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公开课)完整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17
《彩虹》教案《彩虹》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彩虹》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彩虹》教案篇1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那里看着到了高兴千万成为2.出示谜语:“雨过天晴挂天上,身材细弯像座桥。
让我仔细数一数,七种颜色真漂亮。
”(谜底:彩虹)3.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和彩虹交上了朋友。
瞧,一场小雨过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朝着彩虹笑盈盈地走来。
这节课让我们来更进一步地了解她吧!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美丽”要重读,读出对彩虹桥的喜爱。
(2)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雨停了,天上有一座彩虹桥。
(3)学习量词:座。
文中有“一座美丽的桥”,你还知道“一座”什么呢?明确:一座山、一座城、一座塔……(4)思考:“雨停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雨停了”告诉我们彩虹是在雨后出现的。
(5)讨论:如果在你面前有这样一座美丽的桥,你最想上去干什么?2.学习第2自然段。
(1)朗读指导:三个问句要读出天真的语气,还要读出洒水为爸爸浇田的骄傲和自豪感。
(2)面对这座美丽的桥,文中的“我”想上去做什么呢?用直线画出描写“我”想怎么做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
明确:想做:“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为什么这样做:“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3)理解“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这句话的意思。
(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反问句。
)明确:意思是“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就是我在下雨”。
学标点符号:问号问号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表示停顿,作用是引起注意或思考。
如在“你高兴吗?”一句中,问号表示的是疑问;在“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一句中,问号表示的是反问。
幼儿园中班优秀美术公开课教案《彩虹》含反思活动目标1.练习用搓粗细相当的泥条组合成彩虹。
2.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初步学习构图。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1.七色的太空泥、A4纸。
2.彩虹图片及教学范画一张。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彩虹引起宝贝活动兴趣,与彩虹打招呼,观察彩虹。
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和形状。
2.教师示范。
(1)出示橡皮泥。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太空泥,并说出太空泥的颜色。
(2)教师演示制作方法。
取出少量的太空泥,把它在手中揉一揉、团一团,并轻轻的按一下。
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模仿揉搓的动作。
3.幼儿操作。
教师提醒幼儿一次取少量的太空泥进行制作,剩下的放回盒子里。
4.教师巡回指导。
5.作品欣赏。
教学反思:此次活动中,幼儿们感知了彩虹的七种颜色,以及颜色的排列的顺序。
同时,幼儿们尝试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创作。
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作品《彩虹真美丽》,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不会画彩虹,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幼儿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
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幼儿语言不完整,注意对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幼儿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表扬与激励。
小百科:彩虹,又称天虹,简称为"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
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雨后常见。
形状弯曲,通常为半圆状。
色彩艳丽。
东亚、中国对于七色光的最普遍说法(按波长从大至小排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10《彩虹》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彩虹》是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第十课,主要内容是描述彩虹的颜色、造型及美丽的情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词汇知识。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表达对彩虹的喜爱之情。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彩虹的颜色、形状和美丽。
3.能够体验并理解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情感的表达和彩虹的描述。
•教学难点:完整表达对彩虹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彩虹图片或展示物品。
2.彩虹的颜色画板。
3.《彩虹》课文课件或手稿。
4.学生制作的彩虹手工作品(可选)。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展示物品引出本课话题,让学生了解彩虹是什么。
2.谈论彩虹的颜色以及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第二步:学习课文(10分钟)1.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彩虹》课文。
2.解释生词和句子,并让学生跟读。
第三步:分组活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制作彩虹的颜色画板,展示给全班。
2.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对彩虹的理解和喜爱之情。
第四步:情感表达(10分钟)1.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彩虹的喜爱之情。
2.学生互相交流感受,鼓励多样的表达方式。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彩虹的美丽和奇妙。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观察大自然。
六、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2.学生对彩虹的理解和表达是否清晰准确?3.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七、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外出观察彩虹,写下感受和心得。
2.制作彩虹手工作品,展示在校园内。
3.赏析彩虹相关的诗歌或小故事,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上是本课的详细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开展一堂生动有趣的《彩虹》公开课。
《彩虹》精品课件汇报人:2023-12-31•《彩虹》课程简介•《彩虹》课程内容详解•《彩虹》课程教学方法目录•《彩虹》课程评估与反馈•《彩虹》课程资源推荐01《彩虹》课程简介当前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与挑战《彩虹》课程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多元化人才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交叉点,激发创新思维。
跨学科知识整合通过实际项目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强调团队合作,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塑造,培养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塑造02《彩虹》课程内容详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光的折射与反射彩虹的形成与光的折射和反射有关,当阳光进入雨滴时,光线会折射、反射和再折射,形成光谱分离的现象,形成彩虹。
光的色散彩虹的七色来源于光的色散,即白光分解成光谱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水滴的作用水滴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阳光需穿过水滴并在内部反射才能产生彩虹。
彩虹的种类与特征最常见的彩虹,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组成,通常是半圆形。
在普通彩虹外面常常能看到第二道较暗的彩虹,色彩稍淡,层次较少。
一种较为罕见的彩虹,通常出现在太阳附近的地平线上,色彩鲜艳且较为完整。
在天空中形成的虚幻彩虹,通常是由于天空中的冰晶折射阳光形成的。
普通彩虹双彩虹环地平弧幻影彩虹雨后是观察彩虹的最佳时机,因为雨水可以形成水滴使阳光折射形成彩虹。
雨后常见季节变化多彩的天空不同季节的阳光角度不同,会影响彩虹的清晰度和观察角度。
除了彩虹,天空中的其他自然现象如云彩、极光等也与光线和大气条件有关。
030201彩虹与自然现象的联系03《彩虹》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彩虹》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理论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班优秀美术公开课教案《彩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彩虹的基本知识,知道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彩虹的基本知识。
2. 彩虹绘画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彩虹的基本知识和绘画技巧。
难点:如何将彩虹的七种颜色搭配得当,使画面更加美丽。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彩虹图片、画纸、水彩笔、彩条。
2. 材料:水、毛巾、清洁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彩虹的颜色,了解彩虹的基本知识。
2. 讲解:讲解彩虹的绘画技巧,如何用水彩笔和彩条绘画出彩虹。
3. 示范:教师示范绘画彩虹的过程,边示范边讲解。
4. 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行绘画彩虹。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学习和交流。
6.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7. 清理:学生清理绘画材料,整理课堂环境。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天空,寻找彩虹,并将看到的彩虹颜色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材料和方式表现彩虹,如剪纸、手工制作等。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幅彩虹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彩虹的观察日记。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彩虹的基本知识和绘画技巧。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
九、评价方式:1. 学生作品的色彩搭配和绘画技巧。
2. 学生的观察日记质量。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中班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和表达。
3. 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部编版级下册语文《彩虹》公开课课件(一)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彩虹》,是应部编版语文教材级下册中的一个课文。
该课文主要讲述了大雨过后,彩虹出现在天空中的美丽和神秘。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探究彩虹的形成和文学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探究彩虹的形成1. 彩虹的形成原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彩虹的形成原理。
彩虹是由日光经过雨滴后,被折射、反射和折射再次出射后形成的一种现象。
具体来说,雨滴会把阳光折射、反射。
而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线在这个过程中的折射角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彩虹中七种颜色的光线。
2. 彩虹中颜色的秘密接下来,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彩虹中各种颜色的秘密。
在彩虹中,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光线由于折射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位置。
具体来说,红色的光线折射角度最小,而紫色的光线折射角度最大。
因此,彩虹的顺序就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二、文学表现方式1. 形象化的比喻在文学中,《彩虹》有大量的比喻。
比如文章第二段“天地间仿佛有一块绸绸的帷幕飘扬着,它把天空拉成了半暗半明的迷梦,把万物斜斜撕着了一场丰美的色彩。
”这里对彩虹的描写是形象化的比喻,通过对彩虹的各种颜色进行比较,用“绸绸的帷幕”来比喻天空的变化,让人仿佛看到了真实场景,感受到了彩虹的神秘与美丽。
2. 动态的描写另外,文章第三段的“彩虹在天空中,一段比一段长,又一段比一段短,细细的、轻轻的抚摸过这片大地”等动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彩虹的动态美。
这种描写方式非常适合形容一些流动的美景,如风景、云彩等。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探究彩虹的形成和文学表现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扩大他们的思维视野。
此外,本次公开课还重点介绍了彩虹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学会观察自然现象,并且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中隐藏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深入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