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形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12 KB
- 文档页数:3
赫克托尔作为人的表现在与实力明显高于自己的阿基琉斯对决之前,《伊利亚特》是这样记录下这位英雄的言行的:“赫克托尔一见他心中发颤,不敢再停留,他转身仓皇逃跑,把城门留在身后。
”[11]随后,荷马用了“游隼”和“猎狗”来形容阿基琉斯的紧追不舍,用“野鸽”和“小鹿”来形容赫克托尔的仓皇逃窜。
退无可退之后,赫克托尔终于面对了阿基琉斯,在决斗前,赫克托尔明显底气不足地向阿基琉斯提出了要求:“如果宙斯让我获胜,把你杀死,我不会侮辱你的躯体,尽管你残忍,阿基琉斯,我只剥下你那副辉煌的盔甲,尸体交给阿开奥斯人,你也要这样对待我。
”卷22显然,弱者是无法与强者谈条件的,阿基琉斯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赫克托尔已经无路可退,拔出宝剑,和阿基琉斯决一死战。
当阿基琉斯的长枪刺穿赫克托尔咽喉的时候,赫克托尔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阿基琉斯发出了请求——可以说是哀求:“我求你,以你的心灵,、双膝和双亲的名义,不要把我丢给阿开奥斯船边的狗群,你会得到许多黄金、铜块作为赎金,我的父王和母后会给你送来厚礼,让我的身体运回去吧,好让特洛亚人和他们的妻子给我的遗体火葬行祭礼。
”卷22可惜,他的最后的要求也没有被阿基琉斯答应(尽管后者最终在特洛亚国王的亲自哀求下还是归还了尸体),赫克托尔的灵魂带着无限遗憾飞向了哈得斯的冥界。
看到这几段,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以赫克托尔如此的英雄人物,早已经知道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为何在死亡到来之前会做出这等惧怕死亡的举动?甚至不顾自己是一军之帅,绕着城墙奔走来逃脱阿基琉斯的追杀?事实上,这正是《伊利亚特》这部“英雄的史诗”在刻画英雄时的成功之处。
和中国传统的那些“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英雄不同,在古希腊的英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人性”。
诚然,赫克托尔早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也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当死神的脚步真的走近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英雄也是人,当然也会有一种恐惧感。
赫克托尔一方面恐惧死亡(绕着城墙奔逃),一方面尽力坦然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要求如果自己死了能得个全尸),这一对心理矛盾的冲突表现在即将决战的赫克托尔身上,使得读者在觉得他是一个英雄的同时也觉得他是一个人,而他这个“英雄”的形象也更为丰满,更为人性化。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荷马史诗两大英雄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伦理形象比较之新探作者:胡曦来源:《卷宗》2015年第09期摘要: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分别是交战双方最具重量级的英雄。
出于种种原因,历来读者喜欢在伦理道德层面上贬阿褒赫。
笔者认为,加在阿身上的一些贬词有失公允,赫也是缺点纷呈的英雄。
本文尝试从处理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的视角,从孝爱、情爱等感情的模式,从勇武信义、坦荡磊落等军人行为准则几方面重新评判阿、赫的伦理形象,得出两人都不很符合文明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只是阿更符合野蛮时代的英雄观的结论。
关键词:荷马史诗;阿喀琉斯;赫克托耳;英雄;伦理;道德荷马史诗享誉全球,作为被马克思所称道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它不仅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代表着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不仅是人类处在野蛮时代的全盛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非同一般的价值,更包含着古希腊最初伦理道德思想的萌芽,为日后希腊人的伦理道德观,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观树立了典范,可算是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活水源头。
[1]荷马史诗乃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在《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分别是交战双方最具重量级的英雄,尤以阿为主角中的主角(按:《奥德赛》中这两位英雄都已离世,主角成了其他英雄,但阿的鬼魂仍有出场,其伦理观、价值观仍有展现,算对《伊利亚特》中其伦理形象的补充,本文也将涉及,故标题用“荷马史诗”不用“《伊利亚特》”)。
尽管赫常被当作阿的衬托或参照定位,可历来读者或出于对胜利的侵略者的愤慨,对失败的反侵略者的同情,或因对阿某些极端行为印象过深,或因认真阅读的是荷马史诗的节选版、改编版而非完整版、原版,往往情难自禁地在伦理道德层面上褒第二主角赫克托耳而贬第一主角阿喀琉斯。
虽也有人从生活和艺术的双重角度出发,评价阿的形象更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富感染力,却仍是以赫比阿品德高尚,性格完美,符合理想的伦理观、普世的价值观为前提的。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形象分析.doc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都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形象特征。
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之一,他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军队最强壮的战士之一。
他的形象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大的战斗能力。
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最强壮的战士之一,他几乎没有对手。
他可以信手拈来地击败任何敌人,并在特洛伊战争中打败了许多特洛伊军队的军官和士兵。
2. 冷酷的个性。
阿喀琉斯是一个冷漠、骄傲和冷酷的人。
他不在乎他的朋友,也不在乎他的敌人。
他只关心自己的荣誉和战斗能力。
3. 美丽的外表。
阿喀琉斯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战士,还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人。
他有一张精致的面孔、金发和蓝色的眼睛。
相比之下,阿喀琉斯的对手——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特征:1. 家庭、爱和卫国的热爱。
赫克托耳是特洛伊王子,他非常热爱他的家庭和他的国家。
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战士,而且是一个聪明、机智和有爱心的人。
2. 高尚的品格。
赫克托耳是一个高尚的人,他不会毫无理由地杀人,也不会愚蠢地挑战更强大的敌人。
他只在有道理的情况下战斗,并且总是尊重他的敌人。
3. 忠诚并魄力十足。
赫克托耳非常忠诚于他的家庭和国家,他愿意为他们而战斗。
而且,他有勇气面对强大的敌人,并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保持镇定。
总的来说,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形象特征各具特色。
阿喀琉斯强大的战斗力和冷漠的个性使他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战士,而赫克托耳的高尚品格和忠诚使他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国王和领袖。
两个人物在独特的个性中,都表现出了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主义和荣誉感。
外国文学1、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共同品质是什么,分析三位英雄形象,阐明古希腊人的英雄观。
共同品质:英雄主义(在责任方面有一定差异)、勇敢超人(骁勇)、荣誉感、自然流露(退战、挑衅、狡黠献计)、正义感(重新出战、劝告阿勒珊德罗斯、劝阿喀琉斯出战)英雄是理想人格的外化,展现人的生活、意志和情感1、自然人性观。
从身体的自然要求出发,肯定性情(在中国,身体是次要的,身体的定位由权力话语决定),并对女性的身体持赞美态度(为了海伦值得一战,只要是真情实感就行,而在古代中国女子一般只具有生殖意义);2、卓越观念:超凡的是最好的,不是以道德作为评判标准。
分三种机制,即情感(美)、认知(理性)、行为(意志),在美上海伦是最好的,在认知上奥德修斯是最好的,在行为上阿喀琉斯是最好的;3、英雄主义2、论述《神曲》的空间立体结构不是线性叙述,相似的空间排列,将同种的人放到一起,每一层有每一层特有的故事,相互独立3、谈谈堂吉诃德形象的思想隐喻性一理想主义,惩恶扬善、爱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将拯救世界的重任归到自己身上,西方的传统;二理想主义的必然失败,,从中世纪神学观念重视荣誉到重视经验,塞万提斯的“戏拟”是为了批判泛滥的骑士传奇,也是为了批判旧思想宣扬新思想,堂吉诃德最终自己否定了自己的“骑士道”4、以《哈》和《伪》为例谈谈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不同观念:人文主义(个人情感)和古典主义(理性、形式)目的:人文主义和现实的冲突;讽刺现实的丑陋伪善文体:悲剧和喜剧滑稽人性格情感:矛盾的行进中的性格(理想与现实)和静止单一的性格(禀性文化性);直接描写(独白、情感复杂、藏在内心)和正面侧面描写结合(清晰而明确,层层递进李健吾云,顺着他已经建立好了的性格,迅速转入行动,把世态喜剧带到大闹剧,又把闹剧和高潮统一起来,做成荒诞也是最好笑的嘲弄)语言:深刻和辞藻堆砌表现虚伪隐喻和转喻:转喻是用同类的具体个别代表一般,如答尔丢夫代表一群表里不一的人,是现实主义;而隐喻是用一类代表另一类,用有形代替无形,如转换成意象,是浪漫主义常用手法。
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阿喀琉斯人物形象分析读过古希腊神话的朋友,我被阿喀琉斯这一人物形象所吸引,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但也在这个英雄人物了有着复杂、多变的性格、心理活动。
以下是我对阿喀琉斯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半神半人的阿克琉斯据传,阿克琉斯是据传,阿喀琉斯是人间国王佩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儿子,具有健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
他有传承了神的能力同时也传承了人的情感性格。
当阿克琉斯九岁时,预言家卡尔卡斯说,要占领特洛亚这城市需要这孩子才能实现,这话传到他母亲那里,她知道知道这场战争会给她的孩子带来死亡,于是把他打扮成女孩来养,可是被卡尔卡斯发现了,于是阿喀琉斯同意率领他的密耳弥多涅人,在他老师福尼克斯的陪同下,参加了希腊人的队伍。
在战场上他立下无数战功,他知道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但他不顾这些,为战争不牺牲自己。
在战斗过程中他英勇善战,展现出了他既是人也是神的人物形象。
二、复杂的性格:既善良又残暴在作品中阿喀琉斯这个人物形象,性格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在战争中他见了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幼便杀便砍,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在同杀死帕特洛克罗斯的赫克托决战时,赫克托曾哀告说:当决战的一方死亡时,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不睬,残暴地将赫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罗斯陪葬。
同时他又是有同情心的,在当阿波罗把瘟疫射给希腊人并危及许多人生命时,阿喀琉斯首先站出来召集众人商量挽救同胞的对策。
当赫克托的老父亲普里阿摩斯带着礼物来到阿喀琉斯的帐下,哀求允许领会自己儿子尸体时,普里阿摩斯的话激起了阿喀琉斯对自己父亲的怀念与忧心。
老人流着眼泪跪在他面前恳求他让自己把儿子的尸体带回家时,他温和的松开老人抚抱他双膝的手,并且与老父亲一起流泪并且劝慰老人咬牙忍受自己的不幸和悲哀。
阿喀琉斯的泪水里有对老人的同情,也有对自己父亲和朋友的怀念。
正如许多人所言,《特洛依》被改编得完全失去神话色彩,以一个纯人类战争的历史故事形式重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对那些神话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都是沉重的打击,烂评如潮并不稀奇。
然而不能否认,作为一个故事而言,它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演变上却是非常成功的。
假如你没有先入为主地戴着任何颜色的眼镜,仅仅把它当作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故事,你将很幸运的从中发掘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而事实上,众多恋旧者的臭鸡蛋,也充分说明了编剧对这个故事推陈出新的突破。
这部片子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宣传中的宏大战争场面,事实上每次打仗我都在跑神,不由自主地陷入思索,这些人,从国王到平民,从英雄到弱女,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什么最终成就了这场所有人的悲剧。
海伦——我要的不是一个英雄这场战争的起因很荒谬,无论神话故事还是电影,海伦都被安排成导火索。
因为她对自己命运的无由自主,在我的概念里,海伦一直只是个花瓶。
可电影选的这个花瓶,显然并不漂亮。
有些怀疑导演的刻意,似乎让这场本已荒谬的战争显得更加可笑。
海伦,并没有如预期一般的美丽,也没有出奇制胜的魅力,很难理解那个风流倜傥以勾引人老婆为乐的帕里斯怎么会被她迷住,以至于不惜为之牺牲生命。
我只能归结于小孩子的一时冲动和盲目。
当赫克托耳在船上恨铁不成钢地质问他时,帕里斯一派茫然的眼神告诉我们,爱情和死亡,哪样他都不懂。
无知者无畏,他后来的表现,无不证实了这一判断。
尤其当他从决斗中逃脱,爬到哥哥脚下求助,使赫克托耳不得不放弃一个英雄的荣誉出手杀死斯巴达国王的时候,我对他的鄙夷和愤怒达到了极点。
这个幼稚自私的孩子,为了一己私利,屡次伤害自己的父兄姐妹,一步步推他们向地狱。
而海伦在替他敷药的时候,说了一句太理所当然的话:"我要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可以和我终生厮守平静度日的爱人。
"那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谎言,她要的不仅是一个浪漫体贴的爱人,更是一个敢于冒险为她而战的勇士。
虽然当斯巴达国王的剑高举在帕里斯头上时她也心如刀绞泪眼婆娑,可后来帕里斯耍赖挣脱、爬向城门的时候,她眼神中迅速闪过的失望无可掩饰。
悲情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古希腊神话是西⽅⽂化的起源,对西⽅⽂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起东⽅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神话更加的谱系化。
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关于英雄的故事,⽐如⼤⼒神赫拉克勒斯的英雄事迹,俄狄浦斯、伊阿宋、奥德修斯等。
我最有感触的是特洛伊之战,因为这场战争中有两个伟⼤的英雄——悲情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
说起他们两个,就不得不先说⼀下特洛伊之战的概况。
有关特洛伊之战的记载最早见于盲诗⼈荷马所著的《伊利亚特》,当中写迈锡尼王阿伽门农靠武⼒征服了古希腊许多国家并组成了⼀个微弱的联邦,⽽伊利昂(即特洛伊)是阿伽门农⼀直觊觎却未曾攻占的⼀⽚沃⼟。
特洛伊的⽼国王为求和平派两个⼉⼦——赫克托尔和帕⾥斯出使斯巴达。
斯巴达是阿伽门农的弟弟墨涅拉俄斯的国家。
不料帕⾥斯竟与墨涅拉俄斯的爱妻海伦之间产⽣爱情,并将海伦带回国。
墨涅拉俄斯请求⾃⼰的哥哥出兵夺回爱妻,于是阿伽门农终于有借⼝攻打特洛伊了,特洛伊之战就此爆发。
阿喀琉斯的领地属于希腊联邦,为了荣誉,阿喀琉斯答应出战。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的王⼦,⾃然为⾃⼰的国家出战。
然⽽他们两个英雄有着天壤之别。
阿喀琉斯被称为是整个希腊联军⾥最强⼤的战⼠,甚⾄有⼈说他是整个希腊神话中最强⼤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还要强⼤。
然⽽即便强⼤如阿喀琉斯也有⾃⼰的弱点,甚⾄是致命的弱点,包括⾝体上的和⼼理上的。
阿喀琉斯是海洋⼥神忒提斯和凡⼈英雄珀琉斯所⽣,他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惟⼀⼀个半⼈半神的英雄。
为了使⾃⼰的⼉⼦能够健康的成长,出⽣后母亲握住他的脚踵倒浸在冥河⽔中,除未沾到冥河⽔的脚踵外,周⾝⼑枪不⼊。
这便是阿喀琉斯之踵的由来,脚踵成了阿喀琉斯⾝体上的⼀个致命的缺陷。
伟⼤的阿喀琉斯⾃以为⾃⼰⼑枪不⼊,剑术⽆敌,就可以打败任何对⼿了。
于是他⾃⼰经常会忽略他脚踵的缺陷,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直到被太阳神阿波罗的暗箭射中脚踵,阿喀琉斯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直有个致命的缺陷。
但是,来不及了,伟⼤的英雄往往会忽略⼀些细节,然后就是这些⼩的细节要了他们的命。
特洛伊战争中最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分析翻开《希腊神话》在这些神奇的传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神话本身,而是从早期人们意识中折射出来的西方思想的孕育和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化。
而要了解早期的西方文化就要通过分析作为战争题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因为他们身上能体现出当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
阿喀琉斯的性格就是典型的具有希腊民族精神的性格的代表,他身上几乎体现着奥林匹斯神系中男性神祗的一切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个人主义阿喀硫斯的英雄行为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之上的。
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的死亡。
阿喀琉斯面对这个关乎生死的神谕,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特洛伊人作战,攻城略地,建立功勋。
他的母亲在前往特洛伊前提示过他的末日正在临近,他自己也很清楚:他将葬身于特洛伊城下,但他依然挺身参战。
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
阿喀硫斯参加战争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整个的希腊城邦,也无意于帮助阿特柔斯的儿子夺回妻子,他更多的是为了捍卫自己英雄的名号。
当阿伽门农以指挥官的身份抢夺他心爱的侍女勃里撒厄斯时,阿喀琉斯公然斥责主帅损人利己,并拒绝战斗。
他的罢战给希腊军队带来巨大的损失,面对希腊的惨败,他依然无动于衷。
阿喀硫斯爱自己的国家,但当个人的荣誉与尊严受到伤害时,维护自己荣誉和尊严则上升到第一位。
从他对阿伽门农的愤怒中,也可看出他看重的并不是财物和奴隶,而是个人的尊严和荣誉,让别人承认他是英雄。
可见,在阿喀硫斯的价值理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捍卫自己的荣誉,远比为整个希腊赢得战争更重要。
这体现他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
二、固执、残忍的人性弱点在挚友帕特罗克洛斯被杀之后,阿喀硫斯痛不欲生,复仇心切,在和杀死帕特洛克罗斯的赫克托决战时,赫克托曾哀告说:当决战的一方死亡时,不要凌辱对方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不睬,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嗜杀的魔鬼,在杀死仇人赫克托之后,残暴地将赫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罗斯陪葬。
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一、性格完美的悲剧英雄—赫克托耳在西方文学史上,赫克托耳是作为阿喀琉斯的衬托或参照而定位的。
实际上,在《伊利昂纪》中他们分别是交战双方的主将,代表着不同的古代英雄类型。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赫克托耳是一个富于理性的、成熟的政治军事领袖,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古代氏族英雄形象。
阿喀琉斯“冲冠一怒为红颜”,因阿伽门农夺走他的女俘而“愤怒”,任性退出战争,这从个人而言,固然有其充分的理由,但阿喀琉斯却是希腊一方举足轻重的战将,因而这种无视希腊人整体利益而意气用事的结果,导致希腊联军节节溃败,几乎覆亡而赫克托耳以群体利益为重,他作为特洛伊一方的主帅,既身先士卒英勇赴战,对敌我的强弱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又对特洛伊的生死存亡,对母亲、妻子和弟媳海伦皆极富责任感。
众所周知,特洛伊战争的直接起因是赫克托耳的风流弟弟帕里斯诱拐了全希腊最美艳的女子海伦,战争的深层原因则瘫族岭解体阶段异族部落之啦相缄和掠夺财汽赫克托耳虽知因此耐发的战争是己方理曲并有严重的后果,但他并不视海伦为红颜祸水之类的妖孽,而是尊重这位前斯巴达王后恰如其份,毫不怨恨她给全体特洛伊人带来的十年麻烦和毁灭的阴影,表现出感人的男子汉风度和深明大义的英雄襟怀。
尽管赫克托耳就性格而言是比阿喀琉斯更完美的人,但他不幸生于以普力与武功论英雄的荷马史诗时代,因此当他面对着更为神勇一的阿喀琉斯时,他为群体献身的高度责任感便转换成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无可选择地走向与阿喀琉斯的决斗,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在《伊利昂纪》中,有三个女性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赫克托耳「的完美性格中所蕴含的悲剧性前述的海伦、赫卡柏和安德洛玛克。
赫卡柏是赫克托耳之母,她在儿子参战问题上表现出一种豁达大度的战争女神的英雄气概,率领特洛伊妇女在希腊大军兵临城下的困境中祈祷雅典娜赐恩,鼓励儿子英勇杀敌,而阿喀琉斯之母戒提斯虽为女神,言行却与凡间之母无异—一她在战争问题上待阿喀琉斯如同婴儿。
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阿喀琉斯的性格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
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
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
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4.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其喜剧性:由于读骑士小说入迷,便身体力行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把风车当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绵羊当作恶人的军队,总之,一切在他眼里都变成奇景险境。
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尹利亚特》中的英雄,是阿尔戈英雄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
他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
出生后,他的女神母亲也想使他成为神人。
她在夜里背着父亲把儿子放在天火中燃烧,要把父亲遗传给他的人类成分烧掉,使他圣洁。
却被他的父亲发现妨碍了他的母亲,因此,阿喀琉斯除脚踵外,周身刀枪不入。
在特洛伊战争中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军转败为胜。
后被太阳神阿波罗的暗箭射中脚踵而死。
在古希腊早期神话里,神的塑造往往比较呆板,不具有鲜明的、稳定的个性。
但在荷马史诗伊里昂纪》又译为《尹里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为奥德赛》)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性格的鲜明性和丰富性。
《尹里昂纪》中的主人公阿喀琉斯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典型。
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多种人物形象特点。
在我看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残暴鲁莽的形象。
阿喀琉斯具有健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
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
忒提斯爱子心切,将他乔装打扮置于女孩子群中,但智者奥德修终于识出了他。
阿喀琉斯毫不犹豫地、愉快地走上了同特洛伊人作战的战场,攻城略地,建立无数功勋。
他曾疯狂地杀戮,脚下都是特洛亚人的鲜血,特别是在他的好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战死后,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了嗜杀的恶魔,见了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幼便杀便砍,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他为了复仇进行了永无止境的杀戮。
阿喀琉斯在杀死仇人赫克托耳后,残暴地将他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罗斯陪葬。
从这些来看,他是残暴鲁莽的。
二、尊严与荣誉的化身。
阿喀琉斯是很重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的。
他决不允许任何人践踏它,他为了尊严和荣誉可以不顾一切。
阿喀琉斯不畏死亡走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荣誉,怯弱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
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如果个人的荣誉与尊严受到伤害时,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上升到第一位。
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的形象分析一、阿喀琉斯《荷马史诗》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英雄形象。
史诗《伊利亚特》卷中的英雄大都是久经战阵、英勇无畏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英雄人物的性格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在《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分别是交战双方的主将却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代英雄。
前者感情冲动、心胸狭窄后者富于理性、襟怀大度前者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率直任性后者以群体利益为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前者使我们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昂扬无羁的独立精神后者让我们感到人性的温情和命运的无奈。
英雄主义是这两个人物共同的特征。
就艺术魅力而言赫克托尔或许由于性格太完美形象过于理想化反而不及缺点纷呈的阿基琉斯具有感染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赫克托尔悲壮赴死要比阿基琉斯的取胜更为英勇感人。
荷马史诗主要通过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史诗英雄形象讴歌了古代氏族领袖异彩纷呈的英雄本质。
1.英勇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中心人物之一希腊联军中最大的英雄。
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的人。
从特洛伊人在没有他参战的希腊联军和有他参战的希腊联军时的不同反应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他的英勇善战比如身着阿咯琉斯的黄金战甲的帕特洛克罗斯出击时特洛伊人从远处看到他以为是阿喀琉斯来了即吓破了胆阵脚大乱自相踩踏致死的人无数。
2.珍视友谊的阿喀琉斯当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时他真心实意的痛惜帕特洛克罗斯的牺牲决心为他复仇于是他又重新武装上战场杀死了赫克托耳并将他的尸体捆绑在战车上驱车游行虽然这是阿喀琉斯凶残的体现但这也是他忠于朋友的体现。
因此阿喀琉斯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的人。
3.残暴鲁莽、自负任性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也有他的弱点存在比如当大统帅阿伽门农侵犯了阿喀琉斯的战利品时阿喀琉斯公开斥责他的损人利己并拒绝战斗他斥责阿伽门农的私心是正确的但是顽固的罢战是不恰当的做法他的罢战给希腊联军带来了不少的损失他杀死赫克托耳后将他的尸体钉在战车上驱车游行全然不顾特洛伊城的一片悲哀手段极其的残酷。
请认真阅读《大学语文》(一年制下册)第五单元《伊利亚特》(节选·赫克托尔之死),结合《西方文学十五讲》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完成对下列问题的分析及思考:简要分析阿喀琉斯及赫克托尔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中你更欣赏谁?请阐述你欣赏的理由。
作为古希腊史诗中最杰出的一部,《伊利亚特》因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奇特的想象、精彩的场面描写、细腻的人物刻画而成为古代叙事史诗的代表作。
这部史诗又被称之为英雄史诗,因为它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在这些英雄中,有两个英雄让我记忆深刻:第一个就是阿喀琉斯,他是爱琴海女神忒提斯和人间的国王佩琉斯结合生下的孩子,有着太阳神般的鬈发、刚直的鼻子、坚强的下巴以及魁梧有力的身躯和非常高强的武艺,他是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有着强烈冒险精神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先知的警告让他的母亲担忧从而将他化装成女孩子但是却被俄底修斯轻易认出,或许从出生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第二个是普里阿摩斯王的儿子、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赫克托耳。
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各自命运的悲剧。
作为一敌一我,他们俩注定会在战场上相见,最后赫克托耳在和阿喀琉斯决斗时死在阿喀琉斯的手里,而阿喀斯也因“阿喀琉斯之踵”而被帕里斯之箭射死。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长篇史诗的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代表,但主人公要以自己的个性表现民族力量的充沛、民族的根本精神的全部诗意。
不仅荷马的阿喀琉斯是这样,我认为赫克托耳也是如此。
下面,我就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形象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阿喀琉斯形象分析:
一、英勇善战
作为古希腊第一勇士,伟大英雄帕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后代,而且从小又接受着半人马喀戎的教导,阿喀琉斯的英勇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而在《伊利亚特》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共同展现出了一个英勇无畏的阿喀琉斯的形象。
从正面来说:阿喀琉斯武艺高强,在战场上连连获胜,以至于特洛伊士兵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心惊胆战、魂飞魄散。
无论是他在十年的征战中率领船队攻下了十二座城市,劫持克律塞伊斯,逼死国王的战功,还是与赫克托耳的决斗,都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善战。
从侧面来说:当阿喀琉斯由于女奴事件罢战的时候,特洛伊人的攻击使希腊人死伤无数,一改之前大举胜利的局面,从阿喀琉斯罢战后希腊人的溃不成军充分说明了阿喀琉斯的英勇善战。
二、忘我的残暴
从阿喀琉斯的第一次愤怒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渴望战斗,渴望冒险,在他愤怒的时候甚至表现出一种很强烈的残忍。
当阿喀琉斯的朋友被特洛伊人杀死的时候,他愤怒之极,一路杀过去以至于尸体堆成山,就连河道都被尸体阻塞了,当河神出来劝和的时候他甚至提起长矛去刺杀河神。
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决斗之前,赫克托尔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便恳求胜利者不要凌辱失败者的尸体,但被阿喀琉斯一口回绝。
在战斗结束时,阿喀琉斯剥下赫克托尔血淋淋的甲衣,并用牛筋穿透他的双脚,一路驾着马车,拖着尸体,扬长而去。
战斗前后,他都没有给予他的对手足够的尊重,赫克托耳如同一只小鸡一样被身为鹰的阿喀琉斯斩杀。
三、潜在的天真温和善良
在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之后,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央求他归还尸体,当阿喀琉
斯看见普里阿摩斯苍老的脸庞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他抚摩着特洛伊国王的额头,劝慰老人,并且为自己凌辱尸体的行为道歉。
他亲自清洗了赫克托尔的身体,将其放在车上,并承诺十二天之内不会攻城,因为他要给特洛伊人足够的时间悼念他们的英雄。
无论是阿喀琉斯和朋友之间的温情,还是他对于特洛伊老国王的歉意,我们都不难看出这时的阿喀琉斯不是一位残忍的杀人魔,而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可靠的兄弟,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者,只是这种天真温和善良的情绪被他对于战争及冒险的渴望所压抑。
四、对于个人尊严和荣誉的敏感
战争的第十年,因为阿伽门农抢占了他的女囚,阿喀琉斯愤然退出了战斗,并说我绝对不会为你们再打仗,因为我不能被你们瞧不起。
从这以后,不论特洛伊人怎么攻打希腊,希腊人又是如何的死伤无数,阿喀琉斯就是按兵不动。
作为一名将领,因为这么小的一件事情而不顾民族的利益,可见他的自私之心。
还记得在帕特洛克罗斯被杀之后,他将所有的愤怒都迁怒于特洛伊人,而不曾想过正是自己的自私才导致好友的死亡。
而他如此自私的原因则是因为他的极强的荣誉感。
作为一名英雄,他认为自身的尊严和荣誉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高于民族的利益,可以说他走入战场只是为了留名千古,而不是为了国家而战。
个人本位的核心,以及英勇善战、忘我的残暴、潜在的天真温和善良和对于个人尊严及荣誉的敏感构成了阿喀琉斯这个人物形象,而正是因为这些,才给我们展现出这是一个人,一个完整而富有生气的人。
赫克托耳形象分析:
一、英勇善战
与阿喀琉斯相类似,作为普里阿摩斯王的儿子、特洛伊的王子、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的赫克托耳在战争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英勇善战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心思缜密,善于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策略以达到最终目的。
比如在某次战争中,“赫克托尔十分焦急,他调集军队猛攻壁门,并举起一块巨石,投向那壁门。
门板碎成木片,他第一个冲了进去,他的战士也随之猛冲,希腊人惊慌万状,纷纷逃到楼船上去”,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骁勇与果敢。
二、重情义
赫克托耳爱家人,爱兄弟,爱妻子儿子。
当他的弟弟帕里斯带走了希腊的王后从而引发了连续10年的特洛亚战争的时候,为了收拾他弟弟的烂摊子,他义无反顾地拿起了盾牌和长矛。
他爱他的孩子,爱他的妻子,在他出战之前,他跟他的儿子温柔的告别,他把儿子抱在怀里抚弄着,一边向宙斯和其他的神祷告起来,通过这些文字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即“铁汉柔情”。
他是一个战争英雄,同时更是一个慈父,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兄弟,一个好儿子,他不是为一个人而战,是为了他的国家,他的子民,他的家人而战,他肩负着责任,他因背负着责任而战而更让我敬佩。
三、为人民及国家的荣誉而战
赫克托耳爱他的家人,爱这片生活的土地,更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因此为了捍卫这片土地,为了保卫家园,他必须为荣誉而战。
作为特洛伊一方的主帅,他既身先士卒英勇赴战,同时对敌我双方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因此,当阿喀琉斯来和他决斗的时候,即使他知道自己获胜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依旧拿起来长矛和盾牌,他没有躲避,没有退缩,正如
一句话说的那样:“凡人中的精英,不应回避生活的挑战。
”
四、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史诗中的很多描写突出了古希腊文明中的人本位思想,即鼓励人们遵从自己的欲望,直白的表现出对权力的追逐和对欲望的渴求,于是有了阿喀琉斯对个人荣誉和尊严的过分看重与敏感。
而赫克托耳的以人为本,是指他站在人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史诗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赫克托耳听从先知的忠告,先是到部队巡行,鼓励将士们的斗志,让他们稳住,不要退却;然后又回到城中组织长老和妇女向神祈祷。
这正体现出赫克托耳把这种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思想放到了战斗中,因此他的形象更为高大,他是与全城人民的生命联结在一起的,因此当他死亡的时候也就显得更加的悲壮。
总的来说,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形象有相同的部分,也有截然不同的部分,相比之下,我更加欣赏赫克托耳,理由如下:
一、虽然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都是战场上的战神,但是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阿喀琉斯可以说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英勇突出表现为个人的勇猛,而这种勇猛中往往带着残忍和血腥,我认为他的胜利只是个人对于荣誉的欲望的一种表现。
与之不同,赫克托耳的英勇是建立在与战士的浴血奋战上的。
“赫克托耳身体复员后重返战场,率领特洛亚人冲破了希腊人的阵势,把他们重又杀退到船舶边”。
在史诗描写中,赫克托耳出战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无不是他带领着将士们奋力杀敌的场面,描写壮丽而感人。
所以,我更喜爱赫克托耳式的英雄,他让我感受到了这个英雄是真真切切存在于世界上的。
二、虽然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都重视感情,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阿喀琉斯的重情主要体现在他重视友情上,就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样特别仗义,比如:“阿喀琉斯得知帕特洛克罗斯的死讯痛不欲生,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他用双手抓起地上的黑土,把它撒在自己的脑袋上;他又用土涂他那美丽的脸庞,然后滚在地上,像个被打倒的巨人似的躺在那儿”。
从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阿喀琉斯听到朋友被杀害后的悲痛和绝望,以及他的纯粹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意气。
阿喀琉斯身上没有所谓的国家荣誉意识,所以他会为了一个女奴和主将阿伽门农闹翻并拒绝出战。
这也是他与赫克托耳区别的地方,后者因为背负着责任而战并且从不逃避从不退缩从而更让我敬佩。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