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教师说课公开课ppt模板
- 格式:pptx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8
《风的形成》的一等奖说课稿1、《风的形成》的一等奖说课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这一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多个版本的教材予以选用。
这说明此内容既是课标所要求的,也是编写者所看重的,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很有必要。
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思考: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为新旧概念的建构作铺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风的形成》一课最主要的概念是“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要让学生建构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经验和认识----“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
因此我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
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所需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