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地理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2
河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学会运用整体性理论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自主学习】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________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________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共同构成了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_____的改变。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④____________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指岩石经过⑤________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⑥____________。
(2)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⑦____________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土壤属性成土母质的影响物理性质成土母质的⑧________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化学组成成土母质的⑨________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2.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⑩________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1)生物是土壤?_____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导学案一、导(2分钟)1、提问上节重难点知识2、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
3.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思(10分钟)(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1)具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3)区域具有。
(4)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条件,并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因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置纬度30°N附近43°N~48°N海陆位置我国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地处我国地区的中部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行为要求:起立、聚首、主持、成员依次发言,小结,笔不离手。
讨论要求:组长主持,每人都讲,及时记录总结,综合题按要点总结关键词及疑点,小组成员互相监督。
激情要求:以为小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荣,以“全都会”为荣(全,即每个人、每个题)。
下面为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对比分析两图,探究以下问题。
长江三角洲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松嫩平原气温和降水分布图1.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的高低,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又有何差异?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农业生产差异的突出表现有哪些?究其原因是什么?四、展(10分钟)基础知识填空题随机抽人,口头展示;合作探究小组代表根据问题展示会点、疑点,其他小组质疑、挑战、补充;动作迅速,激情展示五、评(5分钟)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六、检(5分钟)当堂背诵、检验。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辩证地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读图分析,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3.运用典型案例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板书: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推进新课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构成了奇妙的自然地理环境,环境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探讨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在地球发展的历史中,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阅读教材P66~67“自主学习”)思考: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为什么具有重要意义?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为什么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生1.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河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 3.3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归纳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2.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3.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分布。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
【难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自主学习】一、主要陆地自然带1.陆地自然带:由气候_______和土壤共同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_______分布。
2.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图表。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分布规律实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随______度变化而更替;沿______线方向延伸____和_____地区,如非洲沿200E 经线自然带变化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沿______度变化方向而更替;沿______线方向延伸______地区,如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垂直分异规律从______向______更替;沿______线方向延伸______的高山,如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地方性分异规律______性和______性冰原气候苔原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温带荒漠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课堂探究】探究活动一:分析识别某地的自然带及其分布规律1.图中①-②-③-④的更替是以为基础的,反映的是_________ 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2.③-⑤-⑥表示地理环境从向的地域分异规律。
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__。
A. ①→②→③→④ B.④→⑤→⑥C. ①→⑤→④ D.③→⑤→⑥探究活动二: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珠穆朗玛峰南坡山麓的自然带(基带)是,从它开始,共有个自然带。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地理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导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 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环境变迁对生物的影响。
2. 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探究其他自然要素(如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过程】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 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① _______________ 演化过程。
(2) 生命出现后,② ___________ 化即③ ____________ 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 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 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因素的特点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⑨ ___________ 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⑩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
2.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变化原因:对? ________________ 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程度: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行为: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等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臭氧层破坏等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材料】猛犸是鞑靼语“地下居住者”的意思,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
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地区的一种古哺乳动物。
它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
从猛犸的身体结构来看,它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
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这种动物一直生活到几千年以前。
1你认为猛犸象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大约5亿〜6亿年前,在地球学家称为寒武纪的时代开始之时, 间内出现了。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习目标] 1.知道地质史上的两次生物灭绝的原因及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学会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分析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梳理]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生命出现⎩⎪⎨⎪⎧⎭⎪⎬⎪⎫以前:化学演化以后:生物演化环境演化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2)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对环境影响愈来愈大。
2.自然地理环境显著变化——产业革命以来(1)原因: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程度: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行为: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
(4)结果: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提示: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2.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提示: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因此,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3.为什么说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提示: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因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4.人类对环境有哪两方面的作用?这对人类活动有何启示?提示: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2、识记生物进化历程3、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
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一方面:另一方面: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和————,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预习自测1.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A.平原B.高原C.盆地D.海洋2.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A.古生代B.中生代C.第三纪D.第四纪3.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4.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③③⑤我的疑问: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自主学习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
这份导学案主要涵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册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重要概念都被详细列出,并配以相关题和实践活动。
该文档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提供给教师备课时参考。
全书分为以下八个单元:
1. 地球与地图
2. 人口与城市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4. 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
5. 区域差异及其调整
6.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7. 人文地理环境
8. 全球环境问题
每个单元按照如下结构进行导学:
-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问题激起学生对即将研究内容的兴趣;
- 精讲知识点,详细介绍该单元的重要概念、知识点并配以样例图示,对于一些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 运用知识,通过各种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 自主探究,提供大量的题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自主研究。
总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是一份完备的教学辅助资料,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学科水平的提升和共同进步。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习目标:1.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情景导入: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
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你知道造成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学习任务:(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二)思考问题(根据课本知识回答)普通班1.生命起源于什么?地球早期对地表环境的演化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2.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3.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在环境变迁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超过自然扰动的程度。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实验班1.说出地质年代名称,描述各地质年代的地理环境特点。
2.概括生物的进化规律。
(三)自我检测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共11分)“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
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
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一中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学习目标】
1.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
2.结合实例,能辨认出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搜集课外资料,能辩证的分析出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 和,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种类(如)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和古老的类则全部灭绝,植物明显衰退。
(3)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种类也灭绝了。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能够有意识地和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
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1)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等,导致。
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通过和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社会。
(2)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危及的生存。
(3)启示: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与的关系。
【课堂探究】
1、阅读课本68页内容,谈谈你所知道的恐龙灭绝之谜。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目前,已引起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典型事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
全球变暖,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试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
【随堂练习】
1.地球表层演化由化学演化进入到以有机演化为主的进程时()
A.生命已经出现
B.地球内部开始分层
C.恐龙开始出现
D.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2.下列植物进化由低级到高级排序正确的是()
A.藻类植物—被子植物—孢子植物—裸子植物
B.藻类植物—裸子植物—孢子植物—被子植物
C.藻类植物—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
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的特点。
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D.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自然环境的破坏
4.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作用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C.生物制约着地理环境
D.动物的迁移作用
5.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
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即成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人类活动尊重和顺应了自然规律的是()
A.内蒙古草原退牧还林
B.黄土高原上植树种草
C.撒哈拉沙漠南部草原区开垦成耕地
D.亚马孙平原的大量热带森林遭砍伐
7.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A.改善长江中上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B.减轻鄱阳湖等湖泊的泥沙淤积
C.有利于珍稀水生生物的繁殖
D.改善中下游长江洪水期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