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药物性高尿酸血症谈到痛风,相信大家不会感到陌生,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痛风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今这一古老的“富贵病”“帝王病”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是达官贵人,皇帝老儿的“专利”人们患上痛风的几率也在逐渐的增加,痛风的根本原因是血尿酸增高,同时高尿酸血症也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尿酸增高病因比较复杂,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我们都知道尿酸增高与饮食密切相关,比如啤酒,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菇类、肉汤,浓茶等的大量摄取,往往会导致血尿酸增高,但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必须要知道,引起血尿酸增高的原因不只是以上这些因素,临床上某些药物通过增加嘌呤的摄入、促进内源性尿酸生成和/或减少尿酸排出等机制影响血尿酸水平,同样会引起高尿酸血症,那么临床上哪些药物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呢,笔者参考文献做一总结,以飨读者。
一、临床上常见的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的药物1.利尿剂袢利尿剂呋塞米、布美他尼(丁尿胺,丁苯氧酸)和依他尼酸(利尿酸)及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等利尿剂,以及含有利尿剂的降压药,这类药物会降低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引起尿酸的升高,从而引起或诱发痛风,使痛风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利尿剂诱发痛风可能的机制是血容量降低,细胞外液浓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分泌受抑制,而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进而导致了血尿酸的升高。
2.小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对尿酸代谢具有双重作用。
大剂量阿司匹(大于3克/天)可明显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使尿酸排泄增多;中等剂量阿司匹林(1~2克/天)则以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为主。
小剂量阿司匹林无明显证据会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但目前被心脑血管患者广泛应用,特别是老年人,要警惕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肾功能和尿酸清除能力损害。
同时,痛风急性发作时,也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
可使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
3.抗结核药物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会导致高尿酸血症,两者通过抑制尿酸排泄,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吸收而升高尿酸。
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者:食欲减退、发热、异常乏力或软弱、眼或皮肤黄染(肝毒性),发生率较少者:畏寒、关节肿痛(尤其大趾、髁、膝关节)或病变关节皮肤拉紧发热(急性痛风性关节痛)。
应用该品疗程中血尿酸常增高,可引起急性痛风发作,须进行血清尿酸测定。
不良反应与剂量疗程有关,应用常规剂量后,不良反应已少见。
1、肝损害:每日服药3g时,约15%患者出现肝损害、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采用每日1.5g,疗程3个月,肝毒性反应并不多见。
如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与药物剂量有关,可停药并积极保肝治疗。
2、关节痛:PZA的代谢产物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引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样表现,停药后可恢复。
症状如痛风,多在用药后1个月~2个月时出现,为吡嗪酰胺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使血清尿酸增高所致。
3、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纳减、恶心、呕吐。
4、过敏反应:发热、皮疹、光过敏。
5、糖尿病患者服用该品,血糖较难控制。
6、过敏反应。
如发热和皮疹,宜停药抗过敏治疗,个别患者对光敏感,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棕色,停药后可恢复。
7、偶见贫血、诱发溃疡病发作、排尿困难等。
1 肝脏损害最常见,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故肝功能不良者及3岁以下小儿禁用。
2 可致关节痛,症状如痛风,有痛风素质的病人忌用。
3 过敏反应,偶见发热及皮疹,甚至可出现黄疸。
4 皮肤反应,个别对光敏感,皮肤暴光部位呈鲜红棕色。
长期服药者,皮肤呈古铜色,停药后可渐恢复。
5 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等。
吡嗪酰胺的禁忌交叉过敏,对乙硫异烟胺、异烟肼、烟酸或其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对该品也呈过敏。
糖尿病、痛风或严重肝功能减退者慎用。
该品具较大毒性,儿童不宜应用。
肝功能减退者除非必要,通常不宜采用吡嗪酰胺。
孕妇禁用.3岁以下小儿不用。
糖尿病、痛风、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
吡嗪酰胺的注意事项(1)交叉过敏,对乙硫异烟胺、异烟肼、烟酸或其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患者可能对该品也过敏。
四妙散加减治疗药物性尿酸增高症的疗效观察劳献宁;李运兰;刘宝英【期刊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022)004【摘要】[目的]观察清热利湿中药治疗吡嗪酰胺药物引起尿酸增高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吡嗪酰胺药物引起尿酸增高症的86例病人分为2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继续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痨治疗,并给予别嘌呤醇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利湿中药(四妙散加减),1剂/d,每疗程14 d,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不服用中药.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尿酸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8例(占65.12%),有效12例(占27.91%),无效3例(占6.97%),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临床痊愈16例(占37.21%),有效17例(占39.53%),无效10例(占23.26%),总有效率为76.74%;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且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且治疗组的血清尿酸水平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中药治疗抗痨药物引起的尿酸增高症确切有效.【总页数】3页(P273-275)【作者】劳献宁;李运兰;刘宝英【作者单位】广州市胸科医院,广州,510095;广州市胸科医院,广州,510095;广州市胸科医院,广州,5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7【相关文献】1.四妙散合二至丸加减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症25例临床观察 [J], 庞艳琴;姚菊英;叶晓群2.四妙散加味治疗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疗效观察 [J], 奉红梅3.三仁汤与二妙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夹湿型干眼症的疗效观察 [J], 许婷;杨丽颖;郭铁柱4.加减四妙散治疗成人Still病疗效观察 [J], 林桂英;曾海财5.皮内针联合四妙散合四妙勇安汤加减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型患者的疗效观察 [J], 刘少灿;钟秀华;汤意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首先,我们应该注意饮食。
高尿酸血症主要是由体内嘌呤代谢形成的尿酸,因此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
不要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他们可以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新鲜枣、刺梨、酸枣和牛奶,多喝水。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增加新陈代谢,改善新陈代谢,有利于尿酸的排泄。
如果出现高尿酸血症,必须及时就医,进行药物治疗,并听从医生的建议。
1.饮食:经常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主要包括海鲜、虾、螃蟹、啤酒、大豆、动物内脏等。
2、个人代谢能力:由于代谢缓慢,嘌呤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3、不适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抗肺结核药物、利尿剂等,也会导致尿酸升高。
1.背部疼痛:如果没有剧烈运动或其他工作,腰部往往会感到虚弱和疼痛。
对于尿酸高的人来说,这通常是肾炎的表现。
2、身体水肿:尿酸高的人容易形成尿酸结晶,然后堵塞肾小球,引起身体水肿症状。
在早期阶段,水肿主要发生在脚踝和眼睑上,但在一段时间内会消失。
如果有持续的水肿,病情可能会恶化。
3、患者更注重早上第一次排尿,尿液呈泡沫状,颜色较深。
高尿酸血症是由体内尿酸产生过多和排泄过少引起的,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1)尿酸排泄减少:90%原发性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与尿酸排泄减少有关,其可能机制如下:①肾小球滤过减少;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加;③肾小管分泌减少。
(2)尿酸产生过多:内源性尿酸产生过多的定义是:低嘌呤饮食(继发性高尿酸血症(1)肾尿酸排泄减少:①肾病:如肾小球病变导致尿酸过滤减少,肾小管病变导致尿酸分泌减少;②利尿剂: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阿司匹林、吡嗪酰胺、左旋多巴、乙胺丁醇、乙醇等其他药物也能干扰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③体内有机酸的增加:如酮酸、乳酸能竞争抑制肾小管尿酸的分泌。
(2)尿酸产生过多:多见于骨髓和淋巴增生性疾病。
在白血病、淋巴瘤化疗和放疗过程中,核酸代谢加速,导致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1.原发性痛风在中国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但近年来,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对疾病的关注,发现了更多。
吡嗪酰胺致尿酸升高及痛风的临床观察
杜小娟;夏淑东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1(4)10
【摘要】目的观察吡嗪酰胺(PZA)引起血尿酸(UA)升高导致的继发性痛风。
方法肺结核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服用PZA,对照组未服用PZA,比较2组UA水平及痛风发作情况。
结果治疗组UA水平为
(11.41±3.10)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9±1.49)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组UA正常,无关节疼痛病例。
治疗组U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引发痛风性关节炎2例(10%),停药后对症处理,症状消失。
结论 PZA引起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停药、积极治疗后可以痊愈,并可与其他痛风加以鉴别。
【总页数】1页(P57-57)
【关键词】吡嗪酰胺;血尿酸;痛风
【作者】杜小娟;夏淑东
【作者单位】贵州省赤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7
【相关文献】
1.吡嗪酰胺致尿酸升高的临床分析 [J], 李新慧;高作文;费芳芳
2.吡嗪酰胺致尿酸升高及关节痛相关性分析 [J], 屠文俊
3.吡嗪酰胺致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 [J], 石淑萍;钟小林
4.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致血尿酸浓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J], 游艳
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使用吡嗪酰胺致尿酸升高一例报告 [J], 杨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吡嗪酰胺化疗对肺结核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及苯溴马隆的干预治疗杨江华;王伟【摘要】目的:调查吡嗪酰胺治疗肺结核患者前后血尿酸水平变化,并探讨苯溴马隆治疗对其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随机选取2013—2014年来该院治疗的197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组,84例非结核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84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样本血尿酸水平的差异;观察肺结核患者接受吡嗪酰胺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以及苯溴马隆干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
结果三组人群入院时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P =0.280);入院时三组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 =0.041);197例肺结核患者中有10例初始为高尿酸血症患者,对187例正常尿酸水平患者使用吡嗪酰胺治疗后140例(74.87%)患者血尿酸水平超过正常值,治疗前后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65,P <0.001);对其中血尿酸持续性增高的31例患者使用苯溴马隆干预后26例(83.87%)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1,P =0.0024)。
结论肺结核患者使用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增高明显,但不影响多数患者继续治疗。
对于持续性增高患者使用苯溴马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384-385,386)【关键词】肺结核;血尿酸;吡嗪酰胺;苯溴马隆【作者】杨江华;王伟【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安徽芜湖 241001【正文语种】中文结核病一直是发展中国家成年人死亡的主要死因。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在全国基本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传染病例中肺结核一直居于前两位,因此结核病仍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尿酸高吃什么药最好【吃什么药会导致尿酸升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果现在痛风患者越来越多。
但也有不少痛风的发生,是与某些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药物可以使血尿酸升高引起痛风利尿剂:呋塞米和氢氯噻嗪等利尿剂,以及含有利尿剂的降压药,这类药物会降低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引起尿酸的升高,从而引起或诱发痛风。
部分抗高血压药:B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都可使肾血流减少,尿酸排泄减少,从而引起或诱发痛风。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对尿酸代谢具有双重作用。
大剂量阿司匹林(>3克/天)可明显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使尿酸排泄增多;中等剂量阿司匹林(1~2克/天)则以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为主。
虽然小剂量阿司匹林(<0.5克/天)对尿酸作用的研究不多,但临床已经发现75~325毫克/天用量的阿司匹林能损害老年人肾功能和尿酸清除能力,而小剂量阿司匹林已被心脑血管患者广泛应用,特别是老年人。
因此,应该警惕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所造成的损害。
同时,痛风急性发作时,也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
抗结核药:结核患者久用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而不合用利福平时,多数患者会出现血尿酸升高,也常常诱发痛风。
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都会抑制尿酸的排出而升高血尿酸,但利福平对吡嗪酰胺引起的关节痛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利福平抑制尿酸的吸收、加速尿酸的排泄有关。
免疫抑制剂:典型的药物是环孢素。
一些风湿免疫科的患者,以及接受器官移植且服用环孢素的患者也是痛风的高危人群,尤其肾功能不全的换心或换肾的患者更不容易控制尿酸。
这是因为环孢素会减少尿酸的排出。
部分抗菌药:喹诺酮类(如999d.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青霉素等抗茵药大多由肾脏排泄,但喹诺酮类、青霉素等抗菌药的排出多就会影响尿酸的排出,使体内尿酸水平升高。
抗结核常见药的副作用及其防范(一)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结核药种类众多。
第一线药物为杀菌剂,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第二线药物为抑菌剂,常用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氨硫脲、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等。
现将这几种常用抗结核药的主要副反应及防范措施做一简介。
异烟肼:其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偶尔可有癫痫发作,一般情况下注意观察即可。
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60毫克以改善症状。
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
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抢救异烟肼中毒:用法为每服1g异烟肼可缓慢静注维生素B61g。
如不知中毒量,可缓慢静注维生素B65g,历时3~5min,不佳时可间隔5~20min重复注射直至抽搐停止、意识恢复为止。
维生素B6用量不足是抢救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动物性及植物性食物中含量均微,酵母粉含量最多,米糠或白米含量亦不少,其次是来自于肉类、家禽、鱼,马铃薯、甜薯、蔬菜中。
)利福平:其常见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遇此情况应认真分析:若为药物一般副作用可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空腹时用药?;若为变态反应所致则应停药。
少数患者可发生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常见于剂量过大或患有慢性肝炎者。
因此,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该药,在常规剂量下应用时亦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另外利福平也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溶血的报道。
(利福平和利福定均属于利福类抗生素。
目前,为了保证这类抗生素的药效,在临床上普遍强调空腹服用,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研究发现,利福平等利福类药物在氧化酶的作用下易被氧化生成一种醒式的内核结构,使其杀菌力受抑制,药效降低。
还发现,用酸化的健康人唾液或胃液也能使利福类药物发生上述氧化反应,导致药效的降低。
我们知道,人在吃饭的过程中总伴有唾液的分泌。
吡嗪酰胺片的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在使用吡嗪酰胺片时可能发生的不良或不希望出现的身体反应。
虽然吡嗪酰胺片是一种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一些疾病,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
1. 消化系统不适:吡嗪酰胺片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胃肠胀气等消化系统不适。
2. 神经系统反应:使用吡嗪酰胺片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头晕、头痛、嗜睡等神经系统反应。
3.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可能对吡嗪酰胺片过敏,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皮肤反应:罕见情况下,吡嗪酰胺片可能引起皮疹、瘙痒或其他皮肤不适。
5. 血液系统反应:极少数患者可能在使用吡嗪酰胺片后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反应。
6. 其他不适:吡嗪酰胺片还可能引起头晕、乏力、视觉模糊等不适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副作用并不一定会在每位使用者身上都出现,而且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果在使用吡嗪酰胺片期间遇到以上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
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或停药。
同时,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用药指导进行用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案。
吡嗪酰胺尿酸停药标准
吡嗪酰胺(Allopurinol)是一种常用的抗痛风药物,用于降低尿酸水平并预防尿酸结晶的形成。
停药标准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停药标准:
尿酸水平稳定:停药前应确保患者的尿酸水平已经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且没有尿酸结晶的形成。
无急性痛风发作:停药前应确保患者没有出现急性痛风发作的症状,如关节疼痛、红肿等。
治疗时间:停药时间通常需要在痛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治疗目标达成:停药前应确保患者的治疗目标已经达到,如尿酸水平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并且没有尿酸结晶的形成。
请注意,停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停药时机可能会有所不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评估是否可以停药,并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以避免复发或急性痛风发作。
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李盼【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主要就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年龄分布和性别分析、种族及地区分布、遗传等)和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饮酒、高嘌呤饮食、体育锻炼、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肾功能减退、用药史、疾病史)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了更好的促进对该病的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及治疗水平.【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31)012【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作者】李盼【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北京 10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尿酸由饮食摄入和体内分解的嘌呤化合物在肝脏中产生。
正常情况下,体内尿酸产生和排泄保持平衡,凡导致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减少的因素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人体内血尿酸水平高于420 μmol/L即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常被人们所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化方式及饮食结构改善,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
高尿酸血症除了可引起痛风外,还与肾脏、内分泌代谢、心脑血管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成为威胁到人们健康的“新杀手”。
有针对性的开展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工作,了解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拟就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有研究显示,婴儿出生至3天,血尿酸值增高,且波动较大;出生3天后至青年时期,血尿酸值均偏低;40岁以上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较为多发[1]。
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老年人中的常见高发病之一。
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升高,但也有研究报道,中青年人群高尿酸的发病率高于老年人[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用药(一)无症状 HUA的治疗无症状HUA 尽管只有 5%~12% 的 HUA 患者最终发展成痛风,但是 HUA 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老年、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相关联。
许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血尿酸是心血管事件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UA 还可增加新发肾脏疾病风险并损害肾功能,因此应重视 HUA 的检出与诊断,并积极予以治疗。
无症状 HUA 应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一般不推荐使用降尿酸药物。
如经过饮食控制,血尿酸仍高于 536 μmol/L(9 mg/dL),或血尿酸高于 476 μmol/L(8 mg/dL)并有家族史或伴发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心衰、肾功能异常),可考虑使用药物降尿酸。
鉴于 HUA 中因尿酸生成增多所致者仅占 10% 左右,绝大多数均由尿酸排泄减少引起,临床上应根据 HUA 的分型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证实,持续降尿酸治疗,比间断服用降尿酸药物更能有效控制痛风发作。
HUA 治疗目标值:降尿酸治疗的目标是促进晶体溶解和防止晶体形成,需要使血尿酸水平低于尿酸溶解度的饱和点。
因此,血尿酸应低于 357 μmol/L(6 mg/dL)。
有研究证据显示,最好使血尿酸低于 300 μmol/L,并长期维持,以防止痛风反复发作。
1.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肾近曲小管细胞顶侧刷状缘尿酸转运蛋白,即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
适用于肾功能正常、每日尿尿酸排泄不多的患者。
由于 90% 以上的 HUA 患者为尿酸排泄减少所致,促进尿酸排泄药物适用人群更为广泛。
常用药物有苯溴马隆、丙磺舒等。
在使用此类药物之前要测定尿尿酸的排泄量,对于 24 h 尿尿酸排泄量 > 3.57 mmol(600 mg)或已有尿酸性结石形成者,有可能造成尿路阻塞或促进尿酸性结石的形成,所以禁用此类药物。
吡嗪酰胺的停药标准
吡嗪酰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在使用吡
嗪酰胺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其停药标准,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下面将就吡嗪酰胺的停药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停药时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逐步减量。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不
良反应或者病情有所好转,都需要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者调整用药剂量。
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量,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依赖性,减少停药后可能出现的反跳现象。
其次,停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在停药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密切
观察身体的变化,特别是注意是否出现了药物停药综合征。
一旦出现了头痛、恶心、焦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指导和帮助。
同时,也需要避免在停药期间饮酒或者使用其他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最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
在停药后,需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
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等。
此外,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吡嗪酰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停药
标准,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在停药过程中,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逐步减量,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以确保身体能够顺利适应停药后的状态。
希望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能够重视吡嗪酰胺的停药标准,共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14类常见药物,易引起高尿酸血症!临床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除了与肥胖症、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以外,还与长期应用某些药物有关。
某些药物会影响机体尿酸排泄,导致血液的尿酸浓度升高,人体出现高尿酸血症,甚至引发痛风。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改变,患上高尿酸血症的人越来越多。
在门店服务的过程中,药店人要特别留意以下15类药物,为顾客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药事服务。
15类药物,必须注意1、利尿剂常见药物: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等,珍菊降压片、吲达帕胺片、复方利血平片等含有利尿剂成分的降压药,也很容易引起高尿酸血症。
作用机制:利尿剂诱导的血容量减少效应能增加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高尿酸血症。
用药注意:利尿剂不宜用于有高尿酸及痛风的高血压患者,需服用利尿剂的痛风患者,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
2、阿司匹林作用机制:阿司匹林小剂量使用时,可引起尿酸潴留。
因此,长期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用药注意: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患者如有高尿酸血症,也不建议停用。
推荐多饮水,同时监测血尿酸水平。
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弱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可部分抵消阿司匹林引起的轻度血尿酸升高。
3、维生素C作用机制:大剂量使用维生素C时,可使尿中草酸盐的含量增加10倍以上,敏感者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4、β受体阻滞剂作用机制:β受体阻滞剂可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减少尿酸的排泄。
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用时,易引起高尿酸血症。
5、胰酶制剂作用机制:胰酶是从动物的胰脏提取出来的,含有大量的嘌呤。
若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6、肌苷作用机制:肌苷是嘌呤代谢的中间产物,在人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
患者如长期使用,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7、含乙醇的药物作用机制:乙醇可诱发糖原异生障碍,导致人体内乳酸和酮体积聚。
哪些药可引起血尿酸水平增高?
有些药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在体内蓄积,对患有痛风者禁用。
(1)利尿药氢氯噻嗪、氯噻酮、乙酰唑胺、呋塞米、依他尼酸可干扰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诱发痛风的发作。
(2)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保泰松等可竞争性干扰尿酸排泄。
(3)内分泌激素亮丙瑞林可使血尿酸增加;环孢素、胰岛素偶见引起高尿酸血症。
(4)抗结核药异烟朋、吡嗪酰胺、环丝氨酸、乙胺丁醇可致尿酸升高、关节肿痛。
(5)抗肿瘤药疏嘌呤为尿酸的前体,服用后可出现高尿酸血症,多见于治疗初期,严重可发生尿酸性肾病。
(6)维生素烟酸、烟酰胺参与嘌呤的代谢,偶尔大剂量服用可致高血糖和高尿酸。
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宜及时排酸,停用上述药物;多饮白开水,保持日尿量在2000~3000ml,为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在睡前或半夜适当饮水,白开水的渗透压最利于溶解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多饮白开水可稀释尿酸,加速排泄,使尿酸水平下降;同时增加碱性食物(香蕉、西瓜、南瓜、草莓、苹果、菠菜、萝卜、莲藕)摄取,碱化尿液(碳酸氢钠3g或枸橼酸钠),维持尿液pH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