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
- 格式:pdf
- 大小:78.01 KB
- 文档页数:1
少林拳术秘诀概述少林拳术是中国武术中最有名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少林寺作为少林拳术的发源地,秘传的拳术技巧也被称为少林拳术秘诀。
本文将介绍一些少林拳术的基础知识和秘诀,帮助读者对少林拳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基本原理少林拳术注重以意导气,以气导力,以力导技。
它既注重内功修炼,又注重外功技艺的磨砺。
在少林拳术中,强调身心合一,运用合理的呼吸控制、灵活的身体动作和准确的攻防技巧。
基本拳法少林拳术秘诀中包含了众多的基本拳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少林拳法:1. 形意拳形意拳是少林拳术中的一种经典拳法。
它注重用意念驱动身体的动作,同时借助快速的脚步和爆发力强的拳法打击对手。
形意拳的要诀是以心意为主导,将拳打出去时,要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去配合,使拳法更具威力。
2. 猴拳猴拳是少林拳术中的一种比较灵活的拳法。
它模仿猴子的动作,以敏捷和灵活为特点。
猴拳的要诀是虚虚实实、连绵不断,通过头部的晃动、臀部和腰部的旋转来产生力量,形成突如其来的攻击。
3. 龙形拳龙形拳是少林拳术中的一种激烈的攻防拳法。
它以龙的形态为目标,通过身体的纵横起伏和节奏感,快速地攻击对手。
龙形拳的要诀是灵活机动、巧妙变化,要有强大的爆发力和柔韧的身体控制能力。
内功修炼在少林拳术中,内功修炼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内功修炼,可以提升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耐力,同时增强意志力和集中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功修炼方法:1.气功练习:通过呼吸控制和动作练习,调节气息,增强身体的能量和活力。
2.冥想训练:通过内观和专注,培养意念的集中和放松身心。
3.动力训练:进行一系列的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深蹲等,以增强身体力量。
外功技巧除了内功修炼,外功技巧也是少林拳术秘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功技巧:1.基本动作练习:如站桩、脚步练习、手臂和身体的柔韧性训练等,以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2.拳法练习:学习和训练各种拳法的动作和技巧,如击打、躲闪、格斗技巧等。
少林拳术秘诀(全本卷二)第七章拳法之历史与真传此乃依寻常世俗之通称,故名之为拳法。
其实各名家巨手,少有用拳者,况以吾少林为南派之开山祖乎!试观吾少林所练习之手式,百七十余手,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齐握之平拳也。
盖以平拳而出,乃见笑于方家之事,即以实用而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济于实用乎?兹将吾宗之拳法叙之如下:其一五拳之发源少林手技,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悟入,或工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
顾非吝惜隐秘,因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夕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
此柔术学之所以非易也。
五拳之法,人多以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
其实达摩师由北南来时,居于此寺,见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
每一说法入座,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
于是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外乎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也。
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也。
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共不过十八手而已。
今详述如下: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挣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听气,正体努目,此为入手之内功。
朝天直举解曰: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排山运掌解曰:上式演毕,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推山之势,此为三手。
按:此与岳武穆之双推手法,甚觉相类,不过,岳系双掌齐出,此系单掌,前推后应,微略异耳。
黑虎伸腰解曰: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掌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先低后高),必须以腰用力,两掌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则腰膝坚强,收功甚速。
少林拳术秘诀引言少林拳术作为中国武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拳法技艺和精神修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
本文将介绍少林拳术的秘诀,希望能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基本概述少林拳术是中国武术中最为著名的拳种之一,起源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少林拳术与禅宗的修行理念相结合,成为一种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绝佳方式。
少林拳术包含了拳法、腿法、器械、气功、兵器等多个方面,拳招独特,气势磅礴,技艺精湛。
二、拳法表演1.咏春拳咏春拳是少林拳术中的一门拳法,以直击要害为主要特点,追求简洁而实用的原则。
咏春拳重视中线理论,注重腰部和脚步的灵活运用,以快速进攻为主要手段,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变化性。
2.猴拳猴拳是模仿猴子动作特点而创造的一种拳法,动作奇特、灵活多变,以模仿猴子的跳跃、翻滚和模拟攻击动作为主。
猴拳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敏捷性,融合了猴子机敏灵活的特点,具有出其不意的攻击能力。
3.醉拳醉拳是模仿醉汉行为而创造的一种拳法,动作夸张、不确定性高。
醉拳注重身体的柔软和变化,拳法中含有颠簸、摇摆、晃动等特殊动作,使对手难以捕捉拳势,增加战胜对手的难度。
三、修身养性少林拳术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和精神状态。
1.忍耐力修习少林拳术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需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严苛要求。
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2.谦逊少林拳术强调师徒相传,尊重他人,注重礼仪,使人练就一颗谦逊的心。
拳师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汲取他人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3.自律修习少林拳术需要严格遵循规矩,按照师傅的指导进行训练,时刻保持自律的状态。
通过自律的训练,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控能力。
四、气功修炼气功是少林拳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达到提升身体气质和修炼内功的目的。
少林拳术秘诀4第十一章少林之戒约微言少林之戒约,当分为两时代。
在达摩数传以后,不独少林中盛行此术,即远近之丛林禅院,亦无不以此为师法。
自是人众品杂,纯谨者犹能遵行轨范,不肖之徒,竟有忘其本来面目,失佛门倡立此术之遗旨。
以慈悲救世之场,竟变为弄拳习棒之地。
故觉远上人惄焉忧之,乃重立戒约,以垂示来兹。
故出少林之门者,守之维谨,无敢或违。
兹记载于下: (一) 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
(二) 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反清规同罪。
(三) 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四) 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兴妄为。
(五) 于契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
(六) 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交。
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须抚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
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
(七) 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
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
(八) 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
凡吾禅宗弟子,宜垂为炯戒勿忽。
(九) 凡俗家子弟,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
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
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遽信其毕生,此吾宗之第一要义。
幸勿轻忽视之也。
(十) 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
世之以此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
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技于一时,或务得于富室。
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
是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
以上戒约,因当时遁迹空门者,流品甚杂,且自达摩师以来,世远代湮,忘其本旨,竟有于广寺巨刹之中,盛招门徒,传习技术。
于是递相授受,风动一时,而纷争搏斗之事,遂时有所闻。
《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第一章气功阐微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
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
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
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
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沈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诫愕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乎其难。
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乱,几成固有性质。
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
此吾道之所以日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
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
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
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围。
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觉有虚实动静之分,及有形无形之别。
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
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诠释,精微乃现。
今释之如下:(一)运使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
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注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注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
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
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
注足掌前后踏地须练习久始能。
平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跌也。
以上乃练足之法。
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
此气不练所致也。
故运使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要着。
少林秘诀(招法)削、切、劈、接、砸、崩、挑、发沉肩:前步先行、后步跟,消鬼全凭后脚蹬,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反掌正掌连环掌两掌波浪翻,两腿如转旋。
荷叶掌劈山:起如闪电,落如雷,迂雷生风,风卷雷散。
中山:跃进中门炮打开。
推山:腿似弩弓,手似箭,推山不倒烧半片。
推山好似水碰崖。
付八手八翻子、挑手、托手、压手、化法、鼍形化法、穿袖、招法。
招不打单,打单不叫招。
招打四穴侧四穴:太阳穴、列缺穴、阳凌穴、太充穴、会阴穴。
中四穴:器官穴、连绵穴、中脘穴、会阳穴。
后中四穴:哑门穴、夹脊穴、命门穴、脊根穴。
1.跑球或扇打:上打夹耳,中打夹心,下打崩裆。
2.上打咽喉、下打裆,打了两肋打胸膛。
判官双笔(筷子)(九麻、七痛、八归阳)钩、挂、挑、扎,云、纏(缠)、锁、带肩井曲池列缺阳凌百会哑门(地流平)(麻半身)(麻半身)(地流平)(乱神经)(不发音)器官连绵中脘会阴会精侧耳(血染胸)(命归阴)(命归阴)(命归阴)(绝子孙)(如雷轰)华盖肺俞玉官脊根太冲太阳(咳半声)(咳半声)(马走转)(鬼抽筋)(命归阴)(死)章门环跳闭骨(痛)(麻)(痛)鞭桿(九麻、七痛、八归阴)撩、点、挑、扎,钩、掛、绞、夹肩井(地流平)、曲池(麻半身)、列缺(麻半身)、阳陵(地流平)、哑门(不发音)、百会(乱神经)、四官(血染胸)、华盖(咳半声)、连绵(命归阴)、中脘(命归阴)、侧耳(如雷轰)、会阴(命归阴)、会精(绝子孙)、脊根(鬼抽筋)、玉官(马走精)、肺尾(咳半声)、太冲(命归阴)、环跳(麻穴)、障门(痛穴)、闭骨(痛穴)、三级(痛穴)、太阳(死穴)(36穴)形意七十二绝技七十二绝技法,是根据形意五行,十二形的技击要领和形意拳中诸多技击散打的方法,以及诸多前辈们多年的经验和体会而总结出来的。
历代先辈们秘不外传之所谓“绝招”综合而成。
它技法全面,浑然一体,一招一式,打顾兼备,特点突出。
拳中崩拳虽多,但技法各有不同,如疾步崩拳、退步崩拳、寸步崩拳、蹬踢崩拳等各有其独特的妙用。
少林拳法⼀、少林拳术⼗法少林寺武术将“三节、四梢、五⾏、⾝份、步法、⼿⾜之法、上法进法、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三性调养法、内劲法”叫做⼗法,它是综合⼿、眼、⾝、法、步、精神、⽓、⼒、功、功防、内外、劲法、三性调养等⽅⾯总结出来的理论。
练习少林武术必须明了⼗法,才能不出偏差,收效迅速。
(⼀)三节⼈的全⾝分为三节:⼿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腿为根节。
再进⼀步说,三节中,⼜各分为三节。
如⼿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梢节;脚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三节之要诀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
”即“起、随、追”三字。
例如冲拳的动作,拳为梢节之梢节,拳起动后肘(中节)随肩(根节)追,只有这样才能发⼒顺达。
向前进步时脚起、膝随、胯追。
这样才能重⼼前移,⼗趾抓地稳如泰⼭。
少林寺拳谱中说: “梢节不明恐中⼈七⼗⼆把擒拿,中节不明遍⾝是空,根节不明恐中⼈之盘跌,故三节贵明也。
”明梢节是指两⼿互换,⾝⼼相随,互为救护的意思。
明中节是指⼿不离⼼、肘不离肋,⾼挑低压左右拦裹的意思。
如“⼿起撩阴,肘发护⼼”,⾝应随⼿⽽动。
要知远近明⽼嫩,⼿到⾝到,步变⾝转,不给对⽅进击的空隙,明根节指进步低退步⾼。
进步低,可避免被对⽅勾、挂、挑、避搬腿之患;退步⾼,可避免对⽅勾绊,利于进退。
“起、随、追”三字⼗分精确、恰当。
三节贯成⼀⽓,进退得法。
如根节,退步时,膝随胯追,⾝体重⼼后移,⼗分协调。
否则,步进⾝不进,步退⾝不退,⼿法再熟也运⽤⽆⼒。
因此,对三节必须明了的地⽅,就是⼿脚⾝的精密配合。
在击打时⼼勇⽽进拳进⾝进步,全⾝之⼒集于拳⾯,就会迅速。
罗汉拳的动作都是全⾝三节(⼿、⾝、脚),配合⾏动,进退击打之时皆带⾝法,⾝⼿脚步内见溶为⼀体,此为练习之要诀。
少林寺拳谱中说:“上法须知先上⾝,脚⼿齐到斯为真,拳中有搓谁能解,明了其意妙如神。
”此意即⼿、⾝、脚齐到,三节贯⼀。
少林寺拳谱中指:“⼿到不如⾝到,⾝到不如⼼到,先到以⼼,后到以⾝。
少林拳术秘诀,第十一章,少林之戒约微言少林之戒约,当分两时代。
在达摩数传以后,不独少林中盛行此术,即远近之丛林禅院,亦无不以此为师法,自是人众品杂,纯谨者犹能遵行轨范,不肖之徒,竟有忘其本来面目,失佛门创立此术之遗旨,此慈悲救世之场,竟变为弄拳习棒之地。
故觉远上人惄焉忧之,乃重立戒约,以垂示来兹,故出少林之门者,守之维谨,无敢或违.兹记载如下:(一) 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
(二) 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反清规同罪。
(三) 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四) 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兴妄为。
(五) 于契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
(六) 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交。
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须抚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
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
(七) 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谨遵守,不可违犯。
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
(八) 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吾禅宗弟子,宜垂为炯戒勿忽。
(九) 凡俗家子弟,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
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
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遽信其毕生。
此吾宗之第一要义。
幸勿轻忽视也。
(十) 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
世之以此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技于一时,或务得于富室。
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
是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
以上戒约,因当时遁迹空门者,流品甚杂,且自达摩师以来,世远代迁,忘其本旨,竟有于广寺巨刹之中,盛招门徒,传习技术。
于是递相授受,风动一时,而纷争搏斗之事,遂时有所闻。
武术研究2016年12月第1卷 第12期温水小手拳研究范 维1,21.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6;2.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摘 要:起源于峨眉派自门武术的温水小手拳,历经几代人的演化传承,已经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武术文化。
它是一种近距离实战术,它有老架和新架之分,形成不同的传承体系。
为了有效传承、发展和保护温水小手拳,需要在文化起源、基地建设、竞技传承、竞技拓展、武医合一、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高它的功能价值、传承价值和品牌发展路径。
关键词:小手拳 历史沿革 特点 拳架 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2—0031—04清朝末年以来,温水小手拳以其朴实、简洁、动作灵巧的风格,在当地独领风骚。
经过传承人的潜心研究,将小手拳与运动健身、运动康复融合在一起,形成经久不衰的百年武术经典。
温水小手拳,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老架的沉淀与传承,有新架的创新与发展。
不同地域的小手拳传承人,本着小手拳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万变不离同宗的思维定式下,呈现大同小异的个性化竞技套路发展,以多元化形式承载温水小手拳的文化价值,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竞技特征,有的朴实遒劲、有的细腻顺达、有的粗犷剽悍,从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展示了温水小手拳的内在魅力和本原特色。
这种内在的共性包容,是对温水小手拳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而外在的个性张扬与创新,才能使温水小手拳走出历史的禁锢,打破传统思维下的绑架,找到弘扬温水小手拳传承发展的新出路。
1 温水小手拳历史沿革温水小手拳,由于后来传承人的不同,有的称之为王家教、汪家教或偷袭拳,它主要来源于四川峨眉派武术罗门小手拳文化的演变和传承,有四百余年的传承历史,在温水当地也有近百年的传承发展史。
温水小手拳的起源,应形成于四川峨眉八大门武术之一的自门,而峨眉派武术八门拳种有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自门、会门。
少林拳术秘诀,第十章,南北派少林之师法南北之区分,究以北地为胜,其中有关乎天时地理者,非人力所能为也。
盖以燕赵齐秦之郊,多豪侠奇绝之士,且北地苦寒,生于其间者,筋骨实较南方为强,而饮料食物之中,米麦又大有悬殊,吾尝周历幽燕长城诸地,广漠平原,一望无垠,每至秋冬之交,而南人之初至其境者,已有瑟缩萧索之意,迄至北风怒号,寒飚裂骨,南人之不能撑支,更无论矣。
北人则习惯成性,毫无畏缩,虽层冰盈丈,雪花如拳,而鞍马纵横,鞭影自豪。
此北方人之筋骨,较诸南人为强健者,乃天演界中之生成的优势,不可讳也。
益以北地最重镖客,人之以此谋生活者,不可胜数,因其地绿林豪客,所在多有,其中盗首贼魁,亦常有挟奇技异能者,不可以寻常视之,而商贾之出于其途,欲保持其财物者,势不能不顾聘镖客,此等镖客,必须操极精之技术,而后可以保他人之财物,与自己之生命,此中精微,洵所谓真实本领,而丝毫不可假借,故凡欲以充当镖客为生计者,平日秘密之练习,先求其普通,而后精其专门,总须择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及者,朝夕以求之,必臻乎至精极熟之境,始可出而应镖客之选。
此盖由于一生之生活关系,乃以技击一道,为第二之生命,是以操术之精,有非南人所可几及者,正以此也。
南方技击之术,就寻常论之,似不及北地之多而且精,然有时挺然杰出,其操术之神,造诣之深,玄妙变化之奇,有非北人所能望其肩背者,此亦有故也。
北人筋骨之强,练习之深,得天然上之造就,自不必论矣。
然北人虽以筋骨胜,而南人有时造诣所臻,直驾北人而上之,盖南人以灵动神化胜者。
其操术之精,有非人拟议所能及。
自道咸以来,南方以技击之术,腾声于大江南北者,有三人焉。
今述之如下:其一李镜源之技击术李镜源,又号长须李,湖北省之夏口人,父业木商,故家富于资。
少年入塾,于课余之暇,即好弄拳棒,塾师每见而禁止之。
李嗜之深,不能已,时年已廿余矣。
旋随母赴沔阳省舅氏,途中遇陕人高某,言谈甚洽,高乃陕之技击最著者,相见恨晚。
高在沔本业菸商,旋由李邀至其家,朝夕传授之,未逾年而技大进,李总以操术未臻其极为憾,高遂告以陕之三原某寺僧,为斯道圣手,惟不肯轻于授人,若诚恳以求之,或可传其衣钵。
中国少林功夫摘要: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穷毕业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属不易。
整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使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坦率的说,由于武术的神秘性,不可能将所有门派(拳种)概括于本文之中。
其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切望广大武林师友予以指正、补充。
引言: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汉族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起源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五乳峰下。
它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而建。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内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宏伟的寺院,张灯结彩,三十个身著短装,精神奕奕的健壮武僧,分成十五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栩栩如生。
除了行拳图外,殿内还有寺僧演练器械、挥舞棍棒的壁画,南北两壁有少林武术的“锤谱”,画面突出两个武僧摆开对打的架势,冲拳、拨掌对练。
千佛殿是当年少林寺的练功房,地堂上还有四十八个寺僧“站柱”的遗迹;只见砖铺的地面上留下两行直径约四、五十厘米的锅底状圆坑,一个个间隔约二米半,据说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
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练少林武功的真实史迹。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少林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
作者: 沈寿
出版物刊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105-108页
主题词: 经典著作;理法;抄本;拳术;译释;少林拳;身法;文字;校勘;掺杂
摘要: <正> 《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以下简称《秘诀》),记述传统少林拳的理法甚详,素被后世拳家奉为经典著作。
此书流传于民间的刻本和抄本尚多,但各本文字互有出入,甚至连书名也不尽相同。
而且大都掺杂了后人修订或窜改的文字,有的刊本则把原文与注文混成一片,令人难于辨析,因之,全书有待进一步作出认真而细致的校勘和考订。
笔者早年因感于书中。
少林拳术秘诀,技击宗法入门一、技击入手法(一)地盆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盘,北派曰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处曰站桩,名异而实同也。
地盆之法,为初入门时所必需,藉此练气下行,不独增长足力,且可免血气上浮,致身体上重下轻,稍一动作,即觉喘呼足颤,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时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随学者取便习之:1.八字地盆:足如八字形,两腿蹬下,与骑马无异。
2.一字地盆:此式如“一”字形,只须如八字式,将脚跟向前稍移,使两足平排如“一”字可也,但此较八字式稍难,学者须将八字式先练句日,再进此可也,3.川字地盆:其法不过较八字式,将两足尖朝内收进,即成此式(故又称内八字)。
但此式须将膝向前作跪式,令后脚跟少起,而足尖落地,盖练习足尖之意也。
地盆有四忌1.忌两脚蹬下,不能平正,不平则不能得力。
2.忌站立时腰背弯曲,腰曲则气不能下。
3.忌一站即起,使两腿全不受痛苦,则进功必缓而无成。
4.忌肩耸首斜,眼光乱视。
凡练习时,肩窝欲平,头颈欲正直,眼光欲平正。
练习时,两手高插肋间,使气下行,殆至腿力实至酸痛难忍时,不妨少息,总以站立时刻,逐渐加增,以至两腿久站而无痛苦,方能有效。
(二)手法手法虽有各家之別,其渊源要不出岳氏之双推(武穆少年时善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
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
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与人相搏,非短手不能自保,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兹将南北派各大家之通行手法如下:1.牵缘手此即双推手之变化,法用左右手作回环之势,其两手指端,至练熟时,必作连环式如相贯之圆圈,能练圆时,则指臂灵活,一切手法皆不难迎刃而解,为初学时所当精心练习者也。
此手之用法,如敌人以手或木棍击来,则以左右随势缘格,敌手与物遂落空而不能中我,于是再逼进一步,随机以取敌之要害。
此手又名猿手,盖以猿每遇击,必用此种手势,灵捷异常,故即以之为名云。
2.缠手此手与前手稍有不同,前者阴阳互用,此则纯用阴手(即掌下覆之式),前手作正面势,此手作侧势(或右侧,或左侧),譬如手朝前缠,右手则从腋下(乃左手腋下),尽力格出,如是循环练习,自有进步。
少林学拳秘诀作者:金椒生来源:《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03期欲学拳必先养气。
养气功深,则利欲不能侵,荣辱不能动,一切邪魔不能扰。
然后始足与言技击。
且气沛则神完,神完则力足,力足则百体舒泰而筋骨强健矣。
故学拳者,首重养气。
一、练气之法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用以保身家,防制毒蛇猛兽之侵害,非学以好勇斗狠,以击人为事也。
故不动手则已,若动手,必致人死命。
精于此者,不肯轻露锋芒,亦以是也。
欲学拳必先养气。
养气功深,则利欲不能侵,荣辱不能动,一切邪魔不能扰。
然后始足与言技击。
且气沛则神完,神完则力足,力足则百体舒泰而筋骨强健矣。
故学拳者,首重养气。
然则养气之法又何如?曰:澄心志,遠思虑,绝情欲,摒嗜好。
如斯可矣。
兹撮举数节于下。
1.练吐纳呼吸为强健脏腑之善法,即是吐纳。
行此之时,出入都由于肺。
肺为气之府,气为力之源。
练力者必先练气,盖以此也。
唯行此之时,不宜太猛,不宜过久,不宜在秽浊之地,须加意也。
2.练跌坐跌坐为习静之道。
能静则心志自清,心志清则百念灭矣。
坐法与僧家之坐禅无异。
唯初行者,每患不能静,其苦异常,必须设法遏止,使其杂念不兴。
然后习惯变成自然,虽有外魔亦不能扰矣。
坐时上身宜正而直,下身及四肢须平均安置。
坐之时间须逐渐增加,不可躐级。
3.练按摩按摩为舒畅筋骨、调和血脉之法,为内家秘传,功效甚著。
法于吐纳之前,或跌坐之后,以手心按摩全身穴道,自涌泉穴起,至太阳穴止。
不可遗漏一处。
在左者用右手摩之,在右者用左手摩之。
先顺后逆,各行三十六次。
至若海底等适中之穴道,则两手替换摩之,左顺右逆,亦各三十六次。
4.练运气气既营养充沛,必须善于运用,始克防御毒害,否则,其功只健身而己。
盖寻常人气之可到者,不过心脏、肺腑,至于骨络穴道,则运行不到矣。
故气足须善运。
运气之法,初习时宜按部行之。
譬诸我欲运气入我之太阳穴,先须将气提之上升,既能上升之后,始可运之入穴。
习练久之,自能称意运行而无阻。
但此法实至难,非朝夕可以竟其功,数年可以见其效也。
少林五拳总诀总诀歌一(通用暗诀)少林五拳象五形,拳从自然取其意;融贯旧法创五式,一七三手集大成;精意释然传千秋,古今师法遵秋月;拳走一线守家法,崇尚手技入南拳;动中求静静不止,意气相推生横力;刚中有柔柔带刚,运柔成刚谓上乘;实中有虚虚转实,寓虚于实始超脱;沉心静气明法外,禅拳一体称少林;右练毕时接习左,左右逢源方成巨;出手如风迹难觅,一指半足分胜败;浑身上下皆可拳,指先掌次拳即末;孤心苦往年如日,神技妙术技乃神。
总诀歌二(有相暗诀)昂首挺胸气畅然,怒目强项似罗汉;砸肩敞腋力充沛,立腕沉肘赛金刚;虚腹实腰承上下,展膝固踝如生根;腰马一体接天地,三合内外比卯榫;气贯丹田雕横力,五心相印塑直气;此中三昧玩自心,精微乃见功自成。
总诀歌三(无相暗诀)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总诀歌四(呼吸暗诀)其一小开弓马,大开胸腋;简脚根地,繁手枝天;徐呼徐吸,尽呼尽吸;气芽暴滋,遍体得力。
其二浸形神缸以气染,力由底发奔灵盖,弓马永动把息环,上下相印串一气。
总诀歌五(运使暗诀)力从气出,气隐力显;运柔成刚,使虚转实;意到气随,速于声响;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力达指尖,不局三停;气透肤理,不囿三焦;沉实厚重,活泼虚灵;刚柔虚实,神变无穷。
总诀歌六(爪掌开拇暗诀)指散口紧现力蹼,平圆曲直偏不扣;栉风滗气方沉力,点印如花妙蛙作。
总诀歌七(拳指扣拇暗诀)卷勾如亲齐向心,弯而又曲死力扣;穿肉扣骨方传力,挤眼掐心功苦生。
总诀歌八(肘法暗决)腋气井喷膀管送,力达楔尖胜利器,努拐戳动兼阴阳,中平车腰方称活。
总诀歌九(眼法暗诀)镜眼点拳怒视焦,目随拳走神不丢;观外为下观内上,钢拳眼铸全凭神。
总诀歌十(听法暗诀)青龙黑虎赛风影,邃通海底如灯芯;听物为下听我上,龙奔虎跃画风景。
总诀歌十一(舌法暗诀)封井开边续阴阳,津如泉涌化琼浆;细流入海润丹田,化作精气力分发。
总诀歌十二(喊法暗诀)眼忙鼻碌口不闲,抢步吐声助力推;分寸得当方显威,乱哮见笑徒哼哈。
少林寺武术与禅宗的关系--关于禅武合一的思考一、引言嵩山少林寺乃佛教禅宗之祖庭,也是少林派武术发祥之圣地。
少林拳术以其刚劲有力、勇猛敏捷、朴实无华的风格,套路繁多、利于实战。
健身延年的特点,威震中外,名冠全球。
“拳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寺凭依少林寺武术之盛名遍传神州,波及寰宇。
而少林寺武术的发端、繁衍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也可谓至深至远。
诚如日本佛教史学者镛田茂雄所言:“中国武术的背后有禅的思想和炼身术。
”禅宗思想对少林寺武术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表现在少林拳法中心意的持守锻炼、拳法的内功修为,以及习武的宗旨与戒约、武德等几个方面。
二、佛教禅宗对少林寺武术的影响浅析2.1少林寺武术中心意的持守2.1.1以禅的调心法为拳法的炼心法则少林寺武术内功中的上乘功夫,注重养气调心,超于神化,实以心意之持守为要。
《少林拳术秘诀》云:“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民也。
”古人喻参禅如用兵,这里反过来说技击如禅机,需有超越有为的、深沉而又镇静活泼的心态为本,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
《少林宗法》第一篇,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
以生命拼搏的技击术,是须有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参禅悟道,解除对死的恐惧,放下自我的执着,当然极有利于搏击致胜之道。
2.1.2少林派传徒授艺,尤其强调锻炼心意,参透禅机清末麻阳人滕黑子,师事少林巨人智远上人专攻少林拳法,师则授之佛门精义要旨:一为解脱功夫。
佛门十三宗,解脱之法以禅宗为最,因禅宗崇尚超悟,而解脱乃是超悟之不二法门,佛氏明心见性之具诠。
而“技击之艺,须与身心解脱之法并进,不可视为缓图也。
”其二静悟与无恐怖心。
禅门以静默参证神机,进而求彻悟,“于是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其技乃别开一生面,而非复何日之景象矣。
”清末武术名家李镜源曾受教于某僧,僧云:“究不离乎灵魂躯壳,交相修养,始克涅槃正果,悟彻真如。
《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
第一章气功阐微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
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
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
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
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沈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诫愕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乎其难。
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乱,几成固有性质。
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
此吾道之所以日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
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
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
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围。
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觉有虚实动静之分,及有形无形之别。
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
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诠释,精微乃现。
今释之如下:
(一)运使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
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注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注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
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
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
注足掌前后踏地须练习久始能。
平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跌也。
以上乃练足之法。
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
此气不练所致也。
故运使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要着。
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注又名站桩。
亦即此意。
苟能于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
而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以日月渐进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