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成语故事】苏武牧羊"苏武牧羊"是一个有关苏武牧羊经历的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
故事开始,苏武是一个年轻的士人,雄心勃勃,他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不幸的是,他因一次被人陷害而被判远放边境的地方当羊倌,与他的家人和亲友被迫分别。
苏武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他需要每天放羊,看管羊群。
在无尽的草原上,他承受着孤独、风吹雪打和艰辛的生活。
虽然困境重重,但苏武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和坚持。
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寻找机会重新回到中原,为国家作出贡献。
于是,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知识,以备将来。
苏武沉默寡言,他经常与羊群为伴。
他与羊群相处的时间越长,他越能感受到羊群的互助和团结。
他发现牧羊人和羊群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苏武身上,牧羊人的品质也渐渐显现出来。
他耐心、细心的照顾着每只羊,确保它们的安全和生活良好。
他对羊群照顾有加,从不懈怠。
苏武还学会了自己制作铜制的简牍,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他用简牍记录了他在草原上看到的一切事物,包括动植物、风景和自然奇观。
他还记录了他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时间过得很快,几年后,秦朝的皇帝得知了苏武在边境的表现。
他对苏武的忠诚和勤奋深深感动,认为苏武值得回到中原,为国家服务。
于是,他发布了命令,召回苏武。
苏武终于等到了他回家的机会。
原本破碎的希望重新点燃起来,他感到非常激动和欣喜。
当苏武回到中原时,他受到了皇帝的接见和嘉奖。
他的亲友欢欣鼓舞地迎接他的归来。
苏武的坚持和勤奋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苏武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以他的聪明才智和直率的性格,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苏武牧羊"这个成语故事反映了苏武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品质。
他在草原上的牧羊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耐力,培养了他的领导才能。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坚持信念和为国家贡献的精神。
2023-11-07•苏武牧羊的历史背景•《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苏武牧羊》的人物形象目录•《苏武牧羊》的艺术特色•《苏武牧羊》的文化内涵•《苏武牧羊》的现实意义01苏武牧羊的历史背景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在战争中,匈奴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给汉朝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朝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匈奴,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双方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而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苏武是汉朝的一位官员,他被选为使者,前往匈奴执行和平谈判的任务。
在出使过程中,苏武受到了匈奴的款待,但是当他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匈奴发生了内乱,苏武被迫留在了匈奴。
在匈奴期间,苏武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屈不挠地维护汉朝的尊严和利益。
苏武的生平简介苏武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母亲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性。
苏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品行端正,很快就成为了一位有为的青年官员。
在出使匈奴之前,苏武已经有了丰富的外交经验,这为他后来在匈奴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苏武牧羊》的故事情节汉武帝时期,苏武作为使者出使匈奴,匈奴单于企图说服他们投降。
苏武不从,单于见苏武一身正气,坚决不肯低头,就命人将苏武押送到北海去牧羊。
苏武手持象征汉朝使节的旌节,来到茫茫的北海,渴了吃一把地上的积雪,饿了用皮带、草根充饥,冷了偎着羊群取暖。
他望着天空中年年南飞的群雁,盼着有朝一日也能像大雁一样重归故土。
苏武出使匈奴1苏武在匈奴的生活23苏武在人迹罕至的北海,持着汉朝的旌节,代表汉朝在匈奴人面前保持汉朝的尊严。
苏武在匈奴生活了十九年,期间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苏武在匈奴期间,与大雁为伴,每当大雁南飞时,他总是深情地望着它们,盼望有一天能与家人团聚。
苏武回国的过程汉昭帝即位后,汉朝与匈奴进行了一次协谈。
经过谈判,匈奴同意将苏武放回汉朝。
当苏武回到长安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赞扬。
苏武牧羊故事
苏武,字子卫,汉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
传奇色彩,而他与羊群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
苏武牧羊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当时,匈奴频繁入侵边境,
汉朝为了维护边境安全,需要与匈奴进行外交,派遣使者前去匈奴。
苏武应征而去,但在匈奴被囚禁了十九年。
在匈奴的囚禁生活中,苏武并没有放弃对祖国的忠诚和对自由
的渴望。
他利用牧羊的机会,不断思考对策,坚定地等待着回国的
机会。
苏武在匈奴的囚禁期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意志。
他不向匈奴低头,不向困境屈服,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祖国的忠诚和
对自由的渴望。
终于,在汉朝派出的使者到达匈奴时,苏武得以重获自由,回
到了祖国。
当他回到长安的时候,已是白发苍苍,但他的心依然炽热,对祖国的热爱依然如初。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持对祖国的忠诚,保持对自由的渴望。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与忠诚,苏武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一代英雄,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苏武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传奇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愿我们都能像苏武一样,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成就自己的人生传奇。
关于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
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
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
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
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西汉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
卫律说:"苏先生,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受到单于大恩,封我为丁灵王,拥有数万奴隶,马匹、牲畜漫山遍野。
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样富贵,若白白地流血牺牲,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怒斥道:"卫律,你身为汉民,不顾恩义,叛国投敌,你虽然能得逞于一时,最终却逃脱不了天地良心的审判。
"卫律见苏武不屈服,只得向单于报告。
单于见苏武很有气节,十分钦佩,更想招降他。
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苏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毡毛充饥。
后来单于又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逼迫他牧羊。
北海在今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
苏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对他的食物供应,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
在这荒漠上,除了丛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风雪,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
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卧行走都拿着汉节。
岁月一天天流逝,节杆上缀的三重旄牛尾都落尽了。
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历尽艰辛,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
他出使还是壮年,及至归国,头发胡须全白了。
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苏武牧羊》是一出家喻户晓的秦腔传统剧,也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歌咏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下的苏武牧羊历史故事供大家阅读!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方案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
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
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成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成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
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
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苏武牧羊课文和翻译苏武牧羊课文和翻译《苏武牧羊》讲的阿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道理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武牧羊课文和翻译,欢迎参考阅读!《苏武牧羊》原文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乃遣武与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武牧羊,乃汉武帝时一大事也。
苏武,字子卿,北海人,汉武帝时为郎中。
因其忠诚勇敢,深得帝宠。
然汉与匈奴交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匈奴单于欲留苏武,苏武坚拒,遂被匈奴囚禁。
匈奴单于欲使苏武牧羊于北海,以试其忠贞。
苏武不屈,忍辱负重,牧羊北海十九载。
期间,苏武虽身处困境,然心系汉室,坚守节操,绝不屈服于匈奴。
十九年后,汉宣帝即位,匈奴内乱,汉使请和,匈奴单于迫于压力,不得不放苏武归汉。
以下为苏武牧羊文言文翻译概括:
汉武皇帝时,北海苏武为郎中,忠勇有节,帝甚爱之。
匈奴与汉交恶,武奉使匈奴,欲通和好。
匈奴单于留武,武坚拒,遂被囚。
单于使武牧羊于北海,欲试其忠贞。
武不屈,忍辱负重,牧羊十九载。
武心系汉室,坚守节操,绝不屈服于匈奴。
汉宣帝即位,匈奴内乱,汉使请和。
单于迫于压力,不得不放武归汉。
武归国,举国欢庆,称其为忠臣义士。
苏武牧羊之事,传颂千古,成为忠诚不屈的象征。
武虽身处困境,然心系国家,坚守节操,终归故土。
其事迹感人至深,为后世传颂不衰。
原文概括如下:
苏武,北海人也,汉武时为郎中。
匈奴与汉交恶,武奉使匈奴,被囚。
单于使牧羊北海,武不屈,坚守节操十九载。
汉宣帝即位,匈奴内乱,单于放武归汉。
武归国,举国欢庆,称其为忠臣义士。
苏武牧羊之事,传颂千古,为忠诚不屈之典范。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苏武牧羊意思是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原本《汉书.苏武传》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1.白:告诉。
2.益:更加。
3.降:使……投降。
4.以为:把……当作。
5.既:已经。
6.羝:公羊。
7.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
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
8.雨:下雨(作动词用)。
9.胁:用威胁的手段10.使:命令11.乃(乃幽武):就12,乃(羝乳乃得归):才13.啮:嚼14.徒:迁移15.并:一起【翻译】苏武牧羊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之一。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苏武牧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原文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传统美德故事苏武牧羊苏武牧羊,守节十九载,传承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永守节操的美德,成为我国最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
那你知道z传统美德故事苏武牧羊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故事苏武牧羊,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故事:苏武牧羊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为求得汉与匈奴两国的长久和平,汉武帝回应匈奴单于求和的愿望,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及随从常惠、士兵百余名出使匈奴。
临行,汉武帝亲手将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旌节授予了苏武。
“旌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竹竿,顶部略弯,上面挂着一串毛绒球。
苏武接过旌节,深感责任的重大。
到匈奴后,苏武的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
就在即将完成出使的任务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汉与匈奴交战时,有一个叫卫律的汉使投降了匈奴。
卫律的部下虞常早就对卫律投降匈奴之举不满,认为苏武的到来是杀卫律归汉的好机会,恰好副使张胜与他是老友,便将杀卫律的计划告诉了张胜。
张胜赞赏虞常的行动,拿出许多钱物支持他。
不料,计划泄露,单于逮捕了虞常,交给卫律审问。
张胜见事情败露,才将真情告诉苏武。
苏武哀叹着说:“我是必定要受牵连了。
可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让我上匈奴的大堂去受审,等于侮辱了汉朝,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家乡父老,不如死去。
”说罢,拔出刀就要自杀,张胜、常惠赶紧将刀夺下。
虞常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供出了张胜。
张胜是汉朝副使,自然连累到正使苏武。
单于命卫律去叫苏武受审。
苏武见自己要被汉朝的叛臣押去受审,不愿受辱,拔出佩剑向自己身上砍去。
卫律忙抱住苏武,夺下刀。
可苏武已受重伤,昏死过去。
苏武醒来后,单于钦佩他的骨气,想叫他像卫律一样投向匈奴,便派人伺候他,劝他投降。
一日,卫律提审虞常、张胜,叫苏武陪审。
卫律当庭先杀虞常,又逼迫张胜跪地投降。
随后,卫律将剑指向苏武,厉声道:“你若不投降,就杀掉你!”苏武迎着剑锋冷笑道:“你有胆量杀汉使,就杀吧。
”卫律一惊,在苏武凛然的目光下只好收起宝剑。
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关于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通用6篇)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篇1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
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
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
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苏武尽忠守节,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
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仍然不屈服。
苏武始终忠于祖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
他不辱使命而闻名于世,而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并为后人仿效。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送一批原来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北还。
谁知这一去就是19年。
苏武把匈奴使者送到后,匈奴单于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回汉,不料匈奴发生虞常等人的叛乱事件。
虞常是投降匈奴的汉人,他本来和苏武的副使张胜相熟。
苏武一行来到后,虞常偷偷地来到汉使驻地,见到张胜。
虞常对张胜说: 听说汉朝天子对匈奴人卫律恨之入骨,我有办法用冷箭把他射杀。
我的母亲和兄弟都在汉朝,事成之后,希望能得到犒赏。
张胜就答应了。
不久,单于出外打猎,虞常等70多人准备乘机发动叛乱,杀死卫律。
不料其中一人反悔,连夜逃出,告发了他们。
单于立即发兵攻击,活捉了虞常。
虞常供出了张胜后,单于大怒,命卫律召苏武前来受审。
苏武说: 受匈奴侮辱,败坏了国家的尊严,即使不遭杀害,有何面目回汉复命? 说罢就拔出佩刀要自杀。
卫律大惊,急忙抱住
苏武,但苏武已经受了重伤,血流如注。
单于听说了这种情形,倒十分敬佩,每天早晚派人问候,只把张胜抓了起来。
苏武的刀伤好了后,单于又派人劝降,都被苏武正义凛然地挡了回去。
于是,卫律下令斩了虞常,接着厉声喝道: 汉使张胜参与谋杀单于的近臣,依法当斩,单于有命,如愿投降可以赦罪。
张胜十分害怕,立即表示愿意投降。
卫律又把剑对准苏武,进行恐吓,但苏武巍然不动,毫无惧色。
卫律又换上一副面目,劝道: 苏君,我从前背了汉朝,归降匈奴,蒙单于大恩,封为丁灵王,拥有数万之众,马匹牲口,满山遍野,富贵无比。
苏君今天如果归降,明天就会和我一样啊! 苏武听了,根本不理睬。
卫律又说: 苏君听了我的话投降,我就与君结为兄弟,如果今天不听我劝,将来即使想要见我,也见不到了。
苏武越听越怒,开口骂道: 你做了汉朝臣子,不顾恩义,背叛君王,抛弃亲人,投降蛮夷,我为什么要来见你?你明知我是大汉使者,不会投降,却苦苦相逼,无非是想引起两国的战争!匈奴亡国之祸,必将由你而起!
卫律知道无法使苏武屈服,只得回去禀报单于。
单于听了更加钦佩,也更加想使苏武屈服,于是把他关在原来做仓库的地窖里,不给他东西吃。
当时天正下着雪,苏武从地上抓点雪,再从穿的皮袍上拔点毛,胡乱吞咽下去,一连几天,竟没有饿死。
匈奴人以为是神灵保佑,于是改变办法,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上无人的荒野里,命他放牧公羊,并且对他说: 如果公羊产了羊羔,就释放你。
苏武到了北海,没有粮食吃,只得挖野鼠洞里藏的草籽来吃。
他牧羊的时候,手执当初出使来到匈奴时汉朝交给他的 节 (使者职权的标志),睡眠时也不放下,日子长了,节上的毛都落光了。
过了许多年后,单于派李陵到北海劝苏武投降。
李陵和苏武早年曾同时做过官,彼此比较熟悉,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兵败降了匈奴。
他觉得很惭愧,一直不敢去见苏武。
李陵来到北海后,设下宴席,劝苏武说: 单于听说我与足下素有交情,因而叫我来劝足下,他对足下确实很重视。
既然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回汉朝了,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自找苦吃,即使很有信义,天下人又怎么能知道?我听说你的哥哥、弟弟都因为得罪了皇上而自杀了。
人生短促,何必如此长久的和自己过不去呢?
尽管老朋友的话十分恳切,但苏武表示自己除了尽忠外,别无他念。
李陵和苏武饮酒交谈了几天,最后,李陵又说: 请你再考虑一下吧!
苏武说: 我想我早该死了!大王如果一定要令苏武投降,就让我死在大王面前!
李陵见他心如铁石,长叹道: 苏君真是义士啊! 于是痛哭一番,与苏武诀别而去。
公元前81年,单于终于打消了劝降的念头,放苏武回国。
苏武当初出行时共有一百余人,被扣19年,跟苏武一起生还的只有9人。
苏武出使时正在壮年,回汉时须发全白。
从此,苏武以尽忠守节而闻名于世,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