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旅游资源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479.00 KB
- 文档页数:13
池州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策略
朱宾丽
【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年(卷),期】2009(026)001
【摘要】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之一.池州市境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品味较高.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三方面对池州市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池州市旅游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其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朱宾丽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254)
【相关文献】
1.关于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其开发策略 [J], 何梅青
2.池州市绿道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J], 杨广艳
3.池州市体育旅游开发策略探析 [J], 薛天庆;林宏牛;陈忠菊
4.池州市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J], 徐先海
5.池州市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J], 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池州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单位:13旅游管理(专升本)班第六小组组长:闫鹏成员:张琪、张菁、张雅婷、周梅艳、周星完成时间:二O一二年五月十日目录一、前言 (2)二、区域地理概况 (3)1、区域总体概况 (3)2、人文资源概况 (3)3、交通概况 (4)4、经济发展概况 (5)三、旅游资源状况及评价 (6)1、旅游资源分类 (6)2、旅游资源评价 (6)(1)评价依据 (6)(2)具体评价 (6)四、开发现状与问题 (9)五、开发建议 (10)六、后记 (10)附录一:单体旅游资源评分表 (11)附录二:分工与鸣谢 (12)一、前言我国重视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国家鼓励健康、文明、环保的休闲理念,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的需求,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
2013年10月国家对旅游法的重视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施行,更好地保证了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市场的规范,保护了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旅游业具有增加税收、增加居民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等重要意义,发展旅游业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因此做好资源的调查工作也十分重要。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池州市人文旅游资源的调查。
1、调查地点:池州市及下属各县区2、调查人员: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13旅游管理专升本班第六课外实践小组组长:闫鹏成员:张琪、张菁、张雅婷、周梅艳、周星。
3、工作期限:2013年4月1日——2013年5月10日4、调查目的: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服务与管理工作有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视野,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积淀深厚。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
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
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生态环境优美。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
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区位交通良好。
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池州环境调研报告
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山水相融的地方。
在这次环境调研中,我们对池州市的自然环境、空气质量以及水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首先,池州市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这里有大片的绿色植被覆盖,山清水秀。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池州市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很多可爱的动植物。
尤其是池州市的亭湖、九华山等自然景点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景点保持着原生态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
然而,池州市的空气质量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池州市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PM2.5颗粒物。
这些颗
粒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放、工业废气等。
虽然池州市正在采取措施,如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但是仍然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池州的水质也需要关注。
调查显示,池州市的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
这主要来自于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这种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池州市需要加大对水环境的保护力度,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源,提高水质。
综上所述,池州市自然环境优美,但是空气质量和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池州市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我们建议池州市政府加大环境治理的力
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使池州成为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
池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李忠逸刘胜沈辉夏文邹政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体育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这一需求,大力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已为旅游经济活动的重要步骤。
池州市蕴藏着诸多优质体育旅游资源尚待开发利用,如何合理开发这一资源,为本地旅游经济服务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我们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小组本着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池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做了实地调研,对存在的问题做了细致的研究与讨论,也为池州旅游经济在此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池州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池州底蕴深厚,为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娱生活,也使得池州市经济结构更趋于完善。
本文通过对池州市开展的体育旅游活动进行多次走访与调研,分析了当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池州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池州市体育旅游资源概况1.1 池州市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概况分析1.2 池州市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我们根据GB/T-2003>中的标准,旅游资源按等级可以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
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池州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
池州市8个主类齐全,亚类拥有24中,占77.42%,含有70个基本类型,占总数45.16%。
其中人文类和自然类共有70种,共占45.16%。
由此可见,池州市总体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类比自然类资源更加繁多。
2 池州市体育旅游项目运行现状及开发特点2.1 池州市旅游资源等级分析在安徽省17个市中,池州市旅游资源占有总量的8.65%,在总量上属于资源丰富地区,尤其九华山风景区作为5A级风景名胜区名声远播海内外。
但是,池州市旅游景点4A级只有一个,仅占2.38%。
3A、2A级分别占10.14%、10.11%,这说明池州市旅游资源虽多,但是等级较低。
池州旅游调研报告池州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城市。
本次调研报告将围绕池州的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一、池州的旅游资源1. 江淮名城——池州市是历史上的庐江州所在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庐山风景区、青际山风景区以及天井山等风景名胜区,都是池州的旅游亮点。
2. 独特的自然景观——池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黄山风景区的南大门——黟县,是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拥有绝美的山水风光。
更有桃源洞、紫阳湖等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3. 丰富的文化遗产——池州市历史上曾是皖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庐山古墓葬群、黟县宜阳楼等文化遗迹,都是池州市的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
二、池州旅游发展现状1.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池州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各类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加,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同时,池州市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
2. 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当前,池州市推出了多种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
包括自然风光观光、古迹文化游、特色民俗体验等。
各类旅游产品的推出,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池州旅游。
3. 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池州市政府加强了对旅游服务的监管和管理,推进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技能提升。
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科技的优势,提高了旅游信息透明度,提供更便捷的旅游服务。
三、池州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1. 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池州市需要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旅游资源,推出更多的旅游产品。
比如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等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 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池州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游客体验度。
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服务意识的提高,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3.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加大对池州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池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池州旅游线路调研报告池州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进一步了解池州的旅游线路和吸引力,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得出以下报告。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池州市主要有三个旅游线路,分别是历史文化线路、自然风光线路和特色小镇线路。
第一条历史文化线路包括了池州市区的一些历史文化景点。
比如,池州市第一座清代建筑牌坊——古牌坊群,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给游客带来了强烈的历史感。
另外,九华山景区也是该线路必去的地方,这里有壮观的山峰、古老的庙宇和独特的佛教文化。
游客可以漫步山间,感受宁静与祥和。
第二条自然风光线路则以九华山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自然景观。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山上有美丽的山川、秀丽的湖泊、瑰丽的瀑布等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此外,该线路还包括了当地的森林公园、溶洞景区和温泉度假村等。
这些地方呈现出的原生态景观和纯净的自然环境使人心旷神怡。
最后一条特色小镇线路则是以池州市区的几个特色小镇为主要目的地。
比如,九华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上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其他特色小镇还有东至县的双龙湖风景区和石台县的长江美景旅游区。
这些小镇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游客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旅行体验。
根据我们的调研,池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可以选择历史文化线路,了解池州的悠久历史。
对于喜欢大自然的游客,可以选择自然风光线路,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而对于喜欢探索独特小镇的游客,可以选择特色小镇线路,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不过,我们也发现池州的旅游服务设施有待提升。
比如,交通条件尚不够完善,很多景点之间的交通连接不便。
同时,一些旅游设施如住宿和餐饮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和丰富,以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
总之,池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线路。
池州旅游资源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力百强城市、中国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池州市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常住人口160万人。
2010年4月份,温家宝总理在池州视察时曾说过,“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
池州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全市森林覆盖率60%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
风景名胜繁多,境内分布着各类旅游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品牌4个,九华山是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内古木参天,景色秀美;牯牛降是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中国鹤湖”之称。
目前,池州已拥有升金湖是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有“5A级景区1个,杏花村、大王洞等4A级景区6个,大历山、蓬莱溶洞群等3A 级景区多处,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自然生态公园和山水名城。
池州旅游文化厚重,历史悠久。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90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众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
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寺庙众多,香火鼎盛,高僧辈出,至今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即将建成开光的99米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铜像;以九华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吸引了海内外大量佛教信众,旅游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享有“莲花佛国”之称。
池州市旅游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池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池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潜力(一)区位优势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滨江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面积8271平方公里,人口159万,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
长江流经池州160公里,通江达海,承东接西,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两山一湖”地区的定点停靠码头;318、206国道纵贯市内,沿江、安景高速公路,铜九铁路已全线通车;宁宜高速铁路、九华山旅游国际机场已动工建设,不久将通车、通航。
(二)资源优势池州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
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达57%,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品质最高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进入“两山一湖”区域的重要出入口。
池州境内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300多个,其中有4处国家级旅游品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
还有首批4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平天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观,是理想的休闲胜地。
(三)人文优势池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先秦时代,池州的高山深谷,由习惯于“山处水行”的越国人盘踞,像一个钝头巨楔一样,插在吴、楚之间,直到三国时期,池州山区仍是战国时代被楚国打散后的越国人的君、王部落的聚居繁衍之地,因此地表地下具有丰富的越文化遗存。
二、池州市旅客人数变动状况(一)国内旅客人数变动状况由池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知,2015年,池州市接待境内旅客总人数是4637.7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2.2%,而国内游客总数是4550.5万人次,而到了2016年1-12月,池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旅客517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国内旅客占5075.去年同期,一万人也大幅增加。
而2017年1-12月,池州市接待旅客人数上升至5765.9万人次,增加了594.9人次,国内游客总数是5662.4万人,比上年增长11.0%。
而到了2018年,池州市全年接待旅客人数累计达到6391.7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2.5%,国内游客总数达到6278人。
也就是说从2015年至今,池州市每年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都在增长,并且带动了全市的经济增长。
(二)国外旅客人数变动状况由池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知,2015年,池州市接待境内外旅客总人数是4637.7万人次,入境游客达到87.2万人,比上年增长10.0%。
到2016年全年,池州市接待境内外旅客总人数是5170.6万人次,入境游客达到94.9万人次,同比增长8.2017年1-12月,池州市接待境内外旅客总人数是5765.9万人次,而境外游客人数比起去年增长了9.1%,达到了103.2018年全年,池州市接待境内外旅客总人数是6391.7万人次,而入境游客达到11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加9.1%,比前三季度增长9%。
6%,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旅客人数变动原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中国旅游市场由政府主导。
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战略由政府主导。
也就是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人们出入境旅游更加方便,同时国外游客也更乐意来中国旅游,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
目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占旅游市场的比重较大。
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一)**简介**原名深泥湖、黄湓湖、新深湖,属通江湖泊,水产、水禽和水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日产鱼货价值升金”之说,故名为**。
沿湖东至境内包括大渡口镇、胜利镇、东流镇、张溪镇四个乡镇32个行政村395个村民组及金寺山林场,人口约5.9万人。
贵池区涉及唐田镇和牛头山镇。
1、地理地貌。
**地处长江南岸,位于池州市东至和贵池两县区境内,与安庆市隔江相望,距东至县城35公里,池州市区60公里,九华山80公里。
206、318国道以及沿江高速公路穿绕其境,区位优势明显。
全湖周长约165公里,平均湖宽7.5公里,属永久性的浅水内陆湖泊,湖水主要来自黄湓河和唐田河,正常水域面积13万亩。
由上、中、下三个湖区组成,中湖最深,上、下两湖水域每年12月至翌年3月,除河道残存不足尺余深水外,基本成为湖滩地或沼泽地。
周边地形多样,东南为低山丘陵,西北为平原岗地。
岸线曲折,湖汊众多,水草丰富,湖滨平整,与周边广袤的乡野,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
2、水域管理变迁。
**水域跨东至、贵池两县区, 其中东至县境内占77.7%,在贵池区境内占23%。
1995年以前,各自管理。
1995年原池州行署以池行秘〔1995〕5号会议纪要的形式,将**区分为三段,杨嘴至小路嘴观光大桥为上湖,小路嘴观光大桥至八百丈为中湖,八百丈至黄湓闸为下湖。
上湖水域由东至县管理,下湖水域由贵池区管理,中湖水域无偿划给地区,现由市农委管理。
3、历史沿革。
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水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33.4平方公里。
其中湖面101.5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沿岸5公里范围的231.9平方公里为缓冲区和实验区。
1992年,原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列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1997年国务院“国函〔1997〕109号”文件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年省编办批准成立“安徽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年,**成为东北亚鹤类网络保护区。
池州市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徐先海【摘要】本文以池州市水体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指出池州市水体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资源丰富,区位良好和政府积极扶持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开发不力,投资少,人才缺乏和周边景区竞争压力大等不利因素.最后结合池州市发展水体旅游业的综合条件,提出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产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等措施来逐步将池州市建设成一个适宜旅游休闲度假的目的地.【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3)020【总页数】2页(P99-100)【关键词】池州市;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作者】徐先海【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安徽安庆 2461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滨长江,南接黄山,西邻九江,东连铜陵.地貌类型多样,北部平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中部为连绵的江南丘陵,南为起伏的山地,山地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7.3%.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7℃;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400-2200mm.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69.26亿m3,占全省的8.7%,全市江河湖水面348.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4%.境内生态环境优良,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8%.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由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依托其独特、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在带动池州市经济发展的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水体旅游已然成为池州市着重开发的一个热点.池州水体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主要有河流、湖泊、瀑布、泉井和潭池等类型.河流.长江流经池州162km,境内有10条主要河流,分别是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华河、清溪河,陵阳河和喇叭河,其中秋浦河为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域面积3019km2,河长149km.清溪河是穿城而过的一条河流,河水清彻,两岸风光旖旎,沿河集中展示了池州的诗文化、傩文化、牌坊文化和古建筑文化,是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公园.湖泊有升金湖、平天湖、太泊湖、白沙湖、天生湖、西岔湖、马料湖,十八索湖和庆丰圩.其中,升金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大型水禽雁在此越冬数量常在8万只以上,号称“中国鹤湖”,沿湖烟树迷蒙,湖水清澄如镜,是生态科考、探秘自然、度假观光的胜地.瀑布有黄崖瀑布、龙池瀑布、仙寓山瀑布、百丈岩瀑布,织锦瀑布和碧桃瀑布;泉井有龙女泉何天泉井;潭池有石台怪潭、金谷潭、月牙池,龙池和天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正越来越复杂化,往日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风习俗等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了,而参与性旅游、保健型旅游、休闲度假型旅游正在兴起,丰富多样的水体旅游资源则是开展这些新型旅游项目的重要场所.池州太平湖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紧邻江苏、浙江、上海等华东经济发达地区,位于皖江经济区的长江三角洲腹地,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两山一湖”地区的定点停靠码头.交通与旅游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是将外来游客与当地旅游景区连在一起的桥梁.水路上,池州长江黄金水道162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秋浦河,尧渡河两大水系是其两重要的支流水道.陆路交通上,318与206国道纵贯市内,安景高速及沿江高速公路东接上海、西连武汉,北连合肥、合黄高速公路南通杭州沿江铜九铁路安徽段东接上海、西达重庆,安宁高速联通安庆,南京,上海等地.航空交通上,九华山旅游机场的开通使得一个比较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形成.《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把我国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列为全省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将池州的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为“皖南北部旅游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这些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持有力的推动着池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精品少.多数景区仍然保持从事一些传统项目,如划船、游船、漂流、垂钓等观光型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创新滞后于旅游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还比较粗放,度假休闲产品还不够丰富,文化节庆活动较平淡,商务及会展旅游产品缺乏,不利于尽快实现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旅游的转型,也不利于提高池州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度不高.多数景区各自为政,而不是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进行规划和开发,不利于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设施以及客源的共享.景区的文化内涵没有充分展示.池州积淀深厚的佛文化、诗文化、戏曲文化等未得到很好的挖掘利用,如处处留下诗仙李白足迹的秋浦河,号称“流淌着诗的河”,但没有高起点进行规划开发,现仅停留在石台县境内的漂流旅游项目等层面.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型,语言类和旅游营销策划人才补给却供不应求,主要表现在:旅游人才素质偏低,一般学历为大专以下,而且其中还有很大比例的旅游从业人员并不是旅游专业出生身,擅长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网络管理的专业人才和精通外语的导游相当缺乏.近年来,池州的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从全国各省、市来说,经济仍然是相对落后,旅游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城市整体旅游接待能力不足,高档接待设施建设滞后,宾馆大部分是四星级以下酒店,快捷酒店缺少大的知名品牌,家庭宾馆较多.旅游商品开发不够,大型知名购物中心和特色街道少,旅游购物没成规模.池州南面的黄山市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龙头,北边的合肥为安徽省省会,这两个旅游城市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主要客源的吸引和旅游市场的开拓上使池州面临着强劲的竞争.邻近的安庆、芜湖、巢湖等市旅游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旅游业发展也正在蓬勃兴起,池州虽然与这几个市也在进行旅游合作,但无论是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是始终存在的.打破地域界限,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统一性和有序性,使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水体旅游资源间在发展旅游业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并使得水体旅游资源与周边自然、人文旅游景观结合起来,做出合理的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将池州城打造成江南水乡、生态绿城、休闲之都.池州市政府提出充分利用长江、秋浦河,平天湖和升金湖等水体资源,开发系列滨水休闲系列产品,着力打造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构想,例如充分利用齐山——平天湖山水旅游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区位条件,发展绿色度假及户外运动休闲和水上运动休闲等项目.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支持、鼓励和带动专家学者对区内水体资源进行一次从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全面调查,抓住水体旅游资源特色开展深度开发与研究.建立和完善旅游培训体系,依托地方高校和有关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专业平台,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对本土各层次的旅游人员加强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培训,不断提升其旅游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搭建旅游稀缺中高级人才引进平台,开设池州旅游专业人才交流市场,做好旅游专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要完善优惠政策,提高经济福利,吸引更多优秀营销策划与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来参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会,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宾馆与酒店,旅行社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制定对旅游投资者在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使得旅游投资者和开发者在各景区景点的开发上有能力做到高起点、高档次开发,避免低水平的无序开发.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挥水体资源类型多样,特色多样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要进一步加强池州市区各种类型景区的合作,同时要树立全盘运作思想,积极与附近的合肥,黄山,安庆,巢湖等地有名景区比如:九华山、黄山,天柱山,巢湖等景区进行统一规划,有时间有序列的推进区域合作,从而促进皖南旅游新格局的形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相关文献】〔1〕曹石,田至美.河南省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59-63.〔2〕贾莉,唐怀.池州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压力和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3):83-86.〔3〕程海峰.池州市城市旅游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8,10(4):46-48.〔4〕胡旺梅,胡文海.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31(3):41-44.〔5〕朱宾丽.池州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策略[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1):41-45. 〔6〕余菲菲,胡文海,荣慧芳.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9):1116-1122.。
旅游资源调查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是旅游业总体规划的基础。
资源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摸清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分布、价值、存在环境、利用现状、开发条件等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做出初步评价,从而为旅游产业定位和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规划组在对池州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获得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5月1日最新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旅游资源共分成8大主类(A 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31种亚类、155种基本类型,对池州市旅游资源作如下分类和评价。
一、旅游资源调查
1.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5种,基本类型全部37种。
池州市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有亚类2种(AA综合自然旅游地,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基本类型3种,代表性单体资源14处(表2-1)。
表2-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1.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6种,基本类型全部15种。
池州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有亚类3种(BA河段、BB天然湖泊与池沼、BC瀑布),基本类型3种,代表性单体资源6处(表2-2)。
池州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拥有江流、河流、湖等类型,开发潜力较大。
表2-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1.3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4种,基本类型全部11种。
池州市生物
景观类旅游资源有亚类2种(CA树木、CD野生动物栖息地),基本类型2种,代表性单体资源4处(表2-3)。
表2-3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1.4 天象与气候景观
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2种,基本类型全部8种。
池州市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有亚类2种(DA光现象、DB天气与气候现象),基本类型全部2种,代表性单体资源2处。
1.5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2种,基本类型全部12种。
池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亚类2种(EA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1.6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7种,基本类型全部49种,池州市有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亚类7种(FA综合人文旅游地、FB单体活动场馆、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D居住地与社区、FE归葬地、FF交通建筑、FG水工建筑),基本类型15种,代表性单体资源25处(表2-5)。
表2-5 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
1.7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1种,基本类型全部7种。
池州市有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亚类1种(GA地方旅游商品),基本类型3种,代表性单体资源4处(表2-6)。
表2-6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
1.7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4种,基本类型全部16种。
池州市此类旅游资源有亚类2种(HA人事记录、HC民间习俗),基本类型4种,代表性单体资源6处(表2-7)。
表2-7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1.8 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分析
池州市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单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表2-8)。
表2-8 池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池州市拥有旅游资源亚类21种,占旅游资源全部亚类型数(31种)的68%,旅游资源基本类型34种,占旅游资源全部基本类型数(155种)的22%。
其中,自然类旅游资源亚类9种,占全部亚类数的53%,基本类型10种,占全部基本类型数的14%,单体资源26处,占池州市单体总资源数的40%;人文类旅游资源亚类12种,占全部亚类数的86%,基本类型24种,占全部基本类型数的29%,
单体资源39处,占池州市单体资源数的60%。
可见池州市类旅游自然资源与人文类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二、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的等级,反映了旅游资源品位和吸引力大小。
池州市旅游资源整体品位不高,没有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吸引物。
为了全面评价池州市旅游资源等级和开发价值,利用旅游资源单体共有因子评价模型对池州市代表性单体资源进行赋分等级评价。
表2-9 池州市旅游资源等级划分
从表2-9可以看出池州市65项主要单体旅游资源中,四级旅游资源仅有4项,占总数的9.5%。
其中,村人字洞具有极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而池州铁画属于工业旅游资源,旅游大规模开发的难度较大;三级旅游资源有14项,占总数的33%;二级旅游资源有15项,占总数的36%;一级旅游资源有9项,占总数的21.5%。
可见池州市主要旅游资源中,大部分属于普通级旅游资源,优良级旅游资源比例较小,说明池州市整体旅游资源质量不高,强度不大。
三、旅游资源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体现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
研究旅游资源集聚效应的目的在于认识、揭示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为整合旅游资源优势、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依据。
从节点集中性、线性集中性、地域集中性三个方面分析池州市旅游资源集聚效应。
3.1 节点集中性分析
池州市主要旅游节点有:九华山、齐山、万罗山、大王洞、杏花村、农业科技示园、老山自然保护区、十八索自然保护区、秋浦河、平天湖、神仙洞、九子岩、齐春生态庄园、九华漂流、龙池瀑布、碧桃瀑布、盘台自然保护区、牯牛降、仙寓山、黄崖峡谷、蓬莱仙洞、鱼龙洞、慈云洞、大历山、升金湖、东流古镇
3.2 线性集中性分析
按照异质资源互补化,同质资源专题化的原则,池州旅游资源可形成以下主
题旅游线路:
旅游线:九华山祈福游
山水观光线:九华山—齐山—秋浦仙境—升金湖、大历山—溶洞群
牯牛降—大王洞—杏花村牯牛降—蓬莱仙洞—黄崖峡谷农业生态旅游线:青阳奇春生态庄园—农业科技示园—东至龙泉生态旅游区休闲健身游:大王洞—秋浦渔村—秋浦河漂流
古代建筑游:杏花村—东流古镇
3.3 地域集中性分析
3.3.1 区
代表资源和节点:齐山、万罗山、大王洞、杏花村、农业科技示园、秀山门博物馆、池州市革命烈士陵园、老山自然保护区、十八索自然保护区、秋浦河、平天湖、七星墩遗址、九房朱遗址
发展方向: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红色旅游。
3.3.2 青阳县
代表资源和节点:九华山、神仙洞、九子岩、齐春生态庄园、九华漂流、太平山房、青阳县博物馆、龙池瀑布、碧桃瀑布、盘台自然保护区
发展方向: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
3.3.3石台县
代表资源和节点:牯牛降、仙寓山、黄崖峡谷、蓬莱仙洞、鱼龙洞、慈云洞、崇德堂戏台
发展方向: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
3.3.4 东至县
代表资源和节点:大历山、升金湖、东流古镇、建德文庙大成殿、东至玩具工业城、龙泉农业生态旅游区
发展方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旅游。
五、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根据(表2-9)对旅游资源的强度分析和(表2-10)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比较分析,结合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考虑到池州“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池州市的旅游资源分为近期优先开发的旅游资源:即资源强度和开发利用条件都为优良的旅游资源、或在市“十一五”规划中已列为开发项目的旅游资源;中期鼓励开发的旅游资源:即资源强度为优良但开发利用条件普通的旅游资源或者资源强度普通但开发利用条件优良的旅游资源;远期引导开发的旅游资源:即资源强度和开发利用条件都为普通的旅游资源三大类。
近期优先开发的旅游资源有:
九华山、齐山、万罗山、大王洞、杏花村、农业科技示园、池州市革命烈士陵园、老山自然保护区、十八索自然保护区、秋浦河、平天湖、神仙洞、九子岩、齐春生态庄园、九华漂流、龙池瀑布、碧桃瀑布、盘台自然保护区、牯牛降、仙寓山、黄崖峡谷、蓬莱仙洞、鱼龙洞、慈云洞、大历山、升金湖、东流古镇中期鼓励开发旅游资源有:
太平山房、建德文庙大成殿、东至玩具工业城、龙泉农业生态旅游区、崇德堂戏台。
远期引导开发的旅游资源有:
七星墩遗址、九房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