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课堂充满真、善、美——《乙烯》教学案例与评析
- 格式:pdf
- 大小:101.78 KB
- 文档页数:1
“乙烯”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用小故事引入乙烯的用途之一:植物生长调节剂,激发学生对乙烯的学习兴趣。
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这是什么物质?科学探究不同于烷烃的烃――乙烯,使学生初步建立对乙烯的性质了解。
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乙烯的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等,促进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乙烯的物理性质的简介和化学性质的重点探究。
对于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教材以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为例,以直观的实验现象说明问题,再结合乙烯的结构碳碳双键分析加成反应,并辅三维动画演示加成反应过程以进行巩固,使得学生对加成反应的掌握较好。
同时升华知识,让学生思考归纳烯烃的加成反应与烷烃的取代反应的不同。
二、教材分析《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乙烯和苯是两类烃的代表物。
乙烯的产量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乙烯制品在生活随处可见。
教材以有机物的学习“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先介绍乙烯及制成品的用途,引入对乙烯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在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中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打好基本的知识基础和主要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比较陌生,对物质的空间结构不了解,对有机反应的产物的判断和书写结构简式比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1)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2)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3)掌握加成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要求:(1)通过乙烯性质的科学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从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到单烯烃的结构和性质推导分析,初步学会用官能团分析有机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相互联系的分析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催熟水果等实践活动,了解乙烯在自然的作用;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乙烯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作者:谢英平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4期这是一节公开课。
在导入环节中,我先展示了两幅彩色图片:图1是剛刚采摘不久的香蕉,颜色偏青;图2是将青香蕉与黄香蕉掺在一块放置几天后的结果——香蕉已全部变黄。
两幅图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我趁机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乙烯。
在学生活动的环节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制作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在设疑环节中,我设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去掉乙烷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即分子式由C2H6变为C2H4,那么在C2H4中两个碳原子将如何结合?”我展示了学生制作的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并从模型中的两个碳原子上各卸下一个氢原子,再用一根可以弯曲的键把它们连接起来,直观、奇妙的实验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这根可以弯曲的键太灵活,随时都会因为连接不稳而掉下来,我急中生智,说:“这根键太活泼了,还没跟其他物质接触,就发生断裂了。
”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乙烯上有一根键很活泼的特性。
然后,我再让学生依据乙烯分子的模型,书写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学生们也轻松地完成了。
为了深化教学内容,我把乙烷和乙烯进行比较,并把两者的结构、键能和键长等列于表中(如表1所示)。
在学习乙烯的制法时,我并没有按照乙烯的发生、收集装置及要点、乙烯方程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而是先讲乙醇在浓H2SO4中脱水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在140℃时,分子间的脱水生成乙醚;另一种是在170℃时,分子间脱水生成乙烯。
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问道:“制取乙烯的烧瓶内好像有些黑色的东西,那是什么物质呀?”我趁机表扬了他细致的观察,并指着烧瓶说道:“这里面确实有些黑色的物质,你们猜会是什么呢?”很多学生都说:“是碳。
”我点头微笑,接着问道:“为什么会有碳生成呢?”有位学生回答:“是浓硫酸发挥脱水性,使乙醇脱水碳化了。
”我一边肯定了他的回答,一边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另一位学生突然说道:“既然生成了碳,那么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O2与SO2,而SO2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那就说明不了是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了。
乙烯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设计思路】从水立方的膜结构材料是什么?如何使猕猴桃尽快变熟?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出课题乙烯,并留下悬念。
利用球棍模型模拟乙烷和乙烯的分子结构,对比乙烷和乙烯的分子结构的不同,预测两者化学性质的不同,通过化学实验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借助模型和比较断键所需能量的不同,突破难点,乙烯分子中双键的其中一根键易断裂,乙烯比乙烷活泼。
乙烯可使高锰酸钾褪色,乙烯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可作为判断物质含有双键的一个依据。
通过乙烯能加聚生成聚乙烯塑料,引出乙烯的用途,展示已经变熟的猕猴桃,并揭秘原因。
提供辨析保鲜膜的方法,学以致用。
通过小结对比乙烷和乙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道乙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乙烯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掌握乙烯的加成反应。
3.通过乙烯用途-性质-结构的学习,体会化学学科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特点。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的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教学过程】【引入】乙烯的用途:、一、乙烯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乙烯是色、气味的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任务1:探究乙烯的分子结构】(1)动手拼搭:乙烷的分子结构模型,将乙烷每个碳上各去掉一个氢原子,分析该结构是否稳定?根据碳元素的四价理论,分组拼搭出乙烯(C2H4)的球棍模型(注:黑球代表碳原子,白球代表氢原子),并完成下表。
二、乙烯的分子结构(2)对比乙烷,指出乙烯分子中碳与碳之间的化学键的特别之处?(3)你还能指出乙烯分子的空间构型吗?(所有原子位于同一个上)【任务2:预测并证实乙烯的化学性质】(1)阅读材料:预测乙烯可能的化学性质材料1:根据客运违禁品规定,乙烯为易燃化学品,禁止旅客携带上车。
材料2:成熟的水果采摘后会有乙烯产生,容易加快水果的腐烂。
在水果箱中放一些用0.2%的KMnO4溶液浸泡过的纸封严,能延长水果的保质期。
教学案例:课程名称:《乙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掌握乙烯的制备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乙烯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乙烯的外观和气味,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新知讲解:通过PPT展示乙烯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了解乙烯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乙烯的制备方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
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 拓展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乙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塑料制品、医学领域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乙烯的性质和反应机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PPT演示法:通过PPT展示乙烯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4.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乙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乙烯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了解乙烯的制备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乙烯的反应机理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教学案例一、案例主题背景本节课乙烯是学校组织的一次青年教师达标课,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
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但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基础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明确,引导合理,多让学生展示参与,从乙烯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实践描述本节设计的教学导入是先以两个奇怪的生活现象:煤气灯泄露的气体使周围的树叶提前脱落、燃烧美人蕉的碎屑产生的烟雾使温室的花提前开放引出本节要讲的主题——乙烯,当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展现这两个奇怪的科学现象,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也趁热打铁,自然地引出本节的内容——乙烯。
紧接着介绍乙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那么怎样从石油中获得乙烯,加热石油的分馏产物石蜡油会得到什么呢?引出课本67页科学探究石蜡油的分解实验,结合实验视频学生积极回答了与实验相关的几个问题,并且总结出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含有烷烃和烯烃。
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接下来向学生展示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写出乙烯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但在由结构式写结构简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有很多同学把碳碳双键也省略掉了,这一点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为了能够将烷烃和烯烃进行对比,我将乙烯和乙烷的结构、键能和键长统一列于表中,让学生从分子组成和结构上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本想根据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键能小于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键能的两倍,并且乙烯分子中两个键的键能也不相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乙烯分子中其中一条碳碳键的键能较小,易断裂比较活泼,推测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但学生讨论了许久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乙烯”教学案例及分析作者:沙晓红来源:《化学教与学》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乙烯的教学实例论证新课程改革所指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通过对乙烯性质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改进并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乙烯;改进实验;探究式学习;案例在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利用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改进并自主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作为新型的化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本文以《乙烯》这节市级公开课展开分析。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必修2中“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内容涉及乙烯和苯两种烃的重要代表物,学生能初步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认识,乙烯与苯的教学就能起到这种作用。
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和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本文就该节第一课时乙烯进行相关分析。
教学的重点是乙烯的加成反应。
通过对乙烷与乙烯的结构比较,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分析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初步了解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形成对有机反应特殊性的正确认识,并能从结构上认识其特点。
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物质结构与性质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采取了实验-推理-归纳-总结-巩固的教学方式;(2)内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使用球棍模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练习、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3)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对教材上部分实验进行改进,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4)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模拟乙烯的加成反应,其作用在于突破难点,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
高一化学公开课点评课题:《乙烯》赵老师执教的《乙烯》新授课,把最核心的知识放在学生精力最好的前10 分钟。
必修2《有机化合物》中,乙烯性质活泼,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从检查复习入手,就体现甲烷及烷烃性质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习题体现)。
接着观看视频:乙烯气体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中。
从现象分析预测其性质活泼及乙烯的结构,把最核心的知识在前10 分钟,学生精力最集中、最好的时候。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教学,通过学生组装乙烯分子模型,从乙烯中碳碳双键,理解乙烯的加成反应,到乙烯的空间构型,体会碳、氢原子的共面,都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课堂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上黑板展示,教师评价等形式,创建自主、互动、学习型的课堂。
教学中在下列一些方面需要改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外,还可以让学生谈收获,谈困惑等,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课题:《乙烯》高老师执教的《乙烯》新授课,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可身边的素材来组织教学。
如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实验探究乙烯对水果的催熟作用;让学生上网或查询资料,搜集素材了解乙烯的一些用途;让学生动手拼插乙烯、乙烷的球棍模型,通过学生拼插乙烯分子模型,从乙烯中碳碳双键,理解乙烯的加成反应,到乙烯的空间构型,体会碳、氢原子的共面,都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这些活动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从中感悟化学之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上黑板展示、教师评价等形式,创建自主、互动、学习型的课堂。
通过迁移应用,当堂反馈等问题的设置,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高中化学《乙烯》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 理解乙烯的特性和应用;
2. 掌握乙烯的结构、制取与性质;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乙烯化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乙烯的定义与特性;
2. 乙烯的结构和制取方法;
3. 乙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乙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乙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依次讲解乙烯的定义、特性、结构和制取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乙烯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演示:进行乙烯的制取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制取乙烯的过程;
4. 讨论与巩固:组织学生对乙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展开讨论,并通过解决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乙烯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开展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思考成果;
6. 总结与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乙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四、板书设计:
将乙烯的定义、结构和制取方法等关键概念进行板书,便于学生的复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乙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
1. 乙烯制取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2. 相关乙烯化学问题的练册和参考资料。
七、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乙烯的更多特性和应用;
2. 给予学生相关乙烯化学问题的拓展阅读材料。
八、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乙烯》教案教案撰写是教师招聘面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对于多数考生而言,如何撰写教案并不是特别清楚。
化学学科讲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乙烯》的完整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掌握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体会研究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乙烯的分子结构,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难点】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图片】刚摘下不久的香蕉和成熟的香蕉,掺在一起放置几天,香蕉已经全部变黄。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①成熟的香蕉能够散发某种物质,催熟刚摘下的香蕉;②细菌的作用……【教师引导】其实是因为成熟的水果会散发出一种物质——乙烯,具有催熟作用。
除此之外,乙烯还具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1.石蜡油分解实验【教师讲授】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从煤和石油中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也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
乙烯的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提出问题】乙烯到底具有怎样的物质,如何从石油中得到乙烯呢?从石油分馏中得到的石蜡油进一步加热会得到什么?【播放视频】石蜡油分解实验。
【提出问题】请观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两种溶液均褪色。
【提出问题】烷烃能够发生类似的反应吗,这样的实验现象说明石蜡油分解产生的气体中含有的物质与烷烃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对比之前有关甲烷性质的学习,烷烃并不能产生类似的现象,说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有不同于烷烃的物质,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
【教师讲述】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含有烯烃和烷烃。
【教学重点和难点】乙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乙烯的加成反应。
【教学策略】类比学习、实验探究、交流研讨、归纳提升。
【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姜妍中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乙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乙烯与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视频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国。
感受乙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环节一、物理性质(展示实物)这是实验室制得的乙烯,请仔细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
乙烯有气味吗?引导同学演练实验室闻物质气味的方法。
[设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收集到的这瓶气体呢?[学生]排水法(他们发现集气瓶底部有少量的水)[追问]能用排空气法吗?[学生]不能,因为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与空气相近总结乙烯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稍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于空气相近环节二、分子结构[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乙烷的分子式C2H6,写出它的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
额(展示某同学的答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乙烯分子式是C2H4,比乙烷少了2 个氢原子,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根据碳原子形成4 个价键的原则,该去掉哪两个氢原子呢?[学生]积极思考动画演示双键形成的原因和形成过程,[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碳原子形成4 个价键的原则,设置悬念引发思考,通过动画演示、组装模型,将隐性的内容显性化,再操作中加深理解。
[设问]对比观察乙烯、乙烷的球棍模型,他们在组成和空间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乙烯是双键,乙烷是单键;乙烯是6 个原子在一个平面上,乙烷的8 个原子不在一个平面。
采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加深认识乙烯是平面结构,乙烷是立体结构,在充分认识乙烯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习学生写出乙烯的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
环节三、化学性质[过渡]乙烯结构与乙烷不同,那么乙烯的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探究1]演示乙烯燃烧的实验,鉴于实验的安全和可操作性,我改良了教材中的实验。
密封袋中装有纯净的乙烯气体,连接玻璃导管,打开开关,靠近酒精灯点燃,观察现象。
让化学课堂充满真、善、美——《乙烯》教学案例与评析张曹萍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0(000)024
【摘要】如何看课堂教学有效性呢?应从教学的三维目标看,看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落实,知识与技能生成所采用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蕴含着学科德育渗透.简而言之就是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轻松学并且学得好,要把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节课里,就是要让化学课堂充满真、善、美.【总页数】1页(P113)
【作者】张曹萍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上海,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童言本无忌童画见真情——幼儿美术教学案例评析
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善美--基于“中和滴定”实验教学的探讨
3.抑扬顿挫中诗词文化的真善美r——《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评析
4.在温情对话中感悟“真”“善”“美”——《胖乎乎的小手》教学案例与评析
5.人性中的真善美——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烯》说课稿《乙烯》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乙烯》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乙烯》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赵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乙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幼师《化学》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乙烯》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幼师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乙烯的结构、实验室制法、性质、用途。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求学生达到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乙烯碳碳双键的结构,知道乙烯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2.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3.了解乙烯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对有机物“结构(组成)-性质-用途” 关系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树立运用化学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意识。
培养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
教学重点是乙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是乙烯的结构与加成反应、聚合反应。
三、学生分析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对有机物、化石燃料等有了非常粗浅的了解,上节课对甲烷、烷烃性质又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对乙烯是初次接触,没有以往的知识经验。
另外,幼师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理科学习较为吃力,对数理化普遍不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基于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分析,本节课较难教难学:实验难度大,用品多,操作复杂,实验用时较长;本课新概念多,比较抽象;本课内容多,知识点多。
为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创设积极的情境导入,同时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和直观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
2024“乙烯”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乙烯”》,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乙烯”》是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属于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有机化学部分。
本课时主要是介绍乙烯这一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以及乙烯的制备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我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乙烯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乙烯的制备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乙烯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乙烯的制备方法。
难点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示范引导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以示范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我还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我将通过一个化学实验来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一个烧杯中的液体。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液体中可能含有什么物质?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推测可能是乙烯。
通过这个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望。
环节二、展示与分析在引入后,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乙烯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我会提问学生,乙烯的分子式是什么?乙烯是无色气体还是液体?乙烯有什么特殊的气味?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实验探究我准备了乙烯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
我会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乙烯”教教事例及解析在实行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日 ,指引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 ,应当作为改革现存教育教课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利用化学课程中的实验 ,在教课中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改良并自主实验 ,有益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批评性思想 ,有益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有益于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科学修养。
作为新式的化学教师一定转变观点 ,经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研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研究能力。
本文以《乙烯》这节市级公然课睁开解析。
【教材解析】人教版《化学》必修 2 中“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内容波及乙烯和苯两种烃的重要代表物 ,学生能初步从构成和构造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 , 但需要对“构造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 ,乙烯与苯的教课就能起到这类作用。
此外 ,学生能从生活本质出发 ,认识乙烯和苯的宽泛应用 ,再学习它们的性质 , 增强理论与本质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学致使用。
本文就该节第一课时乙烯进行有关解析。
教课的要点是乙烯的加成反响。
经过对乙烷与乙烯的构造比较构造下手解析性质 ,进行实验研究。
初步认识有机基本反响种类特别性的正确认识 ,并能从构造上认识其特色。
让学生经过对照性质间的辩证关系。
【教课方法】,指引学生从,形成对有机反响,领会物质构造与教课中 ,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在教课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采纳了实验 -推理-概括 -总结 -稳固的教课方式 ;(2)内容波及到乙烯分子的构造问题 ,较为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 ,所以在教课中可使用球棍模型 ,这样能够增添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联合练习、对照的教课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3)本节内容波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对教材上部分实验进行改良,经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着手研究实验,使学生在充足察看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4)在本节内容的教课中,用计算机模拟乙烯的加成反响 ,其作用在于打破难点 ,化小为大 ,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