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围

教学目标: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

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

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进程:

一、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及文章背景

司马迁(前145,一说前13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史官世家出身。其父司马谈精通天文、历史和诸子之学,尤好黄老,著有《论六家要旨》,武帝初为太史令。他的学识和道家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司马迁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左右诵读古文。约十七岁时,又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二十多岁南游江淮,北至齐鲁,复转而南游,过梁、楚以归。三十岁左右为郎中。三十五岁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过川、云、贵的一些地方。36岁又曾侍从武帝泰山封禅。这些经历,使他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为他日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司马谈有志于“史记”,未就而卒。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太史令,遍览皇家所藏史料、图籍和档案。42岁时,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武帝大怒。司马迁称言李陵之功,因而以“诬上”下狱。家贫无以自赎,交游莫救,出于创作《史记》的考虑,他被迫接受腐刑。这使他对武帝的横暴,法吏的残忍,上层社会的冷酷等,有了深切体会,生死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认识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他发愤写作《史记》增加了动力。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续撰《史记》。大约征和二年(前91),他完成了《史记》创作,此后不久,与世长辞。

司马迁的思想比较复杂,既受到传统史家“实录”精神、历史循环、先秦儒家明君贤臣及“德政”思想的影响,又受到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此外,其思想亦有新的进步内容。如他以人事为依据,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传统天道观表示怀疑。在对历史具体考察过程中,能“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注意到事物自身的因果联系。再如他有一个进步的社会理想,即君明臣贤、公正合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富裕。为此,他惩恶扬善,与广大百姓的爱憎情感比较接近。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存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及《素王妙论》佚文。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二、请学生根据注释正音、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字,并翻译全文。

第一段:霸王别姬

内容归纳:项羽兵困垓下,粮尽援绝,又被汉军包围数重,可谓陷入了失败的绝境。只好借酒浇愁。他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作了一首至今仍然深深打动人心的《垓下歌》,他深爱的虞美人与之相和,项羽流泪,左右的人都跟着流泪,大家陷入悲伤之中。凄婉的歌声中、无言的静默里,一个惊天动地的至爱英雄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教师点评: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实在是精妙绝伦的词句。抽刀断水,举杯消愁,这应该是一个人内心最大的哀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项羽声闻四面楚歌的时候,他不能不流泪:左边是血汗拼来的无限江山,右边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当这两者都将要失去的时候,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男人流下眼泪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

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所以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第二段:勇突重围

内容归纳:项羽带领手下壮士突围冲出,被汉军追杀。被追上之后,他表现了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依然指挥若定,所向披靡。尽管众寡悬殊,他仍然证明了自己是一个酣畅淋漓的至勇英雄。

教师点评:项羽兵败溃围的途中,一个老农夫指给了他一条最终致他于死地的路,刘邦的军队追上了他。大家感觉最纳闷的可能就是:老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这样一个末路之人?为什么?天知道。也许,当命运的天平倾斜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砝码也足以致人于毁灭的境地。

已经必死无疑,连项羽都深知这一点,于是他痛快地表示要为仅余二十几人的部下痛快地打一仗。这是项羽激壮人生最后的表演。一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生,他也就能够坦然地面对死;生曾经给予他辉煌,死同样回报他以荣光。或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