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鱼眼影像技术反演不同株型水稻的冠层结构参数_胡凝
- 格式:pdf
- 大小:857.25 KB
- 文档页数:9
2008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 林昕,管兆勇.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9.[2] 贺晓霞,吴洪宝,陈小兰.我国东南夏季干旱指数的ECC预测方法[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10-17.[3] 狄利华,姚学祥,解以扬,等.冷空气入侵对0509号台风“麦莎”变性的作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18-25.[4] 朱男男,沈桐立,朱伟军.一次降水过程的GPS可降水量资料同化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26-32.[5] 夏芸,管兆勇,王黎娟. 2003年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30~70[KG*8]d天低频振荡的联系[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33-41.[6] 黄浩隽,魏鸣,万雪丽.贵州鸭池河流域雹云移动演变机理及回波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42-50.[7] 张勇,寿绍文,王咏青,等.山东半岛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51-60.[8] 彭菊香,沈桐立,朱伟军,等.中尺度模式遗传算法同化系统及同化试验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61-67.[9] 张福颖,郭品文,于群,王成建.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68-74.[10] 赵彦厂,江志红,吴息.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江苏省风能评估试验.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75-82.[11] 成驰,吴息.墙面可能晴天太阳辐射小时总量的计算与分布[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83-91.[12] 杨琨,孙照渤,倪东鸿.1999—2003年我国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92-96.[13] 王欢,寿绍文,解以扬,等.干侵入对2005年8月16日华北暴雨的作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97-103.[14] 汤莉莉,牛生杰,徐建强,等.铅对不同土壤中青菜生长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104-108.[15] 郝立生,闵锦忠,段英,等.衡水湖湿地气溶胶分布的飞机观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09-115.[16] 毛文书,王谦谦,马慧,沈桂凤.江淮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16-122.[17] 张宁,孙照渤,曾刚.1955—2005年中国极端气温的变化[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23-128.[18] 李兴荣,胡非,舒文军.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强热岛影响因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129-134.[19] 霍晓音,李刚.一类奇异半线性椭圆型方程Dirichlet问题[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35-138.[20] 姚克敏,胡凝,吕川根,等.鱼眼影像技术反演植被冠层结构参数的研究进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1): 139-144.2008年第2期[1] 郑有飞,范旻昊,张雪芬,等.基于MODIS遥感数据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研究和应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145-150.[2] 冯民学,韦海容,焦圣明,等.南京市闪电定位资料的对比分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51-157.[3] 代刊,罗哲贤,滕代高.小尺度系统对涡旋自组织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58-166.[4] 梁琳琳,寿绍文,苗春生.应用湿Q矢量分解理论诊断分析“05.7”梅雨锋暴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67-175.[5] 张焱,孙照渤,白莹莹,等.近47 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76-182.[6] 沈桂凤,吴洪宝,韦莹莹,等.热带对流活动及其与ENSO关系的非线性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183-191.[7] 张玲,张艳玲,陆汉城,等.不稳定能量参数在一次强对流天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192-199.[8] 杜春丽,沈新勇,陈渭民,等.43 a来我国城市气候和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00-207.[9] 沈桐立,何如意,张利红,等.在MM5伴随模式中使用AMSU资料对暴雨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08-213.[10] 李青,刘宣飞,潘敖大.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机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14-220.[11] 侯团结,牛生杰,雷恒池,等.长春地区对流云起电过程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21-227.[12] 翟羽,肖辉,杜秉玉,等.聚类统计检验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28-233.[13] 郭锐,智协飞.2003年夏季我国南方大旱天气学背景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34-241.[14] 韩雪,沈桐立,沈新勇.多重网格法在MM5自适应模式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42-249.[15] 赵小艳,申双和,孙虎声.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探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50-256.[16] 李永秀,罗卫红,倪纪恒,等.温室黄瓜生育期模拟模型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57-263.[17] 朱琳,寿绍文,彭加毅,等.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探空资料的数值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64-271.[18] 高琦,孙照渤,邓伟涛.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72-276.[19] 王蔚,朱伟军,端义宏,等.大尺度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 277-286.[20] 黄小燕,金龙,姚才,等.夏季南海台风移动路径的一种客观预报方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2):287-292.2008年第3期[1] 郭品文,刘畅.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纬向对称模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 293-299.[2] 王盘兴,吴幸毓,华文漪,等.热带气候风场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00-307.[3] 杜楠,钟玮,陆汉城,等.一次四川暴雨过程的非线性对流—对称不稳定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08-316.[4]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太平洋区域季内振荡的一种负反馈过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17-325.[5] 侯亚红,杨修群,李刚,等.西伯利亚高压特征指数及其变率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26-330.[6] 潘敖大,孙照渤.长江中下游夏季雨带分型及其年代际变化Ⅱ: 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31-339.[7] 李燚,陆维松,濮梅娟,等.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机制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40-351.[8] 王勇,丁治英.台风“海棠”的螺旋雨带结构及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52-362.[9] 王琳琳,高志球,沈新勇,等.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黄土高原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63-368.[10] 滕代高,罗哲贤,代刊, 等.登陆热带风暴Bilis(2006)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 369-380.[11] 李春虎,罗哲贤,张颖娴, 等. “麦莎”远距离台风暴雨的排熵指数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81-388.[12] 吕军,江志红,张静, 等.天目山树轮碳同位素与周边地区旱涝变化关系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 389-394.[13] 岳治国,牛生杰,梁谷.陕西渭北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模型及灾害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395-402.[14] 张文,张天宇,刘剑.东北降水过程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03-410.[15] 濮文耀,魏鸣,李红斌, 等.雷达定量测量降水中的异方差性及加权判别函数处理.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 411-421.[16] 李永华,高阳华,廖良兵.重庆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变化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22-428.[17] 徐菊艳,王盘兴,吴洪宝.两种再分析资料平流层温度场的对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29-435.[18] 严红梅,顾松山,胡胜,等.用相关法估测CAPPI等高面上的TREC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36-440.[19] 范萍,李刚,黄瑜.一个半线性耦合抛物型方程组爆破解的速率估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41-446.[20] 杨兴东,周月军,何青泉, 等.矩阵方程A T XA=D扰动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3):447-451.2008年第4期[1] 黄思训,曹小群,闵锦忠.变分方法反演双多普勒雷达低层二维风场.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453-459.[2] 郭品文,居丽丽,徐同.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在中国四季降水异常分布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460-467.[3] 申双和,陶寅,张方敏.棉花阴、阳叶的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的观测对比及模型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468-472.[4] 肖现,肖辉,王振会,等.傅立叶位相技术在雷达回波移动矢量特征分析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473-482.[5] 周非非,廖菲,苏爱芳,等.河南省2002年秋季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观测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483-493.[6] 代刊,罗哲贤,腾代高.一个β中涡对双台风相互作用影响的物理过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494-502.[7] 刘朝顺,高炜,高志强,等.基于ETM+遥感影像反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03-510.[8] 李登文,杨静,乔琪.2006-06-13贵州省望谟县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11-519.[9] 陆春松,牛生杰,杨军,等.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20-529.[10] 朱健,何海滨.0604和0605号台风的数值模拟与暴雨成因对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30-538.[11] 邓伟涛,孙照勃,倪东鸿,等.夏季北半球环状模态及其周期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39-545.[12] 王珏,沈新勇,寿绍文,等.06·6福建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及复杂地形影响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46-554.[13] 丁建芳,牛生杰,岳平,等.沙尘暴热力结构的个例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55-562.[14] 王珊珊,黄兴友,苏磊,等.利用雷达回波自动识别锋线的方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63-573.[15] 张方敏,申双和.中国干湿状况和干湿气候界限变化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74-579.[16] 李刚,王会,朱江,等.一类非稳态热耦合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80-586.[17] 曹雯,申双和.我国太阳日总辐射计算方法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 587-591.[18] 汤丽丽,牛生杰,陆春松,等.南京市郊雾水中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物的观测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92-598.[19] 刘亚亚,夏大峰,赵慧芳.一类奇异二阶三点方程组正解的存在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4):599-602.2008年第5期[1] 周毓荃,赵姝慧.Cloudsat卫星及其在天气和云观测分析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03-614.[2] 郭品文,李汀,姜玥宏.北半球冬季环流异常与ENSO的非线性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15-623.[3] 郭本军,贺千山,李成才, 等.大连一次沙尘天气的遥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24-632.[4] 杨艳蓉,王振会,张沛源.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一次暴雨过程的同化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33-639.[5] 官莉, HUANG Hung-lung.两种红外晴空辐射订正方法及其反演大气参数的比较.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40-645.[6] 叶香,陆维松,张天宇, 等.近46 a重庆汛期极端降水量异常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46-654.[7] 高润祥,牛生杰,张华, 等.2006年春季西北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55-661.[8] 吴建云,周伟灿,沈新勇.低纬大气Kelvin波和Rossby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62-670.[9] 闫冠华,李巧萍,吕冬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71-678.[10] 刘向文,孙照渤,倪东鸿, 等.中国东部531[KG*8]a夏季旱涝型的划分.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79-686.[11] 张芳华,高辉.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87-693.[12] 潘文卓,缪启龙,许遐祯.1951—2006年南京气温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694-701.[13] 金宏忆,顾松山,王珊珊, 等.多普勒雷达低空大风轴线自动识别方法的探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702-710.[14] 李刚,胡丹妮,朱江.一类不定常热耦合Stokes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711-717.[15] 陆建刚,郑有飞,杨艳, 等.疏水性中空纤维膜组件操作过程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718-722.[16] 孙燕,朱伟军,魏建苏, 等.江苏夏季旱涝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723-730.[17] 盛日锋,王俊,李欣, 等.山东省一次积层混合云暴雨三维风场的双多普勒雷达探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731-737.[18] 杜军,胡军,张勇, 等.西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738-743.[19] 陈军,肖稳安,韩秀榕.两级雷击电涌保护器配合的过电流和过电压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 744-748.2008年第6期[1] 黄刚,胡开明.夏季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异常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749-757.[2] 王盘兴,陈延聪,卢楚翰, 等.闭合气压系统中心分布特征量及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758-766.[3] 王让会.干旱区MODS格局下绿洲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767-773.[4] 郭品文,姜玥宏,王群.热带夏季风对ENSO的非线性响应.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774-781.[5] 张志华,黄刚.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及其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782-789.[6] 朱素行,徐海明,何金海.高分辨率卫星实测资料揭示的近年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进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790-802.[7] 樊曙先,杨关盈,朱彬, 等.长江三角洲区域本底大气中致酸气体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03-810.[8] 郭渠,孙卫国,程炳岩, 等.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北极涛动的交叉小波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11-818.[9] 赵晓川,吴洪宝,何浪.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估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19-827.[10] 施春华,郑彬.欧洲中心臭氧再分析资料与HALOE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28-835.[11] 唐卫亚,孙照渤,谭桂容.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南方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36-843.[12] 崔晶,张丰启,钱永甫, 等.2005年12月威海连续性暴雪的气候背景.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44-851.[13] 张靖,银燕.黑碳气溶胶对我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52-859.[14] 马革兰,罗哲贤,范新强, 等.旋转大气中地形对涡旋自组织影响的初步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60-864.[15] 贾星灿,牛生杰.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的观测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65-870.[16] 彭江良,吴息,江志红, 等.南京冬季城、郊近地面湍流特征的对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71-878.[17] 陈耀登,高玉芳,王如云.利用伴随法反演风应力系数.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79-882.[18] 朱连华,门可佩,徐志勇.纵向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Bayes局部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883-889.[19] 周先春.DS-CDMA系统中两种盲多用户检测恒模算法的比较.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90-894.[20] 黄纬,宋顺林.面向过程的组合服务执行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6): 895-899.2007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 周海光,郭富德.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模型的双多普勒雷达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 1-8.[2] 钱玮,管兆勇.中国南方夏季降水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的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9-16.[3] 韦莹莹,吴洪宝,沈桂凤.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非线性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7-25.[4] 徐文明,孙照渤,曾刚,等.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及其与全球热通量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26-33.[5] 翟菁,周毓荃,杜秉玉.河南省层状降水云系中尺度结构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34-42.[6] 何冬燕,朱伟军.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43-50.[7] 尹红,郭品文,刘洪滨,等.陕西关中及周边地区近500a来初夏旱涝事件初步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51-56.[8] 谢小萍,刘玉洁,杜秉玉.利用FY-1D全球数据监测北极冰雪覆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57-62.[9] 王桂臣,管兆勇.SVD揭示的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模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63-71.[10] 衡骏遥,周伟灿.弱二次切变流轴对称涡旋演变的解析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72-78.[11] 彭霞云,闵锦忠,周振波,等.单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的质量控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79-85.[12] 刘汉华,寿绍文,周军.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86-93.[13] 富元海,刘宣飞.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边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94-100.[14] 王颖,寿绍文,周军.水汽螺旋度及其在一次江淮暴雨分析中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01-106.[15] 廖胜石,罗建英,寿绍文,等.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和热量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07-113.[16] 李金辉,樊鹏.冰雹云提前识别及预警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14-119.[17] 何华,陶云,肖子牛,等.纵向岭谷作用下云南热量的时空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20-127.[18] 桑建人,陈楠,杨侃,等.宁夏气温变化趋势及环流差异特征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28-133.[19] 王志南,朱筱英,柳达平,等.基于干旱自然过程的干旱指数研究和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34-139.[20] 赵峰,戴连君,方宗义,等.GPS水汽监测中卫星轨道处理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40-143. 2007年第2期[1] 王黎娟,管兆勇,何金海.2005年6月华南致洪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探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45-152.[2] 祁丽燕,孙照渤,李忠贤.北太平洋冬季次表层热状况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53-161.[3] 姜金华,胡非,刘熙明,等.水、陆不均匀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模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62-169.[4] 杨霞,管兆勇,朱保林.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70-177.[5] 郝立生,陆维松,闵锦忠,等.热带海温异常影响夏季环流的机制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78-185.[6] 李爱华,江志红.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过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86-193.[7] 杨晓苑,王盘兴,覃军,等.大洋间SST遥联与亚太夏季风异常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94-200.[8] 孙琪,周锁铨,康娜,等.基于GIS的长江中上游降水的空间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01-209.[9] 黄蔚薇,杨军,凌士兵,等.沙尘气溶胶粒子表面变性对云滴形成过程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10-215.[10] 方涵先,王廷芳,黄思训,等.变分伴随方法应用于大气化学初值和参数反演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16-223.[11] 杨艳娟,管兆勇,朱保林.IOD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可能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24-230.[12] 张俊,谷德军,施能.1948—2004年全球平均Hadley环流强度指数与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31-238.[13] 徐传书,张耀存.秦岭山区一次冷空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39-245.[14] 李伟,李庆祥,江志红.用Kriging方法对中国历史气温数据插值可行性讨论.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46-252.[15] 王洪利,张曼,杜钦.不同显式方案模拟对流风暴的不确定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53-259.[16] 王群,郭品文,曹艳艳.春季青藏高原东部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59-265.[17] 任余龙,寿绍文.甘肃中西部近年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及典型个例诊断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66-273.[18] 王晶晶,金健.模块化模糊神经网络训练策略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74-278.[19] 黄卫红,杨兴东,周月军.矩阵Sylvester不等式与Frobenius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79-283.[20] 许敏,周伟灿.用同伦算法求解带阻尼项的n维Liénard型方程.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284-288. 2007年第3期[1] 朱艳峰,陈德亮,李维京,等.Lamb-Jenkinson环流客观分型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289-297.[2] 王桂玲,蒋维楣,魏鸣.城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298-304.[3] 陈敏,张国琏.上海浦东地区“梅雨期”降水及其多尺度时频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05-311.[4] 朱敏,王体健,李淑玲,等.淄博市污染气象特征与大气环境容量.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12-319.[5] 刘学刚,罗哲贤,滕代高,等.不同发展阶段台风大气边界层暖区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20-327.[6] 董海鹰,刘毅,管兆勇.MODIS遥感中国近海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检验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28-337.[7] 史湘军,智协飞.1950—2004年欧亚大陆阻塞高压活动的统计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38-344.[8] 胡亮,何金海,高守亭.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降水条件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45-351.[9] 匡昭敏,朱伟军,杨鑫,等.基于MODIS数据的广西旱区干旱指数模型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52-358.[10] 郭立平,张素云.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59-364.[11] 杨沈斌,申双和,张萍萍,等.ENVISA TASAR数据用于大区域稻田识别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65-370.[12] 刘生,邱新法,王潇宇.起伏地形下我国太阳散射辐射分布式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71-376.[13] 吴建军,王鑫,吕达仁,等.北京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地基GPS观测与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77-382.[14] 王越,江志红,张强,等.基于Palmer湿润指数的旱涝指标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83-389.[15] 张晰莹,王承伟.高纬地区罕见的MCC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90-395.[16] 韩庆红,王普才,王玉昆,等.利用MODIS产品分析东北地区积雪覆盖状况及冬季气候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96-401.[17] 张佃国,郭学良,肖稳安.北京及周边地区2003年夏秋季气溶胶和云滴分布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02-410.[18] 王巍巍,张艳玲,寿绍文.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11-416.[19] 陶岚,顾松山,徐芬,等.1480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中尺度气旋识别模块设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17-423.[20] 赵蕾,程国胜.数据扩展的相容性判定问题.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24-427.[21] 席雷,吴诚鸥,吴令云.测量误差对统计推断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428-432.2007年第4期[1] 廖玉芳,俞小鼎,唐小新,等.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的湖南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33-443.[2] 杜华栋,黄思训,蔡其发,等.变分同化方法反演海气耦合模型参数的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44-449.[3] 黎健,殷剑敏,张瑛,等.南昌市城区暴雨积水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50-456.[4] 郑祚芳,张秀丽.边界层急流与北京局地强降水关系的数值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57-462.[5] 许晓林,徐海明,司东.华南6月持续性致洪暴雨与孟加拉湾对流异常活跃的关系463-471.[6] 谭桂容,孙照渤,朱艳峰.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72-478.[7] 不曾鹏,罗哲贤,滕代高.同初始涡廓线对涡旋自组织影响的初步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79-486.[8] 潘敖大,孙照渤.长江中下游夏季雨带分型及其年代际变化Ⅰ:统计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87-494.[9] 曹文博,沈桐立.卫星云导风资料应用于伴随同化系统的数值试验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495-502.[10] 李春虎,赵宇,龚佃利,等.“04·8”山东远距离台风暴雨成因的数值模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03-511.[11] 李云艳,孙治安,曾宪宁,等.晴天地表太阳辐射的参数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12-518.[12] 张秀丽,孙燕.近50a北京人居环境中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19-523.[13] 庞华基,高靖,李春,等.青岛百年气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24-529.[14] 张天宇,孙照渤,倪东鸿,等.近45a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30-537.[15] 夏冠聪,寿绍文.一次梅雨锋暴雨的数值模拟及位涡诊断.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38-545.[16] 张静,朱伟军,李忠贤.北太平洋涛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46-550.[17] 郭栋,王盘兴,严厉.一种数值积分方案用于球函数分析的试验.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51-555.[18] 来小芳,张艳玲,陆汉城,等.“配料法”用于长江下游暴雨预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56-560.[19] 盛琼,申双和,顾泽.小型蒸发器的水面蒸发量折算系数.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61-565.[20] 姚菊香,王盘兴,鲍学俊,等.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几何意义.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66-570.[21] 许敏,周伟灿.一类带阻尼项Duffing型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71-574.[22] 王祥,张太忠.Hardy-Hilbert不等式一个新的改进.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4):575-578.2007年第5期[1] 廖玉芳,俞小鼎,唐小新.2004年4月29日常德超级单体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579-589.[2] 陈丽,银燕,杨军,等.沙尘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590-600.[3] 毛冬艳,钱传海,乔林,等.贵州南部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01-609.[4] 权维俊,郭文利,叶彩华,等.基于TM卫星影像获取北京市水体密度指数与植被覆盖指数的方法.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10-616.[5] 刘晓莉,牛生杰.微物理过程分档处理的三维对流云模式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17-622.[6] 陈小兰,吴洪宝,丁留贯,等.中国冬季气温的集合典型相关分析和预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23-631.[7] 吕翔,徐海明.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32-642.[8] 金正润,牛生杰,河惠卿.2002年3月21—22日影响韩国的沙尘天气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5):643-647.。
水稻冠层参数微波雷达反演系统设计与实现王君毅;杨彬;张远【摘要】利用遥感数据对水稻参数反演时,经验统计方法在精度方面依然存在较大误差,而机理模型又不易被用户理解和使用且存在反演过程可视化效果差、时间开销大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该文提出了将微波极化散射模型和优化搜索算法相集成的系统开发思路.根据参数反演的逻辑流程,采用Matlab/GUI和Fortan语言混合编程的方式,实现了基于雷达遥感数据对水稻冠层后向散射特征的模拟、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以及逐像元水稻参数反演的各项功能;利用"格网化"计算思想对提高反演进程进行了尝试.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反演系统具有较好的可运行性,可为区域水稻监测及估产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持.%For inversion of rice parameters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the retrieval accuracy produced by empirical statistical method is often unsatisfactory.Also,the physical models are not easy to understand for operational use.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a system developing method by integrating the polarization scattering model with optimization searching algorithm to make the inversion process visual and the procedure more time-efficient.The software system developed with Matlab and Fortran hybrid programming can simulate the microwave radar back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canopy,conduct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inverse rice canopy parameters.The inversion system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nd technique support for the regional rice monitoring and yield estimation.【期刊名称】《遥感信息》【年(卷),期】2016(031)002【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水稻;冠层参数;微波雷达;反演;系统设计【作者】王君毅;杨彬;张远【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辽宁行政学院信息技术系,沈阳 11016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农业为人类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并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生产上。
基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黄汝根;刘振华;胡月明;肖北生【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6)004【摘要】[目的]以广州市增城试验基地为例,探索国产高分卫星影像数据在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应用.[方法]根据2013年10月1日“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和相应的亚热带典型作物的实测数据,建立植被指数与典型作物冠层SPAD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分别探讨9种植被指数与SPAD之间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以便获得最佳的植被指数和相应的回归模型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作物冠层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和结论]7种植被指数均与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比值植被指数(RVI)相关性最好,其次是差值植被指数(DVI).经分析,RVI的指数回归模型Y=31.445e0.141X (R2 =0.889)是反演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的最佳回归模型,实际拟合精度达92.75%,故使用该回归模型估测研究区内大范围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是可行的.【总页数】7页(P105-111)【作者】黄汝根;刘振华;胡月明;肖北生【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1.191【相关文献】1.基于遥感反演作物冠层温度的作物生长模拟和预报 [J], 宇振荣;Driessen P. M.2.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反演 [J], 苏伟;侯宁;李琪;张明政;赵晓凤;蒋坤萍3.基于冠层高光谱的油菜角果期红边参数及叶片SPAD值反演模型 [J], 张锐; 廖桂平; 王访; 刘凡4.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玉米冠层SPAD反演模型研究 [J], 孟沌超;赵静;兰玉彬;闫春雨;杨东建;温昱婷5.基于近地高光谱与TM遥感影像的冬小麦冠层含水量反演 [J], 程晓娟;杨贵军;徐新刚;陈天恩;王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 10.3724/SP.J.1006.2022.02065基于无人机和地面图像的田间水稻冠层参数估测与评价王泽1,**周钦阳1,**刘聪1穆悦1郭威2丁艳锋1,*二宫正士1,2,*1南京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 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江苏南京210095;2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生态调和农学机构/ 国际田间作物表型研究实验室,日本东京188-0002摘要:田间水稻表型监测可用于分析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对指导水稻栽培管理以及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3种氮肥处理下6个不同栽培品种的水稻为研究对象,估测并评价了水稻冠层的主要表型参数,以探讨利用图像分析方法评价多品种及栽培环境下田间水稻长势的适用性。
基于无人机和田间固定相机图像,本研究通过图像处理、三维建模和机器学习自动测算出田间水稻冠层覆盖度、株高、穗数,并结合实际测量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
结果表明:(1) 基于无人机图像使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的水稻冠层图像与人工勾绘结果一致性较好(Q seg均值为0.75,方差为0.08),由此计算的冠层覆盖度与人工勾绘计算的冠层覆盖度相关性较高(R2 = 0.83,RMSE = 5.36%);(2) 使用冠层高度模型估测的各小区水稻株高均值与田间实测高度均值相关性较高(R2 = 0.81,RMSE = 9.81 cm),但整体呈现低估;(3) 基于地面图像使用决策树分类和形态参数过滤得到的穗数计数结果与实测穗数相关性较高(R2 = 0.83,RMSE = 10.99)。
总体而言,结合图像分析算法,应用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高通量自动化估测水稻冠层覆盖度、株高的精度较高,而应用地面平台进行稻穗精确识别的潜力很大,可用于分析氮肥施用量对水稻长势指标的影响及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情况,对田间水稻表型信息的深入挖掘及实际产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稻表型;表型平台;长势参数;株高;冠层覆盖度;穗数计数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addy rice canop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images from UA V and ground cameraWANG Ze1,**, ZHOU Qin-Yang1,**, LIU Cong1, MU Yue1, GUO Wei2, DING Yan-Feng1,*, and NINOMIYA Seishi1,2,*1 Plant Phenomics Research Center,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Modern Crop Production,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Modern Crop Production co-sponsored by Province and Ministr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Jiangsu, China;2 International Field Phenomics Research Laboratory,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Agro-ecosystem Service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1-1-1 Midori-cho, Nishi-Tokyo, Tokyo 188-0002, JapanAbstract: Phenotypic monitoring of rice in the field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raits related to rice yiel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rice cultivation management and yield prediction. In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image analysis methods to evaluate本研究由江苏省科技厅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科学中心(BM2018001)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KYRC202002)项目资助。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水稻叶片SPAD值反演方法研究谢东;何敬;何嘉晨;王彬;林远杨;刘刚【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4)1【摘要】[目的]通过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实现对水稻叶绿素含量高效、无损监测是现代化精准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研究水稻叶片原始光谱的不同预处理方法及其组合,构建不同光谱参数进行模型反演,得到研究区水稻叶片SPAD值的最佳反演模型,可为高效无损监测水稻叶绿素含量提供参考。
[方法]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水稻种植区的水稻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叶片SPAD值和500~900 nm范围内的高光谱反射率,对原始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D1)、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 平滑)、标准正态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及其组合的预处理方式,通过相关系数筛选出p<0.1的特征波段作为第1种光谱参数,在特征波段的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将得到的主成分作为第2种光谱参数。
将2种参数分别作为Extra Trees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研究区水稻SPAD值的反演模型。
[结果]相比于利用相关系数筛选的特征波段所建的模型,通过PCA对特征波段进行降维,得到的光谱参数建模精度更高,其中,ET_D1和ET_SG_MSC的R~2分别由0.769和0.782增加到0.793和0.825,提升幅度为3%和5.5%;ET_SG_SNV的R~2由0.754增加到0.796,提升幅度为5.6%;模型ET_PCA_特征_SG_MSC精度最高,R~2和RMSE 分别为0.825和0.984,是研究区水稻SPAD值的最佳反演模型。
[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现高效、精准的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监测提供参考及依据。
【总页数】10页(P120-129)【作者】谢东;何敬;何嘉晨;王彬;林远杨;刘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相关文献】1.基于水稻冠层高光谱的叶片SPAD值估算模型研究2.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灰霉病胁迫下番茄叶片SPAD值检测方法研究3.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水稻叶片SPAD 值及其分布问题研究4.基于冠层高光谱的油菜角果期红边参数及叶片SPAD值反演模型5.利用无人机影像反演水稻SPAD值的最优空间窗口确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6卷第19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6 No.19 58 2020年10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Oct. 2020无人机影像反演玉米冠层LAI和叶绿素含量的参数确定苏伟1,2,王伟1,2,刘哲1,2,张明政1,2,边大红3,崔彦宏3,黄健熙1,2(1.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 农业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保定071001)摘要:小型低空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 V)机动灵活、操作简便,可以按需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是育种玉米长势监测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针对UA V影像反演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LAI, Leaf Area Index)和叶绿素含量的参数确定问题,该研究以DJI S1000+无人机为平台,搭载法国Parrot Sequoia相机,获取海南三亚市崖城玉米育种基地的多光谱影像。
基于预处理后的UA V影像,采用重采样的方式获得不同分辨率下(0.1~1 m)的不同植被指数,所构建的植被指数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叶绿素指数(Grassland Chlorophyll Index,GCI)、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归一化红边红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edge-red Index,NDIrer)、归一化红边绿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edge-green Index,NDIreg)和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e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RDVI),通过将不同分辨率下的不同植被指数与地面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获得各分辨率下植被指数与冠层LAI和叶绿素含量的关系模型及其决定系数,以决定系数的大小为依据来确定玉米冠层LAI和叶绿素含量反演的最优空间分辨率和最优植被指数。
基于高光谱的水稻叶片氮素估测与反演模型
张国圣,许童羽*,于丰华,陈春玲,王洋
【摘要】快速、无损、准确地监测水稻叶片氮素状况,对于诊断水稻生殖生长特征、提高氮肥运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无人飞行平台搭载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取水稻冠层高光谱数据,分析了试验点水稻分篥期叶片氮素与冠层高光谱信息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水稻分篥期叶片氮素含量与同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建立水稻分篥期叶片氮素含量反演的相关统计模型。
【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5
【总页数】5
[关键词]水稻氮素;高光谱;统计模型;归一化植被指数
大米是我国传统主食之一,而作为大米的产出者——水稻,则在我国粮食种植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鉴于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新世纪水稻栽培科学的发展已经由追求高产的单一目标, 发展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面对这一新的目标,水稻栽培科学要有新的发展、大的作为,必须走精确定量的发展方向[1]。
氮元素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氮肥在农业生产与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针对性施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化肥使用量,既能够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又能够使农作物不会因此而减产成为"精细农业"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作物氮素诊断方法主要有常规室内化学定量检测分析及〃看苗施肥〃.。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4, 40(8): 1443-1451/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479)和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YQ1203)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吕川根, E-mail: rb8@Received(收稿日期): 2013-09-22;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4-04-16;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4-06-03.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40603.1551.004.htmlDOI: 10.3724/SP.J.1006.2014.01443利用鱼眼影像技术反演不同株型水稻的冠层结构参数胡 凝1 吕川根2,* 姚克敏1 张晓翠3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44;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 3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摘 要: 快速、可靠、精确地评估植被冠层结构参数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探明鱼眼影像在水稻冠层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冠层结构的水稻品种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带有鱼眼镜头的数码相机在冠层的8个不同高度分别拍摄冠层影像, 通过对影像的预处理提取冠层间隙度参数, 根据冠层内辐射环境与冠层结构之间的定量化关系, 利用Beer-Lambert 定律反演水稻冠层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和平均叶倾角(mean leaf angle, MLA)。
研究结果表明, 鱼眼影像反演的LAI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为1.2~1.5,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RE)为18.6%~22.5%, 仅比人工测定结果低估7.6%~13.1%, 优于Sunscan 的测定结果。
反演的MLA 与人工测定结果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关系数为0.9205**, RMSE 为11.7︒, RE 为16.1%。
研究结果表明, 鱼眼影像反演水稻冠层结构是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鱼眼影像; 水稻; 冠层结构参数; 叶面积指数; 平均叶倾角Inversion of Rice Canopy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from the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HU Ning 1, LÜ Chuan-Gen 2,*, YAO Ke-Min 1, and ZHANG Xiao-Cui 31College of Applied Meteor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Nanjing 210044, China; 2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China; 3 Agricultural Colleg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a fast, reliable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estimating canopy construction parameters in the study of vegetation-climate interac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ree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canopy structures were chosen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 digital camera with a fisheye lens was used to take photos in eight heights of rice canopy to develop a new approach for concluding rice canopy. Canopy gaps were extracted from those photos, and then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mean leaf angle (MLA) could be inversed by Beer-Lambert theor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diation condi-tion and the canopy structure. Results showed that LAI inverted from the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 was 7.6%–13.1% less than that measured manually,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between them was 1.2–1.5. The data showed that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 was better than Sunscan canopy system. Moreover, MLA inverted from the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 was related to that measured manually with 0.9205**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11.7° of RMSE. Therefore,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 is a feasible technology to indirectly measure the rice canopy structure.Keywords: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 Rice; Canopy construction parameter; Leaf area index; Mean leaf angle植物冠层截获的辐射量与其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 冠层结构的观测与分析是农学、林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但是, 野外人工观测既费力又费时, 迫切需要一种快速、可靠、精确评估冠层结构参数的新方法。
鱼眼影像技术以带有鱼眼镜头的相机或其他光学传感器, 在冠层内由下向上摄取冠层影像用以研究植被的冠层结构。
它可以在不破坏植被的前提下获取与冠层结构有关的参数, 例如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平均叶倾角(mean leaf angle,1444作 物 学 报 第40卷MLA)、冠层间隙度及间隙分布状况[1-4]。
因此, 鱼眼影像技术是代替传统手工测量的可能方法。
自Evans 和Coombe [5]将鱼眼摄像技术用于冠层辐射状况研究以来, 该技术已逐渐崭露了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有关鱼眼影像技术, 比如相机的曝光度[6]、像元分类[7]、反演方法[8]、丛生指数[9]等方面的报道层出不穷, 也有大量论文显示该技术在林学上的应用[10-11], 但却很少应用到农作物上[12], 尤其是针对水稻, 目前仅能检索到Zhou 等[13]的研究论文。
与森林等研究对象相比, 制约鱼眼影像技术在水稻上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水稻具有冠层低矮、叶片稠密的特点, 尤其在生长中后期, LAI 往往超过8。
如何在这样的冠层内获取鱼眼影像以及准确提取冠层结构信息是解决鱼眼影像技术应用于水稻的主要难题。
本研究利用鱼眼相机在水稻冠层内不同高度拍摄影像, 对鱼眼影像进行预处理后提取冠层间隙度参数, 根据冠层内辐射环境与冠层结构之间的定量化关系, 利用Beer-Lambert 定律反演水稻冠层的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
通过分析鱼眼影像反演结果与人工测定结果的差异, 探讨鱼眼影像技术用于水稻冠层结构研究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 为水稻株型中的冠层结构研究开辟新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选用株型紧凑、叶片直立的两优培九(株型紧凑型), 株型松散、叶片披垂的汕优63 (株型松散型)和中间型的两优Y06, 其中汕优63和两优培九为1986—2007年期间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
3个品种的株型在生长中后期差异尤为明显(图1)。
试验于2008—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试验田进行。
其中2010年数据用于检验反演效果, 其他数据用于提取反演模型的关键参数。
小区面积为56 m 2。
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
5月10日播种, 6月15日移栽, 单本栽插, 密度为22.5穴 m –2。
图1 生育中后期两优培九、两优Y06和汕优63的株型Fig. 1 Photograph of plant type for Liangyoupeijiu, Liangyou Y06, and Shanyou 63 at middle-late growing stage1.2 鱼眼影像反演冠层结构的原理鱼眼影像技术研究的基础是冠层内辐射与冠层结构之间的定量化关系。
根据Beer-Lambert 定律, 植物群体内的辐射被削弱的程度是叶面积指数的指数函数, 且与植被的形态参数如叶倾角、叶方位角等有密切关系。
水稻叶片在各方位上的分布相对均匀,冠层结构与冠层内的辐射透过率的关系如下式[2]。
ln ()()cos P G LAI θθθ⋅=- (1)其中, θ是太阳天顶角, 在鱼眼影像中即为视角的天顶角; P (θ)是辐射透过率, 即鱼眼影像中的冠层间隙度, 可直接从影像中提取; G (θ)是单位叶面积在θ方向的平均投影面积; LAI 是植被面积指数, 包括叶片等绿色器官和茎干等非绿色器官的面积。
1.3 观测内容与方法1.3.1 鱼眼影像的获取 鱼眼影像是利用带有鱼眼镜头的相机在植株的行间由下向上摄取的数码相片。
本试验采用Nikon D90数码相机, 有效像素为第8期胡 凝等: 利用鱼眼影像技术反演不同株型水稻的冠层结构参数 14451230万, 最大像素为1290万, 搭配Nikon AF DX 10.5mm f/2.8G ED 鱼眼镜头, 视角范围为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