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
- 格式:pdf
- 大小:78.01 KB
- 文档页数:1
少林拳术秘诀概述少林拳术是中国武术中最有名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少林寺作为少林拳术的发源地,秘传的拳术技巧也被称为少林拳术秘诀。
本文将介绍一些少林拳术的基础知识和秘诀,帮助读者对少林拳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基本原理少林拳术注重以意导气,以气导力,以力导技。
它既注重内功修炼,又注重外功技艺的磨砺。
在少林拳术中,强调身心合一,运用合理的呼吸控制、灵活的身体动作和准确的攻防技巧。
基本拳法少林拳术秘诀中包含了众多的基本拳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少林拳法:1. 形意拳形意拳是少林拳术中的一种经典拳法。
它注重用意念驱动身体的动作,同时借助快速的脚步和爆发力强的拳法打击对手。
形意拳的要诀是以心意为主导,将拳打出去时,要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去配合,使拳法更具威力。
2. 猴拳猴拳是少林拳术中的一种比较灵活的拳法。
它模仿猴子的动作,以敏捷和灵活为特点。
猴拳的要诀是虚虚实实、连绵不断,通过头部的晃动、臀部和腰部的旋转来产生力量,形成突如其来的攻击。
3. 龙形拳龙形拳是少林拳术中的一种激烈的攻防拳法。
它以龙的形态为目标,通过身体的纵横起伏和节奏感,快速地攻击对手。
龙形拳的要诀是灵活机动、巧妙变化,要有强大的爆发力和柔韧的身体控制能力。
内功修炼在少林拳术中,内功修炼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内功修炼,可以提升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耐力,同时增强意志力和集中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功修炼方法:1.气功练习:通过呼吸控制和动作练习,调节气息,增强身体的能量和活力。
2.冥想训练:通过内观和专注,培养意念的集中和放松身心。
3.动力训练:进行一系列的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深蹲等,以增强身体力量。
外功技巧除了内功修炼,外功技巧也是少林拳术秘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功技巧:1.基本动作练习:如站桩、脚步练习、手臂和身体的柔韧性训练等,以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2.拳法练习:学习和训练各种拳法的动作和技巧,如击打、躲闪、格斗技巧等。
少林拳术秘诀(全本卷二)第七章拳法之历史与真传此乃依寻常世俗之通称,故名之为拳法。
其实各名家巨手,少有用拳者,况以吾少林为南派之开山祖乎!试观吾少林所练习之手式,百七十余手,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齐握之平拳也。
盖以平拳而出,乃见笑于方家之事,即以实用而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济于实用乎?兹将吾宗之拳法叙之如下:其一五拳之发源少林手技,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悟入,或工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
顾非吝惜隐秘,因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夕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
此柔术学之所以非易也。
五拳之法,人多以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
其实达摩师由北南来时,居于此寺,见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
每一说法入座,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
于是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外乎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也。
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也。
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共不过十八手而已。
今详述如下: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挣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听气,正体努目,此为入手之内功。
朝天直举解曰: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排山运掌解曰:上式演毕,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推山之势,此为三手。
按:此与岳武穆之双推手法,甚觉相类,不过,岳系双掌齐出,此系单掌,前推后应,微略异耳。
黑虎伸腰解曰: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掌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先低后高),必须以腰用力,两掌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则腰膝坚强,收功甚速。
少林拳术秘诀引言少林拳术作为中国武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拳法技艺和精神修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
本文将介绍少林拳术的秘诀,希望能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基本概述少林拳术是中国武术中最为著名的拳种之一,起源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的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少林拳术与禅宗的修行理念相结合,成为一种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绝佳方式。
少林拳术包含了拳法、腿法、器械、气功、兵器等多个方面,拳招独特,气势磅礴,技艺精湛。
二、拳法表演1.咏春拳咏春拳是少林拳术中的一门拳法,以直击要害为主要特点,追求简洁而实用的原则。
咏春拳重视中线理论,注重腰部和脚步的灵活运用,以快速进攻为主要手段,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变化性。
2.猴拳猴拳是模仿猴子动作特点而创造的一种拳法,动作奇特、灵活多变,以模仿猴子的跳跃、翻滚和模拟攻击动作为主。
猴拳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敏捷性,融合了猴子机敏灵活的特点,具有出其不意的攻击能力。
3.醉拳醉拳是模仿醉汉行为而创造的一种拳法,动作夸张、不确定性高。
醉拳注重身体的柔软和变化,拳法中含有颠簸、摇摆、晃动等特殊动作,使对手难以捕捉拳势,增加战胜对手的难度。
三、修身养性少林拳术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和精神状态。
1.忍耐力修习少林拳术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需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严苛要求。
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2.谦逊少林拳术强调师徒相传,尊重他人,注重礼仪,使人练就一颗谦逊的心。
拳师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汲取他人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3.自律修习少林拳术需要严格遵循规矩,按照师傅的指导进行训练,时刻保持自律的状态。
通过自律的训练,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控能力。
四、气功修炼气功是少林拳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达到提升身体气质和修炼内功的目的。
少林拳术秘诀4第十一章少林之戒约微言少林之戒约,当分为两时代。
在达摩数传以后,不独少林中盛行此术,即远近之丛林禅院,亦无不以此为师法。
自是人众品杂,纯谨者犹能遵行轨范,不肖之徒,竟有忘其本来面目,失佛门倡立此术之遗旨。
以慈悲救世之场,竟变为弄拳习棒之地。
故觉远上人惄焉忧之,乃重立戒约,以垂示来兹。
故出少林之门者,守之维谨,无敢或违。
兹记载于下: (一) 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
(二) 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反清规同罪。
(三) 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四) 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兴妄为。
(五) 于契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
(六) 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交。
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须抚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
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
(七) 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
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
(八) 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
凡吾禅宗弟子,宜垂为炯戒勿忽。
(九) 凡俗家子弟,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
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
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遽信其毕生,此吾宗之第一要义。
幸勿轻忽视之也。
(十) 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
世之以此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
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技于一时,或务得于富室。
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
是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
以上戒约,因当时遁迹空门者,流品甚杂,且自达摩师以来,世远代湮,忘其本旨,竟有于广寺巨刹之中,盛招门徒,传习技术。
于是递相授受,风动一时,而纷争搏斗之事,遂时有所闻。
《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第一章气功阐微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
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
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
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
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沈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诫愕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乎其难。
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乱,几成固有性质。
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
此吾道之所以日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
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
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
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围。
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觉有虚实动静之分,及有形无形之别。
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
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诠释,精微乃现。
今释之如下:(一)运使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
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注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注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
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
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
注足掌前后踏地须练习久始能。
平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跌也。
以上乃练足之法。
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
此气不练所致也。
故运使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要着。
少林秘诀(招法)削、切、劈、接、砸、崩、挑、发沉肩:前步先行、后步跟,消鬼全凭后脚蹬,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反掌正掌连环掌两掌波浪翻,两腿如转旋。
荷叶掌劈山:起如闪电,落如雷,迂雷生风,风卷雷散。
中山:跃进中门炮打开。
推山:腿似弩弓,手似箭,推山不倒烧半片。
推山好似水碰崖。
付八手八翻子、挑手、托手、压手、化法、鼍形化法、穿袖、招法。
招不打单,打单不叫招。
招打四穴侧四穴:太阳穴、列缺穴、阳凌穴、太充穴、会阴穴。
中四穴:器官穴、连绵穴、中脘穴、会阳穴。
后中四穴:哑门穴、夹脊穴、命门穴、脊根穴。
1.跑球或扇打:上打夹耳,中打夹心,下打崩裆。
2.上打咽喉、下打裆,打了两肋打胸膛。
判官双笔(筷子)(九麻、七痛、八归阳)钩、挂、挑、扎,云、纏(缠)、锁、带肩井曲池列缺阳凌百会哑门(地流平)(麻半身)(麻半身)(地流平)(乱神经)(不发音)器官连绵中脘会阴会精侧耳(血染胸)(命归阴)(命归阴)(命归阴)(绝子孙)(如雷轰)华盖肺俞玉官脊根太冲太阳(咳半声)(咳半声)(马走转)(鬼抽筋)(命归阴)(死)章门环跳闭骨(痛)(麻)(痛)鞭桿(九麻、七痛、八归阴)撩、点、挑、扎,钩、掛、绞、夹肩井(地流平)、曲池(麻半身)、列缺(麻半身)、阳陵(地流平)、哑门(不发音)、百会(乱神经)、四官(血染胸)、华盖(咳半声)、连绵(命归阴)、中脘(命归阴)、侧耳(如雷轰)、会阴(命归阴)、会精(绝子孙)、脊根(鬼抽筋)、玉官(马走精)、肺尾(咳半声)、太冲(命归阴)、环跳(麻穴)、障门(痛穴)、闭骨(痛穴)、三级(痛穴)、太阳(死穴)(36穴)形意七十二绝技七十二绝技法,是根据形意五行,十二形的技击要领和形意拳中诸多技击散打的方法,以及诸多前辈们多年的经验和体会而总结出来的。
历代先辈们秘不外传之所谓“绝招”综合而成。
它技法全面,浑然一体,一招一式,打顾兼备,特点突出。
拳中崩拳虽多,但技法各有不同,如疾步崩拳、退步崩拳、寸步崩拳、蹬踢崩拳等各有其独特的妙用。
少林拳法⼀、少林拳术⼗法少林寺武术将“三节、四梢、五⾏、⾝份、步法、⼿⾜之法、上法进法、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三性调养法、内劲法”叫做⼗法,它是综合⼿、眼、⾝、法、步、精神、⽓、⼒、功、功防、内外、劲法、三性调养等⽅⾯总结出来的理论。
练习少林武术必须明了⼗法,才能不出偏差,收效迅速。
(⼀)三节⼈的全⾝分为三节:⼿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腿为根节。
再进⼀步说,三节中,⼜各分为三节。
如⼿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梢节;脚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三节之要诀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
”即“起、随、追”三字。
例如冲拳的动作,拳为梢节之梢节,拳起动后肘(中节)随肩(根节)追,只有这样才能发⼒顺达。
向前进步时脚起、膝随、胯追。
这样才能重⼼前移,⼗趾抓地稳如泰⼭。
少林寺拳谱中说: “梢节不明恐中⼈七⼗⼆把擒拿,中节不明遍⾝是空,根节不明恐中⼈之盘跌,故三节贵明也。
”明梢节是指两⼿互换,⾝⼼相随,互为救护的意思。
明中节是指⼿不离⼼、肘不离肋,⾼挑低压左右拦裹的意思。
如“⼿起撩阴,肘发护⼼”,⾝应随⼿⽽动。
要知远近明⽼嫩,⼿到⾝到,步变⾝转,不给对⽅进击的空隙,明根节指进步低退步⾼。
进步低,可避免被对⽅勾、挂、挑、避搬腿之患;退步⾼,可避免对⽅勾绊,利于进退。
“起、随、追”三字⼗分精确、恰当。
三节贯成⼀⽓,进退得法。
如根节,退步时,膝随胯追,⾝体重⼼后移,⼗分协调。
否则,步进⾝不进,步退⾝不退,⼿法再熟也运⽤⽆⼒。
因此,对三节必须明了的地⽅,就是⼿脚⾝的精密配合。
在击打时⼼勇⽽进拳进⾝进步,全⾝之⼒集于拳⾯,就会迅速。
罗汉拳的动作都是全⾝三节(⼿、⾝、脚),配合⾏动,进退击打之时皆带⾝法,⾝⼿脚步内见溶为⼀体,此为练习之要诀。
少林寺拳谱中说:“上法须知先上⾝,脚⼿齐到斯为真,拳中有搓谁能解,明了其意妙如神。
”此意即⼿、⾝、脚齐到,三节贯⼀。
少林寺拳谱中指:“⼿到不如⾝到,⾝到不如⼼到,先到以⼼,后到以⾝。
《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
第一章气功阐微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
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
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
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
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沈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诫愕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乎其难。
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乱,几成固有性质。
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
此吾道之所以日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
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
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
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围。
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觉有虚实动静之分,及有形无形之别。
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
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诠释,精微乃现。
今释之如下:
(一)运使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
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注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注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
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
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
注足掌前后踏地须练习久始能。
平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跌也。
以上乃练足之法。
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
此气不练所致也。
故运使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要着。
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注又名站桩。
亦即此意。
苟能于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
而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以日月渐进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