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6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3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841送孟东野序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於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至于人也亦然,人之声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
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也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
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苟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期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之者不及于古,然未尝绝也。
就其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衰,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折、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也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
其他侵淫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之鸣信善矣。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于人也亦然②鸣者不及于古B.①凡出乎口而为声者②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C.①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②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D.①人之于言也亦然②有若不释然者9.下列名句编者按为四组,分别表现曹端“不平则鸣”和“善于鸣”的一组是A.①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②伊尹鸣殷。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训练答案17.4.10班级:姓名:2.8 兰亭集序王羲之 P29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春季的最末一个月,农历三月)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全)至,少长咸.(都)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这里是高的意思)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一觞一咏..(幽深内藏的感情)。
....(喝点酒,作点诗),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繁多),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一世,或.(有的人)取诸.(之于)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依,随着)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趋向)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一时)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往,到达)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附着)之矣。
向.(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因)之兴怀;况修短随化.(自然),终期.(至,及)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大事)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若.(像)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不能喻.(明白)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纵使,即使)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思想情趣)一.(一样)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2.9 赤壁赋苏轼P3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
举酒属.(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和赏析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第一段:介绍当涂学校破败情况。
第二段:叙述当涂新任太守王秬在救民救灾后修葺州学一事。
第三、四段:借“客”之口赞扬王秬的贤明并从中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自古以来,天下治乱强弱、事业成败皆系于人。
2.明事辨理:概括王秬的主要事迹和作者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文本记述了当涂太守王秬在救民救灾后修葺州学的事迹。
作者赞美了勤政崇学的王秬,阐明自古以来治乱成败皆系于人的道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而置之屋壁坎:挖洞B.当涂兵之冲冲:突袭,冲击C.侯下车下车:初到任D.力不赡耳赡:足,够答案B解析“冲”本指大道交叉路口,要道,这里指军事或交通上的要地。
专题11文言文阅读(浙江专版)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真义堂记归有光昆山治之西,有地名真义。
其水曰真义浦,其里曰真义村。
太湖之水,遶①郡城娄门东出,经昆山入海。
自昔湖瀼②相连,茫然巨浸,疑古之所谓三江、五湖,或有在于此者。
其后通漕筑塘,水迹之非其故久矣。
真义在今所谓致和塘上,今之塘,盖即古之江也。
其浦则自巴城湖南来,并其村之东,而南入于塘。
巴城以西,有包湖、傀儡荡、鳗鲡湖。
诸湖相灌输,或束或放,乍大乍小,而阳城湖最大。
从西北望之,水与天际,真泽国也。
世传梁天监时,于此置信义县。
而后人失传,遂以“信”为“真”。
或谓天监所置即真义,以“真”为“信”,盖为宋昭陵讳也。
前元时,其地为金粟道人所居,极一时园池台榭之盛。
四方名士,如张翥、柯九思、杨维祯、李孝光,皆馆于其家,号为玉山佳处。
予尝访其遗趾求所谓百花之坊馆不可得而见未尝不慨想其人又叹其高标绝俗如冥冥飞鸿而犹不免自掊击于世俗也。
予之外高祖太常卿夏公,尝求顾氏之处,买田筑室焉。
然公自居城中,岁时一至而已。
最后魏氏复盛于此,其田庐童仆,未知与往时顾仲瑛何如也?而余从舅恭简公,讲明河、洛之学,海内之士,往往来聚星溪之上。
吾舅光禄典簿东溪先生,能将顺其兄之志,以慈孝恺悌称于乡里。
故真义虽村落小聚,而名闻四方。
嘉靖甲辰,舅氏分析诸子,而仲子浚甫筑新居于故宅之南,而名其堂曰真义。
舅父母尝往来过诸子家,就其养。
未几,二亲继谢。
寻以倭奴侵掠内地,时湖上烟火不绝,独浚甫之堂无毁。
于是尚僦居城中,欲俟寇平,将还其旧。
而旦暮西顾,未能忘也,因求予作堂记。
浚甫有二孙,皆已胜衣,能趋拜。
可知其后之繁衍昌大,而吾外舅厚德之报未有涯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注】①遶,rào,同绕。
②瀼,河名。
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昔湖瀼相连,茫然巨浸浸:淹没。
B.诸湖相灌输,或束或放放:水流出。
C.极一时园池台榭之盛极:成为最……。
学案6 必修五(一)——《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学案目标] 1.这几篇文言文是重点篇目.既要全面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又要背诵重点段落。
2.重点掌握“相”“见”的特殊用法及判断句式。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等.等到”之义的文言词:及、洎、逮、比、迨等。
表示“不久”之义的文言词:寻、未几、已而、既而、已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①( )A .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B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举荐 C .当.侍东宫 当:应当 D .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答案 C解析 当:担任。
②( )A .妪每.谓予曰 每:每次 B .听.臣微志 听:听任.允许 C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D .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答案 A解析 每:经常.常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 )A.⎩⎪⎨⎪⎧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B.⎩⎪⎨⎪⎧ 辞不就.职草创未就.C.⎩⎪⎨⎪⎧ 门衰祚薄.日薄.西山D.⎩⎪⎨⎪⎧ 幸勿为过.无乃尔是过.与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责备。
A 项怜悯/顾惜。
B 项到/成功。
C 项浅薄/迫近。
②( )A.⎩⎪⎨⎪⎧ 谨拜表以闻.闻.姊家有阁子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余问古事 C.⎩⎪⎨⎪⎧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为乡党所笑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看。
A 项使……知道/听说。
B 项使……跟从/向。
C 项慎重/更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 太上不辱.先客逾庖而宴.C.⎩⎪⎨⎪⎧倡优..所畜垣墙..周庭 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亦遂增胜.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B 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10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631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 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
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
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
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注】①玄䌲: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孺子是徐稚的字。
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公平画画:谋划B. 恐天下之议我也议:非议C. 何古之法法:法度D. 不循古而兴循:遵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固见负于世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 更礼以教民作《师说》以贻之C. 君其图之其皆出于此乎D. 寡人不之疑矣蚓无爪牙之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
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
移浙两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
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
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
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
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
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
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
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
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
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
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
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
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廩,光祖谒王,辞以故。
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
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
”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
再以江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
乞致仕,不许。
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如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
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全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马光祖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B.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C.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D.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官职调动词语,指兼任官职。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7----0c18c458-6ea5-11ec-9a76-7cb59b590d7d【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7新高考的新话题2022-01-261612后赤壁赋苏轼这是十月的希望。
从雪厅步行,它将返回岭澳。
两位客人从到,穿过黄泥滩。
当霜和露珠落下时,树叶就脱落了。
这个数字在地上。
抬头看一看明亮的月亮。
好好照顾它,享受它。
唱歌,互相回答。
太阳已经叹息道:“有客人没有酒,有酒没有食物,月亮是白的,风是清的,为什么这么好的夜晚?”客人日:“今天傍晚,我可以用网捕鱼。
它有一个巨大的嘴巴和纤细的鳞片,看起来像松江上的一个栖木。
古安有酒吗?”返回并寻找所有女性。
女人说:“我有一桶酒。
我已经保存了很长时间,等待我儿子的需要。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f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 雾蒙蒙的草。
② 秋龙指的是蜿蜒的古树。
③ 凤仪是传说中的水神。
④ 过去。
这是指昨天。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稀薄,不浓c.予乃摄衣而上,履f岩履踏,攀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睡醒8.在以下几组句子中,与带点的单词意思相同的那一组是a.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c.①履f岩,披蒙茸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d.①攀栖鹘之危巢②正襟危坐9.在下面的几组句子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添加了一些单词a.①归而谋诸妇②侣鱼虾而友麋鹿b.①予亦悄然而悲②揉使之然也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②醉则更相枕以卧d.①凛乎其不可留也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赋》描写的是河上的夜景,《后赤壁赋》主要描写的是河岸上的活动。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6
新高考新题目
2010-01-26 1622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达显达臣以险衅衅祸患
B.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放纵情夙遭闵凶凶不幸
C.乐于诗而发之发打开行比一乡比比较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选取盛筵难再再第二次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B.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D.辄抑于有司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6.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提出世人的看法并加以分析,段末提出自己的观点。
即“不是写诗造成诗人的困窘,而是陷入困境的人往往更能把诗写好”。
B.第二自然段叙述梅圣俞到老仍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经历。
表达了对梅圣俞未能脱穷“得施于世”命运的悲叹。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
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D.本文是一篇序言。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如《送东阳马生序》,还有的写法上用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兰亭集序》,有的近似记叙文,如本文和《滕王阁序》。
4.C(“发”应讲作“抒发”,比联合)
5.B(两个“而”均为折连词“却”。
A项,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作代词解释“它”。
C项,前者为介词,相当于“因为”;后者为介词,凭借。
D 项,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为介词,“对于”。
)
6.C(“二百年无此作矣!”是说“二百年以来没有这样的作品”而不是说“二百年后不会出现”)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
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而写人情之难言人情人的情感。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有司官吏的通称。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歌咏歌颂、颂扬。
D、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穷人生活穷苦的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是()
A、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B、殆穷者而后工也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C、不得奋见于事业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D、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梅圣俞“穷”的原因的一组
是()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②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④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梅圣俞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向世人表白,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话从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
D、文章没有把论述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当作主要内容,而是借诗序的形式,表达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13、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4分)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4分)
(3)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2分)
9、答D处境困厄的人
10、答C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向。
A皆为连词,相当于“来”, B皆为副词,大概,D皆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答A 2写他“穷”的现状4写他借写诗抒发不得志6写世人喜其工巧
12、答B原文中“说”同“悦”,即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
13、答(1)怎么(或“为什么”)让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大意1分,其他得分点为“奈何、穷者、徒”)
(2)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并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于是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编辑,我就为它作序并保存起来。
(得分点“嗜、遽、类次、序”)
(3)圣俞也自因不得志,乐于在诗中表现抒发(不得志之情)(得分点“以”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