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科学组集体备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章,主要向学生介绍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热量、温度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也对一些热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热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存在误区,需要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验证来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热传递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运用知识解释热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4.总结与拓展:学生通过总结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知识,并思考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实验器材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贴有温变贴的金属条、贴有温变贴的金属圆片三、实验改进要点(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将原实验中的两个铁架台换成试管夹,将铁丝换成金属条,在金属条的一面贴上可以随温度而改变颜色的温变贴。
(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将原试验中金属圆片上的蜡换成可以随温度而改变颜色的温变贴,去掉原实验中的铁架台,在金属圆片上加一个木柄。
四、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利用温变贴可以随温度而改变颜色的特点,在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的一面分别贴上温变贴,用酒精灯给金属条(金属圆片)加热时,热首先传递到金属条(金属圆片),再传递到温变贴上,随着热的传递,温变贴的颜色开始由黑色变成红色.通过实验,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到温度较低的一端.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二)科学能力目标1、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三)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六、实验教学内容(一)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二)热在金属圆片上的传递七、实验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吃火锅的视频:金属勺放在火锅中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很烫。
让学生谈谈观看视频后的想法和疑问,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通过“触摸"的方法可以感觉到热的传递,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亲眼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以此进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大胆猜测,实验探究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图1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原型这是教材中的实验原型: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2、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法;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理解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三个一元的硬币、PPT课件等。
分组材料:金属条、铁架台、火柴、凡士林、涂蜡的金属片、酒精灯、纸巾教学过程课前小魔术:《灵敏的鼻子》(出示刘谦图片)理解他吗?魔术大师,今天,我也为大家带来一个魔术,想看吗?请一位同学当我的小助手。
(展示硬币)这儿有三枚硬币,请你从中任意选一枚握在手中,选好了吗?请过来,握紧了吗?你最喜欢那首古诗?背给大家听,不错!请你放回去,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只要用鼻子闻一闻,就能找出你握的那枚硬币。
是这枚吗?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它跟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相关。
好!上课。
(一)情景导入老师这儿有一杯热水,为了让它凉的快一些,用金属棒搅拌一下,我想请你摸摸这金属棒的底部,什么感觉?(多人摸后说感觉)金属棒底为什么会烫?继续搅拌,过一会儿,假如用手摸金属棒上端,你又会发现什么?(先猜测、再摸摸看)奇怪,金属棒上端没有浸入水中,怎么也会变热呢?(学生猜测)那热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出示金属条:这儿有一根金属条,假如我用酒精灯给金属条的左端加热,你觉得热会怎样传递的?假如加热点在右边,热又会怎样传递呢?加热点在中间,它又会怎样?2、同学们实行了大胆的猜测,那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我们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3、我为大家提供一些材料,请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见证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过程。
第三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第十一周2009年11月9日——11月13日
一、【教学要求】
1.经历设计实验证实自己关于热传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2.通过实验知道固体的热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
3.通过实验建立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交流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实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难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演示观察用:不锈钢勺(长短不同)、水杯、热水。
小组实验用:大小相近的塑料勺、木勺、钢勺;水杯;热水。
火柴、铁丝、铜丝、玻璃丝、陶瓷丝、凡士林(或蜡烛油)、酒精灯。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
(1)、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2)、请学生解释。
2 、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
(1)、师出示透明热水杯,并把一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
学生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热水中的热会传递给勺子吗?
(2)、师: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教师将长短不同的钢勺放入热水中,过一会,请每一组选一位学生上讲台领取一个短柄勺子(拿之前先拿一下长柄的勺子),并让小组中的同学感受。
(3)、师:如果换一个比这个钢勺柄更长的钢勺,热也能传到勺柄上去吗?
实验:再请每一组选一位学生上讲台领取一个长柄勺子,并让小组中的同学感受。
(4)、师:热能能传到勺柄上吗?
推测:如果能传递到勺柄上,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5)、师: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6)、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7)、阅读或介绍热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学生说说热水与钢勺之间的热传递方式以及钢勺勺部与勺柄之间的热传递方式。
3 、研究哪个传热快
(1)、师:钢勺是能传热的,那塑料勺与木勺能传热吗?与钢勺相比,哪个传热快?如何验证?
(2)、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铁、木材、塑料导热性能的方法。
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3)、学生分组实验。
把相同长度的钢条、木条、塑料条的一头同时放入热水中,比较它们的另一端冷热情况。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4)、师:对于这种现象,你能做出解释吗?
师介绍,让学生理解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5)、师:在生活中哪些材料像钢一样传递热量速度快?哪些材料像塑料、木勺一样传递热量速度慢?交流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作为热的良导体铜、铁、铝、钢,它们的导热性能一样吗?
学生作出推测,并说说这样想的理由。
(6)、要使热量传递的慢些,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的制品?要使热量传递的快些,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的制品?
学生交流。
教学后记:
以上教学中,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实验设计中,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议,教师的有效追问,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思维碰撞不断地生发智慧.另外在学生对实验的方法都明确之后,引导学生或画或写完成实验设计记录,学生就倍感轻松,实验设计教学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实验设计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清晰形象的实验设计更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实验探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