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9课《家》——祖孙之间
- 格式:ppt
- 大小:5.53 MB
- 文档页数:57
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9《家》祖孙之间巴金曾说:“要是没有我的最初二十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选文主要写了祖孙之间的冲突,其中对祖父高老太爷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肖像描写起到了巨大作用。
如:“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
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
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
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
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这里对封建势力的代表——高老太爷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显示出他衰颓、行将就木的迹象。
[技法点拨]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因此,认清人物的外部特征,就可能有助于了解人物性格的特征。
本文对高老太爷的外貌描写,对塑造其封建家长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1.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3.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精彩运用请你就熟悉的人物,运用外貌描写一段短文。
【示例】他——拥有着犀利的眼睛、黑豹似的目光、手指宽的眉毛、粗大的鼻子与黝黑色的脸颊和一把白色的卷胡须。
这是一张多么普通的脸啊,混在人群中都不会很突出,人们也不会知道在他们中间拥有着一张不同的脸的人竟然是一位身份地位都很高贵的天才,不,应该说是一位天才的灵魂,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看着他那犀利的眼睛真是惊人,这是一双真正能够透视人心的眼睛,他看着别人的时候就像在透视别人和窥伺别人的灵魂,直击别人的要害让别人冷不丁地想倒退一步,我想避开他那黑豹似的目光,可是却无法成功。
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依为命祖孙情老人常在路口眺望:孩子的父母,你们在哪里?14年前,黄石71岁的老太张金环,火车上偶遇一带毛毛的妇女,火车临开前的几分钟,妇女说要上厕所,托老人帮忙照看一下毛毛,谁知这一去,妇女就没再回来。
14年来,老人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孩子,并和孩子建立了深厚的祖孙情。
但老人依旧盼望孩子的亲生父母有一天能找上门来,“我已经85岁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孩子可怎么办?”火车上一次偶遇手中多了个婴儿都下午6时了,孙子“兴兴”还没有从学校回家,今年85岁的张金环老人显得有些焦虑,她不时跑到门外的雨中去张望,嘴里不停地“唠叨”:“这孩子,越来越贪玩了。
”2月15日,在黄石市西塞山区太子湾村张老太家中,两间破旧的房屋正多处漏雨,尤其是狭窄的过道与卧室之间的进门处漏得最厉害。
张老太在这里放了两个盆,雨水顺着墙沿滚下,发出有节奏的“滴答”声。
老人每次进出,都要用手抓紧门框,然后吃力地从两盆中间跨过去。
屋里仅有的一两样家具都是“老古董”了,一台17英寸的旧电视是家里唯一的“亮点”,那也是一个亲戚送的。
“兴兴还算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学习也认真,只是放学后爱和同学打打乒乓球。
”老人告诉记者。
“兴兴”是她孙子卢兴旺的小名。
昏暗的灯光下,老人找出一张奖状,那是孙子上学期获得的,老人视若珍宝,平时都用塑料纸小心地包藏起来。
下午6时30分,小兴旺回来了。
“怎么这么晚才回?冷吗?饿不饿?”老人迎上前问。
太子湾村紧挨着一条铁路,火车经过时汽笛声和巨大的轰鸣声清晰可闻。
老人没事时经常会到铁路边转转,有时盯着长长的铁轨发呆:如果兴兴的父母来找孩子,他们会坐火车来吗?……1992年4月的一天,71岁的张金环老人看望在铁山上班的丈夫后,在铁山站乘火车返回黄石。
上车后刚放下行李,身边一位操着大冶口音的妇女便急切地对她说:“婆婆,帮我把小孩抱下行吗,我去上个厕所。
”热心快肠的老人二话没说就接过小孩,口中还叮嘱妇女:“快点回啊,火车马上开了。
《家·祖孙之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巴金以及《家》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3、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预习了解家族小说、巴金、《家》的基本情况。
2、通过阅读、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及其内涵、塑造方法,理解祖孙间的矛盾冲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思封建大家庭的专制与腐朽,感知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二、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形象内涵和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法五、教学资源:导学案、、课文六、课型:新授课七、安排:1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家”的联想温暖、幸福、爱、思念……对比高老太爷的典型语言,体会《家》中封建大家庭的专制,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巴金以及《家》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3、把握文中的典型形象及其内涵,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祖孙两代人的冲突实质。
学习重难点:目标3、4(三)自主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女佣颔下檀郎校书大吹大擂挨打颧骨一瞥强辩2、解释词义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
(四)情节梳理1—7段高老太爷假寐,觉慧观察、回忆祖父8—17段高老太爷训斥觉慧,觉慧分辩18—末段高老太爷吩咐觉新看管觉慧(五)形象解读高老太爷在《家》整部小说中,高老太爷的第一次正式出场就是在我们节选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把他作为一个重点形象来解读。
1、速读1—7段。
用原文词语概括假寐时和觉慧记忆中高老太爷的特点,明确人物描写手法。
答案:(假寐时)衰弱(记忆中)相貌庄严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亲切古板不近人情道貌俨然讲道德说仁义顽固荒唐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2、品读8—17段。
《祖孙之间》巴金【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封建大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把握小说反映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和抨击旧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
3、欣赏节选的重要段落,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欣赏小说的美。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后欣赏,提出问题,立足文本分析,解决问题---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提出问题,辩证评价人物形象的思维【教学重点】立足选文的解读,正确理解高老太爷和觉慧祖孙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高老太和觉慧的人物典型形象【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要介绍《家》的主要人物和思想体系,以及巴金先生常识,并要求学生画出节选中人物描写的主要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爷爷的印象和和关系?爷爷的印象:和蔼、善良、疼爱我、呵护我、关心我、理解我、善解人意、慈祥…….我和爷爷的关系:友好、和谐的但我们所学课文:大家看图片说说这里都是谁?出示幻灯(第一张:高老太爷和姨太太。
第二张:觉新、觉民、觉慧)是什么关系?(祖孙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性格和理念的冲突)二、文本解读问题探讨1、反复阅读节选的重要段落,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
2、根据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觉慧又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3、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明确】1、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外貌、神态与动作、语言等2、请画出表现神情的语句和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
①外貌: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
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
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
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
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第9课《家》——祖孙之间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及《家》中的名言警句。
2.读:阅读课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3.练:掌握小说中人物的外貌描写。
4.写:就自己熟悉的人物,运用外貌描写一个片段。
一、诵记名言警句《家》中的名言警句1.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
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
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
2.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3.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
4.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5.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新的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
巴金创作《家》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就是“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
巴金曾说:“我接受了‘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用反封建的眼光去看家庭。
……我在小说里攻击的是旧制度,不是对个人。
”换句话说,巴金的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的《家》,其实不是自现实中提炼出来的现实,而是“主题先行”(攻击旧制度)之后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