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绿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3.7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0《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绿》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通过描述绿色的变化和分布,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课文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诗意和修辞手法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并运用适当的阅读和理解策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感受课文的诗意和美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将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展示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春天的感受,引出课文《绿》的主题。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和意境。
3.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品味与欣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拓展与运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6.小结与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欣赏自然景色。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学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围绕“寻找蓝绿色的宝贝”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绿色,增加对环境和生活的敏感性。
二、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2.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口头表达故事情节;3.能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4.能借助图片理解课文,感知生活中的蓝绿色,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朗读和理解生字;2.教学难点:能正确书写生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一些蓝绿色的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论这些蓝绿色的事物。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重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讲解生字(10分钟)教师通过课文中的生字,逐个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用笔抄写生字。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展示他们对文中蓝绿色宝物的理解和想法。
5.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蓝绿色事物进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牢记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10绿》一课的课后练习,包括课文默写、生字抄写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较好,但在生字的书写上还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加强生字的训练。
下节课要着重练习课文生字部分,确保学生能够准确书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绿》说课稿【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短诗三首》《绿》《白桦》和《在天晴了的时候》4首诗歌组成。
本单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不同的意境,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本文《绿》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绿,重点是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本节课应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来感知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美。
通过对每节诗的内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以及对朗读的指导,感受自然界的绿色美。
最后还可通过课本阅读链接中宗璞笔下的《西湖漫谈》与艾青笔下的《绿》对比阅读,将这首诗的主题进行深入总结,并让学生积累自己知道的写植物的诗句,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梯度,有层次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美;读出想象,体会现代诗的艺术美;读出情感,感受现代诗的人文美。
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2个汉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体会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作用。
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主题图片。
【教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及理由。
2.教师多媒体展示: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致远;还有人喜欢绿色,因为它充满了生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艾青的《绿》。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对作者艾青的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部编版语文四下《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写,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本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美丽景象,通过描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春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绿色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的颜色认知,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美景和作者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为重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葱郁、禁止”等词语,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珍惜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美好氛围。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讲解课文: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解释生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朗读感悟: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天的美好和作者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春天绿色美景作者喜爱表达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10绿》说课稿——四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10绿》,让学生认识“葱、蒜、葡、萄”等10个生字,理解词语“葱郁”“荒辟”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0绿》是一首描绘大自然色彩丰富的诗歌,共4节,分别描绘了葱郁的树林、荒辟的山谷、绿色的葡萄和光彩夺目的春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葱、蒜、葡、萄”等10个生字,理解词语“葱郁”“荒辟”的意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朗读录音。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生字词。
(2)激发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大自然中都有哪些颜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讲解生字词:讲解“葱、蒜、葡、萄”等10个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葱郁”“荒辟”的意思。
(3)朗读指导: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注意停顿和语气。
(4)学生朗读:让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品读课文(1)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2)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4. 拓展延伸(1)想象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绘画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诗歌景色,并简单阐述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绿葱郁荒辟葡萄光彩夺目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家长签字。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绿》课文原文、知识点及说课稿【课文原文】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__________本诗作者艾青,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知识点】我会写:瓶:花瓶酒瓶水瓶瓶颈守口如瓶挤:拥挤排挤挤牙膏挤牛奶挤眉弄眼叉:交叉叉鱼鱼叉铁叉叉烧叉车挥:指挥挥动挥霍大笔一挥挥汗如雨形近字:挤(拥挤)济(人才济济)叉(交叉)杈(树杈)挥(挥手)辉(光辉)多音字:倒:dào倒车 dǎo摔倒重:chóng重复 zhòng重要叉:chā交叉 chǎ叉着腿 chà劈叉反义词:集中——分散整齐——杂乱课内词语: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整齐节拍理解词语:【出奇】特别;不平常。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写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绿。
第二部分(4~5):写绿色聚集重叠的静姿和动态。
课文主题:这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情景,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表达了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对春天、生活、生命的热爱。
问题归纳:1、诗中呈现了哪些绿色,有什么特点?这些绿色的特点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2、想象这些绿色集中在一起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场春雨润醒了小草,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一片嫩绿;润绿了杨柳,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
润动了河水,碧绿的河水,犹如一面绿色的大镜子,倒影出我们的笑脸,倒映这两岸的翠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说课稿第【1】篇〗《绿》说课稿一、说教材《绿》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诗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诗人艾青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展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情景。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这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水瓶、墨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对比感受《西湖漫笔》中的“绿”,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情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后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留给学生。
主要采用了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课标指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体验学习和感悟学习上。
引导学生采用情景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等方法展开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以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引入课题,初步认识“绿”色代表的生机与希望,为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诗歌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
2.学生分小组接力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绿》课文原文、知识点及说课稿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绿》课文原文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__________本诗作者艾青,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绿》知识点我会写:瓶:花瓶酒瓶水瓶瓶颈守口如瓶挤:拥挤排挤挤牙膏挤牛奶挤眉弄眼叉:交叉叉鱼鱼叉铁叉叉烧叉车挥:指挥挥动挥霍大笔一挥挥汗如雨形近字:挤(拥挤)济(人才济济)叉(交叉)杈(树杈)挥(挥手)辉(光辉)多音字:倒:dào倒车dǎo摔倒重:chóng重复zhòng重要叉:chā交叉chǎ叉着腿chà劈叉反义词:集中——分散整齐——杂乱课内词语: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整齐节拍理解词语:【出奇】特别;不平常。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写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绿。
第二部分(4~5):写绿色聚集重叠的静姿和动态。
课文主题:这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情景,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表达了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对春天、生活、生命的热爱。
问题归纳:1、诗中呈现了哪些绿色,有什么特点?这些绿色的特点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2、想象这些绿色集中在一起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场春雨润醒了小草,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一片嫩绿;润绿了杨柳,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
润动了河水,碧绿的河水,犹如一面绿色的大镜子,倒影出我们的笑脸,倒映这两岸的翠柳。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挤、叉”2 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 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 出示各种绿色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颜色?
-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绿的诗歌。
2. 学习生字词
-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什么?
4.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 学习第1-3 小节,体会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
- 学习第4-5 小节,理解“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含义。
- 学习第6 小节,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5. 课堂小结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6. 布置作业
- 抄写生字词。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绿》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绿》说课稿
一、说教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难点:
1.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 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 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三、说教法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
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拓展说话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已积累的好词佳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导入:(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 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
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自学生字词语。
2. 检查生字词语: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 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2. 学生汇报,教师明确:
(四)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 出示第一小节:
自己轻声读读。
指名读。
全班齐读
3. 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奇”
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4. 齐读第一、二小节。
5. 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第四节:
(1)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绿挤在一起,重叠、交叉在一起”。
(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五)拓展运用,读写训练
1. 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 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3. 试背课文。
全文朗读。
五、说板书设计
绿
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挤、重叠、交叉
按着节拍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