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 格式:pdf
- 大小:81.33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的农业一、概况: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前提,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积累的重要源泉,农产品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所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农业是集体所有制和生产责任制。
我国农业所处的阶段——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
2.农业生产的成就: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2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其中粮食、棉花、肉类、油菜籽、花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3农业科学水平和农业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提高;4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有了较大的变化。
3.发展的优越条件:1国土辽阔 . 地形多样。
2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光热条件优越。
3气候类型多样,温度带多样,有利种植多种农作物。
4生物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5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宜林地区和森林面积广大,树种多样,有利于发展林业。
⑦水域宽广,有利于发展渔业。
4.南北差异:5.问题:(1)我国虽是世界农业大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但按人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粮食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
(2)我国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副、渔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不大。
(3)环境破坏,污染问题对农业造成的威胁;水资源的浪费;塑料膜等白色垃圾造成的减产等。
6.对策: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第一,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第二,要靠政策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要靠增加投入和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生产力。
例1(江苏卷)《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入选条件的有1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2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3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4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5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A.134B.125C.235 D.145解析:苏北平原位于江苏中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水源充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改革开放30年来,焦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成功转型。
一、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30年,是焦作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特别是近五年,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
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9.1亿元,2007年为856.0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长12.6%。
1992年,焦作市提前8年实现了“十二大”提出的到2000年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从1978年算起,全市生产总值登上百亿元台阶,用了16年时间,到1993年达到106.3亿元;跨上五百亿元台阶用了12年时间,2005年达到584.0亿元;据测算,到2008年底,3年时间生产总值将在五百亿元的基础上再增一倍,突破千亿元大关。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2亿元,2007年已经超过50亿达到56.6亿元,增长44.4倍。
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59.9倍,年均增长15.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3年突破了100亿元,从此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05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突破4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
2007年全社会完成投资总额491.3亿元,比1978年增长226.3倍,年均增长20.6%,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长46.8%。
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6.2亿元,2005年突破200亿元,达268.7亿元,2007年,再上新台阶,达491.3亿元。
对加快包头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0-000-02摘要把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以创新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加快实施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强化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科学化程度;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着力提升农牧业的商品化程度;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加快新型农牧民培训,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现代农牧业发展思考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一个工业经济占主导的城市。
既有发达先进的工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大部分;又有落后的农牧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很小部分,这种“大工业,小农(牧)业”的经济结构,也为充分发挥“大工业”优势,加快我市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一、目前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包头市是个工业大市、农业小市,全市土地面积277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2.11千公顷,草场面积2120千公顷;绝大部分是广大的农村牧区。
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253.22万人,城镇人口192.22,农村牧区人口61万人,农牧业人口占24%;地区生产总值1760亿元,第一产业(农牧业)52.1亿元,仅占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76元,在我国西部地区近几年一直排在前三名,连续七年位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
包头市农牧业属于城郊型农牧业,种植业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奶牛和肉羊为主,经过几年发展,包头市农牧业已基本形成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
(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植等先进适用技术,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浅谈如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农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弱质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学发展观;惠农政策;农业科技一、我国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制度变革和技术变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从低水平起步,历经困难和曲折,逐步走上了平稳较快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劳动力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发展已经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一)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科技进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推进,农业科研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得到显著加强,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这期间,我国先后培育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500多个,创新推广了一大批种植养殖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造就10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和上百万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目前的51%,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延伸,动力机制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方式逐步完善,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4年第6期杨桂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供参考:一、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
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
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
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
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
2024年三农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一、总结2024年,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在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旅游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下是我对2024年三农工作的总结:1.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2024年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态势明显,农业产值增长率较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2.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农村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3.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明显。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道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村交通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4.农村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2024年,各地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农村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乡村风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5.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社会保障等措施,2024年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工作计划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在2024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
2.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
在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产品向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拓展。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2024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解决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水平。
28 I FOOD INDUSTRY I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关注FOCUS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左右,以此可以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FOOD INDUSTRY I FOCUS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从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3.7个百分点,粮食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提高到96%以上。
这是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我国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的结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国家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服务和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在提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都收效显著。
目前,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0273家,农民合作社成员6682.8万个,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
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通过支持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规模经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正在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框架建立后,补贴种类不断增加、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补贴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我是XX农场的负责人,特此向您汇报我们近期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土壤改良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首先,我们进行了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根据测试结果制定了合理的施肥方案。
其次,我们引进了有机肥料和生物菌剂,通过有机肥料的施用和生物菌剂的投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结构。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土壤保水措施,如覆盖地膜、建设水渠等,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二、水利设施建设为了解决农田灌溉和排水问题,我们进行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我们修建了灌溉渠道和水塘,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水源。
同时,我们还修建了排水沟和排水管道,解决了农田积水和排水不畅的问题。
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和排水能力,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设备更新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我们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升级。
我们购置了新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以替代传统的人工劳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我们还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细的管理,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科技支持为了加强农业科技的支持,我们与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们与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
通过科技的支持,我们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和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五、培训与指导为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我们组织了培训和指导活动。
我们邀请了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
同时,我们还与农民建立了合作社和合作社,通过集体经营和合作社的模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福利。
以上是我们近期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做的工作汇报。
通过我们的努力,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贵州省情》复习题纲1、认识省情正确的观点:一是要用系统全面的观点,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三是要用辩证的观点。
2、贵州省情基本特点:(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山区自然条件。
(2)多民族团结合作杂居的社会环境。
(3)发展潜力巨大的社会经济。
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4、贵州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5、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全省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
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92.5%,山间小盆地占7.5%。
6、贵州喀斯特出露面积为10.9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7、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5℃左右。
全省气候复杂多样,各地差异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8、贵州已发现矿产123种,已探明储量的76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的有41种,优势矿产主要有铝、磷、锰等。
9、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盘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势带高原山地。
省境东西相距595千米,南北相距509千米。
10、从面上看,全省最高处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处是玉屏,平均海拔541米。
11、贵州地貌类型可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
12、从点上看,西部赫章韭菜坪最高,海拨2901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拨148米。
13、贵州年气温变化幅度比较小,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上下。
极端最高气温是铜仁,最高气温达42℃。
极端最低气温是威宁,低达-15.3℃。
14、贵州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15、贵州东部为山地丘陵区,北部为中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丘陵盆地区,南部为山地河谷区,西南部为山原丘陵地区,西北部为山原山地区。
16、贵州降雨量多,有3个多雨区和2个少雨带。
一、调查背景为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掌握农业生产发展趋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单位于2023年3月至5月对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本次调查共涉及20个省份,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等多个领域。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农业生产主体、生产条件、市场供需、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访谈对象包括农民、农业企业、农业科研人员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农业生产主体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以家庭经营为主,占调查总数的80%。
其中,粮食作物种植户占调查总数的50%,经济作物种植户占30%,畜牧业养殖户占20%。
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逐年上升。
2. 农业生产条件调查发现,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超过95%。
但在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较为薄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 农产品市场供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粮食作物供应充足,经济作物供应稳定,畜产品、水产品等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但部分地区农产品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如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民收入。
4. 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业科技研发等,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调查发现,农民对政策支持满意度较高,认为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农业生产效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生产效益逐年提高。
粮食作物产量稳定增长,经济作物产值持续提升,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盈利能力增强。
但部分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4)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保障农产品供需平衡;(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