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1)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205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1)《政治经济学》计算题1、某资本家织布⼚⼈均⼯资为50元⁄天、产量为30⽶⁄天、售价40元⁄⽶,⽣产每⽶布所需要的棉纱价值为30元、设备折旧费为5元。
试计算:(1)每个⼯⼈所消耗的不变资本;(2)资本家雇佣⼀个⼯⼈所耗费的资本;(3)每个⼯⼈创造的新价值与剩余价值;(4)该资本家的剥削率。
解:(1)每个⼯⼈所消耗的不变资本=(30+5)×30=1050(元)(2)资本家雇佣⼀个⼯⼈所耗费的资本=c+v=1050+50=1100(元)(3)每个⼯⼈创造的新价值=40×30-1050=150(元)每个⼯⼈创造的剩余价值=150-50=100(元)(4)该资本家的剥削率=mv=100÷50=200%2、某资本家拥有固定资本8000万元折旧率为10%;流动资本为2000万元,年周转次数为4次,其中,⼯⼈的⼯资按季度发放,每季度⼯资总额为500万元;年产量为5000万件,每件产品的售价为3元。
试计算:(1)产品的成本价格总量;(2)剩余价值率;(3)预付资本周转速度;(4)年剩余价值率;(5)该资本家的利润率。
解:年总产值G'=5000×3=15000(万元)固定资本的年周转总额=8000×10%=800(万元)流动资本的边周转总额=2000×4=8000(万元)年耗费的可变资本总额V=500×4=2000(万元)年耗费的不变资本总额C=8000+800-2000=6800(万元)(1)产品的成本价格总量K=C+V=6800+2000=8800(万元)(2)年剩余价值总量M=G'-K=15000-8800=6200(万元)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总量÷年耗费的可变资本总额=6200÷2000=310%(3)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8000+800)÷(8000+2000)=0.88(次)(4)年剩余价值率=6200÷500=1240%(5)利润率=6200÷(8000+2000)=62%。
政治经济学习题(1)第四章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节练习题《导论》⼀、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产B、⽣产⼒C、⽣产关系D、商品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产⼒B、上层建筑C、⽣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D、经济基础3、社会⽣产⼒发展⽔平的物质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能B、劳动对象的状况C、劳动资料的状况D、⽣产⼯具的状况⼆、多项选择题1、⽣产⼒的基本要素有: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物质资料E、科学技术2、⽣产关系是:A、在⽣产中结成的⼈们之间的相互关系B、在⽣产中结成的⼈与⾃然之间的关系C、劳动者与⽣产资料之间的关系D、⼈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E、以⽣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劳动价值论》⼀、单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是:A、⾃给⾃⾜的经济形式B、为他⼈⽽⽣产的经济形式C、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产和商品流通D、不存在社会分⼯的经济形式2、市场经济是:A、市场调节价格的经济B、市场调节流通的经济C、市场发挥作⽤的经济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的商品经济3、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4、使⽤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定的数量⽐例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它们:A、价值量相等B、效⽤相同C、都是商品的⾃然属性D、都是商品的社会属性5、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是:A、商品B、货币C、使⽤价值D、价值6、两种不同的使⽤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例取决于:A、效⽤B、价值C、交换价值D、供求关系7、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般等价物C、带来剩余价值D、特殊等价物8、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在:A、社会主义条件下B、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C、纸币流通条件下D、⾦属货币流通条件下9、货币作为贮藏⼿段的作⽤是:A、防⽌通货膨胀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增加社会财富D、⾃发调节⾦属货币流通量10、⾦和银所以能固定地充当⼀般等价物是因为:A、它们天然是货币B、它们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C、⼈们协商的结果D、聪明⼈的发明创造11、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A、可以是观念上的B、必须是现实的C、必须是⾦属货币D、只能是纸币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盾是:A、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B、城乡之间的⽭盾C、体⼒劳动和脑⼒劳动之间的⽭盾D、⼯农之间的⽭盾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按劳分配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价值规律D、按需分配规律⼆、多项选择题1、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产⽣的前提条件是:A、社会分⼯的存在B、伴随私有制的产⽣,⽣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C、随⽣产⼒发展和个体劳动有了可能性D、劳动者共同占有⽣产资料和劳动产品E、社会化⼤⽣产的出现2、商品的价值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定的社会⽣产关系的体现E、价格的表现形式3、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的价值形式C、⼀般价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E、发达价值形式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受下列因素影响:A、它和劳动⽣产率的⾼低成正⽐B、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C、它和劳动⽣产率⾼低成反⽐D、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E、它和⾃然资源利⽤情况成反⽐5、货币作为⽀付⼿段⽤于⽀付:A、地租B、租⾦C、利息D、⼯资E、债务6、世界货币的职能是:A、国际⽀付⼿段B、国际购买⼿段C、社会财富代表从⼀国转移到另⼀国D、国际馈赠⼿段E、国际价值符号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价值量由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C、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E、价值量与劳动⽣产率基本⼀致第⼆节练习题《剩余价值⽣产》⼀、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使⽤价值⽣产过程的统⼀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2、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产资料B、劳动资料C、劳动⼒D、货币3、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A、能否作为流通⼿段B、能否作为⽀付⼿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4、资本的总公式是:A、G—W—G'B、G—W—GC、W—G—WD、W—G—W'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是:A、劳动者有⼈⾝⾃由B、存在商品经济C、劳动⼒成为商品D、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基础上产⽣了货币6、绝对剩余价值⽣产是:A、个别资本家⾸先改进技术的结果B、全社会劳动⽣产率提⾼的结果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作⽇的结果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绝对延长⼯作⽇的结果B、提⾼⼯⼈劳动强度的结果C、个别企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劳动⽣产率提⾼的结果8、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劳动⽣产率的⽬的是为了:A、追求绝对剩余价值B、追求相对剩余价值C、追求超额剩余价值D、降低劳动⼒价值9、资本主义⼯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的劳动报酬D、可变资本10、资本主义⼯作⽇是指:A、⼯⼈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B、⼯⼈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C、⼯⼈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D、⼯⼈⽣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11、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是:A、⽣产⼒决定论B、劳动价值论C、剩余价值论D、⼈⼝论12、⼆战后,资本家提⾼对⼯⼈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A、延长劳动时间B、提⾼劳动强度C、压低⼯⼈⼯资D、提⾼劳动⽣产率13、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A、⼯⼈的必要劳动B、⼯⼈的剩余劳动C、绝对价值D、相对剩余价值14、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剥削程度的因素是:A、⼯⼈⼯资的⾼低B、⼯⼈劳动时间的长短C、⼯⼈劳动强度的⼤⼩D、剩余价值率的⾼低15、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产⽆政府状态规律D、⽣产关系⼀定要适合⽣产⼒性质规律⼆、多项选择题1、劳动⼒的价值包括:A、维持⾃⾝⽣存必须的⽣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须的⽣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全⾯发展必须的⽣产资料的价值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产资料的价值E、劳动者掌握⼀定技术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2、劳动⼒的使⽤价值:A、是⼤于⾃⾝价值的源泉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C、是扩⼤再⽣产的直接源泉D、是价值的源泉E、对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意义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A、⼯⼈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B、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C、劳动者的使⽤价值属于资本家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E、劳动⼒的价值属于资本家4、资本主义⽣产过程的结果包括:A、⽣产出使⽤价值B、⽣产出劳动⼒价值C、⽣产出剩余价值D、⽣产出货币价值E、转移了⽣产资料的价值5、资本是:A、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反映⼀定历史条件下的⽣产关系C、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D、⼀个历史范畴E、⼀个永恒范畴6、⼚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A、本⾝不是资本B、作为剥削⼯⼈的⼿段时是资本C、作为⽣产要素时才是资本D、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才是资本E、作为活劳动的“吸附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7、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B、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C、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D、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E、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8、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B、降低劳动⼒价值C、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活资料的价值D、提⾼⽣产⽣活资料部门的劳动⽣产率E、提⾼社会劳动⽣产率9、不变资本包括:A、⼚房B、机器设备C、⼯具D、原材料E、辅助材料10、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A、剩余价值率的⾼低B、⽣产资料数量的多少C、⼯⼈⼈数的多少D、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E、⽣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11、相对剩余价值⽣产的实现是通过: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B、降低劳动⼒价值C、降低⽣活资料价值D、降低⼯⼈实际⼯资E、提⾼劳动⽣产率12、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产⽅法基本上相同B、前者是个别企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后者是整个社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C、前者归个别资本家占有,后者归整体资本家阶级占有D、前者是个别资本家提⾼劳动⽣产率的动机,后者是许多资本家追求前者的结果E、其源泉都是雇佣⼯⼈的剩余劳动13、超额剩余价值:A、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B、是个别企业采⽤新技术产⽣的C、当新技术普及后就消灭D、采⽤更新技术的企业还会获得E、是暂时的14、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法有:A、增加⼯⼈⼈数B、压低⼯⼈⼯资C、延长⼯作⽇D、提⾼劳动强度E、提⾼劳动⽣产率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揭⽰了价值的真正来源B、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了整个资产阶级和⽆产阶级的对⽴E、为揭⽰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前提《资本积累》⼀、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再⽣产的特征是:A、简单再⽣产B、扩⼤再⽣产C、物质资料再⽣产D、劳动⼒再⽣产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提⾼对⼯⼈的剥削程度D、⽤暴⼒迫使⽣产者与⽣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3、资本有机构成提⾼的前提是:A、社会资本增加B、个别资本增⼤C、相对⼈⼝过剩D、⽆产阶级贫困化4、资本技术构成的内容是指: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例B、由技术⽔平决定的⽣产资料数量和劳动⼒数量的⽐例C、机器设备数量与劳动⼒数量的⽐例D、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5、资本集中的两个有⼒的杠杆是:A、竞争和剩余价值B、竞争和信⽤C、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D、剩余价值和扩⼤再⽣产6、相对过剩⼈⼝产⽣的直接原因在于: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有机构成提⾼D、资本过剩7、资本积聚是通过:A、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资本,扩⼤个别资本总额B、⼤资本吞并中⼩资本,扩⼤个别资本的规模C、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个别资本的规模D、组织股份公司,扩⼤个别资本的规模⼆、多项选择题1、资本积累和扩⼤再⽣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资本家的意志决定的B、价值规律决定的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E、社会进步规律决定的2、扩⼤再⽣产的形式是:A、物质资料再⽣产B、⽣产关系再⽣产C、物质资料再⽣产和⽣产关系再⽣产的统⼀D、内涵的扩⼤再⽣产E、外延的扩⼤再⽣产3、资本有机构成提⾼的直接后果是:A、单个资本增⼤B、科学技术的进步C、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少D、⽣产资料⽣产的优先增长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4、单个资本增⼤的两条途径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集中D、资本原始积累E、机器设备的⼤量积累5、促使资本集中的最强有⼒的杠杆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主义竞争D、资本主义垄断E、资本主义信⽤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是:A、对⼯⼈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产率⽔平C、所⽤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D、资本有机构成的⾼低E、预付资本量的⼤⼩7、资本积累的结果必然是: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B、相对过剩⼈⼝的形成C、资本家的财富不断增长D、⽆产阶级贫困化E、资本主义的灭亡8、资本集中的主要⽅式是:A、⼤资本吞并中⼩资本B、资本积累C、资本积聚D、组织股份公司E、提⾼剥削程度9、相对过剩⼈⼝的形式主要是:A、流动的形式B、固定的形式C、潜在的形式D、现实的形式E、停滞的形式10、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产⽅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因为相对过剩⼈⼝:A、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资本主义⽣产发展不同时期对劳动⼒的需求B、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的剥削C、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产的发展D、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就业问题E、有利于提⾼资本主义⼈⼝素质11、简单再⽣产和扩⼤再⽣产的关系是:A、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基础B、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出发点C、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组成部分D、扩⼤再⽣产是简单再⽣产的延续和发展E、扩⼤再⽣产是简单再⽣产的简单相加资本的运动⼀、单项选择题1、对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A、流通阶段B、⽣产阶段C、购买阶段D、售卖阶段2、产业资本循环的⼀般公式是:A、G—W…P…W′—G′B、W…P…W′—G′—WC、P…W′—G—W…PD、W′—G—W…P…W′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阶段:A、只要购买到⽣产资料就⾏B、只要购买到劳动⼒就⾏C、只要购买到⽣产资料和劳动⼒就⾏D、不仅要购买到⽣产资料和劳动⼒,⽽且两者在质上要适应,在量上要符合⼀定⽐例。
政治经济学的三个定义(一)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理由•定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组织和公共政策的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了政治和经济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塑造社会和影响个体行为。
•理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
政治与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两个核心要素,它们的相互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中不平等、权力结构、资源分配等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2. 政治经济学的三个分支政治经济学是对政治和经济相互关系的研究•定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探寻政治因素对经济决策和制度的影响,以及经济因素对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影响。
•理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政治决策和经济制度相互作用,会对社会的繁荣和公平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政府采取某些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因素如何塑造政治行为。
政治经济学是对政治与经济权力关系的研究•定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和经济权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实现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以及这种权力对社会组织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理由: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政治和经济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一些群体或个人能够通过掌握经济资源来获取政治权力,以及这种权力如何塑造社会组织和公共政策。
政治经济学是对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定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影响,探索政府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公共目标,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和市场的影响。
•理由: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对于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公共利益至关重要。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为何采取某些经济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和市场的效果。
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的成效,为决策者提供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政治经济学(1)2033》在线作业2
假定工人劳动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长度为12小时。
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A:从100%下降至50%
B:从100%上升至200%
C:从100%上升至300%
D:从100%上升至400%
参考选项:C
在一切社会中,财富都由()。
A:使用价值构成
B:价值构成
C:货币构成
D:资本构成
参考选项:A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参考选项:C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体系()。
A:既包括消费品市场,又包括生产资料市场
B:既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又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C:既包括消费品市场,又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D:只包括有形市场,不包括无形市场
参考选项:C
产业资本是指()。
A:投放在物资生产部门的资本
B: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的资本
C:商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资本
D: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部门的资本
参考选项:A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
四川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政治经济学》试卷A卷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2页,6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2、考试组织形式:闭卷答题。
3、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经济规律: 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表现在:○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制定经济规律;○3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以为卓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2.通货膨胀: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的纸币限于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纸币的发行量若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随之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
3.资本积累:○1资本家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资本的规模扩大。
○2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迫使资本必须进行积累以扩大规模,因此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
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这表明,工人的无酬劳动是资本积累的真正源泉。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工人阶级过去无酬劳动的所有权,成为现今以日益扩大的规模占有活的无酬劳动的唯一条件。
○3资本积累的量除决定于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与收入的比例外,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扩大、预付总资本的规模。
○4资本积累会促进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又会加速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变,对工人阶级命运产生重要影响。
4.资本有机构成:○1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百分比来表示。
第一章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3、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交换顺畅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6)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引导着生产。
消费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以最后完成。
4、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它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有什么特点?(1)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3)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受利益关系的限制。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唯物辩证法;(2)科学抽象法;(3)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4)其它方法。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之中,两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旗开得胜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综合选择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方式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生活资料D.科学技术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旗开得胜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B.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态度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2.劳动资料3. 生产关系4. 生产方式5 经济规律三、分析判断2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习题答案(第1章)一、综合选择1.A2.A3.A4.C5.AD6.AC7.ABCD8.ABC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答案----37741688-715f-11ec-84d6-7cb59b590d7d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解释以下概念:自然分工:人们在劳动中按性别、年龄进行的分工。
出现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分工的起点。
如成年男子从事捕猎等劳动,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种植等劳动,老年人指导生产,小孩帮助妇女劳动。
在近代农业和手工业中,也存在自然分工。
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一对范畴。
这种最简单的分工形式,发挥个人的身体特长,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
它在近代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家庭中依然存在。
自然分工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和多样化的劳动中实行,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失去意义。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从事各种劳动的人的社会分工、独立性和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就没有市场经济。
社会分工的好处是让那些擅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的人,这大大缩短了平均社会劳动时间。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只有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劳动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
最深刻的意义来自社会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这三种社会分化发生在东部大陆原始社会晚期,即游牧部落与其他野蛮人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人阶层的出现。
自然经济:它是一种基于极低生产力和自然分工的经济形式,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工人和劳动单位的生存需要。
它也被称为自给自足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根据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