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中物理万有引力
- 格式:doc
- 大小:233.39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物理必背知识点:万有引力公式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 m2/kg2,偏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快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
+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
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放射速度均为7.9km/s。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引力与宇宙航行是高中物理必修2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引力定律、行星运动、卫星运动、宇宙探索等知识点。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知识。
第一,引力定律。
牛顿引力定律是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G*m1*m2/r^2,其中F表示两物体之间的引力,m1和m2分别表示两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量。
第二,行星运动。
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可以利用开普勒定律来描述。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作椭圆轨道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作面积速度定律,指出行星在同一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作调和定律,指出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第三,卫星运动。
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利用开普勒定律来描述。
卫星的轨道一般为近似圆形,其运动速度与高度成正比。
卫星的速度分为正轨道速度和逃逸速度两种,前者用于保持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后者用于使卫星摆脱地球引力束缚。
第四,宇宙探索。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主要依靠航天器和火箭。
卫星是用于研究地球和宇宙的重要工具,包括地球观测卫星、太阳观测卫星、星际探测器等。
火箭是宇宙运载工具,可以将航天器送入太空。
火箭原理是利用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推动火箭飞行,同时利用牛顿第三定律。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除了上述知识点,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
例如,通过引力定律计算两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通过开普勒定律计算行星公转周期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误区。
例如,引力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而不仅仅是行星或卫星之间;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并非完全是椭圆,而是近似椭圆等。
通过对引力与宇宙航行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构成和演化过程,为未来的宇宙探索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撑。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1.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32r k T = (K 值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2.万有引力定律: 122m r F G m =⋅万(1)赤道上万有引力:F mg F mg ma =+=+引向向 (g a 向和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2)两极上的万有引力:F mg =引3.忽略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22GMm mg GM gR R =⇒=(黄金代换)4.距离地球表面高为h 的重力加速度:()()()222GMmGM mg GM g R h g R h R h '''=⇒=+⇒=++ 5.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GMm F F r ==万向22GMm GM ma a r r =⇒= (轨道处的向心加速度a 等于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g 轨)22GMm v m v r r =⇒=22GMm m r r ωω=⇒=222GMm m r T r T π⎛⎫=⇒= ⎪⎝⎭6.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1:22gR GM gR M G =⇒= (已知R 和g ) 方法2:2v r v M G =⇒= (已知卫星的V 与r ) 方法3:23r M G ωω=⇒= (已知卫星的ω与r ) 方法4:2324r T M GT π=⇒= (已知卫星的周期T 与r )方法5:已知32v v T M G T π⎧=⎪⎪⇒=⎨⎪=⎪⎩ (已知卫星的V 与T )方法6:已知3v v M G ωω⎧=⎪⎪⇒=⎨⎪=⎪⎩ (已知卫星的V 与ω,相当于已知V 与T )7.地球密度计算: 球的体积公式:343V R π=2233232322()3434r M M r R V mM G m GT R r r GT T M ππρππ=⎧⎪⎪=⇒⎨===⎪⎪⎩近地卫星23GTπρ=(r=R)8. 发射速度:采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时,卫星脱离最后一级火箭时的速度。
b
e i n
g a
r e
g 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
点.卫星在圆弧上运动时发出的信号被遮BE ,万有引力常量为G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n d
g
s i
n t
h e i r 图4-1
绕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某时刻A 、他们再一次相距最近?裊樣祕廬廂颤谚鍘羋蔺。
03
2
)
2ωπ
-h
b
e
i
n
g
由于星体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靠其它两个星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
l l t h i n g s i n t
g M =2
t
h
e
i
r
b
e
图4-2
i
可等效为位于O点处质量为
、m2,试求m′(用m1、
的速率v、运行周期
恒星演化到末期,如果其质量大于太阳质量m s的2倍,它将有可能成为黑洞
T=4.7π×104 s,质量
灭嗳骇諗鋅猎輛觏馊藹。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公式归纳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公式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
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
高三物理知识点万有引力公式查字典物理网高中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物理知
识点:万有引力公式,供大家参考学习。
更多内容请关注查字典物理网高中频道。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GM/r3)1/2;T=2(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
=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知识点:万有引力公式。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公式大全
有很多高中生,是非常想知道,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公式有哪些,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万有引力公式都有什幺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
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
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
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 地r 地)1/2=(GM/r 地)
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 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
球表面的高度,r 地:地球的半径}
注:。
万有引力物理公式总结
1.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 F = G(m_1m_2)/(r^2)
- 其中F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G是引力常量G = 6.67×10^-11N·m^2/kg^2,m_1和m_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
2. 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
- mg = G(Mm)/(R^2)
- 这里m是物体质量,M是地球质量,R是地球半径,g是重力加速度。
由此公式可推导出g=(GM)/(R^2)。
3. 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 对于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以地球为中心天体)
- frac{mv^2}{r}=G(Mm)/(r^2)(v是卫星的线速度),可推出v =
√(frac{GM){r}}。
- ω=(2π)/(T),mω^2r = G(Mm)/(r^2)(ω是卫星的角速度,T是卫星的周期),可推出ω=√(frac{GM){r^3}}和T = 2π√((r^3))/(GM)。
- ma = G(Mm)/(r^2)(a是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可推出a=(GM)/(r^2)。
- 对于双星系统(两个天体质量分别为m_1、m_2,两者相距L,绕连线上某点O做匀速圆周运动)
- G(m_1m_2)/(L^2)=m_1ω^2r_1,G(m_1m_2)/(L^2)=m_2ω^2r_2(r_1、r_2分别是m_1、m_2到转动中心O的距离,且r_1 + r_2=L)。
- 可推出m_1r_1=m_2r_2(根据ω相同得到)。
高中高三物理知识点之万有引力公式
整理了高三物理知识点之万有引力公式,希望大家能帮到大家,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GM/r3)1/2;T=2(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
地)1/2=7.9km/s;V2=11.2km/s;V3
=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以上就是高三物理知识点之万有引力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6课命题探究考纲展示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考点一基础点1开普勒三定律知识点.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1 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2 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3 值都相等。
定律内容图示太阳处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不同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是不同说明:的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二)面积定律定律(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在远日点的速说明:率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开普勒第三3a)定律(周期定律值只与中心天体有k中,=说明:表达式k2T 关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2.内容1 (1)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
(2)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和的二次方成反比。
(3)m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与它们之间距离mr的乘积成正比、21mm21-1122,由卡文迪许扭m6.67×10/kg =2.表达式:FG N·,其中G为引力常量,G=2r秤实验测定。
3.适用条件(1)两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
(2)对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r为两球心的距离。
知识点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计算天体的质量(1)地球质量的计算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Mm即mg=G。
2R2gR②结论:M=,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G(2)太阳质量的计算①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24πmrMm 心力,即G=。
22rT234πr②结论:M=,只要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质2GT量。
(3)其他行星的质量计算:同理,若已知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卫星与行星之间的234πr距离r,可计算行星的质量M,公式是M=。
2GT2.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天文学家根据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人们称其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重难点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特别提醒(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也适用于其他天体的运动。
对3a于不同的中心天体,比例式=k中的k值是不同的。
2T.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计算时,一般将天体的椭圆运动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在(2)3R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代表轨道半径,T这种情况下,若用R2T。
=k二、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mm211.对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F=G的说明2r-1122;其物理意义为:两个质量都是1 kgm G=6.67×10的质点相/kg N·(1)引力常量G:-11101 m时,相互吸引力为6.67×N。
距(2)距离r:公式中的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对于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就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mm21的适用条件2.F=G2r(1)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适用于计算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比物体本身大得多时,可用此公式近似计算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
(2)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可用此公式计算,式中r是两个球体球心间的距离。
(3)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也可用此公式计算,式中的r是球体球心到质点的距离。
3.万有引力的四个特性(1)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球之间,宇宙间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2)相互性: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3)宏观性:地面上的一般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比较小,与其他力比较可忽略不计,但在质量巨大的天体之间或天体与其附近的物体之间,万有引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4)特殊性: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和它们间的距离有关,而与它们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是否存在其他物体无关。
特别提醒(1)万有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引力常量又极小,故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极小的,受力分析时可忽略。
(2)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只有质点间或能看成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才可mm21以应用公式F=G计算其大小。
2r(3)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的,但引力常量却是大约百年后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的。
三、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1.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万有引力是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向心力和重力的合力。
;二F如图所示,万有引力F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向Mm2是产生物体的重力mg,其中F=,则可知:=Gmrω(,rF为地面上某点到地轴的距离)向2R2,mRω达到最大值,F=、mg、F三力同向,此时(1)F当物体在赤道上时,F max向向向F-FGMMm向2,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小值,g==G-mRω=重力达到最小值,G=F-F minmin向22RmR2。
-Rω(2)当物体在两极点时,F=0,F=mg,此时重力等于万有引力,重力达到最大值,向MmGMG=G,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大值,g=。
maxmax22RR(3)在物体由赤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中,向心力减小,重力增大,重力加速度增大。
2.地球表面附近(脱离地面)的重力与万有引力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地面)时,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表面处的万有引力,即GMm2。
=gRR,为地球半径,g为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此处也有GMmg=2R3.距地面一定高度处的重力与万有引力2vGMm=m为该高度′g为地球半径,h物体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处时,mg′=R,2h+hRR+处的重力加速度。
特别提醒:由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很小,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一般情况下可以(1)Mm2黄金代换式“”。
gRGMmg=认为G,化简可得=,此即常用的2R但无在并非有意考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2)一般近似地认为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数值论如何都不能说重力就是万有引力。
四、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计算建立环绕天体围绕中心将环绕天体的运动看做匀速圆周运动,首先要将天体看做质点,然后结环绕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来自于中心天体和环绕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天体的模型,224πvGMm222m=rfmrωm=4πm合向心力公式列方程:。
r==22Trr2gRMm(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天体半径R。
由于G=mg,故天体质量M=,2RGMM3g天体密度ρ===。
4πGR4V3πR3(2)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和轨道半径r。
2234π4πrMm①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mr,得出中心天体质量M=;222rTGT3r3πMM ②若已知天体半径R,则天体的平均密度ρ===;23R4GTV3πR3③若天体的卫星在天体表面附近环绕天体运动,可认为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3π则天体密度ρ=。
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T,就可估算出中心天2GT体的密度。
特别提醒(1)利用上面的方法求天体的质量时,只能求出被绕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出环绕天体的质量。
(2)掌握日常知识中地球的公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周期等,在估算天体质量时,可作为已知条件。
(3)在天文学中,环绕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都比较难测量,而比较容易测量的是天体234πr的轨道半径和环绕周期,所以M=比较常用。
2GT例题讲解:万有引力[考法综述]本考点知识是天体运动与航天技术的基础,涉及开普勒三定律、定律及其应用,试题类型基本上都是选择,在高考中时有体现,在复习中应掌握: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个定律——2 ——个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2π23vRGMmGMm??22=mωRR——3个公式=m=Fk、=、=m??T222RRRT开普勒三个定律命题考点1例12006年8月24日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了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太阳系行星数量由九颗减为八颗。
若将八大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迹粗略地认为是圆,各星球半径和轨道半径如表所示。
从表中所列数据可以估算出海王星的公转周期最接近()A.80年B.120年D.200 C.165年年C[答案]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周期为,T解析[]设海王星绕太阳运行的平均轨道半径为r11333rrr112·T≈164=),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有,故T=年,故1(,周期为半径为RTT=年22212322rTT212选C。
【解题法】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步骤(1)首先判断两个行星的中心天体是否相同,只有对同一个中心天体开普勒第三定律才成立。
(2)明确题中给出的周期关系或半径关系。
(3)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列式求解。
命题考点2万有引力定律R例2质量为M的均匀实心球体半径为R,球心为O。
在球的右侧挖去一个半径为的2小球,将该小球置于OO′连线上距O为L的P点,O′为挖去小球后空腔部分的中心,如图点小球的引力为多大?P所示,则大球剩余部分对.2L??2GM-1R??[答案]??2-LL828????2RM4M??3π。
m=·=[解析]设小球的质量为m,则??28433R π3,充满物质后的F设大球剩余部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F,完整大球对小球的作用力为12MM·M6482GM=G=G-F,F=F-FF空腔部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F,则+F=2122122L8LR??-L2??22L??-1R??。
??-L28????2求万有引力的两点注意“割补法”【解题法】找到原来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割去部分所受的万有引力与剩余部分所受的万有引(1) 力之间的关系。
所割去的部分为规则球体,剩余部分不再为球体时适合应用割补法。
若所割去部分(2) 不是规则球体,则不适合应用割补法。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3命题考点经竖直上抛一物体,在该星球赤道上以初速度v已知某星球的自转周期为T,例30,要使赤道上at时间后物体落回星球表面,已知物体在赤道上随星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T要变为多大?”的物体“飘起来,则该星球的转动周期at T T=[答案]0v2at+t2v[解析]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则v=g·,所以g=2t设该星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物体的质量为m,则赤道上的物体随该星球自转时,224π4πvGMmGMm2有:-N=mR=ma,其中N=mg,因而-m·=mR=ma2222RTRtT00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应当有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