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六)(扫描版)
- 格式:doc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16
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六)(扫描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六)(扫描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南通市2017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六)(扫描版)的全部内容。
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模拟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
……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
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
”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这与题干材料中“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及“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相对应,因而该思想家为孟子。
故A项正确。
答案:A2.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
”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
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解析:题干材料内容为班固《西都赋》描绘了汉代长安城市分布状况,而当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绘制了汉代长安的城市分布图,两者在“十二通门”“三条广路”“东西市”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体现了考古发现和文学作品的相互佐证,共同印证历史。
A项内容只强调文学作品,对材料的解释不够全面,且其认为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的说法亦不准确。
故A项错误,D项正确。
该项内容只强调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并没有体现文学作品的作用和两者的相互关系,不能完整反映题意。
故B项错误。
故选D。
题干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的相互印证,而非该项所叙述的单方向的证实,且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17江苏历史高考试题2017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5 CBCBA 6-10 DCAAC 11-15DCCAD 16-20 DBCCA二、非选择题:21、(14分)(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
(2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分)(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分)(3)制度:郡国并行制。
(1分)原因: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
(1分)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2分)(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2分)22、(14分)(1)表现:用数学方法反映自然;注重观察实验(2分)影响:为近代科学兴起奠定基础;促进西欧社会思想解放;冲击宗教神学世界观。
(以上任意2点得2分)(2)地位: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经典力学的诞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分)冲击了宗教神学说教;使人类认识到理性的价值。
(2分)(3)例: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2分)危机:人类片面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但缺失了人文关怀,影响了整个人类发展(2分)(4)关系:科学与人文相互促进、和融共生。
(2分)23、(12分)(1)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1分)源头: 新航路的开辟. (1分)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2分)(2)观点:互通有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一过程中掺杂着罪恶,与文明的成果相比,罪恶无法避免且是次要的(文明的成果与罪恶相比成果是主要的,罪恶是次要的)。
(2分)论证:新航路开辟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取得了重大发展.政治:加速了人类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转变.经济: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如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思想文化(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新航路开辟后的罪恶主要是殖民扩张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从而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
江苏省南通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
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
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
”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2.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
”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右侧汉代长安城遗址图。
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3.“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据此记载可知,当时()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B.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4.《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5.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6.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
2017江苏高考历史试题2017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15 D B B D B B D D D A C C A D C16-30 D A C C C C B D A B B A C C A二、非选择题31、(14分)(1)相似点:都指出了人口增长与生活(生产)资料增长的矛盾;都指出了人口激增的危害;都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2分)(2)英国:实行殖民扩张;推进工业革命;开展对外贸易。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答具体措施亦可,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解放思想观念;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4分)(3)趋势: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的增多;出国做工的增多。
原因:国门被打开,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衰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解放)。
(4分)(4)特点:迁往内地(西南);流向东北(外来移民)。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保存丁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资源;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服务于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4分)32、(12分)示例: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有票拟权,但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意见,明代内阁始终没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皇帝赋予太监以批红权,太监是在代行皇权,太监批红有利于牵制内阁,宦官权力的扩大,从侧面反映出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本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评分说明:33、(14分)(1)主要思想: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
(2分) 写书目的:宣传宋明理学,教化人民,巩固专制统治。
(2分)(2)该书特点: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2分) 时代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
农具 B.礼器 C。
食具 D。
货币2。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6。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学霸推荐学习七法一、听视并用法上课听和看注意力集中一、听思并用法上课听老师讲并思考问题三、符号助记法在笔记本上课本上做记号标记四、要点记取法重点要点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下五、主动参与法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的讲题互动六、听懂新知识法听懂老师讲的新知识并做好标记七、目标听课法课前预习不懂得标记下,在课堂上不会的标记点认真听讲做笔记带着求知的好奇心听课,听不明白的地方就标记下来,并且课后积极的询问并弄懂这些知识,听明白的知识点也要思考其背后的知识点,打牢基础。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江苏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吧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相互牵制,材料中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学科.网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