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wu
- 格式:docx
- 大小:187.58 KB
- 文档页数:17
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是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发育和成长过程。
在生物学领域中,我们经常通过研究生物的生命周期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阶段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1. 胚胎期生物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是胚胎期。
在这个阶段,生物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形成胚胎。
胚胎期是生物形态和器官发育的关键阶段,不同物种的胚胎期长短各不相同。
2. 幼年期接下来是生物的幼年期,也被称为青少年期或幼虫期。
在这个阶段,生物通过吃食物快速生长,形成成体的基本结构。
在这个阶段,生物会经历各种身体和功能的变化,为成熟做准备。
3. 成熟期生物的成熟期是生命的顶峰时期,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生物的生殖器官发育成熟,能够繁殖后代。
生物的外部特征、行为习性和生理功能也达到最佳状态。
4. 衰老期随着时间的流逝,生物进入衰老期。
在这个阶段,生物的身体逐渐变弱,生理功能开始下降。
生物的能量和免疫力减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疾病的影响。
5. 死亡生命的最终阶段是死亡。
在这一时刻,生物的身体停止了正常的生理功能,无法再继续维持生命。
死亡是生物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所有生命形式都将经历这个过程。
总结:生物的生命周期从胚胎期开始,经历幼年期、成熟期、衰老期,最终走向死亡。
不同生物的生命周期长度和特征各不相同,但它们都遵循着这个基本规律。
通过研究生物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生物学特性的表现。
这对于生物学的研究和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的生命周期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关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当尊重和保护所有生物,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共存环境。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什么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原始合作、共栖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共栖关系: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共栖者是主动的。
按共栖状况分为外共栖和内共栖。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共生关系: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寄生关系: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
捕食关系: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
竞争关系: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
这里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
文章来源:/。
生物是指什么
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
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等。
词语释义
生物
【拼音】:shēng wù
【英文】: organism(生物,有机体),biology(生物学),living things(生物:有生命的东西)
基本解释
生物
海洋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森林生物
只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
——《孟姜女》
详细解释
(1)泛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
(2)活的动物与植物。
(3)生长万物。
(4)未经煮熟之物。
生物类群复习提纲一生物的分类:域、界、门、纲、目、科、属、种三域:古细菌原界,真细菌原界,真核生物原界六界:真细菌界,古细菌界,动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二病毒的主要特点:很小,<200 nm,可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非细胞形态;不具备细胞代谢所需的酶系统,不能产生ATP。
细胞内寄生: 只有在活细胞体内才能够生长、繁殖。
病毒的分类:细菌病毒——噬菌体(bacteriophages)真核细胞病毒植物病毒动物病毒三原核生物细菌:自养菌;异养菌;(特别地:放线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超级细菌,蓝细菌,原绿藻,古细菌)四,原生生物界光合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甲藻门(沟鞭藻),裸藻门(裸藻),金藻门(硅藻,金藻)多细胞的水生藻类红藻门(红藻),褐藻门(褐藻),绿藻门(绿藻)异养原生生物:无恒定运动器的异养原生生物变形虫,放射虫,有孔虫;具鞭毛的异养原生生物草履虫, 锥虫不运动的产孢子者——疟原虫能有限运动的异养原生生物细胞状黏菌, 原质体黏菌,水霉五真菌:接合菌纲代表:黑根霉、毛霉等。
子囊菌纲代表:酵母菌、羊肚菌、冬虫夏草,危害禾谷类的白粉菌、赤霉菌。
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代表:常见有蘑菇、灵芝、银耳、木耳等,马勃,食用部分是子实体,即担子果(basidiocarps)半知菌纲(Deuteromyces) (不完全菌) 代表:头癣、手癣、脚癣等多由半知菌寄生所致。
六植物:特征:●多细胞,细胞分化构成组织、器官。
●含有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细胞壁含纤维素,储藏淀粉。
●生殖器官外层有非生殖细胞构成的保护层,防止配子发育的干燥。
●胚的发育得到保护,雌性生殖器官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生活史具有世代交替。
苔藓植物苔门地钱属藓门葫芦藓角苔门维管植物:分类:1. 无种子维管植物——蕨类植物2. 种子植物Spermatophyta:裸子植物(Gymnosperms)被子植物(Angiosperms)蕨类植物裸蕨类或松叶蕨门松叶蕨,梅溪蕨石松门石松,卷柏楔叶门常见:木贼、问荆、节节草真蕨类常见:观音座莲、瓶儿小草、水龙骨、雄羊齿、槐叶萍等。
关于生物的147个常识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11、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移动,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12、载玻片上写着”b”,视野里看到的是”q”。
方法:把写着”b”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度。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14、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16、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细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组成。
18、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植物有)和线粒体(动、植物有)是能量转换器。
1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
20、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一、生物的分界(一)、两界说(1753年瑞典林奈)1、植物界: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由运动;2、动物界:能自由运动,以植物或其它有机物为食。
(二)、五界说(1969年由惠特克提出的对细胞生物的分界)1、原核生物界:细菌、蓝藻等,DNA裸露,裂殖。
2、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真核生物(甲藻、金藻、裸藻、粘菌和原生动物),有真正的染色体,进行有丝和减数分裂。
[酵母菌、衣藻等例外]3、真菌界: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生活方式为腐生和寄生。
4、植物界: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5、动物界:多细胞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附:加病毒界为六界。
二、生物分类与物种命名(一)、生物分类阶梯:界、门、纲、目、科、属、种(二)、“双名法”(林奈):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定名属名(字头大写,多为名词)+种加词(多为形容词)+定名人姓名(多用缩写)[+变种名+定名人]微生物学一、病毒1、概念: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
2、种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细菌病毒)3、特性:⑴个体极小(纳米)⑵专性寄生:无独立代谢活动,只在特定宿主中繁殖,在宿主体外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代谢,不具备任何生命特征。
⑶无细胞结构,化学组成与繁殖方式简单:①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蛋白质:保护、特异亲和力、抗原性核酸(含单一类型的DNA和RNA)动物病毒(DNA、RNA、单链、双链)植物病毒(RNA、单链、双链)噬菌体(DNA、单链、双链)②繁殖方式:为仰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殖[讲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吸附—侵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附:类病毒(游离的核酸致病体)二原核生物界《一》、细菌(根瘤菌)1、形态(个体微小、形态多样)⑴、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⑵、杆菌⑶、螺旋菌2、结构⑴、常规结构:由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核区(DNA 裸露)⑵、附属结构:荚膜(多糖或多肽,有保护作用)、鞭毛(蛋白质,协助运动)、芽孢(细菌生长一定阶段后形成的休眠体,含水量低、耐热性强,对不良环境有极强的抗性)3、营养方式同化作用方面⑴、多数为异养①腐生细菌(枯草杆菌)②寄生细菌(痢疾杆菌)⑵、少数自养①光合细菌绿硫细菌:6CO2+12H2S→C6H12O6+6H2O+12S(光能+细菌叶绿素)②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无机物氧化提供的能量,将CO2合成有机物)硝化细菌(氨→亚硝酸)硫细菌(硫化物→硫→硫酸)铁细菌(亚铁→高铁)⑶、兼性自养(氢细菌:氢→水)异化作用方面⑴、多数为好氧细菌⑵、厌氧细菌(乳酸菌发酵)⑶、兼性厌氧细菌:硝酸盐还原细菌⑷、微量好氧细菌:拟杆菌属中的个别种4、二分分裂生殖,繁殖能力强核分裂→形成横隔壁→子细胞分离5、研究方法⑴、显微镜⑵、培养基⑶、革兰氏染色[染色(草酸铵+碘)→脱色(乙醇)→再染色(蕃红)]阳性:不脱色阴性:脱色并染上蕃红的颜色《二》、蓝藻(最早的原核蓝藻出现于35—33亿年前)[念珠藻(地木耳、发菜)、]1、形态结构⑴、单细胞、群体。
生物常识100条1.生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5.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6.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 等。
7.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 等。
8.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有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
9.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10.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许多化学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11.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2.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13.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14.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15.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等。
16.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17.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18.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19.蛋白质的功能有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催化作用、运输作用、免疫作用、调节作用等。
20.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1.D 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2.R 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23.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24.真核细胞的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什么叫生物生物,是指所有生命体的总称。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它们是地球上存在的最基本单位。
生物通过进行自身的代谢、生长和繁殖来维持其种群和个体的存在。
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担任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生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目前常用的生物分类原则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遗传关系等。
通过对生物的分类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在生物学研究中,生物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分类。
例如,生物可以从分子水平或细胞水平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个体水平或种群水平进行研究。
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植物是一类生物,它们通常具有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例如,叶片用来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阳光,根系用来吸收水和养分,茎用来支持植物和将光合产物传输到整个植物体。
植物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它们提供了食物、氧气和其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
动物是另一类生物,它们具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海绵、贻贝等多种物种,其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各不相同。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它们在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
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它们可以控制繁殖过多的其他生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
微生物是另一类生物,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生物等。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并最为广泛存在的生物,它们在地球的生命演化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转化。
微生物还可以合成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例如抗生素、酶类等。
总的来说,生物是地球上最基本和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肺上端钝圆叫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底位于膈上面,对向肋和肋间隙的面叫肋面,朝向纵隔的面叫内侧面,该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处叫肺门,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叫肺根。
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二个肺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水平裂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
肺是以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为基础构成的。
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分成第二级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叶,每支第二级支气管又分出第三级支气管,每支第三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段,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
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由结缔组织性的间质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随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在结缔组织内。
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膜与肺泡共同组成呼吸膜,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呼吸膜才能进行,呼吸膜面积较大,平均约70平方米,安静状态下只动用其中40平方米用于呼吸时的气体交换。
因此,在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呼吸膜面积小于40平方米之前,肺换气不会出现明显的障碍。
肺表面覆被一层光滑的浆膜,即胸膜脏层。
胎儿降生前,肺无呼吸功能,构造致密,比重大于1(1.045-1.056),入水则下沉。
降生后开始呼吸,肺泡内充满空气,呈海绵状,比重小于1(0.345-0.746),故可浮于水中。
医生常利用这一点,鉴定胎儿死亡的时间。
肺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
肺中的支气管经多次反复分枝成无数细支气管,它们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即为肺泡。
肺泡的大小形状不一,平均直径0.2毫米。
成人约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近100平方米,比人的皮肤的表面积还要大好几倍。
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单位。
氧气从肺泡向血液弥散,要依次经过肺泡内表面的液膜、肺泡上皮细胞膜、肺泡上皮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等四层膜。
这四层膜合称为呼吸膜。
呼吸膜平均厚度不到1微米,有很高的通透性,故气体交换十分迅速。
吸入肺泡的气体进入血液后,静脉血就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肺泡周围毛细血管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肺泡内的表面液膜含有表面活性物质,起着降低肺泡表面液体层表面张力的作用,使细胞不易萎缩,且吸气时又较易扩张。
肺组织缺氧时,会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进入肺泡的水肿液或纤维蛋白原可降低其表面活性物质的活力,引起肺内广泛的肺泡不张,血液流经这些萎陷肺泡的毛细血管时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临床上新生婴儿患肺不张症,就是因为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
相邻两肺泡间的组织为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弹性纤维包绕肺泡,使肺泡具良好弹性。
患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时,肺泡长期处于过度膨胀状态,会使肺泡的弹性纤维失去弹性并遭破坏,形成肺气肿,影响呼吸机能。
肺泡的组成:小肺泡细胞,又称I型肺泡细胞,厚约0.1微米,基底部是基底膜,无增殖能力。
大肺泡细胞,又称II型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二棕榈酰卵磷脂),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巨噬细胞,来自于血液单核细胞。
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被称为尘细胞,而心衰细胞则是心力衰竭患者肺内出现的吞噬了血红蛋白分解的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紧密相连。
两者的膜大部分融合,有助于气体的快速扩散。
而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组成了所谓的气-血屏障。
肺泡:肺泡壁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有三种细胞:A. 扁平上皮细胞(I型细胞),其基膜紧贴毛细血管。
B.分泌上皮(II型细胞),该细胞突向管腔或夹在扁平上皮细胞之间,可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C. 隔细胞:位于肺泡间隔中,当进入肺泡腔内就叫尘细胞。
在尘细胞的细胞质内有大量尘埃颗粒,属于吞噬细胞。
D. 肺泡隔:是相邻肺泡壁之间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组成。
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的对液体的通透性比肺泡细胞内皮的要高,心力衰竭患者体液会渗出到结缔组织中,造成间质性肺气肿。
肺泡为多面性囊泡,一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其余各面与相邻的肺泡彼此相接。
肺泡壁很薄,表面覆有肺泡上皮。
肺泡是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肺泡、还有毛细血管扩大表面积。
一、肺的形态和分叶肺lungs位于胸腔内,借肺根和肺韧带固定于纵隔两侧。
肺表面包有胸膜脏层,透过胸膜脏层,可观察到多边形肺小叶的轮廓。
肺的颜色随年龄、职业的不骨,小儿呈淡红色,成人由于大量尘埃的吸入和沉积,多呈深灰色,并混有很多黑色斑点。
肺内含有空气,呈海绵状,质地柔软。
肺的形态依空气充盈程度和胸廓的形状而变化,一般为圆锥形。
每侧肺都分为上部的肺尖(apexof lung),下部的肺底(basis of lung(膈面),外侧的肋面和内侧的纵隔面及三个面交界处的前、后、下三个缘,肺底与膈穹相适应应略向上凹。
肋面膨隆,与胸壁的肋和肋间隙相接触。
纵隔面对向纵隔。
肺的前缘anteriormarge锐利,在肋面与纵隔面之间。
右肺前缘近乎垂直,右肺前缘的下半有心切迹cardiacnotch下方有一突起叫左肺小舌lingula of left lung 或称舌叶。
下缘也较锐利,伸向膈与胸壁所夹的间隙内。
后缘圆钝。
图7-5 (1)肺及胸膜的体表浅影(前面)图7-5(2)肺及胸膜的体表投影(后面)左、右肺由斜裂oblique fissure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又为水平裂horizontalfissure 分为上、中、下三个叶,肺斜裂的投影位置相当于由第3胸椎棘突向外下方绕胸外侧部至锁骨中线与第6肋相交的斜线。
右肺水平裂的投影为自右第4胸肋关节水平向外,达腋中线与斜裂相交。
二、肺门与肺根肺门位于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处,为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及淋巴管进出肺的门户。
这些结构借结缔组织相连并被胸膜包绕形成肺根radixof lung。
此处胸膜由脏层向壁层反折,呈宽松的袖状,上部包绕肺根,下部前后两层相贴形成肺韧带。
两肺根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由前向后相同,即肺上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
由上而下,右、左略有不同,左肺根为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和肺静脉。
左、右肺下静脉位置最低(图7-6、7-7)。
图7-6肺内侧面观(示肺门结构)三、肺的血管、淋巴和神经肺的血管根据功能和来源可分为组成肺循环的肺动、静脉以及属于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
前者为肺的功能血管。
后者为肺的营养血管。
肺动脉干pulmonary trunk起于右心室,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横跨胸主动脉的前方,经左主支气管的前上方进入肺门。
右肺动脉较长,在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的后方,奇静脉弓的下方进入肺门。
左、右肺动脉进入肺门后,其分支与支气管伴行。
右肺上叶支气管位于动脉的上方,称动脉上支气管。
其余的支气管分支均位于伴行动脉的下方,称动脉下支气管。
两侧肺静脉逐级汇集成左、右肺上、下静脉。
左肺上静脉收集左肺上叶的静脉血,右肺上静脉收集右肺上叶和中叶的静脉血,左、右肺下静脉分别收集两肺下叶的静脉血,最后均汇入右心房。
图7-7 肺根结构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ies 一般每侧两条,大多数发自胸主动脉,随支气管的分支而分支,在肺内分布于支气管壁、肺动脉和肺静脉壁、小叶间结缔组织及脏胸膜等。
医.学全在.线提供www.m e 肺的淋巴可分为浅、深两组。
浅组为分布于肺脏胸膜及其深面的淋巴管丛,由此丛汇合成淋巴管注入支气管肺(门)淋巴结。
深组位于各级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并形成淋巴管丛,然后汇合成淋巴管,沿肺血管和各级支气管回流至支气管肺(门)淋巴结。
两组淋巴管丛在胸膜下和肺门处有吻合。
肺的神经来自肺丛。
该丛由迷走神经的肺支和来自胸2-5交感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
肺丛的分支随血管和支气管进入肺组织。
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副交感纤维)支配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
交感神经的传出纤维则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腺体分泌减少。
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分布于支气管的粘膜、肺胸膜和肺的结缔组织,形成呼吸反射弧的传入部分。
四、肺内支气管及肺段左、右支气管先在肺门处分出肺叶支气管lobarbronchi,各肺叶支气管入肺后再分出肺段支气管(第三级支气管)segmentalbronchi,以后再反复分支,越分越细,呈树状,故称支气管树。
每支肺段支气管与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bronchopulmonarysegments。
肺段呈圆锥形,尖向肺门,底位于肺表面,肺段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分隔。
在肺段内,肺动脉的分支与肺段支气管相伴行,但肺叶静脉的属支,即段间静脉则走行于肺段之间,接受相邻两肺段的静脉血。
当肺段支气管阻塞时,该段内的空气供应断绝而致肺不张,因此,肺段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一定的独立性。
临床上可根据病变的范围,施行肺段切除术。
右支气管分出上叶、中叶和下叶支气管,分别进入右肺的上、中、下三叶。
右上叶支气管,向外上方,它分出尖段支气管、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三支。
尖段支气管弯曲向上,至右肺尖。
后段支气管行向后外上方、进入右肺上叶的后下部。
前段支气管至右肺上叶的前下部。
右中叶支气管分为外侧段支气管和内侧段支气管。
分别分布于右肺中叶的外侧部和内侧部。
右中叶支气管是右支气管的直接延续,先发出背段支气管,而后又发出内侧底段、前底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支气管,分别至右肺下叶的上部、内侧部、前外侧部、后外侧部和后部。
左支气管分出上叶和下叶支气管,分别进入左肺的上、下二叶。
左上叶支气管又分成上支和下支。
上支甚短立即又分为尖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分别至左肺上叶的尖部、后上部和前上部。
下支走向前下方,分出上舌段支气管和下舌段支气管分别进入肺小舌的上部和下部。
左下叶支气管分支和分布区与右下支气管基本一致。
按上述肺段支气管的分支、分布,通常将右肺分为10个肺段,即上叶分3段,中叶分2段,下叶分5段。
左肺分为9个肺段,上叶的尖段和后段合为尖后段;上、下舌段与右肺中叶的外侧段和内侧段相当,其余与右肺相同。
有时左肺下叶的内侧底段和前底段也合为一个支气管肺段,称为内前底段。
如此,左肺也可分为8段。
各肺段的名称已述于上册39页。
[胸膜和肺的解剖步骤与方法]1.打开胸前壁沿两侧腋中线将肋间肌逐个纵行切开至肋弓处并将其剥除宽2厘米左右,注意不要伤及深面的壁胸膜。
用手指探入各肋间隙,向深面推开贴附于胸壁内表面之壁胸膜,用肋骨剪尖端插入肋骨与推开的壁胸膜之间,将肋骨一一剪断。
沿第1肋间隙横行切断肋间肌直至胸骨柄两侧缘2厘米处,看清楚并保留纵行的胸廓内动脉后,可直切至胸骨侧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