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预习及课文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55 KB
- 文档页数:5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
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
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柏林分成东、西两区。
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柏林墙拆除,东、西柏林合并,成为德国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知识点多音字: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尽①jìn尽头。
②jǐn尽管。
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
②jià放假。
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奇特——普通寂静——喧闹不假思索——犹豫不决近义词: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大概——可能寂静——平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课内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多音字柏:bó(柏林)bǎi (侧柏)bò(黄柏)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二、近义词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不假思索——毫不犹豫三、反义词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不假思索——犹豫不决四、理解词语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
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
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六、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2.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图文讲解+练习在柏林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3、“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4、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视频朗读知识点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课内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
前文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
《在柏林》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能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学习难点:能理解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情境导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却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聚焦课文:《在柏林》这篇课文是以战争为背景,以一列从德国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这是一篇小小说,在较少的文字中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小小说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就需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在研读这篇小小说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反常之处。
知识精讲:我们先来探寻:反常的情境“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明确:这是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
原来是战争,男人们都去前线上战场了。
接下来是:反常的人物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明确: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精神失常了。
这是老妇人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课题:第四单元多彩的小说第14课在柏林编制人:徐清波审核人:编制时间:2019. .使用人:班学号姓名[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习内容](学有所知知有所获)课本P62-63。
[学法指导](学贵得法事半功倍)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预习自测](独立思考自我检测)【建议:7分钟完成】一、组词。
思()指()假()神()嗤()狼()腮()脂()遐()伸()耻()狠()二、造句不假思索:指手画脚:三、本文两次写到小姑娘“笑”的目的是()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四、预习准备1、查阅资料,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
2、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五、阅读练习。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坐在他身边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做了怎样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怎样理解这句话?[知识梳理](梳理知识形成体系)[课堂笔记](动用笔墨积累沉淀)[学习反思](学有所思反思成长)。
第14课《在柏林》目录知识点 (2)多音字: (2)词语解释: (2)反义词: (2)近义词: (3)课文主题: (3)课内问题: (3)在柏林课文原文 (4)《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是奥莱尔。
课文叙述的是在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一、二、三”,遭到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知识点多音字: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尽①jìn 尽头。
②jǐn 尽管。
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
②jià放假。
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奇特——普通寂静——喧闹不假思索——犹豫不决近义词: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大概——可能寂静——平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课内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部编六上语文14《在柏林》知识导学+练习+图文详解知识点整理字词识记积累★字音辨析多音字:尽①jìn 尽头。
②jǐn 尽管。
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
②jià放假。
本课读音同①。
易误读字:“嗤笑”中的“嗤”应读chī,“寂静”中的“寂”应读jì。
★字义辨析近义词:健壮—硬朗虚弱—羸弱显然—明显大概—也许寂静—悄然嗤笑—嘲讽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反义词:健壮—虚弱寂静—喧闹缓慢——飞速不假思索—犹豫不决神志不清—头脑清醒新词释义健壮:健康强壮,也可形容富态。
虚弱:身体不结实﹐疲弱无力。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嗤笑:讥笑。
嘲笑。
有讽刺之意。
指手画脚:形容一边说话一边比画。
也形容乱加批评或随意发号施令。
不假思索:假,凭借、依靠。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例:聪明的弟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了爸爸的问题。
神志不清:指神志昏蒙,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失去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例:他病得很严重,我们去看他时,他还神志不清,连话都没说成。
*健壮健康相同:都跟“身体状况”有关。
不同:“健康”一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二指(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
而“健壮”是指身体强健。
成语天地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耳聪目明: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
听得清楚,看得明白。
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身无完肤:指被打得遍体鳞伤。
比喻遭到攻击或破坏后难以自存的局面。
心慈面善:形容为人和善。
心慈手软:心怀恻隐而不忍下手。
心粗胆大:心地粗疏,胆子很大。
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
亦作“心粗胆壮”。
心胆俱裂:俱,都。
吓破了心和胆。
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手舞足蹈:蹈,顿足踏地。
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安的样子。
篇章阅读感悟结构图示战争深重的苦难在柏林灾难难以弥合的创伤整体感知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
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一、多音字柏:bó (柏林)bǎi (侧柏)bò (黄柏)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二、近义词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不假思索——毫不犹豫三、反义词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不假思索——犹豫不决四、理解词语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
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
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六、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2.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我在柏林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我来到了这里,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柏林之旅。
首先我来到了柏林熙皇门。
这是德国的象征性建筑之一,也是柏林的地标之一。
它是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兴建的,是为了纪念普鲁士战争胜利的标志。
门前有两个战士的雕塑,也展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
然后我去了柏林的博物馆岛。
这里有五个博物馆,包括巴别塔博物馆,蒙德里安博物馆等,还有许多文艺重要机构。
这些博物馆的馆藏丰富多彩,其中有欧洲著名画家如毕加索、莫奈和达芬奇的藏品。
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埃及新王国至拜占庭时代的古代艺术展,这个展览展示了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
我也参观了柏林墙博物馆。
这里是柏林历史非常重要的地方。
墙上的涂鸦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墙外是一个正式的社会,但墙内则是一个自由的文化世界。
在这里,我了解了一些关于柏林历史的故事,比如墙的修建和拆除过程,以及墙背后的柏林人的生活故事。
这些故事令人感慨人类历史的奇妙和残酷。
最后,我去了柏林电视塔,这是柏林的最高点,也是欧洲最高的电视塔之一。
站在塔上,我可以俯瞰整个城市。
也算再次总结了我在这里历程。
在本次旅行的过程中,我更加了解了德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我们可以从人们的言行举止,建筑设计和文艺品味等方面,一窥真正的德国文化的魅力。
在柏林,我认识了很多温暖好客的德国人,体验了他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感受到了德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我在柏林的这段时光,让我收获颇丰,我相信这段旅程也将会流传下来,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美好回忆。
知识点:1. 文化遗产: 熙皇门, 博物馆岛,柏林墙博物馆等。
2. 历史事件: 墙的修建和拆除过程; 大量雕塑装饰,也展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
3. 文艺: 博物馆藏品多彩; 建筑设计和文艺品味等方面,一窥真正的德国文化的魅力。
4. 旅游感受: 旅游可以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14 在柏林一、多音字: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尽①jìn 尽头。
②jǐn 尽管。
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
②jià放假。
本课读音同①。
二、词语解释: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三、反义词: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奇特——普通寂静——喧闹不假思索——犹豫不决四、近义词: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大概——可能寂静——平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五、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六、课内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
前文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
在柏林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文章从侧面描写战争的写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描写凸显主题的。
3.理解小说深刻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二、词语百花园1.近义词健壮↔强壮虚弱↔衰弱停顿↔暂息嗤笑↔耻笑随即↔立即寂静↔安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2.反义词健壮↔虚弱停顿↔持续寂静↔喧闹不假思索↔深思熟虑神志不清↔头脑清醒3.词语积累不同的“笑”嗤笑傻笑偷笑微笑呆笑冷笑狂笑奸笑苦笑嘲笑狞笑三、从课文学答题1.这里写老妇人“身体虚弱而多病”有什么作用?答:写老妇人“身体虚弱而多病”,揭示了残酷的战争给人民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巨大伤害。
2.文中两次写到小姑娘的笑,请你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两次“笑”:第1段中“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第2段中“再次傻笑起来”。
目的:两次写小姑娘的笑,目的是指责小姑娘的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3.第1段中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他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这两处“静”有什么区别?答:第一处“静”是因为害怕老人眼光中的威慑力,所以人们“平静”了。
第二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所以“静的可怕”。
4.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四、课文主旨这是一篇微型小说,讲了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一个战时后备役老兵,在上战场之前,把因战争而精神失常的妻子送进疯人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嘲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文章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可怕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
目录
知识点 (1)
一、多音字 (1)
二、近义词 (1)
三、反义词 (2)
四、理解词语 (2)
五、句子解析 (2)
六、问题归纳 (3)
七、课文分段 (4)
八、课文主题 (4)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知识点
一、多音字
柏:bó(柏林)bǎi (侧柏)bò(黄柏)
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
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
二、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三、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四、理解词语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
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
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六、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2.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3.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七、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列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对此很不满。
第二部分(3):写老妇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及老兵此行的目的。
第三部分(4):写车厢里静得可怕。
八、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