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6章 消费者态度分析与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六章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主要内容:一、态度概述二、态度形成与改变三、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学习目的:牢记态度的基本概念;了解态度的特点和态度的功能;深刻理解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基本理论。
一.态度概述(一)定义: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是学习而得的,针对某一特定的事物,用赞成或不赞成的方式连续地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
(从消费行为的角度讲)任何一种态度都具有完成某一种行为的趋向,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态度是行为一致性的重要基础,人们对于同类事物以相同的方式对待。
态度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习得。
态度可以指导并引导出直接行为。
(二)态度的构成根据态度的三因素模型,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构成根据态度的三因素模型,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构成1)认知成份:一个个体对个人环境中某个对象(另一个人、事件、想法、情境、经验等等)的看法和评价。
2)情感成份:某个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情绪及情感体验,亦既对某个对象所作的情绪判断。
3)意向成份:对个人环境中的某个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它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
在消费者研究中,行为倾向也被称为购买倾向,并设计出购买倾向量表评测消费行为的可能性。
旅游倾向量表示例以下哪句话最准确地表达了你在今后一年内去中国旅游的倾向?一一我肯定要去一一我可能会去一-我目前还说不准是否会去一一我大概不会去――我目前还说不准是否去-一我肯定不去你有多大的可能在今后一年内去中国旅游?一一很有可能一一可能一一没什么可能一一根本不可能态度的一致性就同一种态度而言人在一般情况下三种成份会是协调一致的。
但人的主观性是很强的,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协调一致并不是绝对的。
(三)态度的特点1、态度的对象性态度是针对某一对象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主体和客体的相对关系。
态度对象既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概括。
态度对象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消费",生活方式等也可以是一个有形的物品,如一辆汽车还可以是一种行动,如外出旅游。
项目名称:消费者态度的测量和改变目录1.相关理论 (1)1.1消费者态度的构成 (1)1.2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 (1)1.2.1瑟斯顿等距量表 (1)1.2.2李克特量表 (1)1.2.3语义差别量表 (2)1.2.4行为反应测量 (2)1.2.4.1距离测量法 (2)1.2.4.2 生理反应测量 (3)1.2.4.3任务完成法 (3)1.3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3)2.研究设计 (3)2.1 研究目的 (4)2.2研究对象 (4)2.3研究方法 (4)3.调查结果 (5)3.1 关于小米手机的调查结果 (5)3.2 消费者对VIVO的评价 (6)4.改变消费者行为的策略 (6)附录调查问卷关于手机品牌小米和VIVO的态度调查 (9)1.相关理论1.1消费者态度的构成消费者态度的定义为: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的倾向。
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1.2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1.2.1瑟斯顿等距量表一个早期的态度量表,是L.L.瑟斯顿及其同事E.J.蔡夫于1929年提出的,称之为瑟斯顿量表法。
(1)这个方法首先搜集一系列有关所研究态度的陈述或项目,而后邀请一些评判者将这些陈述按从最不赞同到最赞同方向分为若干类,譬如11类。
(2)经过淘汰、筛选,形成一套约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沿着由最不赞同到最赞同的连续统分布开来。
(3)要求参加态度测量的人在这些陈述中标注他所同意的陈述,所标注的陈述的平均量表值就是他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分数。
1.2.2李克特量表一个李克特选项是一个陈述。
受测者被要求指出他们对该题目所陈述的认同程度,或任何形式的主观或客观评价,通常使用五个回应等级。
1.2.3语义差别量表是一次性集中测量被测者所理解的某个单词或概念含义的测量手段。
针对这样的词或概念设计出一系列双向形容词量表,请被测者根据对词或概念的感受、理解,在量表上选定相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