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讲义律制度改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48
第十三章金融法律制度第一节金融法概述一、金融的概述(一)金融的涵义金融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金融,指全社会的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使用和管理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金融,指货币流通和信用分配活动的总和。
简单地说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
金融学和金融法意义上的金融指狭义上的金融。
(参加主体:企业、银行、个人、国家等)(二)金融产生的条件金融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条件:1、货币从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分离出来,起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用。
2、信用日益发展,多种信用形式的出现。
信用是指不同所有者之间以一定的财物或货币为客体,以偿还本金及支付利息为条件而实现的一种价值运动形式。
3、银行等专门金融机构的出现(三) 金融的分类1、从资金融通有无中介来看:(1)直接金融:指融资双方当事人即筹资人和投资人直接发生货币资金有偿借贷行为或投资行为,产生的法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2)间接金融:指融资双方当事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媒介体而发生资金有偿借贷行为,产生的法律上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2、从金融资产交易的方式看:(1)证券融通(证券投资方式交易)(2)信贷融通(借贷方式交易)3、从筹资主体资产形成来源:(1)债务融资:信贷形式取得,筹资者必须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2)股本融资:以证券形式进行,投资者自己承担融资风险(四)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组织体系,即这个国家有哪些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职能作用。
广义的金融体系是指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基本要素动态的金融体系。
1、金融工具。
又称信用工具,指一切能够证明金融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存折(存款单)、借款合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均为常见的金融工具。
2、金融机构。
是指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
第一类,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类,银行。
包括改策性银行、商业银行。
第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四篇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第十四章国际金融法概述一、国际金融法的概念国际金融法是调整国际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国际经济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有关国际金融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公法规范和私法规范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法群。
(一)国际金融法的调整对象——国际金融关系法的对象,是指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法律规范所要确认,控制与导向的社会关系。
它是划分法律部门的基本依据。
每一个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的调整对象,都调整着特定的社会关系。
国际金融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法律部门,即在于其调整的是国际金融关系。
(所谓国际金融关系,是指人们在国际金融交往和国际金融活动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内涵:首先,国际金融关系是一种国际经济关系;其次,国际金融关系是以国际金融为特定内容的经济关系。
(国际金融是跨国间的货币资金的流动和融通的经济活动。
)要求学生课下自学以对国际金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国际金融法的范围1.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和。
2.公法规范和私法规范的总和。
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国际金融的宏观管理机制及其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2.具体涉及国际结算、国际货币汇兑、国际银行体系、国际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和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实践和惯例;3.由国际金融而衍生的国际资金借贷、国际证券融资、国际项目融资、国际金融担保和国际银团等国际融资的实务以及惯例;4.各国的金融法。
二、国际金融法的形成和发展(一)国际金融法的形成:17世纪至19世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阶段(二)国际金融法的发展1.第三世界的崛起,拓展了国际金融法的范围和内容。
2.国际金融合作的扩大与深化,促进了国际金融统一法的发展。
表现在:(1)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2)多边金融条约纷纷出台(3)国际金融惯例日趋成熟和完善3.国际金融组织的出现,使国际金融合作制度化4.国际金融创新的出现,推动了国际金融法的变革三、国际金融法的主体国际金融法的主体是指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具有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行为能力和承担国际金融业务的义务的当事人。
金融法讲义
金融
第一章金融法概述
第一节金融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
一、金融法的概念
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具体来说,金融法是调整货币资
金的流通、融通和信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一)金融监督管理关系
1、货币管理关系
货币法是调整在货币发行、流通及其管理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
货币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静态的角度,根据所调整货币种类的不同,货币法可以划分为通货法管理、
外汇管理法和贵金属管理法。
二是从动态的角度,根据所调整货币运动的层次和
顺序不同,货币法可以划分为货币发行法和货币流通法。
(1)人民币的法律地位:《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
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2)人民币的发行管理制度:包括人民币的发行权与发行机关、人民币的发行原则、人民币的发行管理等内容。
(3)人民币的流通管理制度:包括现金管理制度、对人民币的出入境管理制度等内容。
(4)人民币的保护制度:包括依法维护人民币的流通秩序;禁止损害人民币;禁止印刷、发售代币票券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
禁
止出售、购买、走私、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
(5)反洗钱法律制度
洗钱是为了掩饰非法收入的真实来源和存在,通过各种手段使非法收入合法化的过程。
最常见的洗钱方式包括:通过金融机构存款、伪造票据或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巨额交易洗钱。
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和管理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目的是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和维护经济金融秩序。
金融法律制度通常包括金融监管法律、金融交易法律、金融合同法律、金融诉讼法律等方面。
首先,金融法律制度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确保其资本充足、经营合规。
比如,监管机构会制定相应的规则要求金融机构遵循规范的会计准则,明确金融机构的资本要求和储备金要求,防止金融机构盲目扩张和风险积聚。
其次,金融法律制度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防止金融欺诈行为。
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应提供真实、准确的金融产品信息,禁止虚假宣传和误导行为。
此外,金融法律制度还规定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应采取合理的风险提示和警示机制,防止金融消费者因金融产品损失。
再次,金融法律制度规定金融交易行为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金融法律准则明确了金融交易的法律要素、法律效力以及交易合同的履行等。
同时,金融法律制度也规范了金融市场交易的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行为,以保持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最后,金融法律制度确立了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维护金融交易的稳定和公平。
法律规定金融交易双方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保障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金融法律制度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
它不仅保障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也保护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于维护社会金融秩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