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节 身体的防卫》教案B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疫苗正在赶来的路上。
二、新课: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各种微生物的威胁,但是我们不一定会染病,这是为什么呢?——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和抵抗已经侵入体内病原体的本领。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结构有哪些?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形象记忆,准备了几个动画,通过动画我们来了解它分别代表身体的哪些结构?学生:(回答)看动画识别小结:皮肤、呼吸道分泌物、纤毛、泪液和胃液等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提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会怎么样?(图片)存在于组织中的吞噬细胞(一部分来自血液)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师:第一、第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针对性吗?能对多种病原体有一定防御作用(非专一性)——非特异性免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天然防御结构(先天性)↗(板书)特点:非专一性、先天性提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上述两道防线进入血液,身体会产生怎么样的应对机制?为了更顺利地开展新课,我们先来认识两个概念(抗体和抗原)学生:小组活动师:在座的同学们都有过打疫苗的经历(疫苗就是用少量各类病原体微生物制成的,人为将这些病原体注入人体血液,直接突破了前两道防线)接下来,人体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学生:观看疫苗视频活动:将视频中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多媒体学生展示并阐述)师:这里出现了由众多淋巴细胞构成的“作战部队”——第三道防线(读图)抗体是如何对付抗原的?通过读图活动,了解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通过比较,知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共同点通过看视频绘制关系图理清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小结:由B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在体液中消灭病原体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T淋巴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将病原体杀死的免疫称为细胞免疫。
两者统称为特异性免疫。
讨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思考:1.有些传染病只要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第二次,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到排斥?师:春季是处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高发季节,人群中对鸡产生了恐慌心理,鸡肉还感吃吗?学生:观看视频三、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四、布置作业通过看图,了解抗体是如何对付抗原的了解特异性免疫的机理回到本课的开始,通过视频了解禽流感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应对传染病畅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科学初三下浙教版3教学目标:1、认识免疫现象;2、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了解抗原和抗体4、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引入播放多媒体影音文件“舒肤佳巩固对细菌的抗击力”片段,引入课题。
“事实上,我们的躯体本身也存在着对细菌的抗击力,而且这种防线还不止一道呢!”二.教学探究〈一〉第一道防线1.我们的皮肤事实上是一道专门好的防线,你能依照皮肤的结构猜出它有如何样的功能吗?学生列举教师总结: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一些排列紧密的死细胞,能有效地将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与里面的活细胞隔开,以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真皮内的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物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微酸性的环境,能够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同时,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2.除了皮肤外还有专门多器官都具有对外界病原体的抗击力。
[出示幻灯片;课本图3-12]]学生读图列举]]教师总结概括] 呼吸道—纤毛细胞能阻挡或粘住病原体;泪腺—分泌的泪液中含有溶菌酶,能使病菌溶解;胃壁的黏膜—能分泌胃液,杀死入侵的病菌;血凝块—能防止病菌进入。
3.我们把以上防止病原体进入体内的这种抗击力称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概括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二〉第二道防线1.万一皮肤破旧了,病菌越过了第一道防线进入体内,那我们会可不能就得病?不一定,因为这时吞噬细胞起作用了。
[出示幻灯片—课本图3-13][学生读图了解吞噬细胞的作用和位置]2.除了吞噬细胞外,体内的溶菌酶也能溶解病菌。
[出示动画—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的作用]3.我们把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的这种杀菌作用称为第二道防线。
在第一二道防线中,皮肤,黏膜,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的抗击不是针对某一种病原体的,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备作用,即"来着都拒",我们吧这种爱护型生理功能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三〉第三道防线1.当病原体大量涌入时,吞噬细胞就无法将它们全部吞噬,这时病原体就有可能进入血液。
(回忆血液的成分,与抗击细菌有关的是哪种成分?----白细胞)这时白细胞中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3 身体的防卫第3节身体的防卫【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人体的三道防线,识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②简述抗原、抗体的概念,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③认识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功能差异,识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过程与方法:①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思考与讨论,并结合图片分析,逐渐形成对人体三道防线的认识;②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络,了解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③借助流程图,运用对比方法认识体液免疫、细胞免疫;④通过阅读资料、生活现象的分析,掌握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进一步了解身体,了解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性;②能够珍爱生命,懂得保护自己,让身体变得更强大,远离微生物的威胁;③科学对待身体免疫现象,并从中学会坚强、团结、积极向上。
4、科学与探究:探讨人体免疫的相关问题,认识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防线的组成与作用。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2、教学难点:理解抗原和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习课型】知识新授课,以概念学习为中心【学习方法】读图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到微生物会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知道病原体会引发传染病,而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结合生活体验,能够了解人体的一些免疫现象,也知道感冒伴随的一些常见症状,知道炎症、化脓是身体的自我防卫。
【教材地位】本节是科学(浙教版)第六册第三章《人的健康》的第三节内容——《身体的防卫》第一课时教学。
教材在新课展开前用“虽然我们的身体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能够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创设问题情境,在知识矛盾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顺利展开新课教学“对微生物的抵抗”。
接着,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结合丰富的图片,逐渐揭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符合学习的逻辑认知序。
九年级科学下册3.3 身体的防卫(2)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科学下册3.3身体的防卫(2)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科学下册3.3身体的防卫(2)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课前练习:1、通过飞沫传播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结核杆菌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____,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____成分。
2、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1)曾经得过甲肝的人很少再得甲肝。
(2)皮肤的屏障作用。
(3)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泪液的冲洗和杀菌作用。
(5)一个人一生只得一次麻疹。
复习自然免疫的内容新课:介绍: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资料:宋朝时有人把病人的痘痂(伤口痊愈后脱落的块状物)经过减毒后,吹进小孩的鼻孔,使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
思考:1、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病人的痘痂属于抗原还是抗体?3、痘痂吹进小孩的鼻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资料:19世纪,炭疽病的传播严重危害了欧洲的畜牧业,牛羊等牲畜成群死亡。
巴斯德从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并用高温处理,使其毒性降低。
然后,给25只健康羊注射毒性降低后的病菌,另25只健康羊不注射,作为对照。
几周后,给这50只羊分别注射了足以致病的强毒炭疽杆菌。
几天后,注射过毒性降低病菌的25只羊都很健康,而另外25只羊都感染了炭疽杆菌。
你能用免疫学的原理来解释巴斯德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吗?思考:1、你手臂上有接种时留下的小疤痕吗?你知道目的是为了什么?预防接种,以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2、如果外出活动,有人被毒蛇咬伤,这时候用抗原好还是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好?立即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因为这样快速。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前练习:1、通过飞沫传播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结核杆菌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病源体)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抗原),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分解者)成分。
2、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
(1)曾经得过甲肝的人很少再得甲肝。
(2)皮肤的屏障作用。
(3)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泪液的冲洗和杀菌作用。
(5)一个人一生只得一次麻疹。
复习自然免疫(人的免疫)的内容介绍: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资料:宋朝时有人把病人的痘痂(伤口痊愈后脱落的块状物)经过减毒后,吹进小孩的鼻孔,使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
思考:1、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的原因是什么?(获得了免疫功能)2、你认为病人的痘痂属于抗原还是抗体?(抗体)3、痘痂吹进小孩的鼻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记忆)资料:19世纪,炭疽病的传播严重危害了欧洲的畜牧业,牛羊等牲畜成群死亡。
巴斯德从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并用高温处理,使其毒性降低。
然后,给25只健康羊注射毒性降低后的病菌,另25只健康羊不注射,作为对照。
几周后,给这50只羊分别注射了足以致病的强毒炭疽杆菌。
几天后,注射过毒性降低病菌的25只羊都很健康,而另外25只羊都感染了炭疽杆菌。
你能用免疫学的原理来解释巴斯德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吗?(免疫记忆)思考:1、你手臂上有接种时留下的小疤痕吗?你知道目的是为了什么?预防接种,以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2、如果外出活动,有人被毒蛇咬伤,这时候用抗原好还是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好?立即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因为这样快速。
二:特殊的防病措施1、人工免疫: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2、人工免疫的分类: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抗原(将病原体杀死或减轻活病原体的毒性,制成疫苗),人体产生相应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以上两种方法可综合使用。
例如,狂犬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对被狗咬伤的人,应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自动免疫方式);对咬伤严重者同时注射狂犬病血清(被动免疫方式),以提高疗效。
3.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做计划免疫。
思考:列举你曾经接种过的疫苗,然后讨论接种疫苗的目的是要预防哪种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人体免疫功能1、免疫三大功能1.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当人体受病原体侵袭时,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保护自身,这是免疫的抗感染功能。
2.免疫监视的功能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自我稳定的功能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及损伤的细胞,以保持自我稳定。
2、免疫失调时产生的疾病1.过敏反应春天有些人对花粉易引起过敏。
是免疫系统对抗原(该抗原称为过敏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
抗感染过强而产生。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过敏原?出现过敏反应时如何解决?过敏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寄生虫、花粉、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药物和一些化学制剂)。
有时过敏的自身成分作为自身抗原,也可以引起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可用药物减轻过敏症状,但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避免与使你过敏的物质接触。
2.自身免疫病自我稳定功能(即消除衰老死亡细胞)过强时,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分辨“自我”和“非我”,而在免疫功能异常时,抗体或淋巴细胞会失去这种能力,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做入侵的抗原而攻击,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例如:艾滋病(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思考1:感染了HIV后,是否就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即呈HIV阳性,该个体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大多数感染者在感染病毒后很多年内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生任何疾病。
身体的防卫(一)学习目标1、认识免疫现象。
2、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了解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难点: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课前准备1. .如图中一只蚊子在吸食了甲的血液后,又叮咬乙,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微丝蚴,乙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了丝虫病,请回答:(1)甲是传染源;乙在患病前是易感人群,微丝蚴是传播途径。
(2)针对丝虫病,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搞好环境卫生,并及时防蚊灭蚊。
拓展与提高1. 据调查,患有流感的人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而周围抵抗能力不强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可能引起流行感冒。
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染源是患有流感的人,传播途径是空中飞沫,易感染群是周围抵抗能力不强的人。
(2)患者症状轻微时,一般可不用药物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免疫能力。
患者痊愈后,一般不会再感染同样的流感病毒,是因为体内已存在这种病毒的抗体。
(3)在教室中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通风透气,消毒。
新课预习一、对微生物的抵抗1. 对微生物的抵抗:一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2.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皮肤、呼吸道、口腔、胃等保护屏障能抵挡和杀死与人接触的大多数病菌;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对突破屏障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进行吞食和消化;第三道防线是对吞噬细胞不能吞噬的病原体,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消灭病原体。
3.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可分两类:(1)体液免疫:由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再由抗体来完成免疫反应;(2)细胞免疫:由 T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的免疫反应。
3.3 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免疫现象;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了解抗原和抗体;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了解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
2.能力目标:学会读图和分析图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免疫现象及自身免疫能力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了解免疫现象。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教学难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准备】练习题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设问: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很多微生物,我们是否都会生病呢?在感冒流行期间,是否周围的每个人都会被传染呢?学生回答后引入: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抵抗病原体,保护自己不生病的能力。
且不同的人抵抗力不同。
二.新课(一).对微生物的抵抗人体对微生物的抵抗有两类: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学生读图并讨论:哪些结构能把病原体阻挡在体外?哪些结构能杀死病原体?学生小结:(鼻黏膜分泌的黏液;纤毛;泪液;胃酸等)介绍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作用。
小结:以上对病原体的抵抗,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后介绍:抗原;抗体;B淋巴细胞的作用;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等知识。
游戏:以讲述的形式用教室代表人体,部分学生代表病原体,部分学生分别代表皮肤、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模拟人体对微生物的抵抗过程。
强调:1.抗体是一类蛋白质,通常称为免疫球蛋白。
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有免疫记忆功能3.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来消灭抗原的免疫反应,称为体液免疫;由T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
4.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5.人天生的抵御能力,称为自然免疫。
学生讨论:1.有些传染病,你只要得过一次,就不会得第二次,这是什么原因?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异?练习: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B 抗原不同会引起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C 抗体一旦在体内产生即可终身存在D 进入人体的抗原包括病原体和异物等2.烧伤病人常采用自身的皮肤进行植皮治疗,而不植入外来皮肤,这是因为()A 会产生免疫反应B 神经血管不易接通C 外来皮肤含菌量的大D 外来皮肤含有抗体3.下图表示的是人在先后两次感染同一种细菌后,血液中相应抗体产生的情况。
第3节身体的防卫1.教学目标:1、通过对琴纳和宋代尼姑消灭天花做法的比较,90%学生能完成预防接种的原理的概念图。
2、通过《免疫证》信息的解读,渗透关爱自己、关注身边的事物的情感教育。
3、通过观看视频《认识人体的免疫》,90%的学生能知道人体的免疫功能及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4、通过小品《医生与患者》的表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渗透关爱自己、关心他人的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为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二课时。
在上本节课前,已上过第一课时内容,并给予学生一些背景知识,如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病毒引起的的常见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其它们的传播途径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自身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3.学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比较琴纳和尼姑消灭天花做法,完成预防接种原理的概念图。
2、《免疫证》信息的解读,渗透知识源于生活、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情感。
3、通过观看视频,知道人体的免疫功能及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4、寓知识于小品中,引发学生对自己、对艾滋病患者关爱的思考。
教学难点:渗透知识源于生活、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情感。
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身体的防卫播放视频《人类消灭天花》活动2【导入】身体的防卫引入:(从历史上的天花消灭人类数据引入)1495年,圣多明戈(位于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入海口)80%的原住民因天花死亡。
1515年,天花使波多黎各(位于南美洲的列斯群岛附近)2/3的印第安人丧生。
仅18世纪死于天花的人数达1.5亿以上。
问题1、看到以上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天花是什么?现在还有天花吗?天花毒性很强;天花是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问题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么做?远离病人(保护易感人群)、消毒、焚烧患者衣物等(切断传播途径)、把患者集中隔离(控制传染源)、研制新药、研制疫苗活动3【活动】身体的防卫过渡:当时有一个人的想法与你相似,他是谁?问题3:琴纳是如何消灭天花的?琴纳:将牛痘种在人的手臂上,一段时间后,再把天花接种到人身上,人也不会得病。
第3节身体的防卫1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3、了解免疫功能。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3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身体的防卫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教师归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解释抗原和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第3节身体的防卫》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
2.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片,形成身体防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身体,爱护自己。
二、教学重点
人工免疫和人体的免疫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人体的免疫功能。
四、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对微生物的抵抗:
二、1、了解病原体的概念
三、传染病的病原体分为寄生虫和微生物两大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能过寄生生活。
流感、麻疹、小儿麻痹症、甲肝等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是病毒。
四、2、人体的三道防线
五、讲述: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有许多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损坏人的健康。
而人之所以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就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人身体中抵抗疾病的途径①、第一道防线提问:你认为人体有哪些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生答:皮肤。
提问:为什么你认为皮肤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呢?生答:因为皮肤位于人体的最外层,皮肤表皮的角
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阻挡外界环境中的病菌侵入人体。
教师补充:除此以外皮肤的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中的某些物质对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师:科学家们曾经作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手上,3分钟后检查,这种病菌有3千万个,经过60分钟后检查,只有170万个;120分钟后再检查,就仅剩下3千个了。
出现这种现象是与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有关系的。
粘膜能分泌溶菌酶等多种杀菌物质,能将病原体溶解和消除。
讲述:除了皮肤之外,在阻挡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内的过程中,人体内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内表面的黏膜、眼、鼻口等器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提问:呼吸道粘膜上的粘膜和纤毛有什么作用?生答:当外界环境中的细菌和灰尘进入呼吸道后,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所分泌的黏液就与之粘着在一起。
由于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喉部作麦浪式地摆动,痰就被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而排出体外。
由此可见,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归纳:皮肤能阻止病原体入侵呼吸道黏液和纤毛能滤过并黏附病原体,再由纤毛推出,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阻止病原体进入。
消化道:胃腺分泌胃液,胃液的盐酸杀死病原体。
眼、鼻、口的分泌物,唾液、泪液会杀死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生长。
伤口:当皮肤出现伤口,则血块堵塞伤口,阻止病原体入侵。
综上所述,皮肤和粘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皮肤和黏膜组成)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过度: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的防线侵入人体,就会遭到吞噬细胞的抵抗。
②、第二道防线
讲述:在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会自然痊愈。
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有时为什么会自然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