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28
尪痹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山东省沂源县中医医院内三科(2014年度)一、基本情况尪痹病是国家中医医药管理局确定的“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于2014年5月21日试行,我院护理部在组织全院进行学习后,自2014年6月至12月,山东省沂源县中医医院内三科应用“尪痹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30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3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5天。
辩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26例:肝肾不足证25例,气血两虚证1例。
2、补充症候诊断的病例数4例:气阴两虚证例。
应用的主要辩证施护方法:关节保暖、关节锻炼、情志护理、保持功能位、局部保暖、运动指导、避免关节负重、饮食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贴敷、推拿、中药足部泡洗、隔物灸。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辩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熏洗和耳穴贴压,其次是推拿。
分析其原因:1.我科中药泡洗有6种协定处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辩证施熏,中药熏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
良好的疗效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2.耳穴贴压和隔物灸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3.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熏洗。
分析其原因:1.取得的疗效好,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至此,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熏洗,分析其原因:它能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降低了医药费用,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中药药浴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4人(99%);②一般:6人;③不满意:0人。
痹病护理方案介绍:痹病是一种以肢体麻木、不能活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痹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痹病护理方案对于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痹病护理方案。
一、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一种传统治疗痹病的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痹病的效果。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和草药疗法等。
针灸和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患者的神经功能。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按压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草药疗法则是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身体的内部环境,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外部物理手段来改善患者痹病症状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敷、冷敷、理疗和康复训练等。
热敷可以通过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来缓解痹病症状,冷敷则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和肿胀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理疗包括超声波、电疗和光疗等,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组织来改善患者的感觉和活动能力。
康复训练则是通过运动和按摩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功能。
三、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痹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和冷食等食物,以免加重痹病症状。
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免疫力。
此外,患者应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有助于排除体内毒素和废物。
四、心理疏导:痹病患者常常会因为麻木和活动能力受限而感到沮丧和烦躁,这时候,心理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家人可以给予患者关怀和支持,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此外,患者也可以通过参加心理疏导课程来学习一些减压和放松的技巧,以缓解心理压力。
五、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减少痹病的发作。
首先,患者要避免长时间的坐姿和站立,应经常活动身体,保持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
尫痹中医诊疗方案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表现为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畸形等。
中医认为,尫痹的发生与风寒湿三外邪入侵体内,耗损正气,致使气血运行障碍,气滞血瘀,湿邪内生等有关。
因此,中医诊疗尫痹的原则是祛风祛寒湿,活血化瘀,调理气血。
下面是中医诊疗尫痹的方案:一、辨证论治: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邪证型、气滞血瘀证型、气血两虚证型等多种类型。
1.寒湿邪证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畏寒,喜按暖,日间痛轻夜间痛重,舌苔白腻,脉弦。
治疗原则是祛寒湿,温经通络。
常用药物:附子细辛汤、吴茱萸汤等。
2.气滞血瘀证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形态畸形,疼痛固定不移,压痛明显,舌质暗紫,苔薄白,脉弦涩。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调理气机。
常用药物:桃红四物汤、祛风活血汤等。
3.气血两虚证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是补益气血,调理关节。
常用药物:四君子汤、当归煮鸡蛋等。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尫痹可在缓解疼痛、消肿止痒、促进血液循环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常见的穴位有阳关、曲池、合谷、肩井、秋泻等,一般每次选取4-6个穴位,每周1-2次,坚持治疗数月。
三、草药外治:中药外治是通过吸收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改善局部症状,促进关节修复。
常用的方法是药物外敷、药物浸泡、药物熏蒸等。
常见的外用药物有乳香、没药、当归、红花、乌梅等,可用于熏洗患处或使用草药浸泡,每天1-2次。
四、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刺激经络穴位,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肩井、合谷、阳关、肘髎等,每日随机选择3-5个穴位进行灸治,每个穴位持续灸治5-10分钟。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尫痹的方案包括辨证论治、针灸治疗、草药外治和艾灸疗法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草药,长期坚持治疗,达到修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 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皮下类风湿结节⑥手X线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A:受累关节- 1个大关节(0分)- 2~10大关节(1分)-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CRP和ESR均正常(0分)- CRP或ESR异常(1分)D: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0分)- ≥6周(1分)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尪痹病的辨证施护体会尪痹病是中医临床疑难杂症之一,近十年来我院风湿病科及关节病科共收治了数十例尪痹病患者,住院期间经中医的辨证施治及综合护理,病情均得到较好的控制,现将我们的辨证施护的体会介绍如下:1、一般生活护理对能生活处理者,要尽量做一些活动,量力而行,使得全身关节得到锻炼,增加肌力、耐力,另对患者的坐卧立行睡的姿势和四肢体位的安放给予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力所能及的活动有:手握健球或把玩核桃、手握转环或脚踏转圈、脚滚圆木、踏自行车等,以锻炼关节,但要有度。
此外,对尪痹重证长期卧床者,要勤翻身,防止褥疮发生;对关节严重畸形发生功能障碍者,需防止跌仆、骨折等。
对产生严重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者,要及时请心脏科会诊。
这类患者由于关节的病变,活动受限,所以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宁静、舒适、安全、通风的居住环境,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对于心脏并发症患者,与之交谈时要轻声细语。
2、情志护理祖国医学认为五脏产生七情,七情应五脏。
七情过则会损伤五脏,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惊恐伤肾。
五脏又是相生相克的,所以情志的调护对尪痹的康复和控制至关重要。
尪痹病人的病态心理有二类。
一是自卑颓废心理,因此病发展由轻症逐渐加重,治疗经历较多,一般取效不多或无效,所以这部分病人大都数对自己的病情失去治疗信心,呈现一种自卑绝望厌世的心理活动,精神颓废,反应迟钝,不想吃渴等,针对于此,我们和医者一起反复讲述病情的发展状况,告知患者这种病发展非常缓慢,要正确对待,因为关节畸形不是绝症,身体内的各脏器很正常,即使有心脏并发症,也是一个缓慢发展过程,耐心开导病人,从而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情志畅达,气血平和,积极配合治疗,方能提高疗效。
二是一种焦虑依赖心理,尪痹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的畸形肿痛,丧失了劳动力和一部分的生活能力,严重的可能发生心脏病等并发症,所以焦虑烦躁,到处求医问药,恐慌不定,更有甚者求助神仙等;还有人认为自己不能活动,依赖心理很严重,时刻依赖家人甚至要求家人时时陪伴身旁。
一、前言二、教案目标1. 了解尪痹的定义、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2. 掌握中医护理方案在尪痹患者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尪痹的定义、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2. 中医护理方案的组成及作用。
3. 中医护理方案在尪痹治疗中的应用实例。
4. 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估方法。
5. 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方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尪痹的定义、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中医护理方案的组成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医护理方案在尪痹治疗中的应用实例。
3. 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估方法和优化方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对尪痹中医护理方案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护理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估方法和优化方向的掌握程度。
教案编写说明:本教案以尪痹中医护理方案为主题,分为五个章节。
介绍尪痹的定义、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使学生了解尪痹的基本知识。
讲解中医护理方案的组成及作用,让学生掌握中医护理方案的基本内容。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医护理方案在尪痹治疗中的应用。
讲解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估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估护理方案的效果。
讨论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方向,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整个教案以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分为课堂互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三个部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实例分析1. 实例介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尪痹患者护理案例,介绍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应用过程。
2.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方案的实施步骤、护理措施及效果反馈。
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并掌握中医护理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估方法1. 效果评估指标:包括尪痹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等方面。
尫痹(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常规一、疾病名称尪痹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所致,病位在关节。
证型:1、风湿痹阻证2、寒湿痹阻证3、湿热痹阻证4、痰瘀痹阻证5、气血两虚证6、肝肾不足证二、临床表现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应温暖向阳,干燥防潮,避免湿冷,注意防寒保暖。
3、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绝对卧床时要经常活动病人肢体,适时变换体位,保持受压部位防止发生压疮。
待病情改善两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
4、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的移动和负重。
5、适当功能锻炼,减轻疼痛,减少畸形发生。
四、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五、临证(症)施护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给予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
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3、急性期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可采用短时间制动,如有膏托、支架等使关节休息,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的最大耐受范围内伸展运动。
活动前关节局部可进行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伸展能力。
4、关节疼痛时,可遵医嘱行冷热敷、局部按摩、中药熏蒸、灸法等治疗。
但在使用物理疗法时避免皮肤损伤。
5、关节屈伸不利者,可遵医嘱采用中频脉冲电、电针等治疗。
6、晨僵护理:鼓励病人早晨起床后行温水浴,或用热水浸泡僵硬的关节,而后活动关节。
夜间睡眠戴弹力手套保暖。
六、饮食护理1、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多吃水果蔬菜,忌食生冷及高糖辛辣食品。
2、肝肾亏虚者,可进食营养丰富饮食,如瘦肉、鱼类、蛋、大枣、山药、甲鱼、枸杞子等。
3、湿热痹阻者,可服用薏仁、冬瓜等清热利湿之品、忌食油炸及辛辣食物。
4、风寒湿痹者应进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七、用药护理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晨僵 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1/ 17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 50~100 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 30 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6.遵医嘱中药泡洗。
7.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8.遵医嘱中药熏洗。
(二)关节肿痛 1.观察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疼痛剧烈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受损关节保持功能位。
3.局部保暖并在关节处加护套。
4.勿持重物,可使用辅助工具,减轻对受累关节的负重。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局部皮肤色红,禁止穴位贴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7.遵医嘱中药药浴。
(三)关节畸形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坠床等,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阿是穴。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四)疲乏无力 1.急性期多卧床休息,恢复期适量活动,防止劳累,减少弯腰、爬高、下蹲等动作。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痹症简介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关节或肌肉的运动障碍、疼痛和拘挛。
痹症分为风湿性痹症、寒湿性痹症和湿热性痹症等不同类型,其病因多与外邪侵袭、气血不畅、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护理方案是通过针灸、艾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综合手段来治疗痹症,以改善疼痛、缓解痉挛、恢复关节肌肉的功能。
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症的首要步骤是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判断病症的具体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风湿性痹症–病因:主要由风邪侵袭而引起,常伴有寒湿和湿热表现。
–治疗方法:以祛风、化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草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2.寒湿性痹症–病因:主要由寒湿邪气滞留于体内引起,常伴有肌肉冷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艾灸、温针、推拿按摩等方法。
3.湿热性痹症–病因:主要由湿热邪气淤滞于体内引起,常伴有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采用中药煎汤、外用药膏、针灸等方法。
针灸疗法针灸是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
1.选穴: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有曲池穴、风门穴、环跳穴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或三棱针进行刺激,可以进行刺激、搓转、拔罐等操作。
3.疗程: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针灸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0-30分钟。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按摩来调理经络、排除湿邪的方法,对痹症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1.按摩技法:采用揉、推、拿、摩等手法,配合温热贴敷或熏蒸,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2.每日按摩时间:每天至少按摩2-3次,每次20-30分钟,持续治疗2-3周为一个疗程。
3.常用推拿部位:常用的推拿按摩部位为手臂、腿部、背部等。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通过将中药煎汤或药粉熏蒸患处,以渗透作用治疗痹症的方法。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常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常规尪痹指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病位在关节、经络。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1、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或感受风湿热邪。
2、内因:劳逸不当,或久病体虚,会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
二、临床表现1、关节表现(1).晨僵(2).关节痛(3).关节肿胀(4).关节畸形(5).关节功能障碍。
2、关节外表现(1).类风湿结节(2).类风湿血管炎(3).肺病变(4).心包炎三、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处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四、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3)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4)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者,要经常帮助其肢体活动,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3、给药护理(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4、饮食护理(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海腥等食物,鼓励多饮水5、生活护理(1)卧床患者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整齐清洁,皮肤干燥,若有汗出,应立即将汗擦干,并更换衣物。
(2)注意保暖,随气候变化及时更换衣被,慎防外感。
后痹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护理2023年下半年中医护理方案危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在风湿临床实践共收1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2例;年龄46岁一76岁。
平均住院日:9.7天。
辩证分类:风湿郁热证3例、肝肾亏虚证5例、风寒湿阻证5例、气血两虚证1例、湿热蕴结证2例。
应用的主要辩证施护方法: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腰部活动、下肢感觉、运动情况,体位护理,评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
应用主要中医护理技术有:中药封包、中药侗药、中药穴位贴敷、穴位电刺激、针灸治疗、耳穴埋豆、中药熏洗、偏振光、蜡疗、拔火罐疗法等项目。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辩证施护方法的应用情况:主要症状:腰腿疼痛16例,占100%;肢体麻木8例,占50版下肢活动受限7例,占87.5%,辩证施护方法实施落实比16例100虬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通过开展辩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厄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90%o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患者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不同。
3.护理人员忙于护理操作,未能充分进行健康宣教。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①实用性强:9人(IOO%);②实用性较强:1人(10%);③实用性一般分析其原因:1评价为护士的主观判断,缺乏统一性的评价标准。
2.参与讨论的病历数较少,所得的数据不能科学的反应评价结果(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患者疼痛持续时间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3.患者质疑治疗效果,依从性差;4.一些中医治疗慢,患者看不到实际效果,不愿意配合;5.护患沟通不到位。
三、护理方案效果评价分析如下:(一)护理效果方法评价1.评价方法对延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腰腿疼痛、肢体麻木、下肢受限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尪痹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尪痹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风湿科自2017年6月至12月收入院的80例尪痹患者采用尪痹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并且观察效果。
结果80例尪痹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较快,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
结论 "尪痹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性高,效果好。
其不仅对开展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使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切实的应用。
关键词:尪痹;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尪痹是风凉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所致的骨关节疾嫡、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
其起痫缓慢,反复迁延不愈,多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反复发作。
初起多以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好发于指关节或背省、晨僵.活动不利;病久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压痛拒按.活动时疼痛;后期关节变形僵直,周围肌肉萎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7年6月至12月收入中医护理方案尪痹患者共80例,其中女49例,男31例,年龄在38到80岁之间,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0天。
1.2护理方法1.2.1 评估患者,包括患者病情、诱发因素、发病原因、既往史、舌苔、脉象等。
1.2.2 施护方法在床位医师指导下对患者辩证其症型,实施辩证施护。
1.2.2.1 症状护理①晨僵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②关节肿痛观察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疼痛剧烈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受损关节保持功能位。
局部保暖并在关节处加护套。
勿持重物,可使用辅助工具,减轻对受累关节的负重。
③关节畸形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坠床等,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④疲乏无力急性期多卧床休息,恢复期适量活动,防止劳累,减少弯腰、爬高、下蹲等动作。
1.2.2.2 辩证饮食指导风湿痹阻:宜食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食品,如鳝鱼、薏苡仁、木瓜、樱桃等。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电话:010—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丹毒中医护理方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胃癌中医护理方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方案附录1护理方案附录2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晨僵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6.遵医嘱中药泡洗。
7.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8.遵医嘱中药熏洗。
(二)关节肿痛1.观察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疼痛剧烈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受损关节保持功能位。
3.局部保暖并在关节处加护套。
4.勿持重物,可使用辅助工具,减轻对受累关节的负重。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局部皮肤色红,禁止穴位贴敷。
6.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7.遵医嘱中药药浴。
(三)关节畸形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坠床等,防止跌倒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阿是穴。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阿是穴。
(四)疲乏无力1.急性期多卧床休息,恢复期适量活动,防止劳累,减少弯腰、爬高、下蹲等动作。
2.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风寒湿痹者中药宜温服;热痹者中药宜偏凉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中药泡洗:建议在晨晚间进行;温度在37~40℃,以患者耐受为宜;夏季温度可偏凉,冬季温度可适当调高(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6.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7.中药药浴(1)湿热痹阻证:温度38-40℃左右。
(2)寒湿痹阻证:温度40-43℃左右。
(3)夏季温度可偏凉,冬季温度可适当调高。
(4)其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居室环境宜温暖向阳、通风、干燥,避免寒冷刺激。
2.避免小关节长时间负重,避免不良姿势,减少弯腰、爬高、蹲起等动作。
3.每日适当晒太阳,用温水洗漱,坚持热水泡足。
4.卧床时保持关节功能位,行关节屈伸运动。
(二)饮食指导1.风湿痹阻:宜食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食品,如鳝鱼、薏苡仁、木瓜、樱桃等。
食疗方:薏仁粥、葱豉汤。
2.寒湿痹阻:宜食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食品,如牛肉、山药、枣、红糖、红小豆等。
食疗方:红枣山药粥、黄酒烧牛肉等。
3.湿热痹阻:宜食清热祛湿的食品,如薏苡仁、红豆、黄瓜、苦瓜、冬瓜、丝瓜、绿豆芽、绿豆等。
食疗方:丝瓜绿豆汤、冬瓜薏仁汤。
4.痰瘀痹阻: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山楂、桃仁、陈皮、薏苡仁、绿豆等。
食疗方:薏苡仁桃仁汤、山芋薏仁粥等。
5.气血两虚:宜食补益气血的食品,如大枣、薏苡仁、赤小豆、山药、阿胶、鸡肉、牛肉、乌骨鸡、黑芝麻、龙眼肉等。
食疗方:大枣山药粥、乌鸡汤。
6.肝肾不足:宜食补益肝肾的食品,如甲鱼、山药、枸杞子、鸭肉、鹅肉、芝麻、黑豆等。
食疗方:山药芝麻糊、枸杞鸭汤等。
(三)情志调理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同时鼓励患者与他人多交流。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四)康复指导1.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做康复运动,活动量应循序渐进的增加,避免突然剧烈活动。
2.病情稳定后,可借助各种简单工具与器械,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捏核桃、握力器、手指关节操等,锻炼手指关节功能;空蹬自行车,锻炼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运动等。
逐步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练气功等锻炼。
五、护理难点患者坚持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差解决思路:1.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2.制定个体化的康复锻炼计划。
3.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及随访。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其他: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内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内服中成药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