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doc
- 格式:doc
- 大小:113.47 KB
- 文档页数:7
(202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本文档旨在概括整理(202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描述: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运动的分类:可以按照物体的运动情况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下去,除非有外力干预。
第二章物体的受力分析- 力的概念:力是导致物体发生加速度的原因。
- 力的分类:可以按照力的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章物体的机械运动- 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计算方法。
第四章物体的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净功。
- 势能转化和守恒。
第五章能量与能量转换- 能量的概念:物体改变状态或产生变化时所具有的能力。
- 能量转换: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机械能和非机械能的转换。
第六章力学的应用- 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应用。
- 牛顿运动定律在工程中的应用。
- 力的分解和合成在问题解析中的应用。
以上是对(202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的简要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3. 物体受力平衡和力的性质
4. 运动的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5. 重力和运动上的应用
6. 弹力和弹簧的性质
7. 惯性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8. 力的作用点、作用方向和作用面积
9. 热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10. 温度和热平衡
11. 热传导和热辐射
12. 内能和热量
13. 热学过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14. 热机和热功
15. 电学基本概念和电荷的性质
16. 电流和电路
17. 电压和电阻
18. 欧姆定律和电功率
19. 电流和电量
20. 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21. 磁学基本概念和磁场的性质
22. 电磁感应和电磁场
2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4. 电磁感应与电流的关系
25. 安培力和磁场的能量
26. 光学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
27. 材料的透光性和光的反射
28. 光的折射和光的成像
29. 单色光的光谱和光的干涉
30. 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
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高一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知识点高一物理第一册人教版是学习高中物理的重要教材之一,本文将介绍该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位移和路径长短在物理学中,位移和路径长短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由初位置到末位置所经过的直线距离,而路径长短则是指物体实际所走过的路径长度。
在直线运动中,位移与路径长短相等;而在曲线运动中,位移则小于路径长短。
第二节速度和速度的表示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物体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的表示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两种,其中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所产生的位移与该时间段的时间差的比值,瞬时速度则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瞬时位移与该瞬间的时间差的比值。
第二章动力学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规定了物体静止或恒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净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当物体受到净力作用时,其加速度与所受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一,它描述了物体间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章能量与功第一节功的定义和计算功是描述力量产生的效果的物理量,它是力沿着物体运动方向所作用的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W代表功,F代表力,s代表物体位移。
功的单位是焦耳(J)。
第二节功率和能量转化功率是描述力的效率的物理量,它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代表功率,W代表做的功,t代表时间。
能量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常见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全一册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高一物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帮助同学们复和巩固研究成果。
第一章:物理学基本概念- 物理学的定义和分类- 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 物理量与单位- 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误差第二章:力学-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及其应用- 重力与运动- 力的合成和分解- 惯性与非惯性系- 简谐运动- 弹性力与弹簧振子-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功和功率- 力的特性和力的示意图第三章:热学- 温度和热量- 热传递与热平衡-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变化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热量与机械能转化的能量守恒定律-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和等容过程第四章: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镜和透镜- 光的干涉和衍射- 粒子的光波二象性第五章:电学- 电荷与电场- 静电场和电场力- 高中物理课本上的电流和电阻- 串联和并联电路- 电功、电功率和电能- 等效电阻和电能守恒定律- 感生电动势和电磁感应- 交流电第六章:原子物理-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元素周期表- 核物理基础- 射线和粒子的探测- 放射性衰变和原子核能- 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第七章:电磁学- 电场的感应- 电磁力和洛伦兹力- 直流电路中的电动势- 静磁场和磁场力- 直流电磁场以上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概述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
-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作用效果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时所选择的标准物体。
-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对应某一时刻,平均速度对应一段时间。
- 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
- 分力: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2. 力的平衡- 条件:物体上所有的力相互抵消,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力矩平衡是物体平衡的必要条件。
3.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三、常见的力学现象1. 重力-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自由下落物体的加速度。
2. 弹力-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 弹力的计算:弹力等于弹簧的劲度系数乘以形变量。
3. 摩擦力- 摩擦力的定义:物体在接触面上滑动或有滑动趋势时受到的阻力。
- 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静摩擦力阻止物体开始滑动,动摩擦力作用于物体滑动过程中。
四、机械能1. 功与功率- 功的定义:力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所做的工作。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2. 机械能- 机械能的分类:动能和势能。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全一册1. 运动与力-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力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质量和重力的关系,如万有引力定律-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匀加速直线运动- 无空气阻力情况下的自由落体运动2. 力与压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如平衡条件和斜面运动-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液体中的压力- 弹簧的弹性力和形变的关系,如胡克定律-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浸没和浮力平衡- 压力传递和传播,如大气压力和液压传动3. 动量与能量-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和冲量的关系,如力的作用时间与物体动量的改变-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的转化和耗散,如摩擦力和机械能损失- 弹性势能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如滑轮和斜面运动4. 电与磁- 电荷和电场的概念和性质,如库仑定律- 电势能和电势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 电阻、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如欧姆定律- 干电池和电流的关系,如串联和并联电路- 磁场和电磁感应的概念和性质,如洛伦兹力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磁场中的电荷运动和电荷在磁场中受力的关系,如荷质比的确定5. 波动与光- 机械波和电磁波的概念和性质,如波的传播和波速的计算- 波长、频率和周期的关系,如超声波和红外线的应用-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平面镜和透镜的成像-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如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 光的颜色和光谱的分析,如彩色光的合成和分解6. 原子与核-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模型,如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 原子的能级和跃迁,如吸收谱和发射谱- 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和能级图的关系,如氢原子的波长和频率计算- 核能的释放和转化,如核反应和核裂变- 辐射与防护,如射线的种类和辐射剂量的计算以上是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的知识点总结,包括运动与力、力与压力、动量与能量、电与磁、波动与光、原子与核等内容。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必修一知识点大全1.参考系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①物体只作平动时;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v v t v a 0-=∆∆=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①注意速度和加速度两个概念的区别,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和时间的比值,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不是速度的方向,而是速度变化的方向,所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没有必然的联系。
②加速度的定义式tv v t v a 0-=∆∆=不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在该式中加速度并不是速度变化量和时间t 决定,不能由此得出a 与v ∆成正比、与时间t 成反比的结论,加速度的决定式mF a =,即物体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和物体的质量决定,加速度跟合外力成正比,跟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即加速直线运动),只要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物体的速度一定减小(即减速直线运动)。
7.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定义中的“相等时间”应理解为所要求达到的精度范围内的任意的相等时间。
(2)规律: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3)公式:⑴x=vt ⑵t=x/v ⑶v=x/t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 以下。
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 。
当电源的频率是50H 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tx v ∆∆= 若t ∆越短,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 9.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t x v v t ==2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度 10.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又定义为物体沿一直线运动,而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分类: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均匀增加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减小1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推论速度公式:at v v +=0 位移公式:2021at t v x += 位移速度公式:ax v v 2202=- 平均速度公式:t x v v v =+=202/02t v v v v =+= (V t/2表示时间t 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恒量.即x Ⅱ-x Ⅰ=x Ⅲ-x Ⅱ=……=x N -x N-1=△x=aT 2或x M -x N =(M-N)aT 2说明:①公式涉及五个物理量V 0,V ,x ,a ,t 每一个公式各缺一个物理量,在解题中,题目不要求和不涉及哪个物理量,就选用缺这个物理量的公式,可少走弯路,找到最优解法. ②公式均是矢量表达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讲,通常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其他矢量取正或负数代入公式运算.(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①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②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x 1:x 2:x 3:……:x n =12:22:32:……:n 2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x 1:x Ⅱ:x Ⅲ……:x N =1:3:5:……:(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t 1:t 2:t 3:……:t n =)1(::)23(:)12(:1----n n Λ10.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速度时间图像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①表示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 ; ②表示物体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 ; ③表示物体做 匀减速直线运动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相等;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0~t 1时间内②的位移 11.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位移时间图像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横坐标表示时间图像意义:表示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①表示物体做 静止 ; ①表示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 ; ③表示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相遇时的位移相同。
12.自由落体运动(1)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实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
(3)规律:v t = gt ; h= 221gt ;v t 2= 2gh 。
1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科学研究过程:(1)对现象的一般观察(2)提出假设(3)运用逻辑得出推论(4)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5)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结合起来。
14.力(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的基本特征①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不论是直接接触还是不直接接触;不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有力就一定存在施力和受力物体.②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① ② ③0 V/(ms -1) T 1 t/s ① ② ③ 0 x/m t/s X③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有大小和方向.④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某一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力的分类:①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②按效果分: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③按研究对象分:内力和外力④按是否与物体接触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方法就是力的图示(7)力的国际单位:牛顿(N).15.重力(1)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不等于万有引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2)大小:G=mg,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重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测出,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者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重力G的大小等于物体对绳的拉力F的大小,但不能说重力就是拉力,因为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他力的作用也无关系.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在地球上和地球附近某一高度的地方,认为同一物体的重力不变.④在两极点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到的万有引力,在地球上其他位置时,重力不等于万有引力.(3)方向: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不能说垂直向下。
(4)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①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可以在物体上②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不规则形状的薄板状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确定。
③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16.形变与弹力(1)弹性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
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3)产生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被支持)的物体.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③弹簧的弹力方向,总与弹簧的中心轴线重合,并指向原长方向.④点与面接触时弹力方向,垂直于接触切面,指向受弹力物体内部.⑤面与面接触时弹力方向,垂直于接触点的公切面,指向受弹力物体的内部.⑥轻杆既可以受拉力,也可以受压力,其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轴线方向F ,x为形变量,k由弹簧本身性质决定,与(5)弹簧弹力的大小:在弹性限度内有kx弹簧粗细、长短、材料有关。
17.滑动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有弹力b、接触面粗糙c、有相对运动(3)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与运动同方向,可以与运动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