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年间《历代古人像赞》中的武则天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帝王画像“千人一面”真相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3期古代史籍,对历代君王相貌和气质的描绘都充满了浓郁的神秘色彩。
帝王贵为九五至尊,一般人很难窥见其龙颜,帝王画像亦大多来自御用画家,美化或失真在所难免。
虽然如此,这些体现帝王尊贵身份的绘画仍是我们了解这些帝王相貌的重要途径。
帝王肖像承担的主要是教化功能,写实并不重要有关帝王肖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说春秋末期周代的明堂“上绘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垂兴废之诫”。
可见,帝王肖像承担的主要是教化功能,写实并不重要。
据《北史》载,张彝曾进献北魏宣武帝《历帝图》,上自伏羲,下至东晋恭帝,号称历时3207年,收帝王128位,共5卷。
相传东晋时期顾恺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展现人物的内在性格及精神气质为特征,所画的人物神态生动。
据传他画有《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像》等。
遗憾的是,这些帝王绘画遗迹都没有幸存下来,只留下文字的记载。
而现存最早的中国帝王肖像画是唐代出现的,即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
目前该画卷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阎立本的父亲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其兄阎立德也是名出色的画家。
既有家学渊源,又与皇家较近,对帝王和宫廷的情况较为熟悉,因此阎立本对帝王有较立体的认识,也能展示出更有历史深度的帝王肖像画。
阎立本在作画时,通过刻画人物的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反映出不同帝王的性格、气质,并表达出其对每位帝王的作为和历史功过的评价。
凡是统一或促成了统一的帝王,在阎的笔下多得到赞美,形象高大;亡国之君则多被轻视,常现猥琐萎靡之态。
在《历代帝王图》中,每位帝王都独立成一组,且都有侍者陪伴,少的只有一位,最多的则有10位。
画面中,帝王的身材普遍比较伟岸、高大,而侍者的身材与帝王相比,明显矮小了许多,这体现出当时的人物画以尺寸大小来象征人物尊卑的特点。
秦始皇、光武帝、唐玄宗都是倭瓜脸、肿眼泡?《历代帝王图》共记录了从西汉到隋朝的13位帝王的画像,有开国帝王,也有亡国之君,却没有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画像。
中国历史上唯⼀正统⼥皇帝:67岁登上皇帝宝座在位16年,终年82岁古画⾥的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的⼥皇帝。
武则天(624年-705年12⽉16⽇),本名珝,后改名曌(zhào) [2] ,并州⽂⽔(今⼭西⽂⽔县东)⼈。
中国历史上唯⼀的正统的⼥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终年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现在出现频率最⾼的武则天画像,并不是《唐后⾏从图》中的“唐后”,⽽是头戴凤冠的那张画像,这⼤概也是⼤家⼼⽬中的武则天形象吧。
此画像出⾃明弘治⼗⼀年(1498)刻本《历代古⼈像赞》。
这张出现频率最⾼的画像,却并不是最靠谱的,系明⼈的再创作,也是想像出来的吧。
武则天还有不少⽯像留世,⽬前最古⽼的⼀尊在她的出⽣地——四川⼴元皇泽寺,据说此像与真实的武则天⽐较接近。
很遗憾,这个接近真实的武则天却被以前的某省长指⽰“美容”了:接受了海外华⼈捐的⼀笔款,给她脸上⾝上贴了⾦,把珍贵的历史⽂物破坏了,弄得不伦不类——武则天⽯像成了⼀尊佛像。
“美容”后的武则天⽯雕,成了⼀尊佛像。
洛阳龙门⽯窟中有许多佛像,便是武则天时代开凿的。
龙门⽯窟中规模最⼤的露天摩崖⼤龛——奉先寺中,有⼀尊“卢舍那佛”,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武则天44岁时的“写真”。
对武则天的模样,⽂字上记载更丰富。
其⼀称,武则天模样是“奇相⽉偃”。
此说出⾃《则天⼤圣皇后哀册⽂》,此册⽂类似于现代的悼词,系时国⼦司业崔融所撰,称武则天“⾄哉坤德,沉潜刚克,奇相⽉偃,惠⼼泉塞……”其⼆称,武则天模样是“龙睛凤颈”。
此说出⾃时相⾯⼤师袁天罡给武家兄妹相⾯的事情。
出处有两个版本,⼀是《旧唐书·⽅伎》(卷⼆百⼀):则天初在襁褓,天罡来⾄第中,谓其母⽈:“唯夫⼈⾻法,必⽣贵⼦。
”乃召诸⼦,令天罡相之。
见元庆、元爽⽈:“此⼆⼦皆保家之主,官可⾄三品。
”见韩国夫⼈⽈:“此⼥亦⼤贵,然不利其夫。
”乳母时抱则天,⾐男⼦之服,天罡⽈:“此郎君⼦神⾊爽彻,不可易知,试令⾏看。
保密★启用前准考证号姓名(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3-2024学年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3.11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春秋战国时期,赏赐土地制度日益普遍。
如晋平公时大夫赵孟以绛县人筑杞城有功“与之田”;魏国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悬赏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等。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加强B. 授民授土分封制仍被沿袭C. 商品货币经济日渐发展D. 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2.汉武帝倚重法术,重用文法吏。
汉宣帝将之总结为“以霸王道杂之”,这一说法是对“隆礼尊贤而王”与“重法爱民而霸”并重的体现。
随着文吏研习五经、儒生修治文法,兼具儒学与吏能的士大夫群体进一步形成。
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A. 皇权与士族共治B. 儒家与法家并重C. 确立了外法内儒D. 德治与法治相济3. 公元733 年,唐玄宗改唐初10道为 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
这一调整A.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D. 加速了大唐王朝的瓦解4. 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设置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军民之政的特殊机构,凡是有关藏族地区的军民钱谷、官吏任免、驿站交通的事务,宣政院都需过问。
据此可知,元朝宣政院A.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B. 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 成为类似于行省的地方机构D. 使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的一体化5. 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
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
今天见到的帝王画像有几分可信?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32期在普通人看来,帝王的形象必然是气宇轩昂,具有超凡不群的相貌与气度,即所谓的“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但帝王的“真相”如何?帝王贵为九五至尊,一般人很难窥见其龙颜,这些画像亦大多来自御用画家,美化或失真在所难免。
虽然如此,这些体现帝王尊贵身份的绘画仍是我们了解这些帝王相貌的重要途径。
历代帝王图有关帝王肖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说春秋末期周代的明堂“上绘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垂兴废之诫”。
据《北史》载,张彝曾进献北魏宣武帝《历帝图》,上自伏羲,下至东晋恭帝,号称历时3207年,收帝王128位,共5卷。
相传东晋时期顾恺之画有《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像》等。
遗憾的是,这些帝王绘画遗迹都没有幸存下来。
而现存最早的中国帝王肖像画是唐代出现的,即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描画了13位古代帝王,他们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汉昭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蓓、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等。
目前该画卷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阎立本在作画时,通过刻画人物的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反映出不同帝王的性格、气质,并表达出其对每位帝王的作为和历史功过的评价。
凡是统一或促成了统一的帝王,在阎的笔下多得到赞美,形象高大;亡国之君则多被轻视,常现猥琐萎靡之态。
秦始皇画像出自何处“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有图有真相!囧!”这是几年前论坛上流行的一则热帖,仔细对比后发现,网友所传某版历史教科书的这些古人,都是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长胡须,脸型一样,胡子不一样。
既然秦始皇没有留下画像,那教科书上的画像出自何处呢?原来,这些画像都是取自《三才图会》(又名为《三才图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
其“千人一面”的特点说明其插图的史料价值确实比较有限,从中很难了解这些人物的真实面貌。
She crosses big China to accost you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她一夜成名,以近乎疯狂的方式席卷各大媒体。
而她并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诗人,她创作诗歌已有十六年之久。
(注:文中缪斯女神卡利俄佩,欧忒尔佩和厄剌托出自希腊神话,分别掌管史诗,音乐和爱情诗)余秀华是一位三十九岁的农民,住在湖北省钟祥市,被媒体称为“脑瘫(主要症状为行动困难)的女诗人”。
在《诗刊》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她的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之后,余秀华在微信圈一夜成名。
诸多媒体对她和她的诗都议论纷纷,但他们报道的角度却多少有些复杂。
他们称赞她的诗确有真情、直击人心;但有意无意间,他们的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她的身体状况和社会境遇上,比如,就有媒体称她为“写诗的村妇”。
也有媒体将她比作“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森”(著名的美国女诗人)。
余秀华在高中时辍学,此后一直过着农民的生活,并遭受脑瘫之苦。
但她的身体状况,或者说身体缺陷与她作诗的才能并无关联。
在诗歌的世界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文字,以及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而她的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确确实实饱含激情:“火山在喷,河流在枯……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她的一夜成名主要源自媒体炒作,而非作品本身,而这正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缩影。
为了吸引观众、读者们的眼球,媒体不惜使用一些无礼的绰号,比如称她为“脑瘫女诗人”或是“写诗的农村妇女”。
讽刺地是,如果没有媒体的大肆报道,普通读者也许根本不会知道余秀华和她的作品。
媒体报道中她的身体缺陷与才华所呈现出来的强烈反差,却也因此感动了很多人,甚至激励了很多人。
诚然,约翰•弥尔顿在四十三岁时克服失明之痛并被誉为英国的伟大诗人,叶芝深受病因不明的阅读障碍症之苦,但还是攀上了诗歌的巅峰,但是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个人情况。
当今时代,诗人不能单凭诗歌来吸引读者,而这种局面充分反映了当代包括诗歌在内的艺术的生存状态。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子成为唐太宗的才人,继而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再成为“大周”的皇帝,先后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将近半个世纪,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千二百多年以来,她的是非功过,始终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
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优劳天下;有人说她昏暗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
时至今日,仍然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本文拟谈谈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供大家在研究武则天时参考。
一、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则天在世的时候。
据文献记载,武则天临朝称制时,骆宾王曾代表徐敬业攻击武则天,骂她是“秽乱春宫”的淫徒妖女,“掩袖工谗”的奸债小人,“包藏祸心”的杀人恶魔,“窃窥神器”的江洋大盗①。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王公百官、四夷酋长、远近百姓则把武则天视为顺天应人的明君,甚至在洛阳树立巨大的“天枢”,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②。
武则夭死后,唐人对武则夭的评价曾发生过一些变化。
神龙二年(706)五月,唐中宗给武则天举行隆重的葬礼。
国子司业崔融在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全面总结了武则夭的一生,说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察朔”,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的“鸿业大勋”,认为武则天具有超乎常人的“英才远略”,高度评价了她的历史功绩③。
但睿宗即位后,却采取了贬低武则天的措施:“复则天大圣皇后号曰天后”。
虽然不久又“迫号夭后曰大圣天后”,“天后圣帝”,但对武则天的评价明显降低④。
玄宗以其母昭成皇后窦氏为武则夭所杀,一开始也对武则天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先夭二年(713)“令毁天枢”。
开元四年(716)降武则天“圣后”之称,改为“则天皇后”,同时改题高宗庙内“天后圣帝”神主为“则天皇后武氏”⑤。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朝臣揣时希旨,甚至公开上书,说武则天篡国夺权,应予以贬斥⑥。
442018年·第5期论武则天的治国纲领与历史地位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则天进号天后,距她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封皇后已19年,据她入宫已37年。
经历了近40年政治斗争和国家治理的历练,54岁的武则天提出了成熟的施政纲领——“十二建言”。
这一纲领施行16年后,国家实现了空前的繁荣昌盛,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改唐为周,从此登上权力的顶峰。
作为唐初盛世的重要缔造者,武则天极具担当精神。
她敢于做事、敢于负责、敢于革新的精神,都体现在十二建言的治国纲领之中。
自西汉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后,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压制。
历朝历代,固守男性权威和既得利益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们对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女皇帝抱以与生俱来的敌意。
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地位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咆哮的海水、滚滚的洪流,徒劳地洗刷着无字之碑。
当代评论这位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人物,则更多把她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和人民作为评判的标准。
历代士大夫对武则天的观点应当予以甄别,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应当得到客观评价。
一、武则天杀子的相关考证史载武则天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和儿子。
现就这个重大历史问题作以下考证。
《新唐书·后妃列传》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谮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
”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久之,欲进号“宸妃”,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言:“妃嫔有数,今别立号,不可。
”昭仪乃诬后与母厌胜,帝挟前憾,实其言,将遂废之。
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及济濒死固争,帝犹豫;而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素险侧,狙势即表请昭仪为后,帝意决,下诏废后。
诏李勣、于志宁奉玺缓进昭仪为皇后,命群臣及四夷酋长朝后肃义门,内外命妇入谒。
朝皇后自此始。
2019年·第2期从姚崇的三次入相看基江苏 姚崇(650—721),唐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人,长于行政管理。
有一次,他很得意地问下属紫微舍人齐濣可以比历史上什么人?”齐濣不置可否。
姚崇又问:“比作管仲、晏婴怎么样?”只是齐答说:“管仲、晏婴实施的政策虽不能在身后继续得以实施,但在当时却能贯彻始终;公所实施的政策,经常变更,看来不及管仲、晏婴。
” 我是什么样的宰相?”齐濣说:“可以称之为救时之相。
”姚崇听了十分高兴,将笔一掷,说:“救时之相,可不是容易得到的!”[1]“救时宰相”“救时之相”。
对姚崇,司马光评价很高,说“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宋(莫得比焉”[2]。
这四人被目为唐朝四大名相。
一、首次入相,反对武则天重用酷吏姚崇一生三次入相,首次入相是在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重视人才,颇有点贞观遗风。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入侵河北,形势危急。
武则天让朝臣上书,提应对策摘 要:“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不多的几个盛世之一。
撇开唐玄宗的主导因素外,与一批有抱负的官员的致力于清明政治密切相关,其中最突出的当数被誉为不墨守成规,条,而是善于随机应变。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姚崇于此的奠基之功不可没。
关键词:三次入相;救时宰相;姚崇(650—721。
选自明弘治十年刻《历代古人像赞》)82史坛纵论2019年·第2期他,终使武则天对其失去耐心。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姚崇被外放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后改任灵武道安抚大使。
好在武则天不是一个昏庸之主,在姚崇离京时嘱其推荐一位能任宰相的人。
姚崇力荐张柬之,认为张柬之沉稳有谋,处事讲原则,能断大事。
武则天遂任命张柬之为秋官(刑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继姚崇离京后担任了宰相。
这年张柬之已80岁了。
[4]孰料武则天最后却栽在姚崇推荐的这位80老翁手上。
二、参与策划五王政变姚崇离京后,朝中形成的两派,其矛盾越来越尖锐。
武则天原名究竟是什么?武华、武约还是武珝?本文导读:明弘治年间《历代古人像赞》中的武则天可以确定的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人以这三个字来称呼她,甚至在她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人这样称呼她。
那么被今天的人们当成是她的名字的“则天”是从何而来呢?武则天生前加号甚多。
除去武才人、武昭仪、皇后、天后、太后、皇太后这一类表示身份的名称之外,在登上帝位之后,又给自己加了一连串富于神秘色彩的吉祥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
武则天死后,中宗去掉她的帝号,恢复其皇后身份,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后”,至此,始有“则天”二字出现。
其所以称“则天”,有说是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还有一说是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则天”就是取则于天,取法于天,以天道为法则。
由此看来,时人对她的这个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著作郎吴兢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做过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
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但这种称谓并未从此流传开来。
在长达干余年的封建时代里,所有史书都仍将武则天称做太后或天后。
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提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历史上,武则天为人所知的名字有很多,比如“武瞾”和“武媚娘”。
武则天第一次入宫时,被太宗赐名为“武媚”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字。
太宗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是一个名字。
后来,武则天当政之后,新创了19个汉字,其中有一个就是她为自己创立的新名字——“瞾”。
此字读作“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义。
在武则天出生后,到受赐“武媚”名前,肯定是要有一个正式名字的。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原名叫“武华”或者“武元华”。
这个说法在前几年的时候甚嚣尘上,差一点成了最权威的解释。
盘点中国古代名相(组图)盘点中国古代名相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不不乏传奇人物,如彗星般照亮着那个时代,成为后世谈论不休的话题。
古代士人似乎都有个共同的理想,便是“定国安邦、出将拜相”,何其难哉!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
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
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
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
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丞相制度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杀了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同时还废除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与皇帝。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春秋第一相:管仲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战国佩六国相印:苏秦苏秦苦读太公《阴符》,学习纵横捭阖之术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主要事迹发愤读书,连六国纵秦说齐归燕地;劝齐愍王伐宋;合纵攻强秦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说而说不行”。
凭着坚强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候而一举成名。
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取得了荣华富贵。
苏秦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大夫们,被齐国所收买的刺客刺杀,于是将此葬于此。
有关武则天的故事1000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资料、说课稿、教育笔记、教师寄语、家园共育、儿童歌谣、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lecture notes, educational notes, teacher messages, home education, children's song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有关武则天的故事1000字武则天故事。
作业题目: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兼论历代史家学人对武则天的评价科目编号:CH2141/CL2141科目名称:中国通史指导老师:杨妍学生姓名:(英)XUE YUAN(中)薛原讨论课组别:D4交卷日期:11.4.201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兼论历代史家学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前言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个女人,排除重重困难,一步步走上了大唐权力的巅峰,前前后后统治了这个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庞大帝国近半个世纪,并且称孤道寡,改唐为周,成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一个普遍认可的堂堂正正的坐上龙椅的女皇帝。
她就是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留下了太多饱受争议的是是非非。
大行之际,她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又留下无字丰碑,任后人评说她的功过是非。
多少年来,无数史家学者撰文评价武则天,或褒或贬,留下了无数争议。
对武则天其人其事的评价,向来难有统一的观点。
本文从唐高宗后期,经中宗显睿宗旦,及至武周时期武则天统治下的中国政治、经济两方面,征引一些史实和历代史家学者的观点后,提出作者个人对于武则天的评价,认为武则天是一个一切为了自己政治统治稳定着想的帝王,一个合格的君主,批评她的过失无可厚非,但不应将她贬斥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政治:残酷统治、选贤任能与安定边疆对于武则天残暴统治的批评,从古至今,从未断绝。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里说在武则天统治时,“上变者遍天下,人人屏息,无敢议”[1],表现武则天暴虐无度,无人敢置喙其言语。
宋朝司马光也曾在《资治通鉴》中对武则天明褒暗贬,写到“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
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2]虽说“英贤为之用”,可却是由“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和“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换来的。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更曾经直斥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那么,武则天是否真的如此残暴呢?诚然,武后当政期间,一度任用如周兴、来俊臣等酷吏。
武则天简介导读:中文名:武曌(武瞾、武照)别名:武则天、武媚娘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广元出生日期:公元624年2月17日(甲申年)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职业:皇帝、政治家、诗人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年号: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功神龙享年:82岁在位时间:690年―705年陵寝:乾陵生平简介: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
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上位: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关于武则天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之人物简介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当时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这一年,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来,唐高宗将她重新召回宫中,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也就是武则天重新入宫的第三年,高宗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反对,册封武氏为皇后。
之后,武则天积极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处理。
因此,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期,武则天逐渐掌握中央实权,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公元683年,高宗病死。
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公元705年,许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
同年,武则天病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令人在陵前竖起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
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有所加重。
明弘治年间《历代古人像赞》中的武则天
历史上还有几幅画,人们推测里面有武则天,但是都缺乏过硬的证据。
比如,《唐后行从图》被认为是唐代著名大画家张萱的作品。
张萱与武则天基本同时代,这如果真是他创作的,那图中“唐后”是武则天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那么,是不是呢?
我们来看一下今人临摹的《唐后行从图》,原画已经比较模糊了,这幅临摹的画里“皇后”的形象比较清晰,的确符合史书中记载的武则天的体态特征,所以有现代学者据此认为这幅画像就是描绘武则天的。
可是问题在于,这幅画是不是唐代的还有疑问。
有人根据其中出现的太湖石以及竹子的画法,认为其恐怕是宋以后的作品,而且这幅画也没有题记文字,所以很难断定画的就是武则天。
还有一些雕像也被认为有可能是按照武则天的真容塑造的,最著名的就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大佛净高十七米以上,是龙门石窟第一大佛,十分雄伟壮观。
有一种说法是,这尊大佛的脸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理由是修建这尊大佛的是高宗皇帝,武则天当时把脂粉钱也捐出来赞助。
按照古人的传统,捐钱的“供养人”会通过某些方式,比如壁画、雕像等,把自己的形象留在佛祖身边。
但是一般来讲,将自己的脸直接安到佛祖身上的并不多见,尤其此时武则天还只是皇后,她敢不敢如此大胆还是个疑问,起码没有史料做直接的依据。
有关大佛建造的历史记载,主要是刻在这里石壁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里面说大佛是咸亨三年(672年)唐高宗下令修建的,“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
至于佛像的面部形象依据了什么,没有提及。
武则天要是真的敢把自己的脸留在这里,也就敢在文字里提这事儿,但是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此事。
只是因为这尊大佛的形象很接近《旧唐书》里“方额广颐”的记载,所以人们就产生了很多美好的遐想。
那到底是不是呢?谨慎一点说,我们无法肯定,也无法完全否定这种说法。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武则天小时候在广元生活过,四川广元皇泽寺里也有她的塑像,可能是有所依据的。
但是原件已经损坏,现存的是后世翻修的,所以也很难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则天的真容。
武后入葬乾陵与驻颜术有何关系?
《新唐书》记载:“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武则天下台时已经年过八十,但身边的人也不觉得她像个八十岁的人,因为武则天很善于保养,据说她有秘方。
唐代医学家王焘写的《外台秘要》里记载过一则“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有兴趣的女性读者不妨试一试。
不过也是非常麻烦的,主要材料是五月五日采集的益母草。
采的时候根上不能带土,晒干,用一个泥炉子将其烧成灰,用水搅和。
然后让它发酵,捏成鸡蛋大小的团子,再晒干,再用炉子烤,烤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烤得发黄发硬,要烤出白色。
最后用玉锤研碎,再筛,连续研三天,这才是成品。
用它洗脸洗手,据说可以使皮肤白嫩。
这个制作方法确实复杂。
原材料倒是不算难得,就是这制作过程太麻烦了。
她的女儿太平公主受她的影响,也善于保养。
据说太平公主也有一个美容方,是唐代一本叫作《韦氏月录》的书记载的。
方法比较简单: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上三月三日收采的桃花末,用来涂脸。
据说三日就有效,可使皮肤白皙。
这个简单点,就是满脸鸡血有点儿吓人。
武则天相貌与年龄的视觉误差曾导致她的儿子唐中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荡。
怎么回事呢?神龙政变发生,武则天被推翻,心情很差,再加上病痛折磨,所以也没心情保养化妆了,结果一下子老态龙钟,完全成了八十多岁人的样子。
唐中宗去看望母亲,他已经习惯了自己母亲那副年轻的面孔,一进门就大吃一惊:母亲如此苍老,和以前简直是判若两人。
唐中宗大为伤心,他应该是觉得正是自己使得母亲变成了这个样子,所以非常内疚。
这也告诉我们,最好的保养品是好心情,心情不好相貌也就跟着遭殃了。
要说这事儿对唐朝政局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后来武则天去世了,唐中宗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回长安,想把武则天埋到乾陵。
但是有大臣反对,理由是卑不动尊。
武则天去世前特地留下遗嘱,去帝号,号“则天大圣皇后”。
既然是皇后,那就不应该打开乾陵地宫。
乾陵地宫的墓道是用石头填塞的,石头之间用铁连接,要想打开必须费很大的劲儿,大臣们认为这样会惊动高宗皇帝的灵魂。
但是中宗皇帝还是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