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4
重庆方言剧特点:平民化 .娱乐性 .原生态 .真实性 .怀旧感重庆方言剧不足之处:俗老糙重庆方言惯用语结构特点:短小精悍结构定型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渝都、桥都。
重庆方言定义:重庆话,亦称重庆方言,属西南官话。
重庆话直白易懂,方言词汇很多,方言评书诙谐幽默。
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重庆及重庆邻省部分地区。
重庆方言谚语特点通俗性口语性哲理性方言性重庆方言分区:重庆话可分为七个片区(包含重庆),即:川中片、川东片、川西入归阳平片、川西入归阴平片、川西入声独立片、川南入声独立片、川南入归去声片。
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竹琴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
原名“名琴”。
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
清末、民初即有现名。
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
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
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
代表艺人贾树三。
四川评书四川评书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
流行地区遍及四川城乡,由于语音相近,还流传到云南、贵州两省。
说为主的四川评书,明代以后流行四川各地。
艺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帖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并有一些表演动作。
其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以边品茗边听书。
四川评书艺人一方醒木,一张手巾和一把折扇,又说又演,亦述亦评,把故事说得绘声绘色,角色扮得维妙维肖。
扬琴四川扬琴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和地区。
巴渝文化地理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
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
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重庆方言I. 简介重庆方言,也称为巴渝方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
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影响,重庆方言与其他方言存在较大差异,被认为是中国方言中的异类之一。
本文将介绍重庆方言的特点、演变以及其在当地的使用情况。
II. 特点重庆方言具有以下的特点:1. 声调重庆方言属于漢藏語系下的漢語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是,重庆方言具有六个声调。
这些声调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感受。
2. 声母变音在重庆方言中,有一些声母经历了变音的现象。
例如,“zh”音在普通话中读作[j],而在重庆方言中读作[z]。
类似地,“ch”音在普通话中读作[q],而在重庆方言中读作[c]。
这种变音给重庆方言增添了独特的特色。
3. 词汇独特重庆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重庆方言中,有着许多以“儿”字结尾的词汇,这常常让人感到亲切。
另外,重庆方言中的一些俚语和口头禅也是地方特色之一。
4. 语法变化在语法方面,重庆方言与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重庆方言中,常常省略一些助词和短语,使句子更加简练。
同时,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也有所变化,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使用。
III. 演变历程重庆方言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时期。
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特殊,一直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商人。
这些移民带来的不同方言和语言特点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的重庆方言。
与普通话的规范化发展相比,重庆方言的演变更为保守。
由于重庆地理环境的封闭性,重庆方言在现代化发展时期,相对较少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这使得重庆方言在当地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IV. 方言使用重庆方言在重庆市及周边地区被广泛使用。
尽管普通话在教育和媒体等领域得到了推广,但重庆方言仍然是当地居民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
在家庭、社交场合和商业交流中,重庆方言的使用率依然很高。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方言的使用情况面临着挑战。
年轻一代逐渐开始使用普通话,一些年轻人对重庆方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在下降。
重庆方言写的文学作品摘要:一、重庆方言概述二、重庆方言文学的发展历程三、重庆方言文学作品的特点四、代表性重庆方言文学作品赏析五、重庆方言文学的现状与展望正文:一、重庆方言概述重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方言文化。
重庆方言,又称巴渝方言,属于汉语的官话方言中的南方官话巴渝片。
它独具特色,既有南方方言的柔美,又有北方方言的刚烈。
重庆方言以生动、形象、诙谐著称,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重庆方言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庆方言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到现代的小说、散文、诗歌,重庆方言文学不断发展壮大。
在明清时期,重庆方言文学以民间说唱艺术的形式广泛传播。
进入20世纪,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重庆方言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方言文学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重庆方言文学作品的特点1.地域特色鲜明:重庆方言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出重庆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
2.语言生动幽默:重庆方言文学作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可读性。
3.贴近生活:重庆方言文学作品以生活为源泉,关注民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亲和力。
四、代表性重庆方言文学作品赏析1.《袍哥》:该作品以重庆方言为载体,讲述了袍哥组织的兴衰,展现了重庆地区民间生活的风俗画卷。
2.《山城棒棒军》:一部描绘重庆山城棒棒军(搬运工)生活的方言小说,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重庆人民勤劳、智慧、坚韧的品质。
3.《辣子》:以重庆方言写就的诗歌,展现了重庆妹子火辣辣的性格和独特的魅力。
五、重庆方言文学的现状与展望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重庆方言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在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的积极推动下,重庆方言文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重庆方言文学,不断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情的作品。
重庆方言词汇的透析[摘要]:重庆方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词汇,表达了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了带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这些丰富多彩的方言词语成为记录巴渝文化的载体,是重庆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
[关键词]:重庆方言词汇方言,一方之言。
它是通行于一定地域的话,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自成一体,尤其是词汇更具特色。
重庆方言表达了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了带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化中最容易引人注目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服饰、饮食、住房、器物、交通工具、劳动工具、娱乐器具等,这些东西都会在方言中有所记载。
重庆方言里不乏这样的新创造。
重庆方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语言的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换成其他语言形式就会显得于瘪、失真;还在于它轻松搞笑、生动通俗,有许多有趣味又有个性的词语,同时又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重庆方言是重庆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
重庆方言具有的凝聚力,可以让重庆人产生相互的认同感。
在这里就着重看一下重庆方言中的词汇。
例:宝器:像活宝爱出洋相又带傻气的人。
“宝器”一词发源于重庆,是重庆人的口头禅。
“宝器”本指宝物一类器物,供人把玩。
言行土俗而带傻气的人常被人耍弄,因而被称为宝器。
也有人叫作“宝气”,当指宝器之人表现出来的傻气,非指宝器之人。
相当于“宝里宝器”。
(1)样子土惨了,偏偏还喜欢打领带穿西装,还操一口秀普,硬是宝器一个。
(2)那个宝器,经常遭别个逗起耍。
背时:意即悖逆时运,倒霉。
有的写法是“背湿”,这个背湿与我们重庆的天气有关,雾都重庆深秋阴雨连绵,衣裳洗了一个星期不干,穿上身背肯定湿,人“背湿”了处处触霉头子——上电车挨车门夹,喝稀饭把舌头烫了,饭后散步,踩到没铁盖的下水道洞洞里去了。
凡是背湿鬼都抱怨重庆的鬼天气。
还有个俗语就是,乌龟淋雨——背湿。
重庆巴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重庆巴文化是指重庆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重庆社会历史、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的结晶,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和挖掘重庆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
二、研究目的1. 了解重庆巴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找出其独特之处;2. 挖掘重庆巴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索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 探讨重庆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扬;4. 提出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为重庆巴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搜集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和报刊杂志等,对重庆巴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理;2. 实地调研法:前往重庆巴文化的代表性地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风貌、民俗习惯等情况;3. 访谈法:与重庆巴文化的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他们的观点和意见;4. 统计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和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四、重庆巴文化的形成和演变1. 悠久历史: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重庆巴文化渊源流长;2. 地理环境: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地貌多样,为重庆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3. 种族融合:重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为重庆巴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多元元素。
五、重庆巴文化的传统文化元素1. 重庆方言:重庆方言独特而丰富,是重庆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重庆火锅:重庆火锅是中国著名的特色菜品,在重庆巴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3. 重庆串串香:重庆串串香是一种传统的巴渝小吃,代表了重庆巴文化的独特魅力;4. 重庆歌仔戏:重庆歌仔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是重庆巴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六、重庆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 传统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和参与重庆巴文化的传统节庆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2. 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庆巴文化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开发和利用,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教育和培训:加强对重庆巴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川渝方言解读-回复川渝方言解读–探索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语言之美引言:中国是一个语言众多、文化多元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方言,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西南部,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方言群体,即川渝方言。
本文将带您逐步探索川渝方言的特点、起源和影响,以及为什么它是中国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川渝方言?川渝方言是中国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地方方言,通常被称为巴渝方言。
川渝方言可以追溯到宋代,或许更早。
川渝方言被认为是汉语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与北方的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
它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之成为中国方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川渝方言的特点1.发音特点川渝方言的发音特点十分独特。
鼻音、舌尖音和喉音在川渝方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使得川渝方言听起来更加柔和。
与普通话相比,川渝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少,并且声母韵母的组合也有其独特的规律。
2.词汇特点川渝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一些独特的词汇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例如,“刷锅”、“丢胯”和“风里来”都是民间俚语,表达了不同的特定含义。
川渝方言中的一些书面词汇也在使用中,如“勾当”代表“工作”、“受琐碎气”代表“生闷气”,这体现了川渝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3.语法特点川渝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川渝方言的词序相对自由,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音变化来体现。
例如,“风大了”可以说成“风大归?”、“他来了”可以说成“佢趴下了”。
这种自由的语序和独特的语法结构给川渝方言增添了抒情和表达感情的特色。
三、川渝方言的起源川渝方言的起源与西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密切关系。
早在古代蜀国时期,川渝地区就是中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川渝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言在川渝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并成为当地人民生活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川渝方言的形成还与地理和历史因素密切相关。
四川和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川渝方言的相对独立性和纯正性。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又称重庆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源自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
深厚底蕴。
巴渝文化承载着重庆特有的历史、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体现了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历史渊源
巴渝文化起源于秦代,随着秦汉时期经济的繁荣,重庆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学者前来。
在唐代,重庆成为了川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巴渝文化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2. 文化内涵
2.1. 语言文字
巴渝地区是一个方言文化区,自古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巴渝方言具有
浓厚的地方特色,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交流的主要语言。
2.2. 建筑风格
重庆是山城,因此在建筑风格上有独特之处。
如重庆的棣棠建筑、吊脚楼等独
具特色,展示了巴渝文化中的山城风情。
2.3. 饮食文化
巴渝文化中的美食文化也是一大特色,火锅、酸辣粉、江湖菜等都是巴渝地区
的美食代表,融合了各地的烹饪技艺和口味。
3. 文化传承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当代重庆人民积极传承和
弘扬巴渝文化,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巴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不仅丰富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
成为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重庆,感受巴渝文化的魅力,也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94个重庆方言词条摘要:1.重庆方言概述2.重庆方言的历史背景3.重庆方言的特点4.94个重庆方言词条介绍4.1 生活常用词汇4.2 饮食相关词汇4.3 地域特色词汇4.4 日常交际用语4.5 语法及特殊表达5.重庆方言的价值与传承正文:【重庆方言概述】重庆方言,又称重庆话,属于汉语的官话方言中的南方官话巴渝片。
它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及部分四川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重庆方言独具特色,既有四川方言的麻辣味,又具有长江上游地区的历史沉淀。
【重庆方言的历史背景】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
重庆方言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如古代巴国、蜀国、楚国等地的方言,以及后来的湖广填四川等历史事件。
这些因素使得重庆方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重庆方言的特点】重庆方言具有以下特点:1)声调丰富,一般有5个声调;2)儿化音现象较为普遍;3)有一些独特的方言词汇;4)语法结构与其他方言存在差异。
【94个重庆方言词条介绍】【生活常用词汇】1.嘞- 助词,用于表示疑问、强调等语气。
2.啷个- 怎么,表示疑问。
3.啥子- 什么,表示疑问。
【饮食相关词汇】4.麻辣- 指食物口感麻辣。
5.串串- 指串串香,一种火锅。
6.毛肚- 一种火锅食材,即牛肚。
【地域特色词汇】7.雾都- 指重庆,因重庆多雾而得此名。
8.爬坡上坎- 形容重庆地势起伏。
9.嘞是啷个- 表示“这就是怎么”,用于解释原因。
【日常交际用语】10.摆龙门阵- 聊天、讲故事。
11.扎起- 支持、帮忙。
12.臊皮- 调皮、捣蛋。
【语法及特殊表达】13.倒装句- 表示强调的倒装句式。
14.省略句- 在口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
15.双宾语句- 指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句子。
【重庆方言的价值与传承】重庆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是重庆地区历史、民俗、生活习惯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传承重庆方言,对于弘扬地域文化、加强地域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重庆方言词汇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语言与文化二者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方言则是语言的地域分支。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分区分歧较大,目前公认有七大方言区,每种方言都承载着各地的文明与历史的发展,成为研究各地文化的活化石。
重庆方言作为西南官话的分支,蕴藏着丰富的重庆地方文化与风土人情。
重庆方言词汇与地方文化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是重庆文化独有的符号象征。
本文从重庆方言词汇特征入手,寻找重庆方言词汇与重庆地方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言学的角度透视重庆方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重庆方言;词汇研究;地域文化;The Analysis of the Chongqing dialec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Cultural perspectiveChen MeixianSchool 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symbiotic, language is a special carrier of culture, dialect is a language variation.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seven big dialect area, more than eighty kinds of dialect is carrying around civiliza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ecome a living fossil of local cultural studies around. Chongqing dialect as a branch of southwest mandarin, which is rich in chongqing local cultur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The vocabulary of Chongqing dialect has a direct contact with local culture, is unique to the chongqing cultural symbols. 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features for chongqing dialect words and the connections among loc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behi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ongqing dialect.Key words:Chongqing dialect; lexical research; Regional Culture引言方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对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
重庆话方言大全重庆话,又称渝语,是重庆地区特有的方言。
它是一种以四川话为基础,融合了巴渝方言、贵州话、湖北话等多种方言特点的语言。
重庆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
一、语音特点。
重庆话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在声母方面,重庆话与四川话一样,保留了浊塞音、清塞音、擦音等多种辅音。
在韵母方面,重庆话的韵母丰富多样,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等多种类型。
此外,重庆话的声调也非常丰富,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声调。
二、词汇特点。
重庆话的词汇主要受到巴渝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本土词汇和土话。
这些词汇大多与地理环境、民俗风情、饮食习俗等密切相关,如“嘎巴”(意为好吃)、“嘞”(意为了)、“哪儿”(意为哪里)等。
此外,重庆话还有一些特有的俚语和口头禅,如“嘞嘞嘞”、“嘣嘣”等,这些词汇在重庆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
三、语法特点。
重庆话的语法结构比较接近普通话,但也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特点。
例如,重庆话中的方位词用法比较丰富,有“上来”、“下去”、“里边”、“外头”等多种表达方式。
另外,重庆话中的动词时态和语气词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咧”、“喏”、“哦”等,这些词语在重庆话中常用于语气的表达和句子的衔接。
四、日常用语。
重庆话在日常用语中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吃了没”(意为吃饭了吗)、“咋样”(意为怎么样)、“搁哪儿”(意为放在哪里)等。
这些表达方式简洁、生动,富有地方特色,是重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重庆话作为重庆地区的特有方言,具有丰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它不仅是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之一,也是重庆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了解重庆话,可以更好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了解和学习重庆话,感受重庆地区独特的语言魅力。
重庆巴渝文化发展探析一、巴渝文化的定义和起源巴渝文化是重庆地区的一种本土文化,它是山川秀丽的自然环境与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相结合的产物。
巴渝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重庆地区就有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而巴渝这个名字,其实是古代对重庆地区的称呼,巴指的是古代巴国,渝则是指的渝水,即现在的嘉陵江。
巴渝文化是指由古代巴国及渝水文化融合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
巴渝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包容,它不仅吸收了巴国、渝水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蜀文化、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巴渝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多个方面的特色,成为重庆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
二、巴渝文化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1. 思想观念巴渝文化的思想观念深受道教、儒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注重人伦关系、尊重自然、崇尚家国、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在重庆地区的文化传承中,这种思想观念一直得到重视和传承,成为重庆人民的精神支柱。
2. 文学艺术巴渝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丰富的传统,如地方戏曲、民间音乐、传统绘画等。
重庆的地方戏曲以川剧和渝剧为主要代表,这两种地方戏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重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和传统绘画,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巴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 民俗风情巴渝文化在民俗风情方面也有着独特表现。
重庆的地方习俗、民间节日、传统饮食等都体现了巴渝文化的丰富内涵。
重庆的火锅文化、龙抬头舞、重庆方言等都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重庆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情感表达方式。
4. 建筑风格巴渝文化的建筑风格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重庆的山城建筑、吊脚楼、森林城市等都是巴渝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形式,展现了重庆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三、巴渝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巴渝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当代社会,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中心。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复习资料1.语言的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2.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3.闽方言、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
4.文化概念: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5.重庆文化的形态: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6. 重庆文化的源流:巴文化7.重庆方言语音特点:1.平翘不分屁股上吊粪桶——等屎(死)2.前后鼻音不分吃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3.鼻、边不分白布下染缸——要作蓝(难)4.h 和f不分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5.保留舌根鼻音ng (零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前)同26.古入声归入阳平裁缝的尺子——正尺(吃)8.方言词汇是方言的显性表现之一,方言之间的不同除了语音的差异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词汇的差异性,词汇差异性总体表现为:同物异名(异音)9.方言词汇的不同实质是地域文化的不同和人文性格的不同。
10.人心不足蛇吞象(巴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出其骨。
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其为蛇青赤黑黄,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楚辞·天问》说:“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山海经海内经》又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郭璞注:“即巴蛇也。
”《说文解字》卷14载:“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
”原来巴蛇吞象这个神话,却反映了勇锐善战的巴人名称的来历。
这个神话在长江中游流布甚广,正好是在巴地文化区内,所以是巴人自己的原作。
重庆衍生:人心不足蛇吞相。
——民间故事。
11.川剧中方言(多选)1.打假叉2.走过场3.假过场4.幺不倒台5.丢意子6.压堂子7.扭连扭(绺连绺、柳连柳)12.川剧中大量的重庆方言唱词(1)方言歇后语:两个书生打架--为笔(未必)(2)方言俚俗语: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
(3)方言惯用语:大路朝天,各走一(半)边。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13.莫怀戚《经典关系》莫怀戚作为重庆的标志性作家,《经典关系》作为当代重庆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作品,正在成为厚积薄发的重庆创作的先锋。
结束了“重庆无作家”的历史。
评价:是近年文坛极富有重庆韵致、体现重庆文化、代表重庆水准的经典之作,是较深刻的都市小说。
简而言之:中国高度,重庆特色,深刻作家,智慧人生。
14.重庆方言剧的内容总括:市井文化表现:市井情结;草根情结15.重庆方言剧的特点: 1.平民化 2.娱乐性 3.原生态 4 .真实性 5.怀旧感16.重庆方言剧不足: 1.俗 2.老 3.糙17.方言电影代表作:《抓壮丁》历史地位:喜剧经典,风靡全国18.惯用语特点:三字格“1+2”格式动宾结构19.方言惯用语的语义构成:(比喻和引申的关系)(一)比喻(打比方) 1.构成:本体、喻体、喻词、喻解 2.分类:明喻、暗喻、借喻3.分析:一般方言惯用语的表层意思是喻体,里层意思是本体。
(二)引申1.引申和比喻的区别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本义: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引申:程度不深(功底浅);表示时间不久(相处的日子很浅);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而产生新义。
手足:比喻兄弟。
虎口:比喻危险。
20.重庆方言俗语(概念):是形象地描述人情世态,长短不拘、形式自由的通俗语句,往往使用其比喻义和引申义。
21. 重庆方言俗语特点1.结构多样:惯用语:三字格;动宾结构。
歇后语:引子和释义前后独立。
谚语:句子形式。
俗语:长短不一,短语和句类型丰富。
2.使用灵活:(1)异构同义黄瓜(南瓜)还没起蒂蒂儿。
黄瓜(南瓜)刚起蒂蒂儿。
(2)插入扩展离了萝卜不成席→离了……萝卜,成不了……席。
3.结构附加:主体结构前后附加结构,附加结构意义与俗语本义无关联。
目的:韵律、对称。
例析:咸吃萝卜淡操心。
东说西说,烟杆脑壳。
东说西说,盐巴秤砣。
又歪又恶,吃豆芽不掐脚脚。
一张桌子四个角,说得脱来走得脱。
门门门,整熟人。
22.语法结构:汉语句法结构中常见结构类型在俗语语法结构中均有表现。
(一)短语结构1.主谓结构: 陈述和被陈述;名+动例析:四两拨千斤:以少胜多。
脑壳都大了:为某事而倍感烦恼。
豆腐盘成肉价钱:得不偿失。
话都递到嘴边了:交谈中明示某人应表达某义。
手脚不干净:小偷小摸。
2.动宾结构: 支配与被支配;动+名例析:吃了豹子胆:胆子大。
打不出喷嚏:吃亏但又说不出口。
说不出个子曰:不能给予明白的解释。
看走了眼:看错了人或事。
晓得锅儿是铁铸的:知道厉害了。
3.偏正结构: 修饰与限定;定语+名或状语+动例析:黄泥巴脚杆:指农民。
椒盐普通话:不标准的普通话。
顺口打哇哇:不管别人的话对不对,都顺着说。
4.动补结构: 补充说明;动(形)+补蒙在鼓里头:对某事毫不知情。
吃得开:某人权力很大。
输不起:经济或心里不能承受损失。
5.连动结构:动1+动2+……;动词陈述相同主语例析:捏倒鼻子哄眼睛:做事不踏实,敷衍了事。
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别人看不顺眼。
比倒箍箍买鸭蛋:严格按标准办事,过分死板。
6.兼语结构:动宾+主谓;动词陈述主语不同捉些虱子在脑壳上爬:自找麻烦。
逼倒牯牛下仔仔:逼着别人做不可能成功的事。
23.辞格(修辞方式)多样:(1)特定的表达形式(2)特定的表达效果24.俗语修辞方式分析1.婉曲委婉含蓄,不直截了当,从字面意义推导使用意义。
例析: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很难找到。
好狗不挡路:骂挡在路上的人。
看倒都胀眼睛:看见不舒服。
问三不问四:不问清楚。
2.比喻通过相似点的联想体会出里层意思。
例析:马屎皮面光:比喻人或事务表里不一。
手长衣袖短:比喻遇到了很难办的事。
打不出喷嚏:比喻吃了亏但又说不出口。
吃屎的把屙屎的估倒了:不问清楚。
3.夸张有意夸大事实,使人从字面意思的不合理领悟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讽刺。
例析:想一锄头挖个金娃娃:讽刺那些想一下子就发大财的人。
衣服角角都扇得死人:讽刺那些由于钱多或势大而大模大样的人。
4.双关表里兼顾,同时表现。
谐音双关协义双关例析:不进油盐: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到底。
5.借代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用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推测出其实在意义。
例析:吃错了药:表示精神不正常,不合常理。
用原因代替结果。
戳鼻子忤眼睛:互相执着对方的鼻子眼睛,形容两人矛盾很深见着就互相指责。
是具体代抽象。
少数俗语只用期中一部分词语,另一部分没有实在意思,只起衬语的作用。
例析: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七二十一”没有实在意思,起到衬语作用。
死个舅子都不干:坚决不干。
一不做二不休:即不做不休,表示干脆的态度。
25.引子与注解的意义关系(歇后语包括:引子与注解)1.注解表示方式半夜捉虱子——过摸蛇吃鸡蛋——打浑吞2.注解表示评价或判断包丹布洗脸——真大方裁缝的尺子——正尺(吃)3.注解表示原因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吹糖娃娃的打架——不想做人了4.注解表示目的鼻子里插葱——装象(像)厕所里栽小菜——将就屎(使)5.注解表示结果bao鸡母哈糠壳——空欢喜蚕子牵死——自己弄来网起6.注解用语描写百货大楼的服装——套是套的蚕子的脑壳——亮的7.注解说明事物特点较场坝的老鸹——飞起吃人白市驿的板鸭——干绷8.注解对引子的补充说明孝悌忠信礼义廉——无耻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八9.注解表示用途裁缝的脑壳——荡针(当真)和尚买篦子——梳(酥)肉10.引子和注解说明的是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两个鹅石宝大碰——斗石(豆豉)两个扁嘴子打架——斗鸭(豆芽)两个大头猫打架——斗虎(豆腐)26.利用双关手段胡子上贴膏药——毛病蒋介石的脑壳——不毛之地注意语法双关:棺材里的耗子——吵死人土地老汉搬家——神(乘)不住了27.谚语的特点(重点:第四点) 1.通俗性 2.口语性 3.方言性4.哲理性(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教育作用例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小时偷鸡,大时偷象。
28. 谚语的类型:根据其反映的内容分类:1.农业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2.气象谚:有雨四脚亮,无雨顶上光。
3.风土谚4.卫生谚5.事理谚根据其教育作用分类:1.讽颂谚 2.规劝谚29.谚语的语法结构:复句式谚语(最多);单句式谚语(较少)30.谚语的修辞方式1.对偶(形式) 穷得志气,饿得新鲜。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2.比喻兔子满山跑,不如老窝好。
山大无柴,树大无桠。
3.顶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
4.对比(意义)(要么相同,要么相反)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个bao鸡母。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5.回环(巅倒顺序)人不欺地,地不欺人。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6.双关(用的最多的是谐音双关)(1)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谐义双关)(2)出头椽子先遭烂(难)。
(谐音双关)(3)语法双关31.方言本字例释1、巴:贴近、靠近、挨着、粘着。
(元明时即有此意)巴倒门方狠。
不是汗衫不巴肉,不是瘦肉不巴骨。
《说文解字》巴,虫也。
或曰食象蛇,象形。
《辞源》巴,贴近,靠近。
(假借)例:《警世通言》卷十一“巴着井栏一望,黑洞洞地。
”“巴倒烫”“巴片”“巴实”2、bao:抱……抱鸡母不抱,按倒也不抱。
抱鸡母打摆子——又扑又抖。
《广韵》:“bao,鸟伏卵”。
《方言》:“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
《通俗文》:“鸡做卵,北燕谓之抱”。
3、坌:ben “蘸、沾、糊”包谷粑坌芥末——又黄又冲一个人蘸两个碟子——坌(笨)了又坌(笨)《说文解字》:土分,尘也。
《蜀语》(明.李实):“和物为捹”重庆话:你身上啷个坌这么多的灰啊?粑粑坌点白糖好吃一些。
4、(提手旁)刍cou:往外(上、前)用力。
《汉语大字典》:抽(普通话)、(提手旁)周、(提手旁)刍古例:《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蒋宗福):师cou一僧上法坐。
5、螬cao 打螬气:饥饿或想吃油荤东西。
可引申表示允诺了别人什么好处,又没法实现。
螬:本字为“?”《广韵》:“?,病也,音曹”。
《蜀方言》:“腹常如饥曰?”。
形声字“螬”同音假借而成。
螬的本义是指金龟子的幼虫。
6、顿:den 用力放或者立起的意思。
例:羊肉萝卜加当归——炖(顿)起了古:停留、止息之义。
重庆话一般指放锅碗桶等内空的用具或某些立体性的东西,也可指东西存在的状态。
“招牌顿稳了”7、dong(?):痴愚,不晓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