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_辛菊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7
山西方言谚语引言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中国省份,其方言是山西独有的一大特色。
方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民俗传统,反映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山西方言中常见的谚语,以期更好地了解山西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山西方言谚语的特点山西方言谚语以其朴实、幽默、深刻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下面是一些山西方言谚语的特点:1.幽默风趣:山西方言谚语大多带有一定的幽默色彩,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2.生活化表达:山西方言谚语常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比喻,贴切地揭示了人们的生活哲理。
3.诙谐形象:山西方言谚语中常常出现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山西方言谚语的分类1. 务实经济类•“麻药鸡蛋,蛇盖着翅膀”:形容虚假的东西迟早会露出原形。
•“包了馒头看梗儿”:指看表面,不重视本质。
•“看堵门上挂红字,进门坐月老亲”:指主动迎合对方,以求个人利益。
•“一块看风向,一块搓清风”:指抓住时机,获取利益。
2. 人际关系类•“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指吃亏会心疼,与人斗争不狠。
•“近世亲,远嫌鬼”:形容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的变化。
•“滴了蜜的机,拣着哥杀姐”:指偏袒某个人而不公正对待其他人。
3. 悟道哲理类•“不经冬寒,不知春暖”:形容经历过困难和折磨后才能领悟到幸福。
•“磨刀不误砍柴工”:指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黄泉路上没见过回头客”:形容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决定可能影响一生。
4. 动物自然类•“家门外有辞牛”:比喻某人才学有限,语言不过关。
•“狐狸尾巴翘过眼”:形容掩饰不住内心的真实想法。
•“一叶知秋”:形容一个细微的变化就能预示大的事物发展。
三、山西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山西方言谚语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山西方言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1.勤劳勇敢,实事求是:山西方言谚语中经常强调实际行动和勤奋努力的重要性,体现了山西人的劳动精神和追求实际效果的态度。
2.亲情友情价值:山西方言谚语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了亲人和朋友对于生活的意义以及亲情友情的珍贵。
浅析谚语修辞摘要:英国作家培根说过:“一个名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都可以在其谚语中找到。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特别是谚语中不自觉的融入的修辞格,充分显示了谚语独特的艺术魁力。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特点(一)思想内容大多数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不少谚语以通俗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①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④Time tries all things.(实践检验一切。
)⑤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 so gold tries the men. (试金石试金,金子则考验人。
)大多数谚语来自生活,总结人们的生活的经验。
如:①慢工出细活。
②三个和尚没水喝。
③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④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服马靠鞍。
)谚语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很多谚语反映了世态炎凉、尔虞我诈以及阶级社会的种种丑陋面。
如: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②有钱能使鬼推磨。
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谚语依存于社会生活,它与本名族特定的历史、生活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各个具体的表述上,各个名族不尽相同。
如:在提到某人,某人就来了的时候,汉语的谚语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而英语的对等谚语是“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
许多汉语谚语与农业有关,因此就有了“瑞雪兆丰年”“”。
而英语中的谚语却与航海有关。
如: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It is safest sailing within reach of the shore.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二)语言特点1》富于形象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阐述道理,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一个具体形象,然后再用这个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壶关县方言俗语的修辞艺术
郭晓燕
【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分析山西省壶关县的方言俗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描写和分类,认为其修辞手法多样,具有独特的修辞艺术特色.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郭晓燕
【作者单位】广西师大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潮汕方言俗语的修辞艺术 [J], 张燕洁
2.连云港方言俗语的修辞艺术 [J], 孙会
3.方言俗语的语义解释与系统观照——《〈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简评 [J], 方环海;夏长洪;
4.宜州方言俗语的修辞艺术 [J], 杨汝福
5.关于元杂剧方言俗语之研究——兼及内蒙古西部区民间方言俗语对元杂剧方俗研究诠释的作用 [J], 韩登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本文主要讨论了惯用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不但数量多,而且富于表现力,我们应该对它们作更深入的分析,以便能更好地使用。
标签: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结构特点修辞特点在阅读时,我们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词语。
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特定意义并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大概是我国最早提到“谚”字并予以解说的。
此后《礼记》《左传》《国语》《说文解字》等文献都陆续解说。
《四角号码新词典》有个简明的说法: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简炼、通俗、含义深刻的谚句”。
歇后语是一种隐去后文,以前文表达意思的幽默语言。
如以“泥菩萨过河”暗示“自身难保”,以“围棋盘里下象棋”表示“不对路数”。
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常用的定型的词语,如同成语一样,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也表达一个整体意义。
不同的是成语多用在书面语中,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多用在口语中,是口语语汇的一部分。
从结构上来说它们大于词,包含了词组和句子的基本方式,在修辞上极富特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了解它们的构词特点和修辞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关系(一)惯用语的结构关系汉语词组的结构构成分为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和述补关系,在惯用语中,并列关系几乎没有,述补关系也很少,常见的只有以下三种结构:1.偏正结构:如:“马后炮、冷热病、纸老虎、铁饭碗、墙头草、过河卒、传声筒”,这些偏正结构的中心词都是名词。
2.动宾结构:如:“拉后腿、抓辫子、摆架子、唱高调、炒冷饭、背黑锅、开倒车、打退堂鼓、钻牛角尖”。
惯用语中大部分是动宾结构,都比较简单,顶多在“宾”前加个定语。
忻州方言四字组俗语的构成方式和修辞特色
一、忻州方言四字组俗语构成方式
1、形联式:“形联”是由两个字片断形成的词组,也就是三个字,第三个字是由词尾上文与下文组成的绝妙结合。
如“朋友聚,不和散;恩怨分,灯火明”。
2、合订式:“合订”是指由两个字片断衔接在一起,形成前后呼应的张力句。
如“棋易走,益难得;口不慎,伤又大”。
3、押韵式:“押韵”是由两个字片断韵律紧扣相配互补,在当中另有一个字词把扣,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如“迟早定,且莫挣;人怕丢,恩才藏”。
4、反复式:“反复”是指将第一句与第二句进行对比反复说出来,在反复式中,重复使用同一个词使其更加鲜明,强烈的情绪表达更佳。
如“比果哪,出家難;比错哪,回家难”。
二、忻州方言四字组俗语修辞特色
1、遣词妙辞:忻州方言四字组俗语有着十分准确的修辞,采用简短明快的词汇,深刻地揭示社会最鲜明的共性,阐释出这些俗语最深刻的
思想和理念。
2、抒情诱人:充满了抒情,能够触动人心;简单浅显,用经典短句来概括复杂的道理;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尊重、尊贤、勤俭等思想。
3、大而全的内容:忻州方言四字组俗语涵盖了夏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将人们在政治、军事、婚姻、宗教、法律、日常生活、社会规范等方面坚定的人生信念一一总结出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和忻州人民文化精髓。
4、俗语精辟典故:忻州方言四字组俗语更是以精辟的典故,深入阐释常识。
如“没有错,唯怪长;但有错,犯不得”,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事情,都要分寸,发现短处,早寻变化。
从古代谚语中学修辞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语言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是俗语的一种。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很多记载,特别是在元、明、清时代的戏曲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
见于古代典籍中的谚语,到现在还大多活在人们的口头上。
因为它们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所以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谚语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它是用相似的事物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根据本体和喻体关系的不同,这些谚语中的比喻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谚语采用借喻的形式,只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
如:1、比如一边有财有势,那趋财慕势的多只向一边去。
这便是俗语叫做“一帆风”,又叫做“鹁鸽子旺边飞”。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O)鹁鸽(即家鸽)喜欢在人烟兴旺的地方栖息。
比喻人大多趋财慕势,往兴旺发达的地方去。
语含贬义。
2、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红楼梦》六回)比喻富贵人家再艰难,也比普通百姓强。
3、百姓既没有钱粮交纳,又被官府鞭笞逼勒,禁受不过,三三两两,逃入山间,相聚为盗。
“蛇无头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此人姓范名汝为。
(《警世通言》卷一二)比喻群体中没有首领,就成不了大事。
[二]谚语采用暗喻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构成本体和喻体。
如:1、xx道:“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孩儿,泼出去的水,叫我能怎样呢?”(《红楼梦》八一回)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父母想管也管不了。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什么趣儿。
(《红楼梦》一一回)指人的祸福(多指灾祸),像风云一样难以预测,说来就来。
3、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
文化长廊山西省宁武县谚语修辞研究李寄平 喀什大学摘 要:谚语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社会生活经验的探索,从而从口语中凝练出的语言结晶,具有口语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书面语规范、典雅、简洁的特点,修辞格的使用提高了语言表达效果,不仅是对谚语典雅、简洁特点的体现,更体现了语言的美。
关键词:谚语;修辞[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82-01一、谚语的界定谚语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对气候现象、农耕规律、生活实践等的摸索与总结,最终概括出的通俗易懂,简洁凝练,具有修辞色彩的短语或韵语,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
由于它来源于口语,是对口语的高度凝练,因此具备着语言平易、自然、朴素的特点,生活气息浓郁,多用简单句或者以短语的形式呈现。
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境北以内长城为边,西北以黄河为界,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南部与静乐县相衔,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次方言,县内流传着许多民谣谚语,表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
语音铿锵有力,词汇朴实风趣,多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提高了表达效果。
宁武县总人口16万,农耕人口占将近12万,因此大多数的谚语与人们的农业生产、生活相关,主要分为农谚、气象谚语与生活谚语。
内容围绕与农作物种植、生长相关的节令、水分、肥料展开,除了揭示农耕规律外,有一些谚语对人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例如,“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此谚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农民如果不辛勤劳作,懒于锄草、施肥,荒废土地,那么秋天是不会有好收成的。
第二层是指人若不脚踏实地,便会平庸一生。
二、谚语使用的修辞格谚语借助修辞格令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风趣不失诙谐,幽默不失婉转,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
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格在县内谚语中均有所运用,运用比喻的谚语,如“久晴久旱,雨水结蛋”,运用拟人的谚语如“立夏风嚎,麦子水中涝”,运用对偶的谚语如“春雷声连胜,夏粮囤接囤”。
山西太谷秧歌中方言的特点“太谷秧歌”是源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的一种地方秧歌小戏,流行于山西中部的太谷、祁县、榆次、清徐、晋源、小店、古交、平遥、文水、交城、汾阳、寿阳等地。
地方戏和方言关系密切。
“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又包括地区方言和地点方言。
”太谷秧歌发源于太谷,最初使用的就是太谷这个地点的方言。
从“光绪年间,秧歌走上舞台”,发展到现代,演员演出语言与社会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现在太谷秧歌中的方言已经不再是太谷方言这种地点方言,而是一种社会方言。
通过与太谷方言对比,我们发现,太谷秧歌中方言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一、变异性太谷秧歌的创作和演出以太谷方言为基础。
太谷方言保留了较多的晋语特色,入声和文白异读现象非常丰富,与周围县市相比,太谷方言与普通话的差距更大些。
为了方便周围县市的观众欣赏,演员便有意改变唱词中特别土俗的发音,使之向普通话靠拢,同时也使太谷秧歌听上去文雅一些。
太谷方言独有的词语,由于不容易与普通话对应,所以一般保持不变。
与普通话形式相同,意义也相同的词语,发音容易向普通话靠拢,但一般只是变得接近普通话,而不会与普通话完全相同。
这首先是因为太谷秧歌曲调与太谷方言有密切关系,而太谷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调值、调类都有差别,所以不管是唱起来还是说出来,太谷秧歌方言与普通话声调一般不同。
其次,“无论是源发、勃兴,还是流布,戏曲的声腔艺术都与各地的方言方音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向普通话靠拢又不失方言味道的折中改变才能使太谷秧歌在扩大影响范围的同时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演员一般只把太谷方言中和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发音变得和普通话相近而不是完全相同。
再次,韵脚字的韵尾一般不改变。
现将太谷方言、太谷秧歌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举例对比并简要分析如下:以上举例只反映大致情形,太谷秧歌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程度还因演员个人的语言习惯而异。
另外,行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太谷秧歌分生、旦、丑三个行当。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摘要: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谚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优美,广泛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生活知识情趣化。
汉语谚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人民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谚语、特点、修辞汉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口头上常用的简炼通俗的语句,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是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较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词汇。
谚语历史悠久,在古代典籍中也常使用,在古代典籍中谚语常被单称为“谚”或者“语”。
汉语谚语,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学习谚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研究谚语,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谚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拟分析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一、谚语该说(一)谚语定义谚语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引用了很多谚语,谚语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单称为“谚”或“语”。
究竟什么是谚语呢?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中这样说: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
[1]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群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2]《新华字典》在“谚”后面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
”[3]《现代汉语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4]从各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山西长治方言谚语的类型及其审美文化特征王利;史素芬【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共收集到150余条长治方言中的谚语,其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文章主要从其类型和审美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类型上看,主要有事理谚、社交谚、生活谚、气象谚等四种类型;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主要有韵律美、对称美、联系美等审美文化特征。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a total of more than 150 Changzhi dialect proverbs have been collected. The contents are rich and the meaning is deep.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d the types and aesthet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four types:thing proverbs, life proverbs, social proverbs and climate pro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re are mainly style beauty, music beauty, symmetrical beauty, the rhetoric beauty aesthet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长治方言;谚语;类型;审美文化特征【作者】王利;史素芬【作者单位】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7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各个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教训后创造出的用于警世、劝戒、启迪他人的一种固定语句。
《太行风云》中歇后语的运用歇后语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具形象的特色,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刘江作为“山药蛋”文学流派的作家之一,在写作《太行风云》时,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自然。
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太行风云》中歇后语的运用。
一、运用歇后语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形象;二、运用歇后语绘情状景,鲜明生动;三、歇后语连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四、运用歇后语的双关意义,描述人物的对话和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歇后语中的方言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标签:《太行风云》歇后语运用一、引言《太行风云》是山西作家刘江的代表作。
它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区农民的觉醒、奋起以及与封建阶级和日伪汉奸的斗争为题材,通过观音保祖孙三代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以及观音保、小五、元英、旦他娘、海生等青年农民在苦难生活中的觉悟和成长,用细腻的手法对他们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有力地控诉了封建阶级和日伪汉奸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刘江作为“山药蛋”派的作家之一,在创作《太行风云》时,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运用了大量的俗语,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自然,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
这其中既有读者耳熟能详的一般常用俗语,也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俗语。
据不完全统计,《太行风云》共使用俗语1481条(含部分重复使用的条目),其中谚语340条,歇后语227条,惯用语914条,一部不到50万字的作品,引用俗语之多,在古今作品中实属少见。
尤其是作品中对歇后语的大量运用,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歇后语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作品的语言更形象、幽默、妙趣横生。
《太行风云》运用的歇后语,有些是大家熟悉并经常见到的,比如:打破沙锅——问到底、狗逮尿泡——空喜欢、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肠、老鼠拉木锨——大头还在后边、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也有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歇后语,如:七里铺家进秀才——没想、黄龙背里砂茶壶——好嘴儿、黄沙圪梁上的野草——澇不杀,旱不死。
试论左云方言惯用语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左云县地处山西最北端,大同市西北部,县城位于县境中而偏西,历经明代几次增修,成为完整的城池,建城时以卧牛状增设建筑,成城后,一直称“卧牛城”。
在左云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背景下,形成了左云独特的方言惯用语。
“惯用语”一词早已存在,但名称不确定。
直到1960年后,“惯用语”这个名称逐渐取代其他成为正式的名称。
这里采用温端政先生的观点,认为惯用语是指“描述人或者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描述行为动作的性状”的非二二相承的描述性语言单位。
虽然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已经有对汉语及山西方言惯用语的研究,但具体到左云方言惯用语,长期以来只流行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没有系统的研究。
笔者以收集到的《左云县志》、《古今俗语集成》等文献资料以及人们口头流传的左云方言惯用语为语料,从结构、语义、修辞及文化的角度分析、探讨左云方言惯用语的特点。
一、左云县城方言惯用语的结构分析在惯用语中常常按语节数量把惯用语分为两大类,这里的语节是指词语内部由语音停顿划分成的片段。
左云方言惯用语分为单语节式和双语节式。
其中,单语节惯用语数量众多、结构复杂。
(一)单语节惯用语顾名思义,单语节惯用语是指由一个语节构成的惯用语,根据表义完整度我们把它划分为词组型和句子型。
1.词组型。
单语节词组型惯用语相当于一个词组,根据它内部成分的语法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述宾词组式:出洋相、拉旱船、拉毛驴、打光棍、圪挤眼、吃喜鹊屁等。
(2)偏正词组式:凉胡子、贱骨头、门外汉、老牲口、好嘴皮儿、无影传等。
(3)述补词组式:矮半截儿、屙得粗、扳不倒、拴不住等。
(4)主谓词组式:眼皮子薄、手发痒、鞋底光等。
(5)联合词组式:孩子老婆热炕头、七狼八虎、缺胳膊少腿等。
2.句子型。
宽泛地说,上述词组式惯用语加上句调也是一个句子,在句子型惯用语中包含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这类惯用语在左云方言惯用语中数量较少,但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第26卷第2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Vol.26 No.22009年4月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Apr. 2009[基金项目]山西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 规划项目(SXSK07-ND)。
[收稿日期]2009-02-10[作者简介]辛 菊(1958-),女,山西稷山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汇学;关 磊(1978-),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辛 菊,关 磊(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 要:谚语是汉语语汇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
散落在各地方言中的谚语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体现着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价值观,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
从辞律、辞格以及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山西方言谚语具有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运用丰富的修辞格式、同一个谚语中多种修辞方法并存等修辞特色。
关键词:山西方言;谚语;修辞特色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9)02-0015-07谚语在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中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
散落在各地方言中的谚语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体现着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价值观,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山西方言谚语更能显示出方言谚语独特的语用价值。
方言谚语数量浩瀚如烟海,几乎达到妇孺皆知、无人不用的程度。
其语用价值得益于它所使用的丰富的修辞格律和修辞格式。
下面主要从辞律、辞格以及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一、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谚语作为一种民间语言形式,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必定会经过反复的加工、再加工。
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锤炼后,更显示出其吟诵顺口、描写生动、易于记忆的特点。
(一)讲究声音的和谐,具有韵律美感在声音方面,山西方言谚语多采用押韵、儿化、双声、叠韵、谐音、叠音、平仄等形式。
其中尤以押韵的运用最为常见。
1.押韵凡歌谣都押韵,由于谚语常采用的是歌谣体,音韵流畅,而用了韵便更能好读、好记、好传。
如:葱辣舌头蒜辣心,小芥辣断鼻梁筋。
(襄垣)这则谚语中用的 心 字和 筋 字韵腹和韵尾都相同是(in)押人辰韵,使音调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吟诵顺口,易于记忆。
正是由于押韵本身在修辞上的特殊作用,使得山西方言谚语中押韵的现象十分常见。
如:(1)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头。
(陵川)(2)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文水)(3)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十来八晌小糜黍。
(高山黍:成熟期长的黍子。
小糜黍:成熟期较短的黍子,约一百天成熟)(怀仁)(4)秋天划破地皮,胜过春天犁十犁。
(襄垣)(5)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襄垣)(6)人心高过天,当了皇帝想成仙。
(襄垣)(7)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襄垣)(8)天热不忘很拿衣裳,肚饱不忘很干粮。
(襄垣)入声韵尾在山西的许多地方都存在,这一特点在山西方言的谚语中也有体现。
所以在有入声韵尾的地区,方言谚语有时押喉塞音韵尾。
如:15(1)秋分糜糜割不得,寒露谷儿且不得。
(糜糜:黍子。
且不得:等不到)(平遥)(2)泥匠的火火常塌的,裁缝的扣门儿常豁的。
(火火:灶)(平遥)山西方言存在着大量的特色词语和语气词,其中一些也被运用到谚语中押韵。
如:(1)人和人是共心哩,萝卜白菜是论斤哩。
(忻州)(2)没有金钢钻儿,就不要揽瓷器罐儿。
(新绛)(3)养儿生气哩,栽树胁地(胁地:吸取地里的养分)哩。
(山阴)(4)龙走呢,蛇窜呢,各有各的盘算呢。
(大同)2.儿化在山西方言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儿化的现象。
儿化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风趣、亲切、通俗。
例如:(1)小伢儿小孩儿勤,爱死人;小伢儿懒,拿棍撵。
(永济)(2)春风不在家儿,入伏不在地儿。
(忻州)(3)鸡儿上架早,明儿天气好。
(天镇)(4)刨一个坡儿,吃一个窝窝;刨一个钵钵,吃一顿疙瘩。
(和顺)(5)猫儿不急不上树,兔儿不急不咬人。
(阳曲)(6)山药开花儿结圪蛋,玉茭子开花儿长毛毛。
(忻州)3.叠字叠字也叫重言,它是汉语言文字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汉语音节的特点,使字音复叠所具有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提高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让复杂的情感与语气得以确切表达,使语言形式和声音的节奏更臻整齐和谐。
它不避重复,反而利用重复,加重形象的描摹,来提高表达效果。
叠字可以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山西方言谚语中使用叠字的现象比较多见。
在谚语中运用叠字修辞,不仅可以生动表现生产或劳动场景,还常常可以增添亲昵的感情色彩并加重语气。
如西戎的小说 纠纷 中有这样一条用例: 咱们是光看见手心心,看不见手梢梢,光看见自己,看不见别人,照这样,怎样往社会主义走呢? 这里 手心心 手梢梢 是 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
方言中的叠字使人读起来更加顺口,给人一种更亲切、生动的感觉。
以下的谚语在各地中也很常见:(1)勾勾云,道道云,今人不下是早生。
(太谷)(2)春寒日日消,冬暖时时冻。
(忻州)(3)人人要脸,树树有皮。
(洪洞)(4)锄糜糜浮皮皮(指不要深锄)。
(忻州)(5)三翻六坐九爬沙,十个月上叫喳喳。
(忻州)(6)麦种泥窝窝,黍谷种的黄墒墒。
(吉县)(7)外甥哭妗妗,想起来一阵阵。
(陵川)(8)不在乎院子不在乎坟,只要生下勤勤的人。
(汾西)(9)玉米黄生生,擦圪斗硬铮铮,吃到肚里饱腾腾。
(沁县)(10)金窝窝,银窝窝,丢不下自己的穷窝窝。
(临汾)(二)选词炼句,语义精当因为谚语形成的历史悠久并且广泛流传,所以谚语一般都具有千锤百炼、一字不易的特点。
从山西方言中的谚语来看,词语的锤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反义词的运用反义词常被用作修辞上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说服力。
反义词连用使语句富于哲理,更加含蓄,也更加富于感染力。
如:赵树理的小说 三里湾 中 能不够 的一句话: 玉生更是个 家懒外头勤 ,每天实验这个、发明那个,又当个民兵班长,每逢收夏、收秋、过年、过节就在外面住宿,根本不是个管家的人。
这里 懒 和 勤 、 家里 和 外头 各组成一组反义词,在一句谚语中同时出现,形成强烈的对比,说理更加透彻。
这种修辞方法在山西方言谚语中被大量使用。
如:(1)人要勤,猪要懒。
(忻州)(2)过光景要仔细,为朋友要丰厚。
(汾西)(3)和气客自来,冷语客不买。
(忻州)(4)不讨便宜不吃亏,不走弯路不绕远。
(襄垣)(5)劣汉争食,好汉争气。
(原平)(6)赤脚哩撵兔,穿鞋哩吃肉。
(和顺)方言特色词的运用出于描绘地方性事物和赋予方言谚语本身独16特性的需要,山西方言谚语大量采用了具有浓郁山西民间风格的词语。
这些方言词有很多是普通话里所没有的,在方言谚语中这种词的使用使得阅读的趣味性和表意的准确性得到了很强的反映。
西戎的小说 喜事 中海娃爹说: 看从前,花上银子孩子们还不满意,今天打架,明天动武,根本是砂面捏窝窝,就团不到一达嘛! 窝头必须先用面捏成形才能放到笼屉里去蒸,作者用方言词 团 字来表示砂面不能捏成一个整体,来批评从前包办婚姻的害处。
窝头是圆的, 团 表示用手将一些零散的东西捏成一个圆形的事物。
这个方言动词的运用增加了话语的生动性,体现了山西民间的特色,使了解山西方言的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再如:(1)穿衣的架子,馕饭的圪桶。
(圪桶:桶)(忻州)(2)大人打了个勃担瓮,小人不敢问,小人打了个灯盏盏,大人老圪喃不停地说。
(勃担瓮:大水缸;圪喃:嘟囔) (阳曲)(3)田地儿不收,锅头渠儿圪抠。
(锅头渠儿:锅边放碗、勺的地方;圪抠:尽量节约)(忻州)(4)没好有赖,茭子鱼儿管待。
(茭子鱼:高粱面做的一种条状面食)(忻州)特色词缀和语气词的运用山西方言中存在着很多特色的词缀和语气词,如 圪 嘞 哩 等。
这些词缀和语气词的运用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增加语言的活泼性、生活性、形象性。
如 一圪星臭肉坏了满锅的汤 中, 一圪星 是说少,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 一点 ,用具有山西方言特色的 圪 使谚语更加生动、活泼。
二是能够使句子结构更加齐整,音韵更加和谐。
如:(1)春冻圪梁秋冻洼。
(忻州)(2)人勤地不懒,大囤圪堆小囤满。
(襄垣)(3)老婆汉嘞,牙行伴嘞。
(沁县)(4)赤脚哩撵兔,穿鞋哩吃肉。
(和顺)二、运用丰富的修辞格式(一)比喻比喻俗称打比方,是修辞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
当某些事物有相似点的时候,常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以便将生活中复杂、抽象、深奥的事物简单、具体和浅显化,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
山西方言谚语多将本体和喻体配成对偶、排比的形式。
如 孤人难活,孤柴难着 等。
比喻的一些特殊形式在山西方言谚语中也有体现。
一种是较喻,是在某一相似点上拿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
比 更 本体超过了喻体,叫强喻,本体不如喻体叫弱喻。
如:苗前一根草,赛过毒蛇咬。
(天镇)房宽地宽,不如心宽意宽。
(平遥)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本体不出现,只有喻体,在具体的场合下才确定其本体。
如:(1)指上爷爷化布施。
(比喻打着别人的旗号行事。
爷爷:神像)(平遥)(2)真的假不了,琉璃瓦不了。
(琉璃瓦不了:琉璃不会被当作瓦)(大同)(3)抓住旋儿风就是鬼。
(比喻捕风捉影)(平遥)(4)棉花锄七遍,疙瘩像蒜辫。
(万荣)(5)盖房子用钉子,娶媳妇儿用封子(封子:红纸包的彩礼)。
(永济)(6)处暑锄田划破皮,强如来春耕十犁。
(和顺)(7)好话入耳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陵川)(8)地种三年亲如母。
(忻州)(二)比拟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
在山西方言谚语中,经常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和活动,可以使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使感情褒贬分明。
例如:糜五谷六茭子七,惹恼老荞打滚就出。
(五、六、七:都指下种后出苗天数)(忻州)这里 老荞 指荞麦,农作物怎么会生气,怎么会打滚呢?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荞麦出苗的快,增加了谚语的趣味性。
(1)茭子红衫衫,两手抱肩肩。
(祁县)(2)三月十八,麦挟娃娃。
三月二十,麦出穗子。
(洪洞)(3)人活脸,树活皮,石榴儿活得槐圪嘴嘴。
(文水)(4)一物降一物,囟水降豆腐。
(天镇)(5)大豆不挤不出油,时间不挤自会溜。
(原平)(6)人怕老来穷,谷怕秋后旱。
(临汾)(7)天上乱搅云,地下雨追人。
(忻州)(8)麦子不受伏家的气。
(忻州)(9)麦盖三条被,枕上馒头睡。
(三条被:冬天的几场雪)(忻州)(10)枣树不识羞,离了地皮就的溜。
(的溜:吊。
指17枣树长成了就结枣)(忻州)(三)对比对比主要通过词语或句子在意义上的对立,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种是通过两种存在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另一种是将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比,以突出该事物的性状特征,让人们在比较、对照中,美的愈见其美,丑的愈见其丑;善的愈见其善,恶的愈见其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