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城市-中俄英
- 格式:xlsx
- 大小:22.71 KB
- 文档页数:3
俄罗斯主要城市概况莫斯科一、城市概况(俄语:Москва[mɐsˈkva],俄语拉丁字母拼写:Moskva)是俄罗斯联邦和莫斯科州的首都,并且自成为首都起就一直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城区人口逾1,1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1/10。
面积2,510平方公里,与莫斯科州和卡卢加州接壤。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时代开始,到沙皇俄国至苏联及俄罗斯联邦政权都一直担任著国家首都的角色。
它是历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宫所在地,并一直作为上述政权的总部,为俄罗斯数个被列入世界遗产之一的建筑群。
二、历史概况莫斯科得名于如今穿越整个城市的莫斯科河,而莫斯科河的名字来源有三种解释,分别是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
莫斯科的建立被认为是在1147年,当时,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争夺基辅王位的一次战争后战斗获胜后,他邀请了自己的盟友切尔尼戈夫公爵斯维亚托斯拉夫·奥利戈维奇去到了弗拉基米尔公国边境上的一个名叫莫斯科地点庆祝自己的胜利,这也是史书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这个地方,而后,俄罗斯人便把这一年作为莫斯科的诞生的日子,不过当时的莫斯科还是一个小村庄。
1156年,尤里·多尔戈鲁大公在莫斯科巩固了防御措施,由此莫斯科便有了一个防御性的要塞的地位。
1263年,莫斯科大公国建立,1276年,首任莫斯科大公达尼埃尔立莫斯科为首府,1238年-1480年期间,莫斯科被金帐汗国统治;15世纪俄国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周围力量进行反对金帐汗国统治的斗争,并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时在1478年最终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俄罗斯沙皇国,而莫斯科则成为俄国的首都;1572年莫斯科被克里米亚鞑靼人袭击和和焚毁。
1700年后,彼得一世迁都到圣彼得堡。
1917年11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
西⽅记者感叹:中俄边境差距太⼤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长期以来⼀直是该国的“⽼少边穷”地区,⽆论空间、⼼理、经济的距离,都离俄罗斯⼼脏地带⾮常遥远。
图为距离中俄边境160公⾥、现已废弃的驻军⼩镇Mirnaya,10岁的男孩Sergei骑着⾃⾏车经过⼀⽚废墟。
2004年中俄达成边界协议后,俄罗斯从当地撤军,导致以军事为主导的当地经济突遭重创。
图为中俄边境的俄罗斯城市后贝加尔,⼀名当地妇⼥坐在楼顶,眼前是⼀⽚破旧的建筑群。
相⽐于9000万中国东北部居民,仅有600万俄罗斯⼈居住在远东地区,且由于持续出现的低出⽣率、当地居民外迁等原因数量不断下降。
1987年,中俄在多年僵局后逐渐开放边境⼝岸,成群的中国移民开始越过边境线,到俄罗斯谋⽣,同时也填补了当地的⼈⼝空当。
图为在中俄边境哈巴罗夫斯克市场打⼯的中国移民。
哈巴罗夫斯克是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的中⼼城市。
苏联解体后,哈巴罗夫斯克变成开放性边界城市。
中国⼈在这⾥⼀开始是摆地摊兜售各种商品,随后开始在有规模的市场⾥销售中国产品。
这⾥也逐渐成为中国商品进⼊俄罗斯的重要集散地。
图为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场打⼯的中国移民下班后洗漱。
繁荣的边贸催⽣了⽆数富翁,中国商⼈也开始涉⾜更多的产业,并雇佣当地居民。
中俄边境城市布拉⼽维申斯克,在俄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中国企业家李丽华(⾳)⾝后跟着她雇佣的⼏位俄罗斯⼯程师。
由于劳动⼒价格低廉并且⾼效,布拉⼽维申斯克以及远东各地,许多新建楼房都出⾃中国企业和中国⼯⼈之⼿。
中俄边境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年轻的中国餐馆⽼板齐柯(⾳)正在对店⾥的俄罗斯服务员进⾏每周⼀次的培训。
分析⼈⼠称,由于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最⾼决策层到底是“向西”还是“向东”的外交战略的选择,以及对中国的劳务和资本输出⼼存警惕,导致俄罗斯⼀开始对远东发展政策滞⾜不前。
随着普京第⼆任期间外交战略的转向,俄罗斯开始谨慎借助中国⼒量发展远东。
图为后贝加尔的副市长正在⼯作,办公桌上摆放着中俄两国的国旗。
中俄两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俄两国城市一些主要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比较研究,阐发了公共艺术应面向公众、以公众为对象、将公众利益作为出发点的设计本位思想。
探讨了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载体,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打造现代城市品牌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指出了国内公共艺术设计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的发展公共艺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会参与性;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53-02在欧洲公共艺术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公共性”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以往陈设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以雕塑、壁画为主,多为纪念性、宗教性题材。
然而现代公共艺术理念有别与以往所有的艺术形式。
一、俄罗斯的公共艺术(一)彼得堡的城市名片位于芬兰湾岸边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市是全球排名前十名的旅游城市,有“北半球的威尼斯”之称。
近年来为了打造著名旅游品牌城市,政府将商业品牌策略延伸至整个城市形象的推广。
俄罗斯的设计开始由一批从欧洲游学的青年设计师手中觉醒,他们主张有俄罗斯特色的设计是应脱离地域性,创造国际新型都市,这些主张被政府采纳,并规划了一些公共艺术项目,打造城市新形象。
使得彼得堡成为古典与现代气息并存的艺术之都。
在2002年落成了夏花园雕塑群,雕塑在设计时征集了市民的意见,由几位雕塑家共同完成,在题材选择上并未像以往那样选取历史伟人,而是选取彼得堡市的普通市民作为表现对象,雕塑与真人等大,形象真实、自然,市民可以在公共空间与作品零距离接触,这组雕塑消解了城市雕塑的叙事传统,却没有消解城市雕塑的纪念性,只是将表现对象世俗化生活化,由此获得了广泛认同。
艺术评论家里姆斯基在《雕塑艺术空间》一书对雕塑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是真正具有公共艺术意义的作品,它的建设性在于人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现代气息,这也凸显出公共艺术在当代俄罗斯成为一种属于受普罗大众的新型艺术形式,它可以记录城市的历史,传承文脉、塑造城市形象,然而又是如此的亲切平实。
俄罗斯各⼤城市介绍俄罗斯城市概况莫斯科俄罗斯联邦的⾸都,全国最⼤的城市,政治、经济、科学⽂化和交通中⼼。
位于俄罗斯欧洲部份中部,跨莫斯河及其⽀流亚乌扎河西岸。
⾯积900平⽅公⾥,⼈⼝900余万(1991年末)。
始建于12世纪中期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都城。
14世纪,俄罗斯⼈以莫斯科为中⼼统⼀了俄罗斯,建起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15世纪下半叶~18世纪初成为俄国⾸都。
⼗⽉⾰命后,1918年3⽉,苏维埃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成为社会主义苏联的⾸都。
莫斯科是全俄最⼤的⼯业中⼼。
⼯业总产值居全俄⾸位。
该市拥有各种⼯⼚2000多座,前苏联最⼤的商业及⾦融办事机构都设在莫斯科。
莫斯科是前苏联及全俄最⼤的科技中⼼,许多科研机构和近百所⾼等院校设在这⾥。
还有各种剧院30多座,博物馆80多所。
莫斯科市内布局以克⾥姆林宫和红场为中⼼,分中⼼、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8个区。
以⾼尔基⼤街为主⼲道,有⼤⼩街道近4000条。
莫斯科有许多名胜古迹。
古建筑群克⾥姆林宫建于14~17世纪。
⼗⽉⾰命前是俄国沙皇的宫殿;⾰命后,克⾥姆林宫⼀直是前苏联党政中央机关所在地,现在是俄罗斯联邦政府所在地。
建于15世纪后期巍峨壮观的圣母升天⼤教堂,⼀直是俄皇举⾏加冕⼤礼的地⽅。
建于16世经的天使⼤教堂,是彼得⼤帝以前莫斯科历代帝王的墓地。
81⽶⾼的伊凡⼤钟楼是克⾥姆林宫最⾼的建筑物。
离钟楼不远处陈列着的“钟王”和“炮王”,据称是世界最⼤的钟(重200多吨,⾼达10⽶)和世界上最⼤的铁炮(重40吨)。
克⾥姆林宫北⾓有古兵⼯⼚,现为兵器陈列馆;南⾓是古武器官,现为武器博物馆。
克⾥姆林宫的宫殿建筑中,⽤多棱的⽩⽯砌成的多棱宫最具特⾊,内设俄皇宝座。
⼤克⾥姆林宫是克⾥姆林宫的主体宫殿,为2层楼建筑,计有700个厅室。
1959~1961年建起的克⾥姆林宫⼤会堂,有800套房间,其中以有6000个座痊的会议厅和有2500个座位的宴会厅最为宏伟。
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俄语为“东方统治者”或是“征服东方”的意思,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
城市位于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一、城市历史1、城市名字由来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原名为海参崴。
海参崴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由于当地曾经是盛产海参的地区,而“崴”是指洼地的意思,而其他两种说法都指此名来自于原住民语言,一说是“海边的晒网场”,另一说为“海边渔村”。
由于历史记录的短缺与优势族群的更替,其确切来源已经不可考,但历史一直属于中国领土,海参崴这个名称至今仍被中文使用者、华人所熟知。
在台湾海参崴是正式名称,在中国大陆这个城市的正式名称则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对俄文名字的音译。
2、历史转变符拉迪沃斯托克在1860年前属中国领土,中国传统名为“海参崴”,当地人称“崴子”(意为港湾),因盛产海参而得名。
清朝为吉林珲春协领所辖。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被沙俄占领。
改今名,意即“控制东方”。
1872年俄罗斯在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尼古拉耶夫斯克迁于此。
1875年设镇。
从1880年起升格为市,1888年成为俄国滨海省行政中心。
1903年起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达铁路线建成后,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
历史上海参崴曾自唐、辽、金起,这里已渐见人民活动。
元时称为永明城。
清时该地被划为吉林将军的领地内。
自17世纪中期,沙俄皇朝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不冻港口。
沙俄和清朝曾有着多次领土上的纠纷。
虽然在清康熙年间清朝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订明海参崴属清朝,但是,清朝中叶国势日衰,鸦片战争后,在1856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
4年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
历史背景下中、俄、英建筑风格的交融作者:胡燕萍郑广杰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卷、无形的诗歌,连续不断地流淌着历史的鲜活印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展示的建筑风格受政治、经济、建筑技术与设计等因素的影响而大相径庭,纵使诸多建筑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但透过历史痕迹、图片记忆及文献依然可勾勒出大致的轮廓。
本文从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出发,简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中俄英建筑风格的典型特点,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中俄英建筑艺术形式的突出变化。
关键词:建筑风格;中国风尚;中俄英;艺术形式中图分类号:BJ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186-02一、引言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精髓,为新奇多姿的建筑世界增添了绚丽的景色。
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的中俄英三国,更是在世界建筑史上大放异彩。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分支”。
从木质框架式、宫殿组群式、塔楼宗教式、园林式到多元化风格,无不展现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化。
俄罗斯的建筑是“一个汇聚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而又独具特色地艺术世界,也是俄罗斯历史与文化地形象见证。
”从拜占庭风格、异国欧式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结构主义风格到多元化风格,侧面反映了俄罗斯经济与各国的发展交流。
而英国文明发育较晚,但发展迅速,直接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再经过光荣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由罗马风、哥特式、都铎式、巴洛克式到折衷化反映出英国政治经济的变迁。
当前,国内外学界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俄英三国建筑的研究尚不多见。
在相关研究中中,中俄建筑艺术和中俄英三国之一的建筑艺术居多。
《十八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中的“中国”情调》,《沙俄租借时期俄罗斯与中国建筑的相互影响》,《谈英国利物浦艺术学校“现代建筑实验”在近代中国的谱系延伸》等分别指出了中俄建筑风格俄罗斯建筑中的中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回顾了沙俄租界时期俄中建筑间的相互影响,阐明了19世纪中国间接受到英国建筑的影响走上了现代建筑教育之路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意为“东方统治者”或是“征服东方”的意思,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
原名“海参崴”。
城市位于俄罗斯、中国和朝鲜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西伯利亚大铁道的终点。
城市人口63万,总面积约600平方千米,城市海岸线达100多千米。
是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学校。
中文名称:符拉迪沃斯托克外文名称: Vladivostok (英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俄语) 别名: 海参崴 行政区类别: 市 所属地区: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地理位置:俄、中、朝三国交界处 面积: 600平方千米 人口: 63万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暖夏型著名景点:滨海边区国家大博物馆,尼古拉大教堂等机场: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机场火车站: 海参崴火车站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世界著名的太平洋沿岸城市,中国人称海参崴,APEC2012亚太经合峰会举办地[1],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中心。
关于“海参崴”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由于当地曾经是盛产海参的地区,而“崴”是指洼地的意思,而其他两种说法都指此名来自于原住民语言,一说是“海边的晒网场”,另一说为“海边渔村”。
由于历史记录的短缺与优势族群的更替,其确切来源已经不可考,但历史一直属于中国领土,海参崴这个名称至今仍被中文使用者、华人所熟知。
在中国台湾海参崴是正式名称,在中国大陆这个城市的正式名称则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对俄文名字的音译。
简介海参崴鸟瞰图符拉迪沃斯托克(英文:Vladivostok,俄文:Владивосток):中国传统名为“海参崴”,意为“海边的小渔村”,1860年之前本为中国清朝吉林辖地。
俄罗斯俄罗斯全境图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或俄国。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
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
作为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大国,特别是在由10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组织内。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
中文名称:俄罗斯联邦英文名称:Russian Federation简称:俄罗斯所属洲:欧洲首都:莫斯科主要城市: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国庆日:6月12日国歌:俄罗斯国歌国家代码:RUS官方语言:俄语货币:卢布时区:UTC+2至+12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国家领袖:梅德韦杰夫,普京人口数量:1.41亿(2008年俄政府估算) 人口密度:8.3人/平方公里主要民族:俄罗斯族主要宗教:东正教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水域率:13%GDP总计:2.076万亿美元(2007年)人均GDP:14,600美元(2007年)国际电话区号:+7国际域名缩写:.ru道路通行:右侧通行国花:向日葵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
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
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33807公里。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①主要山脉:乌拉尔山脉和大高加索山脉。
②两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气候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