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296.59 KB
- 文档页数:4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1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和炎症性疾病。
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镇痛、抗炎、抗血栓和抗癌等多种作用。
2 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痛觉神经末梢的受体敏感性,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阿司匹林与环氧化酶的结合,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3 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也具有抗炎作用。
它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及其代谢物的产生,抑制白细胞浸润、降低白细胞趋化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 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使其不能聚集和黏附,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能与血小板表面的磷脂质相结合,从而影响其活化,并影响ADP、TXA2等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增加。
5 抗癌作用
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癌作用。
它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的白细胞浸润和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
6 总结
阿司匹林是一种多效药,具有镇痛、抗炎、抗血栓和抗癌等多种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对环氧化酶的抑制和血小板的抑制。
它是治疗疼痛、发热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也在防治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称乙酸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风湿、抗感染治疗[1]。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能对血液中血小板中的环加氧酶1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减少血栓素A2形成,可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短暂缺血症状发展,如冠心病、偏头痛以及心肌梗死、脑血栓或是其他手术治疗后出现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症等。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并且简单介绍了阿司匹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指出阿司匹林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于防治乳腺癌及直肠癌,能帮助有效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2]。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对1400多名女性进行研究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女性每周口服阿司匹林3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女性不服用阿司匹林,经过6个月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女性患卵巢癌症风险率比对照组降低了约40%。
流行病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从根本上预防癌症,控制癌症病变而不是治疗或溶癌。
2阿司匹林的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感染和解热作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镇痛、解热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1)镇痛作用是因为抑制机体痛觉刺激发生脉冲,控制致痛物的活性,抑制合成前列腺素以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等,帮助缓解疼痛。
(2)通过体温自动调节功能以及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抗感染药理作用是通过控制出现炎症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镇痛解热药物配合治疗感冒发热以及慢性钝痛等疾病,因其具有抗感染性和抗风湿性作用,能缓解急性风湿患者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凝剂防治心肌梗死和中风临床研究证明血栓A2是在环氧化酶物质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其是一种血小板凝聚及释放的强诱导剂,能直接诱发机体血小板释放腺苷二磷酸加强血小板的凝聚,而前列环素也是一种强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抑制剂[3]。
阿司匹林在蔬菜上的应用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在医学上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退烧、抗炎和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然而,除了这些常见的应用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将阿司匹林应用在蔬菜上,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阿司匹林可以用于蔬菜的保鲜。
我们都知道,蔬菜是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健康食品,但是由于其含水量较高,容易受到细菌和真菌的污染,从而导致变质。
为了延长蔬菜的保鲜期,我们可以将阿司匹林溶解在适量的水中,然后将蔬菜浸泡在其中,待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清洗,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蔬菜上的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延缓蔬菜的变质速度,使蔬菜保持新鲜更长的时间。
阿司匹林可以用于蔬菜的去污。
在蔬菜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农药、杂质等的污染,直接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去除蔬菜表面的污染物,我们可以将适量的阿司匹林溶解在水中,然后将蔬菜浸泡在其中,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可以有效地去除蔬菜表面的农药残留和杂质,使蔬菜更加健康安全。
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蔬菜的保护。
在蔬菜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导致蔬菜受损甚至死亡。
为了保护蔬菜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我们可以将适量的阿司匹林溶解在水中,然后将蔬菜喷洒或浸泡在其中,这样可以增强蔬菜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蔬菜的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阿司匹林在蔬菜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使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首先,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浓度的控制,过高的浓度可能会对蔬菜产生不良影响;其次,使用阿司匹林应注意使用的时间和频率,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蔬菜的抗药性增强。
此外,使用阿司匹林后应充分清洗蔬菜,以避免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阿司匹林在蔬菜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无论是延长蔬菜的保鲜期、去除蔬菜的污染物还是保护蔬菜免受病虫害的侵害,阿司匹林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然而,我们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使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蔬菜的品质和安全。
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应用,能够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在临床医学考试中,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是相对比较重要的考点。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公卫生人才网的医疗专家为大家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作用:作用强、疗效迅速可靠。
常用于:
(1)解热和缓解各种钝痛,如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以及痛经等;
(2)急性风湿热,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对症治疗(可作为首选药)。
2.影响血小板功能:小剂量阿司匹林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可用于预防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冠脉血栓、脑血栓、术后血栓以及心肌梗死等。
3.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2.加重出血倾向:延长出血时间,可用维生素K防治。
3.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时,出现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
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使用肾上腺素治疗无效,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吗啡。
5.瑞夷综合征: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症状表现。
临床上病毒感染患儿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关于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认真复习这部分知识。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尽管阿司匹林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其临床应用范围仍然十分广泛。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为水杨酸乙酯,可以用于多种治疗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并提供相关信息供参考。
一、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一系列炎症相关疾病,如关节炎、痛风、风湿病等。
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其抗炎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等。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产生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三、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使其成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可缓解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感。
四、阿司匹林的抗热作用由于其抗炎作用,阿司匹林也可用于降低体温,对于发热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疗效。
五、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还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并减少慢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病发作风险。
其抗血栓作用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实现。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临床研究报告及相关病例数据。
如需查阅,请与相关医院或临床研究机构联系。
法律名词及注释:1、非处方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
2、抗炎作用:指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作用。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指减弱血小板之间的结合,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
4、镇痛作用:指缓解疼痛感觉的药物作用。
5、抗热作用:指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的药物作用。
6、抗血栓作用:指减少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 岁。
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阿司匹林的作用与功效阿司匹林的禁忌对于阿司匹林,大家并不陌生,几乎是家家重要的药品。
阿司匹林既可以用来治疗感冒,也可以用来止痛。
那么阿司匹林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呢?下面跟随本文一起来看看吧!阿司匹林的作用与功效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具体来看看以下几种。
1、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2、治疗粉刺将片剂的阿司匹林捣碎成粉末,之后用清水调匀,敷在粉刺上2分钟左右后清洗,粉刺将从脸上快速消失。
3、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4、治失眠据报道,阿司匹林对偶发性失眠有良好效果。
因为本品具有延迟性镇静和催眠的作用。
5、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
阿司匹林的禁忌1、饮酒、凝血功能障碍、有溃疡或合并出血的病人、哮喘的病人、孕妇均不可以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要定期复查血小板、红细胞和凝血功能。
2、如果有球结膜出血、黑便、瘀斑的要停用。
3、服药过程中有皮疹、血管神经水肿、哮喘等过敏反应的要停用。
4、预备手术的前一周停用。
5、孕妇不宜服用。
阿司匹林好处虽多,但禁忌人群也很多,我们不能只看重它的好处。
本文可以大家服用前最好咨询医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改善老年痴呆症状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出现了大量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以及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听力损害、习惯性和成瘾性、眩晕、鼻炎、涎腺肿大、诱发痛风、致畸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剂量、选择适宜的剂型、正确地服药时间、避免同时服用增加胃酸的药物及应该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等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临床应用1.1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而阻止凝血素的生成,以达到阻止动脉病变的目的,并能减慢β 细胞的功能退化进度,从而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POP)研究、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PAD)研究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AAA)试验结果均表明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
长期高血糖可使血小板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在:①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②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③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强;④血小板促激活性增高参与血栓形成。
1.2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一级预防方面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很多国家的临床诊疗指南都推荐其用于一级预防。
在男性当中,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2]。
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非示范性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也已经用于农业繁殖和养殖。
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防止动物因胎儿发育
不良、营养不良、外伤、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良等原因而发生的堕胎、出生缺陷及繁殖功能损失。
研究表明,给动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怀孕率,提高繁殖效率。
比如,通过实验发现,给绵羊服用阿司匹林可提高怀孕率。
给乳牛服
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改善乳牛繁殖效率,同时具有保护健康妊娠的功效,它可以减少死胎死产率,提高怀孕率,使乳牛养殖更具有经济价值。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比如,鸡巢内的阿司匹
林可以改善鸡的生长。
实验还发现,当猪群中有部分猪只服用阿司匹
林时,其他猪群的体重和毛长度均显著增加,说明阿司匹林可以促进
猪群的生长发育。
总之,阿司匹林在农业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改善动
物的繁殖效率,还能有效增加动物的体重和毛长度,改善动物的表型。
因此,阿司匹林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广
泛的重视。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经典药物,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应用最多,但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的报导逐渐增多,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应用现状及阿司匹林研究最新发展进行了概述,同时对对农业领域新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环氧化物酶、抗癌、新应用、农业领域、阿司匹林反抗、发展前景阿司匹林是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会萃药。
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短暂性缺血性疾病的发作。
但随着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也不断发现。
不仅在医学上有较大的研究发展,而且在农业领域有新的妙用。
1.解热镇痛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者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 (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药理作用温和而确实,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
2.消炎抗风湿用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为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的首选药物。
但由于抗风湿治疗剂量大,易引起胃溃疡和胃出血。
长期用药对肝、肾都有伤害,但伤害是可逆的,停药后可恢复。
3.防止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会萃,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
因此,可作为治疗脑血栓及预防心肌梗塞发生的常规治疗药物[1]。
随着对血栓在心脑血管事件中认识程度的提高及使用阿司匹林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多,我国专家共识明确提出了对阿司匹林使用的意见和建议[2],让心脑血管患者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即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以及防治老年痴呆等作用, 并认为这些作用都与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及抑制血栓素A2有关[3]。
阿诗匹林的功效与作用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解热镇痛药之一。
阿司匹林自19世纪末以来就被广泛应用,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医疗用途,不仅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关节痛等一般疼痛,也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从不同角度解析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1. 化学成分阿司匹林的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其化学式为C9H8O4。
它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在水中微溶,但在乙醇、乙酸酯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2.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简称COX)来发挥其药理作用。
COX酶是一种将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A)转化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简称PG)的关键酶。
通过抑制COX酶的活性,阿司匹林可以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二、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解热镇痛是阿司匹林的最主要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COX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引起发热和痛觉的物质,所以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可以缓解发热和镇痛。
三、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除了解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前列腺素在炎症反应中起到一个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引起血管扩张、炎症局部血液流量的增加,并在细胞水平上参与炎症相关信号传导通路。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酶来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四、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主要参与者,它们会在血管损伤后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
这种血小板聚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心脑血管病、血栓性疾病等),血小板的聚集过度,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COX酶来阻断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小板凝血酶A2(TXA2)的过程,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应用六忌作者:王荣华来源:《祝您健康》2015年第11期说到阿司匹林,大家都很熟悉。
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既可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死、脑血栓,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阿司匹林用途广泛,所以服用者众多,但是很多人对它的毒副反应不够了解,而常发生一些问题。
阿司匹林有致皮肤、内脏出血及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因此,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以下禁忌,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一忌剂量过小、过大。
研究发现,服用50毫克阿司匹林后,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开始受到抑制,当剂量达到75毫克后,血小板的聚集被完全抑制。
因此,一般推荐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剂量为75~325毫克,国内常用剂量为100毫克,一次顿服。
剂量太小或分开几次服用,均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仅有危险因子但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言,预防性用药的剂量同样不宜过小,小于50毫克的阿司匹林是根本没有作用的。
同样,如果阿司匹林用量过大,不但容易导致皮肤及内脏出血,而且可以引起肝脏、肾脏的损害。
二忌随意服药。
从人体的生物钟来看,早上6点到10点,血黏度较高,血压、心率水平也高,所以这段时间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间。
阿司匹林在体内起效时间较快,因此,为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早上8点左右服用较为合适。
为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切不可空腹服药。
三忌胃病用药。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酸性药物,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还会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刺激胃黏膜,加上阿司匹林对止血过程的抑制,如果原来就有活动性溃疡,服用阿司匹林无异于雪上加霜,使溃疡难以愈合,甚至引起大出血。
现在市场上的阿司匹林大多为肠溶片,一般不会在胃里溶解,对胃的刺激已大大减少,但有活动性溃疡的患者还是不能服用。
四忌有可能出现危险时用药。
阿司匹林在养花中的应用1. 阿司匹林在养花中的应用阿司匹林,即普通人所说的“阿胶糕”,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退烧以及预防血栓形成等。
但你是否知道,阿司匹林还可以在养花方面发挥作用呢?以下将介绍阿司匹林在养花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2. 阿司匹林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成分是一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开花以及延长花期等。
因此,在适量的情况下,阿司匹林可以用于促进植物生长。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作为一种植物抗逆剂,帮助植物在负面环境下更好地发挥抗性,如干旱、病虫害等。
3. 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有多种,以下是较为常见的几种:1. 叶面喷雾法。
将阿司匹林片状物质放入喷壶中,加入适量的水溶解后可直接喷洒在植物叶面,每次喷洒不超过0.5克。
2. 水培法。
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吸收和抗病能力。
3. 土培法。
将阿司匹林片状物质直接加入土壤中,每平方米不超过2克。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使用要适量且不能过量,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4. 阿司匹林在养花中的应用场景1. 催花。
在植物即将开花时,使用叶面喷洒法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促进花期的到来,并延长花期。
2. 提高抗性。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帮助植物增强抗病能力和抗旱能力,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3. 修枝作料。
在修剪植物的枝条时,将阿司匹林加入切口处,可以促进枝条的生长,达到修剪后的重生效果。
5. 阿司匹林在养花中的注意事项1. 注意阿司匹林的使用量,不宜过量。
2.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植物的种类和阶段,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
3. 阿司匹林不宜与其他杂化肥或农药一起使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植物受损。
4. 阿司匹林的使用频率要适度,不宜过于频繁。
总之,阿司匹林的应用在养花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阿司匹林要适量、选择合适的场景和方法,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与功效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它的作用与功效十分多样,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成分为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特定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体内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与功效。
一、阿司匹林肠溶片对发热的效果发热是人体抵抗病毒或细菌感染时的一种常见症状。
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退热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降低体温。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并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从而使体温恢复正常。
二、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疼痛的缓解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对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可以起到缓解作用。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抑制痛觉神经的传导,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疼痛感。
三、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抗炎的效果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细胞内炎症反应,并改善组织的局部炎症状况。
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四、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血栓的预防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产生,阻断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五、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风湿痛的缓解作用风湿痛是由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减轻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痛觉神经的传导,减轻关节症状。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与功效十分广泛,但也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时需遵医嘱。
同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出血等。
因此,患者在使用时应注意遵循医嘱,合理使用药物。
在总结中,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退热、镇痛、抗炎、抗血栓和缓解风湿痛的作用与功效。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综述阿斯匹林的临床应用,提高对阿斯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认识,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整理阿斯匹林的主要临床用途及新的用途简述。
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通过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归纳、整理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抗风湿、心脑血管疾病及预防消化道肿瘤方面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类药物的代表药,自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虽然有了百年的历史,临床上仍然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并且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理作用不断在临床上应用。
一、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作用: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
2 抗炎、抗风湿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
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阿斯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从而进到抗风湿作用。
3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这也是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二、阿司匹林在临床的应用1、常规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
一般普通感冒,笔者认为不需要用其他复方感冒制剂,只要服用同几片阿司匹林片,多喝开水,不需要几日自然就会好。
2、用于各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服用阿司匹林片剂,能迅速缓解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上述疾病。
阿司匹林用于中国人群ACSVD 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建议下列人群服用阿司匹林(75 ~100 mg/d)进行 ASCVD 的一级预防:
1、高脂血症患者, TC ≥ 7.2 mmol/L 或 LDL-C ≥ 4.9 mmol/L,年龄≥55 岁(IIa,B)。
2、10 年 ASCVD 发病风险≥ 10%。
3、糖尿病患者,年龄≥ 50 岁,伴有以下至少 1 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 岁、女 <65 岁发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TC ≥ 5.2 mmol/L 或 LDL-C ≥ 3.4 mmol /L 或 HDL-C <1.04 mmol /L)或蛋白尿(尿白蛋白 / 肌酐比值≥ 30 mg/g) 。
(IIa,C)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 (< 150 /90 mmHg),伴有以下 3 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 2 项:年龄(男性≥ 45 岁或女性≥ 55 岁)、吸烟、低 HDL-C (<1.04 mmol/L)。
(IIa,B)
5、慢性肾脏疾病患者,eGFR 30-45 ml· min -1· 1.73m -2。
(IIb,C) 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 5 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 4 项:年龄(男性≥45 岁或女性≥ 55 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 ≥ 28 kg/m2)、血脂异常(IIa,C)。
年龄≥ 80 岁或 <30 岁的人群和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 <50%)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做出一级预防推荐,需个体化评估。
阿司匹林在ASCVD 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1.冠心病
(1)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所有无禁忌证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 75 ~100 mg /d 长期治疗(I,A);不能耐受者用氯吡格雷 75 mg/d(I,B)。
择期支架植入术前服用阿司匹林负荷量 100 ~ 300 mg,其后 100 mg /d 维持(I,B)。
(2)NSTE-ACS
所有无禁忌证者初始口服阿司匹林负荷量 100 ~300 mg,75 ~100 mg/d 长期维持(I,A); 不能耐受者,可用氯吡格雷(300~600 mg 负荷量,75 mg/d 维持)替代(I,B)。
PCI 术后: 置入金属裸支架(BMS)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DAPT) 至少 4 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者 DAPT 至少 6 个月,高出血风险者可考虑缩短(<6 个月),缺血高危、出血低危的患者,DAPT 可维持 12 个月以上(IIb,A)。
早期保守治疗者:入院后迅速开始阿司匹林及抗凝治疗,并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后每日维持量,至少 1 个月(I,A),最好 12 个月(I,B);低危患者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I,A)。
(3)STEMI
如无禁忌,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肠溶性阿司匹林 300 mg(I,B),继以 75 ~100 mg/d 长期维持(I,A)。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
接受溶栓治疗者: ①尽快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 300 mg(年龄≤ 75 岁)或 75 mg (年龄 >75 岁),或替格瑞洛负荷量 180 mg(适合缺血高危和氯吡格雷耐药倾向的患者)(I,A);②溶栓后继续坚持 DAPT,阿司匹林 75~100 mg/d,长期维持;氯吡格雷 75 mg/d 或替格瑞洛 90 mg,2 次 /d,维持 12 月(I,A)。
接受直接 PCI 者(特别是置入 DES 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应给予替格瑞洛负荷量 180 mg,以后 90 mg,2 次 /d,至少 12 个月(I,B)或氯吡格雷负荷量 600 mg,以后 75 mg /d 维持,至少 12 个月(I,A)。
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 STEMI 患者:阿司匹林基础上可给予任何 1 种 P2Y12 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负荷量 600 mg,75 mg /d 维持或替格瑞洛 90 mg,2 次 /d,至少 12 个月(I,B)。
2.非心源性卒中或 TIA
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I,A)。
阿司匹林 50~325 mg/d 或氯吡格雷 75 mg/d 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A)。
阿司匹林单药最佳剂量为 75~150 mg/d。
发病在 24 h 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A 年龄;B 血压;C 临床症状;D 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评分≥ 4 分] 的急性非心源性 TIA 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 评分≤ 3 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21d
(I,A),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
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I,A)。
发病 30 d 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 70% ~99%)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90 d(IIa,B)。
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I,A)。
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III,A)。
3.心源性卒中
(1)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
CHA2DS2-VASc 评分为 0 者可不予抗栓治疗。
CHA2 DS2 -VASc 评分为 1 者口服抗凝药物或阿司匹林均可。
CHA2 DS2 -VASc 评分≥ 2 者应长期口服华法林,调整药物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维持在 2.0 ~3.0;。
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I,A),也可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对 SCAD 合并 CHA2 DS2 -VASc 评分≥ 2 分、HAS-BLED ≤ 2 分的心房颤动患者,建议置入 BMS 或新一代 DES 后,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 100 mg /d、氯吡格雷 75 mg /d 至少 1个月,然后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 100 mg /d 或氯吡格雷 75 m g /d 持续1年。
对 ACS 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如 HAS-BLED 评分≤ 2 分,建议不考虑支架类型,均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 100 mg /d、氯吡格雷 75 mg /d 6 个月,然后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 100 mg/d 或氯吡格雷 75 mg/d 持续至 1 年。
1 年以后若无冠状动脉事件可长期单用口服抗凝药。
对 HAS-BLED 评分≥ 3 分需口服抗凝药物的冠心病患者(包括 SCAD 和 ACS),建议不考虑支架类型,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 100 mg/d、氯吡格雷 75 mg/d 至少 1 个月,然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 100 mg/d 或氯吡格雷 75 mg/d (持续时间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2)心脏瓣膜病
已使用足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仍出现缺血性卒中或 TIA 时,可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IIa,B)。
不伴有心房颤动的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或其他瓣膜病变 (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 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时,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IIa,B)。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者,发病后尽早口服阿司匹林 150 ~ 300 mg/d(I,A),急性期后 50~ 325 mg/d(I,A)。
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后 24 h 开始使用(I,B)。
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口服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III,C)5.外周动脉疾病
有症状的 PAD 患者,长期用阿司匹林 75 ~ 300 mg /d 或氯吡格雷 75 mg/d。
(I,A)
ABI ≤ 0.90 或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的无症状 PAD 患者,可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IIa,C)
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且出血风险低或已行下肢血运重建术的有症状的PAD 患者外,一般不推荐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IIb,B 及 IIb,C)
阿司匹林在ASCVD 预防中的注意事项
1.最佳剂量
阿司匹林较低剂量(75 ~ 325 mg/d)与较高剂量(500 ~1500 mg/d)相比,抗栓效果相似,但是较少引起副作用。
总体上,推荐阿司匹林 75 ~150 mg/d 的剂量用于 ASCVD 长期预防符合「疗效最大, 毒性最小」的原则。
2.不良反应
包括消化道损伤(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等)、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过敏反应(皮肤过敏、支气管哮喘等)、水杨酸反应和雷耶综合征(Reye′s syndrome)、致畸作用等。
3.阿司匹林「抵抗」
通常认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是指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但仍然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是指应用阿司匹林后,实验室指标不能达到预期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
处理策略包括:(1)重新对患者进行评估,控制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如戒烟、降脂、降压、降糖等;(2)确保患者的依从性,坚持长期、规范服药;(3)避免同时服用其他 NSAIDs 类药物;(4)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5)换用或加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