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网络化的实践与设想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人工智能与期刊发展融合的机遇、挑战和实践路径研究一、综述人工智能(AI)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包括期刊业。
AI 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期刊的工作效率,也为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看看AI如何帮助期刊业发展。
在内容创作方面,AI 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自动生成文章、摘要甚至图表,大大减轻了编辑的工作负担。
这使得编辑可以更专注于理解和解析复杂的学术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期刊的质量。
同时AI还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挖掘出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帮助期刊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读者群体,提供更符合读者需求的内容。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AI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的工作岗位消失。
另一方面AI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它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在处理一些涉及伦理、法律或者社会公正等问题时,我们需要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此外AI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也可能存在偏见和不公,这需要我们在使用AI的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它的算法。
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动期刊业更好地利用AI呢?我认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既要充分利用AI带来的便利,又要防止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AI伦理规范,确保AI的使用不会侵犯到任何人的权利。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地对AI进行优化和改进,以便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
AI为期刊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我们需要积极面对这些挑战,充分利用AI的优势,同时也要防止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更好的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过程中,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发展。
然而人工智能与期刊之间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它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人工智能与期刊发展融合的机遇、挑战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期刊网络化的实践与设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我们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网络也影响了期刊的方方面面,决定了期刊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期刊网络化已成为我国期刊界关注的焦点。
《环境化学》利用网络优化编辑部工作流程,建立了期刊网站,从两个方面对期刊进行全方面的改造升级。
对《环境化学》网站今后的发展进行了一些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环境化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7-0001-02
0 引言
科技类期刊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经济的进步以及文化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营造科技文化氛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被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期刊类别。
科技期刊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推动人类认识利用客观规律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长远利益。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点。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
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方式。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 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可以看出中国的网络发展非常迅速。
网络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学术期刊如果要保持作者群和读者群的稳定,减少作者和读者流失,就必须加入互联网,利用网络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网络为期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又给期刊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期刊编辑出版的网络化,是期刊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带给期刊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和信息交流模式,网站建设对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技期刊只有顺应时代,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改变传统的出版方式和运营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环境化学》编辑流程网络化
数字化是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将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数字化技术催生了许多新的媒介形态,新的媒介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和发展,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正开始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流,这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1]。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优点:论文的作者、编者、审稿者和读者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节省资源。
数字期刊实现无纸化出版,可以按需印刷,节省了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数字期刊不受时间和地域空间的局限,可以向更多的读者和用户提供服务,能够随时更新,快速地传播新成果,在期刊网络出版的同时即可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发行;内容查询便捷,实现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可以为读者提供海量的检索服务。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应该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后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以及编辑流程的数字化,另一方面是科技期刊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和服务的数字化。
从1996年开始[2],像elsevier、wiley、springer等大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每年都要投入上百万美元不断完善其在线出版平台(数字化出版平台)、与客户交互的平台背后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结果使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isi web of knowlege 等期刊信息服务平台集成越来越多的期刊信息(主要靠收购新刊)、彰显越来越好的传播功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群。
目前基于数字化科技期刊商务的在线出版平台,以信息套餐、捆绑销售、大宗交易、大额订单等交易统领科技期刊信息流动的主流,也促使在线获取正在成为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研究人员对在线出版平台的高度依赖,引领着在线出版逐步取代印本文献。
基于数字化的科技期刊出版形态正在向在线期刊、开放存取期刊、电子邮件期刊、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方向发展,呈现出日益强劲的科技期刊网络化趋势。
3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的现状
在我国科技期刊中,数字化程度并不高。
有研究者做过统计,科技期刊中拥有网站的不足一半,而且网络建设的独立性不强,基本没有开展任何的经营活动,缺乏成熟而有效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上网的主要方式是集中上网方式。
通过一些机构如清华同方的中国知网,万方和重庆维普等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将期刊制作成全文、摘要或题录数据库,以商业运作形式卖给信息机构,或者放在互联网上供读者阅读。
所有文章均可通过网络检索、浏览、下载和打印,通过销售全文数据库的全部或部分专集的使用权为主要赢利模式。
其次是期刊通过集成平台将纸媒内容转换为数字内容。
这种模式主要是把众多的期刊整合在一起,聚合成一个有规模的平台,聚合各期刊的内容资源,品牌资源、广告资源、客户资源和读者资源,给刊社提供了一个网络的发行平台,更进一步直接创建电子杂志。
让每个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定制自己喜欢的刊物或文章。
还可以向每一家刊社提供一些个性化数据分析报告。
主要有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北京卓众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现在还出现了原版报刊的手机数字化发行平台,可以将传统的
杂志、报刊、图书等发布到到智能手机平台上,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共同分享手机发行和广告带来的收益。
这种模式主要是科技期刊社自身整合了各种数字化的形式,以互联网为一个基本的平台,整合自身所有的资源,实行数字化运营,所有的期刊编辑、排版、发行、订阅、浏览等过程均在网络上进行的纯电子期刊形式,包括手机报(杂志),电子杂志,网站及与其他集成平台合作等等。
这些载体介质利用了传统杂志内容上的优势,并根据新媒体的特性做了重新的编辑整合,与传统杂志嫁接互动,形成一种联播效应。
比如《中国国家地理》目前就采用了新媒体形式:有电子杂志、手机杂志、网站等几种新媒体形式。
4 大力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
实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就要用新媒体的思维来运作新媒体,跳出运作传统平面媒体的思维桎梏,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
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关键在人才,数字化科技期刊发展需要大批具备运作现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运营、服务能力的专门人才。
其次,要利用数字媒体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在内容上,需要对传统平面媒体的内容进行增值,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增加链接;在推广上,增加数字媒体的可读性和服务性,利用个性化信息来吸引受众,聚拢人气;在运营上,需要根据数字媒体的特点来设计产品、分析数据、支持广告销售,寻找最佳的赢利模式。
科技期刊面对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科技期刊市场、资源、资本、营销运作等方面比较薄弱,使科技期刊在面临市场化(特别是国外科技期刊巨头)竞争中,往往由于专业分散和资本不足而竞争力不足。
我国科技期刊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期刊资源,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
5 结论
期刊数字化代表着期刊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新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来促进出版业数字化建设[3]。
为适应形势并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尽早研究实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数字化建设后,将有利于促进与国际有关期刊的合作交流,加快期刊网络化、国际化进程,发挥自身专业期刊优势,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期刊。
参考文献
[1]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透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519-521.
[2]杨文志.[2009] 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机遇与策略
[ol].[2010-06-02]./m/user_content .aspx?id=246974.
[3]孙远,朱晓红,喻伟.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初探[j].人民长江,2009,40(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