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岩溶整治培训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5.27 MB
- 文档页数:24
第四节岩溶地区路基施工一、岩溶的处治(一)疏排岩溶水1 、岩溶水的工程特性岩溶水是赋存于可溶性岩石裂隙或孔洞中的地下水。
在可溶性岩石中存在着一些宽大的溶蚀裂隙和分布不均、规模不等的溶洞,以各种形式与地表水体相连,形成含水体系。
在溶蚀基准面以上的岩溶水往往是流动的,呈脉管状分布,大的甚至形成暗河,水量和水位随季节的变化幅度大;在溶蚀基准面以下岩溶有水往往形成水池或地下湖。
岩溶水有一定的径流系统,涌水量大,尤其是在山区,由于岩溶水径流的落差,使其具有较大的动水压力,在进行工程处治时应予重视。
2 、疏排岩溶水的工程措施处治岩溶水一般原则是宜疏不宜堵,即采取疏导引离路基的排水方法,保证路基范围内的土石方不受浸润,不因温差作用而使水汽上升,聚集在路面基层下。
处治方法有疏导、截流、围埝、改道等。
处治前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地选用合适的勘探手段如槽探、井探、钻探、物探等,了解岩溶的发育情况、分布规律、断裂破碎带以及地下水的动力条件、潜蚀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流速、流向等,然后根据已查明的岩溶水的资料、其危害程度和处理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排水设施和位置,并与地面排水沟渠相互配合,构成统一的排水系统。
把危及路基的岩溶水排除,防止漫流、滞积或下渗。
对出现在路基上方、流量较大但地势平缓的岩溶水,可设排水沟截离路基,用明沟把水引入公路边沟由涵洞排出;流量较大、地势陡峭的岩溶水,则用急流槽或吊沟把水引入边沟通过涵洞排出;而流量小的岩溶水,宜用边沟排出,边沟应用浆砌片石防护,沟底抹面,防止渗漏。
对出现在路基基底的岩溶水,流量较大的应设涵洞将水排出。
有的孔洞平时无水,雨季或暴雨时出现冒水,此处不能直接填土,以免岩溶水逐步将土冲走而引起下沉或形成湿软路基。
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案是超挖反填,即将此路段超挖不小于0.5m深,用片石料按填石路基的要求填筑,上铺隔离层,同时加深边沟或将边沟砌成洞式渗沟以降低地下水位。
目录1.岩溶的形成及危害 (1)2.岩溶类型 (1)2.1裸露式 (1)2.2半隐蔽式 (1)2.3隐蔽式 (1)3.岩溶形态 (1)4.岩溶处理原则 (1)5.岩溶病害处理措施 (1)5.1岩溶水处理 (1)5.1.1截流 (1)5.1.2排泄 (2)5.1.3围堰 (2)5.2岩溶洞穴处理 (2)5.3洞内堆积物的处理 (2)5.4地面塌陷的处理 (2)5.4.1填筑碎石路堤 (2)5.4.2网格板垫层 (2)5.4.3强夯法 (2)5.4.4压浆 (2)6.施工注意事项 (2)第三节岩溶路基施工1.岩溶的形成及危害岩溶是由于水对可溶性岩层的化学作用和机械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
尤其是卡斯特地区这一地质现象更为典型。
岩溶对路基的危害,一般为溶洞顶板坍塌引起的路基下沉和破坏;岩溶地面塌陷对路基稳定性的破坏;反复泉与间歇泉浸泡路基基底,引起路基沉陷、坍塌或翻浆;突然性的地下涌水冲毁路基等。
2.岩溶类型2.1裸露式裸露地表,具有很多的溶沟、漏斗和其它岩溶形态。
2.2半隐蔽式岩溶被残积层所覆盖,地表多为腐植物所布满。
有漏斗、洼地、干谷、塌陷及正在消失的小河和流量很大的岩溶泉的分布。
2.3隐蔽式可溶性岩层被非可溶性沉积岩所覆盖,大气降水易渗透,岩溶作用微弱,有时出现很浅的漏斗。
3.岩溶形态岩溶在铁路基现场的表现形态,应根据设计文件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确定。
一般情况下,岩溶形态主要有:溶沟及溶槽、漏斗、落水洞及竖井、溶洞或暗河、地下湖等。
施工时应根据不同的岩溶形态分别提出处理措施。
4.岩溶处理原则4.1当路基在溶洞顶部通过时,顶板必须有足够的厚度。
可根据溶洞大小、地质构造及顶板岩层的性质与完整性等按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处理,一般可采用堵塞、清爆和加固等措施。
4.2路基基底及其附近有岩溶水时,应视其出水口的高程及流量大小分别加以处理。
一般来说,宜疏导不宜堵塞。
堵塞往往会引起岩溶水从另外一个出口流出,仍然威胁路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