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金色花》:
- 格式:docx
- 大小:14.41 KB
- 文档页数:5
《金色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篇一」一、教学设想《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
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四、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DD《金色花》。
(二)整体感知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前提:扫除字词障碍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3、聊一聊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
《金色花》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色花》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色花》说课稿1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金色花》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的一篇文章。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
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的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充满好奇,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愿意交流。
但他们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目标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学会感恩他人。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纯朴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首先,播放歌曲《鲁冰花》,接下来顺势导入本堂课的课题《金色花》。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教师进行范读并请学生思考:本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再次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散文诗二首中的其中一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中由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想——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本课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足以感染每一个情感丰富的学生。
学习本课,首先要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其次,还要能感受母子情深,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熏陶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说学情小学刚升入中学,这个阶段是孩子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
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五、说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
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
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
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浓浓的母爱。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出示幻灯片,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依据:新课标指出:要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金色花马元九年制学校杨小军教学内容《金色花》是七年级(上)语文129-132页课文(人教版实验教材)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但由于各农村小学教学上的差异,语文素养相差悬殊,有些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联想和想像丰富,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的能力较弱,教学中充分挖掘其有利因素,多方面培养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增强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突破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联系生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师准备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查阅与任教相关的资料。
教学流程设计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师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纯洁、最无私的爱,不求索取,只是奉献。
同学们想一想:1.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2.那么,我们又是怎样爱妈妈的?3.刚才我们说了很多,如果用书面语表述,谁愿意写一段自己想说的话?4.能不能具体地说,你做了什么事的时候,妈妈高兴?学生发言: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各抒己见,妈妈爱的方式:亲吻、拥抱、做好吃的、买新衣服……生答:听话、帮妈妈干活、好好学习……生写:妈妈的爱像大海、像蓝天……生答:1、我在帮妈洗碗的时候;2、小学时我把100分拿回家的时候;3、我参加作文竞赛获奖导入新课5.看印度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写的?6.读了一遍课文,谁知道有关作者的知识?了。
打开书,速读课文,把不会的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解决。
学生简介,补充。
明确:他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金色花》新课标教案24 散文诗两首一、文章简析《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 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 其篇幅短小, 意蕴丰富。
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 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 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 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二、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感悟散文诗的能力。
具体目标:1、培养吟诵诗歌的能力。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感悟世间至爱亲情。
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一块去感悟诗歌。
借助音乐、图片, 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
先感悟《金色花》的美,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来学习《荷叶母亲》。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2、引导学生寻找比较点, 进行比较学习。
三、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决定了“感悟“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 “辨于味而后可言诗”。
“辨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 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 特定角色之中, 去感受生活, 体验情感------这就是要品尝语言的滋味, 揣摩形象的意味。
古人所说“披文、入情、讨源、受用”与此相同。
这些提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感悟”。
1.强烈的抒情性, 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 还可以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2、丰富的想象性, 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 它给人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
3、鲜明的音乐性, 这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4.兼有散文自然、清新、飘逸的特点。
四、对“感悟”的理解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
“感”即“感触”“接触”。
这个过程是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