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农药环境讲义毒理学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815.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绪论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与药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密切相关和交叉的药学边缘学科。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毒理学 (toxicology) :传统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一、毒理学简史:(一)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萌芽 5000前(3000-2000 B.C),有文字记载约3500年历史。
✹最早的毒物研究开始于1500 B.C,人类最早的医书、古埃及的《埃伯斯草文稿》已记载了700多种的毒物和药物,如毒芹、铅和锑等。
✹公元50年希腊医生迪奥斯克理德斯(Dioscorides)所著的《药物论》,把毒物分成动物、植物和矿物,描述配图,成为之后16世纪毒物的主要资料。
✹我国明朝初的《本草纲目》等也记载了有关毒物。
如砒石、钩吻、乌头、番木鳖等。
(二 )启蒙时代毒理学✹产业革命前由于社会上中毒、误服——法医毒理学化学药物的合成——药物毒理学✹产业革命后(19世纪)工业革命快速发展,职业中毒——工业毒理学(三 )现代毒理学✹二次世界大战药品、农药、工业化学物生产的大量增加,毒理学研究亦应运而生。
✹ 20世纪20年代许多药物毒性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毒理学研究的雏形:砷中毒、氨基比林退热、 2,4二硝基酚减肥、磺胺事件等。
✹ 20世纪50年代,FDA对毒理学的职能开始加强✹ 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极大地推动了毒理学科学的发展。
1.现代毒理学特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研究机构应运而生。
✹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第一章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X enobiotics )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外源化合物(X enobiotics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包括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及环境化学物等。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
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已广泛体现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是研究药物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其特殊性在与药物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它一方面可以解除人们的病痛,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化学异物,可能会对用 药的有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
药物毒理学工作者即研究、分析和阐述药物对机体的这种损害作用。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目的1、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剂量依据,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关键取决于剂量。
16世纪 瑞士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that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在新药开发阶段有助于评价一个新药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倘若一个新化合物其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十分接近,则开发成新药的价值就几乎不存在了。
毒理学(第一章)第一篇:毒理学(第一章)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一毒理学发展简史:毒理学的前身是毒物学,中国古代有关毒物学知识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及《诗经》等古籍中。
在西方,瑞士药理学和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对早期毒理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明确提出剂量概念,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是依剂量不同来区别是药物还是毒物。
同时,他还陈述了一些诸如法医、职业中毒和环境毒理学等的毒理学概念。
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的创始人,他通过实验系统观察了化学物与生物体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化学分析在鉴定中毒事件中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了基础。
到20世纪,萌发出现了军事毒理学。
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外源化学物遗传毒性、致畸毒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丰富了毒理学的内涵,其研究对象则以机体微观世界和生物圈的宏观世界两方面齐头并进。
在宏观方面,开展了环境污染物对人和动物危害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调查,阐明了不少病因;在微观方面,在化学毒物损害生物体的机理上揭示了许多本质现象。
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毒理学专业队伍,它以研究剂量—反应关系为中心,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毒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化学物的安全评价为重点,从整体的毒理学逐步发展为对各器官系统的研究;从对母代健康影响的观察进展到对子代危害的研究,建立以保障人类安全为目的的新概念,相继出现了遗传毒理学、行为毒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
外源化学物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生物技术已渗透到环境毒理学的各个领域,这促进了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动物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制定我国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饲料卫生标准及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48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of Pesticide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制药工程专业选修3. 课程目的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系统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分布、运转、积累、降解等过程及农药对生物体的影响和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等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1.学时为245. 建议先修课程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制剂加工与分析、农药毒理学等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农药环境毒理学.马志卿.自编教材.参考书目:(1)农药概论.韩熹莱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2)农药学原理.吴文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3)杀虫药剂的环境毒理学.张宗炳、樊德芳、钱传范、施国涵著.农业出版社.1989年(4)环境毒理学基础.孟紫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农药毒理学.韦兰.J.小海斯著,冯致英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年(6)土壤和水中的农药.W.D.冈吉[美]等编.夏增禄等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7)环境毒理学.孔志明,许超.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实用毒理学手册.纪云晶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2)课题教学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讲述为主,共16学时(3)实验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共8个学时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20% ,形式有:考勤及实验报告成绩(2)考试成绩占80%,形式有:闭卷或开卷考试9. 课外自学要求教学期间,要求学生通过期刊、参考书及网络等媒体浏览农药环境毒理学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意义及其与农药学、农药毒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关系及其已有成就与未来发展趋向(2)本门课程讲授内容与实验内容概述基本要求:了解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学科发展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教学重点:农药环境毒理学与农药学、农药毒理学及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意义第二章农药的降解与代谢基本内容:(1)农药降解的类型及其基本规律,如衍生、异构化、光解、裂解及轭合等(2)农药在代谢过程中的主要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3)农药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类型及规律(4)农药在植物上的代谢形式及相关的酶(5)农药光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光稳定性与农药应用之间的关系(6)微生物对农药的代谢类型、代谢方式及降解机理基本要求:(1)掌握农药降解与代谢的基本原理(2)掌握农药在代谢过程中的主要反应类型(3)了解农药在动物、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机理等教学重点:(1)农药降解的类型及基本规律(2)农药在代谢过程中的主要反应类型(3)农药的光化学反反应的类型教学难点:(1)微生物对农药的代谢类型(2)代表性药剂的代谢规律第三章农药在环境中的转移与分布基本内容:(1)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过程(2)土壤对农药的保留(3)土壤和水中农药污染的防止与消除(4)农药进入大气的方式(5)农药在大气中的变化(6)农药在生物体之间通过食物链的传播(7)生物富集的概念和危害基本要求:(1)掌握农药在土壤和水中的移动、保留及防止农药污染的措施及其消除方法(2)了解农药在大气中的变化(3)了解农药在生物体间的传带方式教学重点:(1)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过程(2)生物富集的概念和危害(3)具体的事例分析(1)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过程(2)土壤对农药的保留第四章农药的生态效应基本内容:(1)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2)农药对水生动物的影响(3)农药对鸟类、兽类、其他脊椎动物及植物的影响基本要求:(1)掌握农药对土壤生物、水生动物、鸟类、兽类的影响(2)了解农药对其他脊椎动物及植物的影响教学重点:农药对土壤生物、水生动物、鸟类、兽类的影响教学难点:农药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第五章农药对人类的危害基本内容:(1)农药引起人类的急性毒性(2)农药引起人类的慢性毒性和细微效应,包括组织病变与生化改变、三致问题(致癌、致突变与致畸)基本要求:掌握农药对人类危害的类型教学重点:农药对人体造成的细微效应教学难点:农药的三致问题(致癌、致突变与致畸)第六章农药残留与分析方法※第七章农药环境管理※三、课程学时分配本课程计划24学时,其中讲课16学时,实验8学时。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 环境毒理学 :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4.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 P6-P9)5 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 P8)6. 现代毒理学的特点:( P13)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 -活性关系;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8. 替代原则 ,及 3R, 即,优化、减少、取代、9.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