flow from its data-content and data-storage. Make banks to share the flows formed by the platform and realize their tactics. Thus we can divide the former business layer of the 3-tier architecture into two layers as data-logic layer and operation layer to reduce the coupling of the two sublayers. So we get 4-tier architecture instead of 3-tier one.Accordingly, the question is how to build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bank and client, how to build the business service integration platform based on the common standards, how to achieve the services share and binding.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4-tier architecture in some aspects and give the examples and the resolutions.KEY WORDS : 3-tier architecture, 4-tier architecture , integration platform and environment of opened-up service , business logic , coupling , service mode第一章绪论1.1 银行信息系统的现状与特点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银行综合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与电子化进程,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更有利于银行内部管理需求的实现。
管理系统的跨平台集成与数据共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企业和组织都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自己的管理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然而,随着业务的扩展和发展,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不同管理系统之间的跨平台集成与数据共享,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一、跨平台集成的挑战与重要性在企业和组织中,通常会存在多个不同的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可能是由不同的厂商开发,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技术,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
要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集成,首先需要解决跨平台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问题。
跨平台集成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同平台之间的技术差异:不同操作系统平台和开发技术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寻找一种通用的集成方案;2. 数据格式和协议的不统一: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可能不一致,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和协议适配;3. 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高:跨平台集成涉及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跨平台集成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避免数据孤岛现象,实现信息的全面化和一体化管理。
二、实现跨平台集成的技术手段为了实现管理系统的跨平台集成与数据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术手段:1. Web服务(Web Services):Web服务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标准化服务,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可以实现不同平台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采用SOAP协议和WSDL描述语言,可以实现跨平台的数据共享和集成。
2. RESTful API:RESTful API是一种基于REST架构风格的接口设计,采用HTTP协议进行通信,具有简单、灵活、易于扩展的特点,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集成。
3. 数据库连接:通过数据库连接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同步,例如采用ODBC、JDBC等标准接口,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异构数据融合中的跨平台数据集成技术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异构数据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着大量异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的平台、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格式。
如何将这些异构数据进行集成,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对跨平台数据集成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有问题,并提出一种高效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1. 引言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系统和平台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系统和平台中存在着大量异构数据,如何实现这些异构数据之间的有效集成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异构数据融合中存在问题2.1 数据格式不一致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文件格式和数据库格式。
这导致了在进行跨平台集成时需要面临格式转换、兼容性等问题。
2.2 数据语义差异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存在着语义差异,即相同含义下使用不同的术语和标准。
这导致了在进行数据集成时需要进行语义映射和转换,增加了数据集成的复杂性。
2.3 数据质量差异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的数据质量差异也是进行数据集成时需要面临的问题。
不同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数据冗余、不一致等问题,这需要在集成过程中进行数据清洗和处理。
3. 跨平台数据集成技术研究3.1 数据格式转换技术为了解决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的格式差异问题,可以使用一些格式转换技术。
例如,可以使用XML、JSON等通用格式来表示异构数据,并通过解析器将其转换为目标系统所需的格式。
3.2 语义映射技术为了解决语义差异问题,可以使用一些语义映射技术。
例如,可以使用本体论来描述不同系统中的概念,并通过本体匹配算法来实现跨平台之间概念的对应。
3.3 数据清洗与处理技术为了解决数据质量差异问题,可以使用一些数据清洗与处理技术。
例如,可以通过规则匹配、异常检测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提高其质量。
4. 跨平台数据集成技术应用案例4.1 跨平台数据集成在电商行业的应用在电商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构数据,如商品信息、用户信息等。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就是针对这种趋势而设立的,它是指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将不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项目。
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项目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还需要做好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协调工作,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本文将深入探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从项目管理的范围、原则、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项目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项目的规划和组织,包括确定项目的目标、范围、时间和成本等基本要素,以及建立项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其次是项目的执行和控制,包括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进度的监督和调整、风险的管理和应对等。
最后是项目的收尾和总结,包括项目的交付和验收、相关文档的归档和总结、以及与项目相关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传承。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和成功完成的关键。
首先是明确项目目标,项目的目标应该清晰明确,既要符合业务需求,又要能够实现,以便于项目团队全力以赴。
其次是合理规划,项目的规划应该合理充分,包括项目范围、时间、成本、风险等方面的规划,以便于项目的顺利进行。
再次是有效沟通,项目管理中的沟通非常重要,需要确保项目团队之间、项目团队与客户之间的沟通畅通,以便于及时传递信息和解决问题。
最后是不断改进,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监督和调整,以便保证项目按照规划进行。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瀑布模型、敏捷开发和混合模型等。
瀑布模型是比较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其特点是按照顺序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适用于项目范围较为明确的情况。
敏捷开发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项目管理方法,其特点是周期短、周期内可交付的产品功能较多,适用于项目范围较为不确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