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64.01 KB
- 文档页数:36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中国⽂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观⽌》B.受儒释道⽂化的影响(⽂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式与批评⽅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学关联b.范畴批评⽓c.主观性强先秦⽂学批评1⽂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体3.⽚断⽂,⽂学,泛指学术、⽂化。
①⾃然之⽂,纹理→⼈⽂→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于乐之外,歌词本⾝具有独⽴的作⽤,⽽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志—是⽐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尚书-尧典》“诗⾔志,歌⽤⾔,声依永,律和声……”P11⼀、关于志的内涵—1前⼈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体,泛指⼈的情感。
(郭绍虞)2.⽂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化发展⽽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后,“志”与政教、⼈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之穷通出处”⼆诗⾔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
硕⼈清⼈黄鸟2赋诗⾔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邪。
发乎情⽌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段,《诗⼤序》-赋⽐兴④从读者⾓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之“志”,孟⼦的知⼈论世。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一)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批评1.开明知识分子文学新变的主张(1)背景及原因:l9世纪中叶前后外国资本势力侵入,农村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滋长,封建阶级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内政、取法西方、抵抗侵略的呼声,也提出文学新变的主张。
(2)首开风气的人物:龚自珍、魏源①龚自珍的文学主张a.在文学上揭橥“尊情”“宥情”,以充分抒写情感和完满地解放个性为创作首要条件;b.提出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文学作品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美好事物和表达广大民众强烈心声。
②魏源的文学主张a.具体观点:魏源认为诗文纂辑具有“考治”、“辨学”、“合听”、“合观”作用,强调诗歌的“言志”、“发愤”与“比兴”手法的结合,表现出对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视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b.评价:他以“其道常主于逆”来评定龚自珍的学术和文章,更鲜明地显示出他们追求变革现实的精神。
③对龚自珍、魏源文学主张的评价:龚、魏在学术上都属于“托古改制”的今文学派,文学上既崇尚创新,也涂着复古的色彩。
(3)其他代表①冯桂芬突出诗歌在沟通“上下之情”方面的作用。
②王韬强调“自抒胸臆”,表现自我。
2.桐城派“姚门高第”的文学思想(1)方东树捍卫桐城文统表现出相当坚决的态度,并以桐城论文方法论诗;但也承认“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
(2)姚莹注意时事及与龚自珍、魏源思想交流,论文尚“奇”,注重“经济世务”的内容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曾国藩致力于支撑桐城文统,联络了一批文人,称为湘乡派①曾国藩的具体观点:他注意文学的“怡悦”作用,又突出“经济”与“雄奇瑰丽之文”以补救姚鼐文论首标“义理”的空疏和文风偏于庸弱之弊。
②湘乡派的总倾向:力图重振奄奄待绝的桐城旧门楣。
③湘乡派中有的成员和弟子如郭嵩焘、吴汝纶的文艺评论中也是有某些较好见解的。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曾猛烈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采取过严厉而简单的禁书运动。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2 教学内容: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分析典型文学批评案例学生讨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报告二、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2.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2 教学内容: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先秦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先秦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先秦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三、第三章:汉代文学批评3.1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2 教学内容: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汉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汉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四、第四章:唐代文学批评4.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2 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唐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唐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4.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五、第五章:宋代文学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掌握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5.2 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宋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文本解析法5.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宋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思想学生阅读宋代文学批评代表人物的作品文本解析与讨论5.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六、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6.1 教学目标:理解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主要成就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贡献6.2 教学内容: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分析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主要理论6.3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代文学批评的背景学生阅读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代表作小组比较明代文学批评家的不同观点6.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论文写作七、第七章:清代文学批评7.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主要成就研究清代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7.2 教学内容: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与影响7.3 教学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7.4 教学活动:教师对清代文学批评的特点进行讲解学生研究清代文学批评的成就与影响文献阅读与分析7.5 教学评价:文献综述口头报告八、第八章:近现代文学批评8.1 教学目标:认识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变革与发展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8.2 教学内容: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变革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8.3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活动:教师分析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变革学生研究近现代文学批评的案例小组讨论近现代文学批评的趋势8.5 教学评价:小组讨论报告论文写作九、第九章:当代文学批评9.1 教学目标: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9.2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分析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9.3 教学方法:社会调查法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当代文学批评的问题与发展方向9.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论文写作10.1 教学目标: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成就与特点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小组讨论法10.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10.5 教学评价:小组报告口头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绪论重点和难点解析: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它是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升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东西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Criticism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为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文学裁判的理论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裁判即通过某一理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创作其目的主要不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西方批判理论极为丰富所谓主观批评客观批评鉴赏批评科学批评演绎批评归纳批评性格批评形式批评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等就批评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中国则多是感悟似的东西理论思辩形式不很突出眉批旁批点评等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形式当然这一形式是中国民族思维形式的一种表现有其优点自然也有其局限这就需要爬罗剔抉分析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态这是我们需要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是在丰富的古代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其产生之后又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必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因而对它的学习与熟练掌握是对学习中文的人必须的要求务必请学习者给予高度的重视缘于以上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这门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必须注意以下诸问题1学习内容中国文学批评史注重于文学理论故而这门课的重要内容或基本内容便是古代文论学习者在理解每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具体内容的同时再从史的角度研析其理论上的承继创新影响诸问题从而获得史的认识2背境知识的掌握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理论讨论的对象亦是文学文学是根本没有对古代文学史的清楚知解与掌握要学好这门课是困难的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从文学现象到文学理论都有清楚的了解与准确的认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学感受又有理性的归纳分析其二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论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中国的哲学宗教经济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对古代文论的深切理解与把握 3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能力 4必须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唯其如此方能将本课程学好文学的产生所说文学的审美或者美感并非纯粹的感觉经验我们知道猫爱吃鱼老鼠爱大米但那绝不是审美经验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如果没有心理的中介它在美学上就没有意义身体感觉的心理构成才是有趣的和实质性的举例来说我们闻到一朵盛开的气味芬芳的玫瑰嗅觉也会让我们愉快但是这种体验不是审美的但如果我们从嗅到玫瑰的芬芳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愉快联想到生命与爱情的美好这种体验才是审美的《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名词辨析文文学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伊》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人之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子·大略》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史记·孝武本纪》文章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史记·儒林列传》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汉书·扬雄传》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郭绍虞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讲到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时从史的角度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一文学观点演进期从时间而言即从周秦到南北朝时期二文学观点复古期从隋唐到北宋三文学批评完成期从南宋到清代各期的主要特点第一期的批评风气偏重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第二期的批评风气偏向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第三期是以文学批评理论本身为讨论中心而文学的观点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以上各期特点简要地概述了中国文论的发展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征依此可以得到文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起始时期即萌芽和产生时期其特点为 1文学的观念没有独立所谓文的含义乃指宽泛的文化学术之意 2文学理论和哲学政治史学等有着极其明显的联接隐含关系 3文学理论与其他艺术理论混杂在一起 4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只有一些片断的论述《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从作者角度美刺与言志诗经中的美刺诗言志赋诗言志从听者角度观志与观风《诗经》中表现的文学思想维是偏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表现出美刺的政治功能献诗讽谏说《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一诗言志说此说出于《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主要意思 1音乐有教育熏陶人性情的作用 2诗歌有表达情志的作用 3音乐诗歌有交流感情的作用 4神人和谐的思想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谓诗言志便是用诗歌来表达诗人的志意思想志据《说文解字》诠释志意也盖指思想情意等心理活动唐代孔颖达解释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可见志即指心中要表达的情意唐代以后孔颖达将情纳入志的范围认为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毛诗正义序》这样便建构了一个注重作品思想内容的文学观点朱自清先生将其称作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辩》其后在先秦文籍中屡屡可见这种观点的表述诗以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道志《庄子·天下篇》《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君子以钟鼓道志《荀子·乐论》它有如下的一些含义 1诗歌创作的政治化伦理化色彩 2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3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四赋诗言志说 1断章取义表达情志在春秋时期在外交朝聘宴会等活动中有关人士通过对《诗经》作品的诵读来表达某种意志在这种活动中人们往往不顾及作品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太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杜预注太叔喜于相遇故赵孟受其惠《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已知郑志子鹾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是一首男女不期而相遇而相悦的一首情歌朱熹解释为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言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则清扬婉兮邂逅相遇则得以适我愿兮《诗集传》《诗序》思遇时又云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陈子展先生解释说时指男女合法结合之时不期而会指奔者不禁之时《诗三百篇解题》但赋诗之人仅是断章取义不及其余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听诗之人亦听其言外之意观志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三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左传·昭公十六年》观风观诗知政说《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声音之道与政通审乐以知政《礼记·乐记》 2读诗听诗重在领会言外之意要有一种辨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识别能力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李泽厚《诗经》在古代不只是抒情的诗篇而且更是类比的推理联想的思维用在公如外交辞令私如上述对话生活中《论语今读》五《易经》中的一些文学见解《家人》卦的《象辞》君子以言有物《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涉及了文学的内容与语言形式第二节孔子的文学观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实行仁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5论语新解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 《论语·学而》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仁爱忠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0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6《论语·学而》孔子的思想方法是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164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7 《论语·学而》孔子的文学思想 1 重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地位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07 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的解释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宋代的经学家邢昺加以补充此章论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学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所以成之也《论语集解疏》王弼又解释说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知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周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制民心未化故用感于声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皇侃《论语集解意疏》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452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439 2强调文学具有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451 兴朱熹感发志意《四书集注》孔安国引譬连类《论语集解》注重诗歌的审美作用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论语集解》朱熹考见得失《论语集解》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朱熹和而不流《四书集注》强调诗歌的交流作用怨孔安国怨刺上政《论语集解》朱熹怨而不怒《四书集注》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事父事君之说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文化素养 3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主张文质统一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24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81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457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15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355 4主张中和的审美原则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74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国风·周南》之首篇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孔子文学观的影响一建构了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1对个人而言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化素质 2对社会交往而言可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对社会政治而言可以起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直接作用观怨二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形成重道轻文的思想传统三中和的审美原则四温柔敦厚的诗教第三节孟子的文学观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学说理论的出发点是性善论政治上明确提出保民而王施行王道的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伦理道德上主张施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在文学观念上主张以道德美为中心的美学观知言养气的修行观知人论世与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 1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334》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朱熹注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 2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3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62 1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2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4知人论世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251 5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21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说诗就是对诗歌的读解这段话意为读解诗歌不应因某些文字损害对辞义的理解以致损害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而应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就是读者要以文本为依据正确读解文本并通过审美鉴赏来领会蕴含在作品形象中的诗人之志即诗人的思想旨趣充实之谓美与民同乐知言养气主要就人的内在修养而言具有明显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故后世文论家从志气言三方面要求作家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的修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就文学批评方法而言知人论世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去了解作家创作背景等以期更深一步知晓创作的动因对作家作品获得深层的理解与评价以意逆志则强调准确全面实事求是地解读作品不能依据某种需要对作品进行曲解第四节荀子的文学观荀子名况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强调学的重要性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其文学思想表现出许多新发展主要有如下数端 1主张明道征圣宗经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主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荀子·正名篇》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荀子·儒效》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正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儒效》 2注重文艺的教化作用建立了文艺人心治道的理论体系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乐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乐论》强调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乐论》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乐能教人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乐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乐论》人能感乐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乐论》以全粹为美的审美理想君子知乎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劝学篇》全是为人格上的完美粹指思想上的纯粹不仅强调美的内容还兼指美的形式实现全与粹必须通过闻见知行的磨练对文艺创作来说要求作家精益求精从思想情感艺术形式两方面去追求最美的艺术境界此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中和原则的强调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不免也《乐论》乐言是其和也《效儒》乐之中和也《劝学》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劝学》荀子的文学观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包括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的情感表现文学的批评标准等重要内容对汉代的文学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道家的文学观道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创始人是老子与庄子道老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来思考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讲绪论一、概念“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即从先秦到清朝。
内容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二、分期批评史的分期基本按照朝代的分期,可以分为八个时期:1、先秦时期2、两汉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五代时期5、北宋时期6、南宋金元7、明代8、清代其中,根据一个时代文论的相近特点,这八个时期又可以归纳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三个阶段:一是先秦至南北朝,为文学观念的演进期,此期文学观念由含混趋向明晰(即人们逐步注意把文学作品与应用文、学术文区别开来),重视文学的新变。
二是隋唐北宋时期,文学观念由明晰趋向含混(即不重视文学作品与应用文、学术文的区别),重视文学的复古,但在复古中仍有变化发展。
三是南宋到清代,此期特点是在前此两期的批评基础上加以发展、补充、调和融合,新见较少,但谈的较有系统,名之曰文学批评的完成期。
三、概述文学批评史参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总论——文学观念之演进与复古第二讲先秦一、“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原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二、儒家(一)孔子孔子是古代传统诗论的奠基者,他把前此的一些诗论的萌芽系统化,理论化,基本完成了儒家诗论的基本构架,并以此对两千年诗歌批评产生影响。
孔子诗论包括以下内容。
⒈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曰: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季氏》)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