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 格式:docx
- 大小:20.30 KB
- 文档页数:12
有毒化学品物质对人体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食品中的二噁英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二噁英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毒的有机污染物之一。
它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包括废弃物焚烧、汽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等。
二噁英具有极强的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二噁英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很大影响。
在人体中,二噁英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当人体摄入富含二噁英的食品时,其毒性会沉积在脂肪组织中,并逐渐积累起来。
二噁英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细胞,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受损,出现头痛、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等症状。
长期摄入二噁英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退化,甚至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如白内障、多发性硬化症等。
二噁英对人的肝脏和免疫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能够解毒和排除有害物质。
但二噁英会破坏肝脏的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长期摄入二噁英会增加患肝癌、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风险。
二噁英还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加重疾病的发展。
二噁英还对人体的生殖系统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二噁英会导致男性的生精功能受损,降低 sperm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生育能力。
而对于女性来说,摄入二噁英可能引起月经紊乱、卵巢功能障碍,并增加不孕、流产和胎儿发育畸形的风险。
二噁英还被证明是一种致癌物质。
长期食用富含二噁英的食品,人体暴露于二噁英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特别是肝癌、肺癌和淋巴系统肿瘤。
二噁英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在环境中很难分解,会积累在食物中,人类摄入二噁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饮食。
减少食物中的二噁英含量对保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减少二噁英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加强工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的管理,降低二噁英排放量。
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中的二噁英含量符合标准。
公众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新鲜、健康的食材,并适量摄入脂肪含量较低的食品,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
要注意健康饮食的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减少二噁英对身体的伤害。
化学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特征及防范常识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等领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风险。
了解化学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特征,掌握相应的防范常识,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特征1. 毒性:化学品可以通过吸入、接触和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危害人体健康。
一些化学品具有急性毒性,即短时间内接触即可引起中毒反应,如氰化物、砒霜等;还有一些化学品具有慢性毒性,即长时间接触积累在人体内,逐渐对健康产生危害,如铅、汞等。
2. 致癌性:一些化学品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如苯、甲醛等。
长期接触或吸入这些物质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3. 致畸性:某些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发育有不良影响,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孕妇接触化学品时,要格外谨慎,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4. 致敏性:有些化学品会引发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
对于容易产生过敏反应的人群,应避免接触这些化学品。
5. 窒息性:一些化学品会释放有害气体,如氰化氢、氨气等。
吸入这些气体可能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二、防范化学品危害的常识和方法1. 加强安全意识:了解并关注使用化学品可能存在的危害特征,切勿轻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化学品的正确使用和存放。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对于可能接触到化学品的工作,应配备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呼吸器等,避免直接接触或吸入化学品。
3. 提高通风条件:在接触化学品的场所,尽量提高室内通风条件,减少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
4. 避免混合使用:化学品之间可能发生反应或产生有毒气体,因此避免将不同化学品混合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5. 注意用药安全: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不滥用或超量使用,尤其是对于具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6. 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应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7. 儿童和孕妇尤需关注:儿童对化学品的敏感性较高,应尽量避免让儿童接触化学品,孕妇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有毒化学品,以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常见化学危险品对人体的危害途径在化学事故中,化学毒物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污染空气、水、地面、土壤或食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一部分中毒是由毒物通过创口直接吸入血管中,引起严重中毒或死亡。
另外,一些有毒的化学危险品可以直接伤害眼睛,燃烧爆炸引起人员损伤等。
(一)、经呼吸道、肺吸入中毒呼吸道、肺吸入是化学泄漏事故引起中毒最危险、最常见、最主要的途径。
凡是有毒气体、液体蒸气、化学品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工业生产中意外释放有毒化学成分的烟、雾、粉尘等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
人的呼吸系统从鼻到肺泡都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尤其肺泡的吸收能力最强。
由于人体肺泡总面积大,约为55120平方米,肺泡壁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送至全身。
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影响呼吸道吸入中毒的最重要的因素,空气中毒物浓度越高,呼吸的量越大,吸收越多,中毒越重。
有毒气体的泄漏,往往在短时间大范围形成高浓度毒物环境,其中的人员因为吸入的量多,在极端的时间内造成严重伤害,有时仅一次所吸进的毒气就会造成肺水肿、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水容性气体和蒸汽如氨等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而不溶于水的气体或蒸气如少量的盐酸也会损伤肺内组织、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泡,造成水肿而使呼吸道损伤,有毒气体也可经呼吸道损伤处入血。
(二)、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在化学事故中,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化学毒物可通过表皮、毛孔、汗腺等管道渗透进入人体。
一些脂溶性毒物经过表皮吸收后,还需要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
如沙林、苯、有机磷农药、绿化烃等神经毒害物,可经过皮肤毒害人的神经系统。
经皮肤中毒的过程不比呼吸中毒那么快,但严重时可使人失去知觉。
无法呼吸甚至死亡。
腐蚀性化学危险品(如强酸)喷溅到人体皮肤上,会引起皮肤的腐蚀性灼伤,其灼伤程度及引起的危险一般与化学品浓度以及与皮肤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1.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重铬酸钾的危害及注意事项重铬酸钾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K2Cr2O7。
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学、冶金、电镀等行业。
然而,重铬酸钾也是一种有毒物质,长期暴露或摄入它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以下是关于重铬酸钾的危害及注意事项的详细内容:1. 对皮肤的危害:重铬酸钾如果接触到皮肤,可引起严重的皮肤刺激、烧伤和过敏反应。
而且,其溶液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可能导致皮肤组织的损伤。
2. 对眼睛的危害:重铬酸钾进入眼睛会导致严重的眼部刺激,造成眼睛疼痛、发炎和视力损害。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永久性的眼睛损伤甚至失明。
3.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重铬酸钾的粉尘或溶液进入呼吸道会引起呼吸道刺激、喉咙疼痛、咳嗽和气喘。
长期暴露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增加患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风险。
4. 对消化系统的危害:重铬酸钾摄入后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引起腹痛、腹泻、呕吐和恶心等症状。
长期摄入重铬酸钾可能对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增加患上胃病和消化道肿瘤的风险。
5. 对环境的危害:重铬酸钾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其溶液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重铬酸钾对水生生物和其他生物体也具有毒性,对水生环境有潜在的危害。
为了安全使用重铬酸钾,以下是需要注意的事项:1. 接触预防:使用重铬酸钾时应穿戴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如果发生接触或溅入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2. 呼吸防护:在操作重铬酸钾时,应确保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
合理使用呼吸防护设备,如口罩或呼吸器,避免吸入重铬酸钾粉尘或溶液。
3. 食品接触:重铬酸钾是一种有毒物质,不应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以免造成食品污染。
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吃东西或喝水。
4. 储存和处理:重铬酸钾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在处理废液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全面的处理,以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
5. 安全操作:在使用重铬酸钾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操作失误引发事故。
化学品污染对人体的累积效应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化学品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化学品污染对人体的累积效应是指长期接触或摄入化学品后,其毒性在人体内累积并逐渐展现出来的效果。
下面,本文将从影响、过程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化学品污染对人体的累积效应。
一、影响1. 健康问题:化学品污染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化学品可能会引发特定疾病,例如染色体异常、代谢紊乱等。
2. 生殖系统问题:一些化学品污染物(如苯并芘等)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导致生育能力下降、胎儿发育异常等问题。
3. 免疫功能下降:长期接触化学品污染物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引发炎症、过敏反应等,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受感染。
4. 神经系统问题:某些有毒化学品(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可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二、过程1. 摄入途径:化学品通常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吸入、摄入和皮肤吸收。
吸入途径是最为常见的途径,例如通过呼吸受污染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摄入途径包括饮食和饮水,食物和饮水中可能含有残留的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化学物质。
皮肤吸收途径是指接触受污染的化学品后,通过皮肤直接进入人体。
2. 分布与蓄积:一旦化学品进入人体后,很多物质会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被肝脏代谢,但也有部分难以被代谢,从而在体内蓄积。
脂溶性较高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往往容易在脂肪组织中积累。
3. 毒素释放:在体内蓄积的化学物质会逐渐释放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有些化学物质甚至可以经过代谢反应转化为更具活性和毒性的物质,增加对人体的伤害。
三、预防措施1. 加强环境管理:对于化学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应严格控制和管理,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
这包括建立科学的废物处理系统、强化环境监测等。
毒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近年来,毒性成分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毒性成分究竟是什么?它们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该如何预防毒性成分的危害?一、毒性成分的定义毒性成分是指一些化学物质、生物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它们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
二、毒性成分的危害毒性成分的危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类型和剂量。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毒性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铅铅是一种重金属,长期暴露于铅污染环境中可能导致贫血、脑损伤和行为问题等健康问题。
2、汞汞可通过鱼类等食物进入人体。
长期摄入汞可能导致视力和听力问题、神经系统问题、肾脏问题和行为问题。
3、苯苯是一种有毒的有机化合物,可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症、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和呼吸问题等健康问题。
4、氨基甲酸酯(AP)AP是广泛使用的农药和杀虫剂。
长时间暴露于AP会使人体处于危险状态,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问题、癌症和生殖问题。
5、二甲醚(DM)DM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可导致皮肤和眼睛刺激、呼吸器官刺激和神经系统问题。
三、预防毒性成分的危害对于毒性成分的危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以下是几点预防思路:1、提高意识要时刻提高对毒性成分危害的意识。
学习认识化学、生物和辐射等成分的相关知识,减少接触这些成分的场景。
2、饮食卫生选择一些食品安全、清洁和卫生的地方购买食品,减少接触汞、铅等有毒物质等可能来源。
3、佩戴防护装备对于有毒气体、液体,应佩戴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
4、环保、健康生活方式鼓励环境保护,到干净的户外空气环境中进行锻炼等生活方面的行为。
总之,毒性成分无处不在,它们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提高意识、饮食卫生、佩戴防护装备,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能够减少毒性成分对我们的健康带来的危害。
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对人员和环境危害1. 简介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是指在储存、运输、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有毒化学品发生燃烧或爆炸。
这种事故不仅对人员造成巨大的伤害,还对周围的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和破坏。
本文将重点探讨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2. 人员危害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对人员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物理伤害燃烧爆炸事故会造成爆炸冲击波、飞溅物、坍塌等物理伤害。
人员可能被冲击波击倒、被飞溅物击伤,甚至被坍塌的建筑物埋压,导致伤亡。
2.2 烟雾中毒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烟雾中含有一系列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氰化物等。
人员吸入这些有毒烟雾会引发中毒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昏迷甚至死亡。
2.3 化学灼伤有毒化学品的燃烧会引发高温、高能量的化学反应,人员身体暴露在这些反应中可能受到化学灼伤。
化学灼伤对皮肤、眼睛等组织造成损伤,严重时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2.4 长期健康影响即使没有直接受伤,人员长期暴露在有毒烟雾中也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损害,增加患病风险。
3. 环境危害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大气污染燃烧产生的有毒烟雾会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有毒化学物质会引起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对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2 土壤污染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残渣等会降落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
有毒化学品渗入土壤后会对土壤质量产生长期影响,降低土壤的肥力,并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3.3 水体污染燃烧事故可能导致有毒化学品泄漏到水体中,污染水源。
水体污染会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严重时还会影响人类的饮水安全。
3.4 生态系统破坏有毒烟雾和废弃物的排放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等生物可能受到有毒物质的毒害,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平衡被破坏。
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对人员和环境危害分析1. 引言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有毒化学品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燃烧或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的事件。
这种事故给人员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本文将对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进行详细分析。
2. 人员危害分析2.1 直接伤害由于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通常伴随着火灾和爆炸,直接导致人员受伤和死亡。
火灾和爆炸会造成人员烧伤、皮肤损伤、呼吸道伤害等,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人员殒命。
此外,事故现场也可能有毒烟雾或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对人员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2.2 烟雾中的毒性物质危害有毒化学品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这些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对各个系统和器官产生危害。
其中,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人员长时间吸入有毒烟雾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
此外,有毒烟雾中的化学物质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脏等器官的损伤。
2.3 长期健康风险即使短期暴露于有毒化学品燃烧事故中的人员没有明显的症状,长期来看仍然面临着健康风险。
有毒物质会在空气、土壤和水中残留,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带来长久的污染。
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的人员可能患上癌症、呼吸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
3. 环境危害分析3.1 水体污染有毒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会导致有毒物质通过火灾水带入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
这些有毒物质会对水中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些有毒物质可能会导致水中生物死亡,甚至引发鱼类大量死亡事件。
3.2 大气污染有毒化学品燃烧产生的烟雾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大气传播,导致大气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会降低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同时,大气污染还会对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3.3 土壤污染有毒化学品燃烧残留物会通过空气或水带入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
这种污染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和农作物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氰化物职业危害告知卡一、危害概述氰化物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经皮肤、吸入和吞食,都可能导致氰化物中毒。
常见的氰化物有氢氰酸、氰化物盐等。
氰化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符合嗅觉剂量即可感受到。
长期接触氰化物会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二、危害表现氰化物中毒后,会出现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瞳孔扩大、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死亡。
三、防护措施1. 加强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流通,确保空气新鲜。
2. 戴上防护口罩和手套,避免氰化物直接接触到皮肤和呼吸道。
3. 接触氰化物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立即送往医院就医。
4. 在使用氰化物之前,应参阅相关安全技术资料和操作流程,并全程佩戴防护用品。
四、急救处理如误食、吸入或接触氰化物,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清新处,并通风。
建议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五、应急预案1. 在存放、使用和运输氰化物过程中,应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2. 在发现氰化物泄漏时,应立即停止操作,迅速撤离人员,并及时报警。
3. 在处理氰化物泄漏时,应全程佩戴防护用品,并注意自身安全。
注意事项1. 氰化物是一种有毒、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存储、运输、使用时应当格外小心。
2.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和规定操作。
3. 氰化物应存放于密闭、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场所,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烘烤。
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是指那些可能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可能会引发中毒、损害器官功能、影响生物系统平衡或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化学物质都属于有毒有害物质的范畴,因此了解这些物质的特性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和防范它们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有毒有害物质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化学毒素和生物毒素。
化学毒素是由人类制造或处理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
生物毒素则主要由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产生,如毒蛇的毒液、毒菌产生的毒素等。
化学毒素化学毒素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包括工业生产、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等方面。
常见的化学毒素包括:•重金属:如铅、汞、镉等,长期接触可能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害。
•有机溶剂:如苯、甲醛等,易导致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
•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损害。
生物毒素生物毒素主要由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产生,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
比较常见的生物毒素包括:•毒蛇毒液:包括神经毒、凝血毒等,被咬后可引起中毒反应。
•食用植物毒素:如毒蕈毒素、毒植物等,误食可能导致中毒、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广泛而深远。
对人类而言,长期接触或过量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引发中毒、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
有些物质还可能对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害。
在环境方面,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可能污染土壤、水源,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破坏。
如何正确处理有毒有害物质为了健康和环境的安全,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和防范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应对方法:1.科学防护: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时,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减少暴露风险。
2.妥善储存:将有毒有害物质储存在密封、标识清晰的容器中,避免混淆及泄漏。
3.正确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废弃物需要经过专门的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4.安全使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使用化学品、药品等有毒有害物质,遵守使用说明,避免事故发生。
化学品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化学品污染对环境和人体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化学品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工业生产而引起的化学物质大量释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品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并提供一些应对此问题的步骤和措施。
一、化学品污染对环境的危害:1. 水源污染:许多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毒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和溶剂等,这些物质被排入河流和湖泊中,污染水源,影响水的质量和供应。
2. 大气污染:许多化学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到大气中,如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空气中的动植物造成威胁。
3. 土壤污染: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降低土壤的肥力,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的安全性。
4. 生物多样性损失:一些化学物质对生物多样性具有毒性,会对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导致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灭绝或数量减少。
二、化学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1. 健康问题:长期暴露在有毒化学物质中,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癌症、生殖系统问题等。
2. 毒性效应:某些化学物质具有慢性毒性,会对人体的器官和细胞产生损害,干扰身体的正常功能。
3. 食品安全问题: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会导致食品中残留有毒物质,食用这些食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4. 儿童健康:儿童对化学物质更为敏感,他们的身体仍在发育阶段,容易受到化学品污染的威胁,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损害。
针对化学品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步骤和措施来应对:1. 立法和政策制定: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政策,限制化学品的使用和排放,提高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环境标准。
2. 环保技术研发:投资和支持环保技术的研发,寻找更加环保的替代品,减少对化学品的依赖。
推广绿色化学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工业和农业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它们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化学品排放和污染。
氰化物危害告知卡氰化物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能够对人体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本告知卡旨在提醒人们认识氰化物的危险性,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什么是氰化物?氰化物是一类含有氰基(CN)离子的化合物。
它们通常以固体或液体的形式存在,具有无色或淡黄色的外观。
氰化物常见的形式包括: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银等。
氰化物的危害氰化物具有高度的毒性,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道刺激:吸入氰化物的气体或粉尘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
2. 皮肤和眼睛伤害:氰化物接触皮肤或眼睛会引起刺激、烧灼感和红肿。
长时间暴露可能导致严重的皮肤溃疡和眼睛损伤。
3. 中毒作用:摄入或吸入氰化物会导致中毒。
中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昏迷等。
高剂量的氰化物中毒可导致生命危险。
4. 环境污染:氰化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对生态系统和其他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防护措施为了保护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安全,请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防护装备:在处理氰化物时,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避免直接接触氰化物。
2. 室内通风:确保处理氰化物的场所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以减少气体或粉尘积聚。
3. 个人卫生:在接触氰化物后,及时清洗受污染的皮肤部位,并用清水冲洗眼睛。
4. 处理和储存:正确处理和储存氰化物,避免其泄漏或意外散布。
5. 废物处置:将废弃的氰化物按照合法规定进行妥善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急救措施如果发生氰化物中毒或意外暴露的情况,请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1. 摘除受污染的衣物,将受污染的皮肤区域用清水冲洗。
2. 呼叫急救电话,并告知医务人员有关中毒情况和接触的氰化物类型。
3. 给予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直到医务人员到达。
请大家务必认真对待氰化物的危害,并切实落实相应防护措施,以确保个人安全和环境保护。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砷化氢是一种极其有毒和危险的化学物质,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带来严重威胁。
砷化氢无色、无臭,在一定浓度下能够引发爆炸,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其危害和预防措施。
首先,砷化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砷化氢可通过吸入、皮肤接触和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具有严重的急性毒性。
吸入高浓度的砷化氢会导致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
2. 慢性毒性: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砷化氢会对人体产生慢性毒性作用。
砷化氢可引起骨髓抑制、造血功能障碍、白血病和肺癌等疾病。
此外,砷化氢还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3. 爆炸性:砷化氢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为5%,在空气中的上限为77%。
如果砷化氢浓度超过爆炸范围,一旦遇到火源,就会发生剧烈爆炸,对周围人员和设施造成巨大伤害。
针对砷化氢的危害,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预防措施:1. 防护装备:在接触砷化氢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口罩、防护服、防护手套等。
这些防护装备能够有效隔离砷化氢,减少接触风险。
2. 通风设施:由于砷化氢在室内积聚会产生危险,工作场所需要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通过合理设计和设置通风装置,可以将砷化氢排除到室外,减少室内浓度,降低风险。
3. 安全操作规程:针对砷化氢的使用和处理,应制定明确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只有工作人员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
4. 检测监测:工作场所需要定期进行砷化氢的检测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对空气中的砷化氢浓度进行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5. 废气处理: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
采用适当的废气处理设备,如活性炭吸附装置、湿式废气处理系统等,可以有效去除废气中的砷化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且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和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例如,1991年江西上饶地区发生了一甲胺急性中毒特大事故,中毒人数达到150余人,39人死亡;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发生的大量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造成20万人中毒,2500人死亡,举世震惊。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1、毒物的分类毒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而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毒物分为以下几类。
1.1金属和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1.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
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酸等。
1.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
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1.4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1.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1.6高分子化台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
2.1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
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
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
2.2皮肤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
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2.3消化道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
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3、毒物在体内的过程3.1分布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
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
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
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3.2生物转化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
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
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
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3.3排出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
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
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
3.4蓄积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
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4、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
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
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出现的病状亦不一样;现按人体的系统或器官将毒物中毒后的主要病状分述如下。
4.1呼吸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防水肿。
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
4.1.1急性中毒4.1.1.1急性呼吸道炎刺激性毒物可引起鼻炎、咽喉炎、声门水肿、气管支气管炎等,症状有流涕、喷嚏、咽痛、咳嗽、咯痰、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等。
4.1.1.2化学性肺炎肺脏发生炎症,比急性呼吸道炎更严重。
患者有剧烈咳嗽、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热等。
4.1.1.3化学性肺水肿患者肺泡内和肺泡间充满液体,多为大量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是最严重的呼吸道病变,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皮肤、黏膜青紫(紫绀),剧咳,带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烦躁不安等。
4.1.2慢性影响长期接触铬及砷化合物,可引起鼻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发生鼻中隔穿孔。
长期低浓度吸人刺激性气体或粉尘,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重者可发生肺气肿。
某些对呼吸道有致敏性的毒物,如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乙二胺等,可引起哮喘。
4.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
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
4.2.1神经衰弱综合症这是许多毒物慢性中毒的早期表现。
患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4.2.2周围神经病常见引起周围神经病的毒物有铅、铊、砷、正已烷、丙烯酰胺、氯丙烯等。
毒物可侵犯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
表现有运动障碍,四肢远端的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反射减弱,肌肉萎缩等,严重者可出现瘫痪。
4.2.3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脑病多是由能引起组织缺氧的毒物和直接对神经系统有选择性毒性的毒物引起。
前者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氮气、甲烷等;后者如铅、四乙基铅、汞、锰、二硫化碳等。
急性中毒性脑病是急性中毒中最严重的病变之一,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嗜唾、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甚至烦躁、抽搐、惊厥、昏迷等。
可出现精神症状、瘫痪等,严重者可发生脑疝而死亡。
慢性中毒性脑病可有痴呆型、精神分裂症型、震颤麻痹型、共济失调型等。
4.3血液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
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琉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黏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0.14‰。
4.4消化系统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
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氮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
4.5循环系统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磷农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的休克;长期接触;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
4.6泌尿系统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损害。
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
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
如汞、铅、铊、镉、四氯化碳、氯仿、六氟丙烯、二氯乙烷、溴甲烷、溴乙烷、碘乙烷等。
4.7骨骆损害长期接触氟可引起氟骨症。
磷中毒下颌改变首先表现为牙槽嵴的吸收,随着吸收的加重发生感染,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
长期接触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发生骨缺损。
镉中毒可发生骨软化。
4.8眼损害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
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变。
接触性眼损害主要为酸、碱及其他腐蚀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
限部的化学灼伤重者可造成终生失明,必须及时救治。
引起中毒性眼病最典型的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
甲醇急性中毒的眼部表现有视觉模糊、眼球压痛、畏光、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等,严重中毒时有复视、双目失明。
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为中毒性白内障,即眼晶状体发生混浊,混浊一旦出现,停止接触不会消退,晶状体全部泥浊时可导致失明。
4.9皮肤损害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其中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
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
常见原发性刺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屑盐、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合成树脂类、染料、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焦油、吡啶、蒽、菲等。
常见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氯唑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度及疲裂等。
4.10化学灼伤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急症。
是化学物质对皮肤、黏膜刺激、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
按临床分类有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
常见的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
某些化学物质在致伤的同时可经皮肤、黏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引起死亡。
4.11职业性肿瘤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94年公布了对人肯定有致癌性的63种物质或环境。
致癌物质有苯、铍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六价铬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环氧乙烷、砷及其化合物、a—荼胺、4—氨基联苯、联苯胺、煤焦油沥青、石棉、氯甲醚等;致癌环境有煤的气化、焦炭生产等。
我国1987年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