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及创新思考浅谈平面构成教学改革及创新思考摘要: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他是由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构成,他注重在二维空间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能力。
平面构成作为具有设计基础的特性同时,也决定了他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美感的体验和对形态的认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他不受具体的功能、工艺或材料等因素的限制,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对形态元素进行抽象或具象、有序或无序的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平面构成抽象美感教学重要性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在各类设计领域中备受重视和关注。
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是由点、线、面这些元素构成,他注重在二维空间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能力。
立体构成同样包含这些内容,但立体构成是三维的,他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而色彩构成的内容包含:色面积、色形态及色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强调颜色的属性,分析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是依附在面和体上所体现的。
三大构成相辅相成,在各类设计领域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中,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是所有所学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他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多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他可以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平面中进行的创造活动,打破人造物最基本的对称构成形式,他运用构成元素中的点、线、面,按照一定的均衡、变化等法则,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方法创造出新的、美的形态,使人产生有规则的起伏、有节奏的韵律、有条理的动感和新颖、奇特的视觉感受。
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同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
风景园林学科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致力于研究园林景观设计、建筑、植物、水体等相关领域的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存在着知识传授单一、缺乏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的教育界开始探索和实践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风景园林学科中,探索和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风景园林学科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的相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成果评估,总结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风景园林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风景园林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深入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明确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成果展示其实践效果和成果评估。
我们的目标是为风景园林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现。
1.3 研究意义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融合自然、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广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践能力培养。
探索和改革风景园林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风景园林学科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1构成设计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
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
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H。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
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
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
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
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
文章编号:100926825(2010)2320238202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探索收稿日期:2010205202作者简介:李大鹏(19832),男,助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陈 燕(19822),女,硕士,助教,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 410006李大鹏 陈 燕摘 要:结合《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实践教学,针对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且提出改革方案,并通过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TU 205文献标识码:A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但具备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体掌握各类园林绿地类型设计方法,因此,如何强调实践,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湖南科技大学园林专业于2007年开设,《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经过近两年探索,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本文将以此为例,对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概况1.1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以《园林设计基础》《园林树木》《园林花卉》等专业基础课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手法。
1.2 课程教学内容1)理论教学内容的构建。
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基本涵盖了园林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园林类型设计,课程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园林设计综述。
包括园林绿地的发展、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类型和相关指标以及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本课程在园林专业中所处的地位。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现状与改革摘要:《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针对目前《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该课程定位及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课程改革方案。
关键字:园林设计初步、改革、教学0引言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
行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城市环境的发展成为园林教育重点。
我校园林专业的其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所占的比重较高,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等。
《园林设计初步》又是园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规范、审美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积累足够的设计基础知识,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针对目前《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该课程定位及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课程改革方案。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1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不够《园林设计初步》主要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训”,但是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缺少互动环节,导致学生基本是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训练。
对于本来就倾向感性思维的园林专业,运用传统教育方法显然不符合专业与时代发展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园林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跟业主、同行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尤其是对设计理念及思路的充分表达,方案最终要得到业主的认可才能付诸实施。
因而,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教学中充分重视。
1.2计算机技术对设计基础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和现代技术手段,给园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新变化。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重电脑设计而轻手工设计基础的现象,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忽视了对基本功的训练,最终导致设计分析及思维创新能力的降低。
摘要构成教育是各个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平面构成又是其三大核心之一。
作为应用类的设计专业,风景园林的构成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文以平面构成为例,概述目前本专业构成教育的现状及意义,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针对问题通过教学实例给出建议,旨在为构成教育和园林专业共同向前发展。
关键词平面构成风景园林教学A Teaching Discussion on Plane Form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Li Gang[1],Dong Dong[2]Abstract Education on construction designing is a basic cou-rse in various design majors.And plane formation is one of the three parts of construction designing.There is a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n teaching plane form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hich is an application design major.In this paper,plane form-ation has been took an example to present its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and the difference and between the two subjects was analyzed.Also,proposes were gave,which wa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construction desig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Key words plane forma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teach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Life Science,Fuyang Teachers College,236037,Fuyang, Anhui,China构成教育可追溯于包豪斯艺术学院“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设计教育体系[1]。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针对目前《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其定位及特点,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开设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为例,提出教学方法革新策略,以期为各大院校提高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效果提供经验和案例。
风景园林学于2011年升级成为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共同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1]。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题。
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即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和起始[2],在园林专业教学总体布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启示作用。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多次练习,引导学生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为较高难度的园林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笔者针对目前《园林设计初步》教学存在问题,根据其课程定位及特点,并结合个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析。
1 课程教学方法问题1.1 教学思维刻板多年来,各大专业院校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以机械式的专业制图和设计表现内容为主,以不断重复模仿范图的形式进行,使得学生创造性思维停滞。
例如《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课后作业以大量临摹钢笔手绘图和仿宋字练习为主,作业内容枯燥无新意,难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1.2 教学模式陈旧《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及学生课后临摹练习为主,缺少直观感知和实践操作环节。
如大部分院校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至今仍以单纯的绘图技能训练为主,缺少对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地形等园林要素理性理解的模型制作和尺度认知环节,使得学生对于设计技能的把握仅停留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图纸二维空间表现。
1.3 评判标准单一《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传统教学评判标准单一,仅以学生的图纸表现作业为评判依据,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局限于手绘能力表达。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文章针对河南科技学院《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实际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针对专业定制课程模块,强化绘图记忆,灵活使用教材以及改革教学方法,有效改善《园林设计初步》的教学效果,以期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经验。
标签:园林设计初步;基础教学;教学改革1、前言风景园林专业在2011年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及人工境遇[1]。
对于刚进入本专业的大一或大二学生而言,这些内容都较抽象,较难理解。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本科生首先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启蒙课程,需要授课过程中对于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所体现,引导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精神,为后续园林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审美情趣。
因此,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实验模块的更新,使之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一直是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2]。
2、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分析河南科技学院园林本科专业开设于2000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开设于2014年。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园林专业开设于大二上学期,而风景园林专业开设于大一下学期,都是专业的入门基础教学课程。
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反馈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现状还存在有一些不足。
2.1教学课程设置未及时更新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特别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开设,对《园林设计初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专业定位上,园林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基础设计及植物应用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基础设计及宏观规划的能力,更强调设计思维与空间思维的能力。
但对于两个专业本门课程的课程设置上,暂时采取的同一标准,未体现差异。
另外,课程内容设置版块上针对学生专业的引导较少,导致在课程结束时仍旧有同学不明白本门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关系。
“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作者:江燕姬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6期摘要“三大构成”是园林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根据“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实验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三大构成”教学改革与创新,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加深对专业的理解。
关键词“三大构成”;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40;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4-02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in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JIANG Yan-ji(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Abstract “Three Constitutes” is an integral par 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According to the main issues emerging from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from the a spects of outlining content,design of experim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approaches,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students can set a base for better stud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Key words “Three Constitutes”;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reform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园林设计思维的启蒙,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备基础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园林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造型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针对“三大构成”的讲授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素质的目标。
1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现存问题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我国现有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参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响,虽经多次改版,但沿用内容陈旧,年份久远。
总体内容繁多且与其他课程重叠性大[1],而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消化。
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园林专业为例,现该课程总学时为56个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各占24学时。
教学内容分为5章,涵盖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园林设计基本构成要素、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的表现技法、园林构成与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和理论。
相对应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时为7次,每次4学时,不足以让学生通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使课程内容侧重点不明。
1.2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自20世纪80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传入后,逐渐形成现行于我国设计教育的“三大构成”[2],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基础知识。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以最大篇幅讲授园林设计与构成,其教学内容更似于生硬结合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所谓的“构成”缺乏对本专业的针对性。
单纯的构成理论教学枯燥呆板,使学习晦涩难懂,学生仅停留于教条式的效仿,对形式美法则只能生搬硬套,无法产生与本专业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实验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脱离园林设计初步实验不乏线条练习、抄绘练习、园林表现技法练习(包括钢笔淡彩和水墨渲染练习)和小型园地的测绘与设计,实验目次较多而总学时数较少。
其中针对“三大构成”的实验项目少、学时少,并且与实际设计关联性不大,难以达到更好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1.4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足本专业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理论学说和园林植物学等知识缺失,对三维空间感、尺度无具象体验,从而对所学课程与园林专业联系感觉疏离;而“构成”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较难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并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发挥创作意识。
2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的探索园林设计离不开平面形态组合、园林空间的营造和园林色彩运用,“三大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须强化“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的重要性。
2.1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基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为核心,减少与之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概括与后续课程连接的知识点,做到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
如可省却园林制图常识的详细讲授,而改为在实验项目操作中要求学生体现对园林制图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承上;浓缩中外园林史章节内容,改为结合经典案例的介绍与学习,了解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园林代表流派,为大二将学习的园林史作铺垫,以启下;园林表现技法的教学可与同一学期开设的园林手绘实训课程并行,以课程间的合作实验项目训练巩固对园林表现技法的掌握,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
园林设计构成要素、园林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以及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点,可结合实际案例讲学,避免理论说教,并注意引导与后期的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等核心课程的联系。
调整后的课时安排,可用于对“三大构成”与园林关联性的教学讲授、讨论和课堂练习,调整课堂节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2.2 实验内容与专业应用的接轨课程实验是园林设计初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实验设计,使理论和实验在教学中能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论和方法技巧。
作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园林专业在实验设计上应更注重理论与专业的结合,理论转化在专业上的应用。
传统的“三大构成”实操性教学被形式美法则所约束,单纯地重复与模仿平面构成范例,为“构成”而构成。
以致学生思维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轻立意,缺乏创造性意识[3]。
“三大构成”中的造型理论应该在课程实验中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形式训练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设计中应重现包豪斯教学对形象思维的启发意义。
在平面构成实验设计中,借助骨格对成形的辅助作用,结合小型的校园景观方案设计平面图练习,训练学生平面图形组合能力和专业平面图构图思维。
此实验被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表达学生创作立意的平面图形变化,一个是切实的方案设计,二者必须有创作关联性。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创作平面构成设计作业时,先对场地进行了解与分析,2个部分的创作在实验过程中是需要同时进行的。
这种训练避免了“三大构成”纯粹图形训练的缺陷,引导学生从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4]。
立体构成实验常常以制作二点五维构成模型入手,要求学生用不同材料练习体、块形体的形态组合。
在本门园林设计初步立体构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园林空间构成的认识和对尺度的把握。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漏窗艺术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创作中式园林局部景观模型。
白墙为实,窗洞为虚,白墙为纸,前景为画。
在此实验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材料的运用,模型的构思,还需要对传统中式造园美学有基本理解,对园林空间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学会园林空间的虚实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的变化。
学生在模型的制作中体验材料的特性,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
色彩构成实验在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感、色彩面积和色彩对空间环境的创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园林景观中对植物色彩的运用。
以色彩构成中“空间混合”的知识点来设计色彩构成实验,要求学生对以色彩的“空间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经典园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观节点的色彩构成与关系。
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色彩分析,总结色彩在园林空间内的应用,分析色彩在人视野中所占面积与比例、色彩在园林中呈现的形状与肌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关系,体验优秀园林设计师通过用色、配色营造特定空间氛围。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园林设计初步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其设计意识,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讲授,使用案例教学法直观且快速地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知识点;结合课堂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理论与应用结合更紧密;在实验前使用体验学习法和现场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事前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应不拘泥,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以手写板辅助教学重现并提升传统板书的直观、快捷、清晰的表达效果。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如QQ、微信及移动政务系统,定时发布更新教学信息,进行提问答疑与分组交流,加强师生课后的互动。
2.4 评价体系的丰富与优化鉴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
园林设计初步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摒弃单一的考试考核来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核和课堂表现构成,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体现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的6个实验项目构成,共占据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全面地考察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动态的评价体系。
3 教学改革的试行成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个教学班同学表达对抽象内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转变了过往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园林设计思维模式,并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对美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多个实操的实验项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统筹能力;方案汇报的形式加强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作品的展览交流有效促进同学间相互借鉴和学习。
在进入大二的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园林设计初步的专业基础训练能较好地将“三大构成”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图纸表达、方案汇报、综合方案设计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5-7]。
4 结语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学生迈向专业学习的奠基石,是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思维的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