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17
单项选择题( )1.()从2008年1月1日起设立由奖励及惩罚措施组成的“生态税收制度”。
A、美国B、英国C、日本D、法国2.()参议员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是迄今为止以“低碳经济”为名的世界第一份议案。
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法国3.()的发展使得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A. 农业B. 轻工业C. 重工业D. 服务业4. ()地区成功地打造了“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
A. 哥本哈根B. 马尔默C. 东京D. 斯德哥尔摩5.()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
A. 经济发展阶段B. 资源禀赋C. 消费模式D. 技术进步6.()是中国促进低碳转型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政策手段。
A. 规划引导B. 法律手段C. 市场途径D. 经济激励7.()是我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定的第一个低碳经济案例研究试点的城市。
A. 上海市B. 北京市C. 吉林市D. 昆明市8.()是世界上实现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A、伦敦B、东京C、马尔默D、纽约9.()推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色新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
A. 老布什政府B. 克林顿政府C. 小布什政府D. 奥巴马政府10. ()已经被确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一。
A. 测定“碳足迹”B. “熊猫标准”C. “地球一小时”D. “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11.()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拓展了新空间。
A.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B. 政治法规的完善C. 项目交易平台建设D. 低碳经济的兴起12.()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供新保障。
A.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B. 政治法规的完善C. 项目交易平台建设D. 低碳经济的兴起13.()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带来了新机遇。
A.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B. 政治法规的完善C. 项目交易平台建设D. 低碳经济的兴起14.()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省生物质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智能源技术装备。
低碳经济考试题及答案Part 1 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A. 节能减排B. 绿色产业C. 循环利用D. 以上都是2.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什么?A. 达到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的一体化B. 建设更多环保的城市C. 减少大气污染D. 以上都是3. 低碳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具有什么特点?A. 能够避免资源浪费B. 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C. 能够减少大气和水体污染D. 以上都是4. 以下哪个是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之一?A. 通过降低消费实现节能B. 通过增加产量实现节能C.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D. 以上都不是5. 以下哪个措施有助于实现低碳经济模式?A. 政策引导B. 技术创新C. 多元化能源供应D. 以上都是Part 2 填空题1. 低碳经济的特点是 (可持续发展) ,(减少污染) ,(资源节约) 。
2. 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 (一体化) 。
3. 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 (绿色产业) ,(可再生能源) 和 (循环经济) 。
4. 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促进 (节能减排) ,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
5. 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 (政策引导) ,(技术创新) 和 (多元化能源供应) 。
Part 3 论述题1. 低碳经济是什么?它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低碳经济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模式。
它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促进创新和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注重多方面的环保,包括减少大气、水体、土地等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生态环境破坏。
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联系,低碳经济需要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增加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模式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它们有何作用?低碳经济模式具体包括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减少污染、绿色产业和循环利用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作用如下: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注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和谐发展。
一、判断题 (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1、走低碳发展模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正确答案为:对2、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压力是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国际竞争力。
正确答案为:对3、低碳发展,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为关键,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的战略取向。
正确答案为:对4、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国家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和应对气侯变化领导小组的组长。
正确答案为:对5、低碳发展要求经济系统从高碳走向低碳,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个低速度低水平的经济。
正确答案为:错6、2008年,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正确答案为:对7、中国的太阳能利用重点在西藏,西藏的太阳能特别好,在那里建设很成功。
正确答案为:对8、循环经济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本质上是资源综合利用,只要在循环中控制碳排放,就是一个低碳产业。
正确答案为:对9、低碳经济也不意味着要过苦日子、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正确答案为:对10、中国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发布的“应对气候变暖的国家政策法案”。
正确答案为:对11、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就是低碳,无论是低碳的建筑或者是一些产品。
正确答案为:对12、新能源开发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正确答案为:对13、中国厂商掀起了一个电动车风潮。
正确答案为:对14、胡锦涛主席要求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让发展中国家用得上气侯友好技术正确答案为:对15、英国发布的《低碳转型计划》要求,到2020年,8%的电力来自核能正确答案为:对16、低碳经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研发应用减碳技术,来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答案为:对17、实现低碳经济的两个关键,一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二是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正确答案为:错18、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的背景下,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正确答案为:对19、低碳经济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另一个是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正确答案为:对20、去碳技术现在的成本很高,目前还不能大规模使用正确答案为:对一、判断题 (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1、低碳发展要求经济系统从高碳走向低碳,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个低速度低水平的经济。
低碳经济考试答案低碳经济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第1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
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 C:节能减排经验 D:技术低第2题: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 )选择。
A:形式 B:对象 C:地点 D:时间第3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没有( )。
A:强调发达国家转移技术B: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C:强调中国在全球化之下的分工以及对全球所做的贡献 D: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第4题:()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
A:消费者 B:企业 C:政府 D:社会第5题: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
A:煤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第6题:()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A:东极 B:西极 C:南极 D:北极第7题:离差值增大,表明候变化敏感性也()。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未知第8题:我国能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
A:0.5 B:2.2 C:8 D:10第9题:近百年来极冰的大量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A:10-20厘米 B:20-30厘米 C:30-40厘米 D:40-50厘米第10题:()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纳入GDP碳强度考核指标。
A:“九五” B:“十五” C:“十一五” D:“十二五”第11题:臭氧层厚度减少(),可使大豆减产A:22% B:23% C:24% D:25%20~25%。
第12题:90年代初,我国476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近()个。
A:100 B:200 C:300 D:400第13题: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第14题:地球表面()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
A:50% B:60% C:70%D:80% 第15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实基本国情,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
低碳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1.(2分) 碳生产力是指A. 产生单位GDP所排放的碳当量的总量B. 一个国家生产化石能源的能力C. 单位碳当量排放所产生的热量D. 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2.(2分) 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议程向国际政治议程的真正转变始于。
A. 1989年的海牙会议B. 1989年的联合国大会第49届会议C. 1979年的日内瓦气象会议D. 1988年的多伦多会议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3.(2分) 从全球来看,未来碳排放增强主要来自于A. 发展中国家B. 工业发达国家C. 农业发达国家D. 发达国家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4.(2分) 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背景是A. 气候变化B. 经济危机C. 政治改革D. 经济全球化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5.(2分) 政府财政补贴节能减排的方式是A. 现金支持、技术支持B. 贴息、直接补贴C. 现金支持、人才提供D. 政策优惠、技术支持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6.(2分) 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A. 国际经济地位之争B. 发展权之争C. 生存权之争D. 国际政治地位之争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7.(2分)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A. 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B. 20XX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C. 20XX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D. 20XX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8.(2分) 基于配额的碳金融市场,其市场原理是A. 资金—交易B. 限额—交易C. 商品—交易D. 基准—交易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9.(2分) 中国的第一笔自愿减排量的交易的完成是在A. 南京环境交易所B. 沈阳环境交易所C. 上海环境交易所D. 北京环境交易所你的答案: A B C D 得分: 2分10.(2分) 的低碳发展模式主要致力于发展生物质能以及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低碳经济考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问题而非政治问题。
正确错误2.气候变化公约下的节能减排是指能够被论证“可测性”和“额外性”的节能,而减排是公针对温室气体,而非硫、氮等污染气体的减排。
正确错误3.气候变化关系到各国的利益和世界的公平与正义,哥本哈根会争议的实质并非是发展权、排放空间之争。
正确错误4.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的间接原因。
正确错误5.无论从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考虑,减污与减碳都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所以减污与减碳必须同时进行。
正确错误6.低碳经济与减少人类对碳的依赖无关。
正确错误7.低碳经济将是人类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
正确错误8.低碳经济将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一道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三大力量,将成为战胜金融危机走出经济长期衰退的新引挚。
正确错误9.低碳经济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碳排放问题,核心特征是“你碳排放”。
正确错误10.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生活垃圾的排放量。
正确错误11.低碳经济与减少人类对碳的依赖无关。
正确错误12.低碳经济将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一道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三大力量,将成为战胜金融危机走出经济长期衰退的新引挚。
正确错误13.经济的低碳化即是要通过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方式,通过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实现经济的低碳化。
正确错误14.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
正确错误15.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新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
正确错误16.低碳经济建设化石能源利用,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并积极开发新型清洁能源。
正确错误17.碳排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最大问题。
正确错误18.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区域的碳耗用量。
正确错误19.碳预算是指根据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含碳量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减排目标等因子制定一个国家、地区和个人碳耗支出和供给计划。
一、判断题(每题1分)1.无论从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考虑,减污与减碳都是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所以减污与减碳必须同时进行正确错误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增加新能源、清洁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列,提高能源效率正确错误3.气候变化关系到各国的利益和世界的公平与正义,哥本哈根会争议的实质并非是发展权、排放空间之争正确错误4.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区域的碳耗用量正确错误5.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清洁机制( CDM)项目,我省名列全国第一正确错误6. 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是:履行职责、清洁发展机制、“碳减排”贸易正确错误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正确错误8.低碳经济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碳排放问题,核心特征就是“低碳排放”正确错误9.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正确错误10.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和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正确错误11.未来,能源公司的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都将以低碳为重点正确错误回到顶部跳到底部12.化石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埋藏在地下不能再生的燃料资源正确错误13. 温差能是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水温之差的热能正确错误14.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正确错误15.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正确错误16.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严控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正确错误17.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正确错误18.中国光伏产业需要的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拉高了光伏发电的成本。
正确错误19.到2008年,我国森林总碳储量达78.1吨。
1、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2、专门为中国市场设立的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被称为(熊猫标准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表现为(大范围海水温度比常年高3-6℃4、不属于低碳消费观念的是(适当增加产品的种类便于选择性消费5、气候变化问题从科学议程向国际政治议程的真正转变始于(1988年的多伦多会议)。
6、各种运输方式中,完成等量的换算周转量所要消耗的能源最多的是(民航7、低碳发展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体系低碳化,能源体系低碳化是指(降低能源体系中碳的含量及开发利用产生的碳排放8、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9、2010年4月1日我国实施的关于低碳转型方面的法律是《可再生能源法》10、(技术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核心内容。
11、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的前提是要完全实现(电力市场化改革12、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俄罗斯1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4、“碳锁定”是指(整个社会对化石能源高度依赖的状态15、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煤炭16、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了科学研究的日程。
17、《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18、碳关税的征收对象是(进口的高能耗产品19、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农业-轻工业-基础产业-重化工业-高附加值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20、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禀赋21、2008年欧洲能源研究联盟联合欧洲能源研究院启动的推进战略能源技术计划的具体行动计划有(欧洲生物质能源计划、欧洲风力计划、可持续核裂变计划、欧洲电网计划2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23、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保障能源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避免碳锁定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24、我国为争取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实施的主要政策有(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扶持政策、完善相关会计制度25、低碳经济应包括的核心要素有(资源禀赋、消费模式、经济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因素26、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种类包括(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27、本课程提出的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建议是(建立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凝聚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力量、尽快制定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出台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提高认识,避免低碳城市建设的盲目性28、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低碳城市发展框架尚未形成、尚不健全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机制、-页脚-- 对低碳城市发展途径存在误区、没有认识到低碳城市建设的艰巨性)29、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的累积效应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这是因为(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引发低碳技术进步、对经济资本存量的需求大大减小,可以将更多的能源消费用于服务业3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有多个小组组成,他们的职责有(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以及天然生态的损害程度、总结对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缓和气候变化的可能性、评估气候变化的负面及正面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31、根据罗斯托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下列阶段中完成工业化必须经历的过程有(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成熟阶段、起飞准备阶段32、目前,已经开始征收碳关税的国家有(丹麦、荷兰、意大利、芬兰33、气候博弈的本质,包括(技术开发与转让可推动国家的发展、减排措施的成效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碳排放权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资金供给与获取影响国家投资情况34、CCS技术的核心是(碳存储技术、碳捕捉技术35、在世界范围来看,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有(发展核电、发展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替代煤炭)。
.一、简答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101-102页)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是什么? (99-101页 )3.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97-99页)4.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哪些? (171-173页 )5.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187-189页)6. 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 (177-179页 )7. 简述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27-229页)8. 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197-198 )9.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包括哪些? (265页)10. 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有哪些? (279页)1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有哪些? (330-331页 )12.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哪些 (21页 )13 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包括哪些内容? (270-274页 )14. 低碳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128页 )15.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156-157页 )16. 中国低碳经济存在哪些问题? (83-85页)17.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有哪些?(169-170页)二、多选1.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A B C)156-157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D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过多2.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中,3R原则指()。
(A B C)235A减量化 B再利用 C资源化 D高效化3. 低碳责任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A BC D)36A技术创新 B制度创新 C产业转型 D新能源4.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等替代煤、石油,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A B C ) 87A风能 B太阳能 C地热能 D核能5. 低碳经济的特征有()。
(A B C D ) 129A低能耗,资源节约 B低污染,环境保护 C低排放性 D清洁生产6. 低碳农业要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的新路子。
(A B C ) 103A有机B生态C高效D复合7. 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 B C)30页A生产的低碳化 B分配的低碳化 C消费的低碳化 D投资的低碳化8.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
(A B C )33页A能源高效利用 B清洁能源开发 C追求绿色GDP D发展观的改变9.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
(A B C D) 187-189A产业技术落后 B低水平竞争C“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 D优化能源结构的效应不明显10.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
(A B D )33页A技术创新 B制度创新 C设备更新 D发展观的改变11. 低碳经济是以()为特点的经济形态。
(A B C)A低能耗 B低污染 C低排放 D低效率12.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
(A B C D) 44A阳光经济 B风能经济 C氢能经济 D生态经济13. 我国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
(A B C)251-252A物价补贴 B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补贴 C税前还贷 D加速折旧14.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包括()。
(A B C D)265页A精细生产技术 B替代技术 C减量技术 D再利用技术15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中的技术支持中,主要包括的技术有()。
(A B C D)265页A精细生产技术 B替代技术 C减量技术 D再利用技术16.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确定为()。
(A B C D)248页A理论支持 B政策支持 C制度支持 D技术支持17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
(A B D)116页A发展水平低 B长期以煤炭为主 C法律保障 D技术水平低18.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科技政策支持包括()。
(A B C D ) 258A加大科研投入资金 B制定技术导向目录C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D完善科技法规19. 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A B C D ) 243A偏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忽视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B仅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C以工业产业为主,忽视了其他产业 D以上都对20.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的基本形成条件包括()。
(A B C D ) 245-246A先进的发展观念B先进的科学技术C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D完善的市场机制2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中的舆论支持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A B C D )、268A加强学校教育B开展在职培训C网络媒体宣传D组织开展系列公众活动2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设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A B C D )、232-233A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B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C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D以上都对2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有()。
(A B C) 115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 C节能减排经验 D技术先进2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
(A B C D ) 171-173A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B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科技C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D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25.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指的是各类资源在()等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循环流动模式。
(A B C)219页A生态系统 B经济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类系统26. 循环经济低碳模式结构特征中的动态运行模式中,低碳模式在运行模式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
(A C D)162页A低碳高效经济系统 B超长时间跨度系统 C低碳和谐社会系统 D低碳均衡生态系统27 循环经济低碳模式结构特征中的系统整体特性包括()。
(A B C D )159A系统目标复杂多元 B系统要素互为基础 C系统层次有序众多 D系统运行动态演化28. 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
(A B C D)227-228A有利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B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有利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D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29.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主体是()。
(A B C)221页A政府 B企业 C公众 D外资30 循环经济指标分析中的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包括()。
(A B) 154A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 B金属再生利用率C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 D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1基于应用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哪几方面()。
(A B C ) A太阳能发电 B光热利用 C太阳能动力 D风能发电32. 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
(B C D )223页A被动力 B源动力 C主动力 D协动力33 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
(A B D )110页A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 B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 C低碳设备技术 D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34. 富营养化是由于()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积聚,使水生生物,特别是水藻类过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现象。
(C D )16页A氢 B氧 C氮 D磷35.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
(A B C D)228页A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B拓宽就业渠道C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D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36.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是()。
(A C )103页A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B注重开发新能源C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 D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37. 以下属于温室气体的有()。
(A B C )3?????A甲烷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氧气38 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
(A B C D ) 230A理论障碍 B观念障碍 C管理障碍 D制度障碍39. 以下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的有()。
(A B C )235A系统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顺应发展趋势原则 D资源高效利用原则40. 以下属于循环经济特征的有()。
(A B C D ) 218A观念先行性 B技术先导性 C物质循环性 D主体多元性41. 以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的水系有()。
(A B C D ) 15A长江 B滇池 C巢湖 D太湖42. 以下有关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情况的论述,正确的是()。
(A B C D ) 277A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B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C第二产业增速加快 D优化调整的空间很大43. 以下属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的是()。
(A B C)220页A起步阶段 B发展完善阶段 C成熟阶段 D爆发阶段44. 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现实发展情况,在低碳汽车产业化上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维()。
(A B C D)179页A加大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 B国家的扶持力度要紧跟产业发展的进程C完善电动汽车产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D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45. 气候系统有()。
(A B C D)2页A大气圈 B冰雪圈 C生物圈 D水圈46. 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 C D)19页A自然原因 B过度放牧 C过度耕作 D大量砍伐树木47.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
(A B)A硫酸 B硝酸 C盐酸 D醋酸22页48. 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和影响有()。
(A B) 200A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下降 B土地压力过大,加剧土地退化 C土地生产率提高 D可耕地增加49. 光伏发电无可比拟的优点有()。
(A C D )183A充分的清洁性 B不安全 C相对的广泛性 D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50. 为实现有效调控,政府可利用的政策工具有()。
(多选 )A明确产权 B征收税费 C财政补贴 D市场准入51. 环境法的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表现为以下哪些方面()。
(B C D )209A对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这种利益格局重新作出估价与衡量 B环境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C环境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 D环境法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是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动力52. 荒漠化是指在()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A B C D)18A干旱 B半干旱 C半湿润 D湿润53.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
(A B) 12A植树造林 B采用固碳技术 C减少人口 D大量消费汽车54. 新兴和可再生能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