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夏感》的写作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夏感》解读《夏感》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修订后调入的新课文。
梁衡的散文以描写精当见长,更以思想深刻而著称。
这类文章的教学,容易产生两个弊端:要么是只注重景物情感等外部内容,在语言的形式特点上多下工夫;要么是抛开山川风物等具体内容,直奔主题去追求其“理性的光辉”。
具体到《夏感》这篇文章,要避免上述不足,把“形象”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文章的结构来人手解读自古以来,炎炎夏日在文学的土地上总是平凡的,作家梁衡却对夏情有独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入了这篇文章。
在《夏感》中,文章最后,作者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作者赞美夏季,并特别指出赞美的是黄金般的夏季。
这里,“黄金”一词是理解这篇文章的一把钥匙,理解了黄金一词,我们也就深度解读《夏感》这篇文章。
在一般人眼里,黄金的色彩总是和收获的秋天联系起来的。
而作者却用“黄金”一词来形容他眼中的夏季,这是不是不符合实际呢?其实,这就是文学,文学的眼光不是以客观景物特征的真实为唯一参照系,来表达作者自己生命独特感受的,有时为了强化感受的独特,它遵循的是作者心灵感受的真实。
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贴近自己心灵所感受到的真实。
一、夏季如黄金般珍贵首先,在作者眼里,他认为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但他把这种金黄的色彩理解为一种中性的颜色,他既没有春之冷色调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也没有秋之色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在作者眼里,中性的颜色是过度的颜色,是一种延展性色彩。
中性的黄色,它既联系了春的希望,又承接着秋的丰收,既让春的希望继续变为现实,又让秋收的理想变得越来越近。
正如文中所说,夏季它是一个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样的季节如金黄一般,这里,它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高粱玉米,翻滚麦浪,这些可见的金黄的色彩之上,更体现在这个季节的重要性上,这个季节的重要如黄金般般珍贵。
下文讲到,在这个季节的骨节眼上,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一个“挑”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棉苗悄悄地把麦子生命的重担接下来,继续迫不及待地生长。
《夏感》读后感范文《夏感》是一本令人心旷神怡的绘本,作者通过色彩丰富的插画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完美地捕捉到了夏天的感觉。
这本书让人仿佛置身于夏天的阳光下,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和夏天的活力。
首先,插画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
作者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将夏天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书中的一张插画中,阳光透过树叶照射在草地上,形成了斑驳的光斑,这种场景给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
而在另一张插画中,人们在海滩上尽情享受阳光和海水的沐浴,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夏天的热情和活力。
无论是海滩上的沙滩排球场景,还是大家一起跳进水里的快乐画面,都让人感受到了夏天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心情。
总之,插画作为这本书的一大特色,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书中的文字也是简洁明了的。
作者用短短几句话,就能表达出夏天的特点和感受。
比如,在书的开头,作者写道:“夏天是阳光的季节。
”这句话短小精悍,却展示了夏天阳光明媚的特点。
而在书的结尾处,作者写道:“夏天,谢谢你,期待明年再见。
”这句话简洁地表达了人们对夏天的感激和期待,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此外,书中的文字还采用了押韵和节奏感,使得整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流畅和有趣。
读者读完之后很容易就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向往。
最后,这本书通过诗意的语言和精美的插画,将夏天的美丽带给了读者。
夏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充满了阳光和活力。
而这本书通过描绘夏天的场景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夏天的美妙和快乐。
它不仅能够让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夏天的温暖,还能够唤起读者对夏天的回忆和向往。
无论是在闲暇时光,还是在心情郁闷的时候,读这本书都能够给人带来内心的安慰和愉悦。
总而言之,《夏感》是一本让人心旷神怡的绘本。
它以绚丽的插画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将夏天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夏天的温暖和活力,还能够被书中的情感所触动。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也是一本让大人回忆和向往夏天的美好的作品。
夏感读后感(通用5篇)夏感读后感(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感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夏感读后感1我读了粱衡的《夏感》后,知道了这是一篇作者对金黄的夏季的赞美,让我们一起认识了作者的眼中独特的夏天。
夏感》这篇文章并没有只把主角放在夏的这个景观上,而是让视角更深层次的刺进肌里,而是通过人来衬托这个独特的夏天。
在夏天里生命有的在交替,在夏天里农作物,庄稼都在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
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是有大自然中永恒代序的机制的,但是自从人们参与其中后,就成了人们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我觉得人们才是真正夏的色彩的涂染者,同时,也正是人们,拔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这一篇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的细节描写,构成了文章恬淡平实的风格,它使我们在读文章的想象中仿佛看到田间农民那急切。
企盼丰收的目光。
在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极其平易。
而又明丽天然。
活灵活现。
从而使文章更加的生动,让作者在喜欢夏的同时,让我们也深深喜欢上他那个独特、忙碌、充满活力的夏天。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
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
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独特”:它的急促、它的金色、它的生机勃发、它的承前启后、它的生命交替、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荆少年时,正如自然界的夏天一般,希望大家在这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时期汲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迎接下一个收获的季节吧。
夏感读后感2作者梁衡把夏天写的很生动,在他的文笔下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独特” 。
读梁衡的《夏感》作者严忠贵“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这是梁衡的散文《夏感》,描写了夏季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抒发了对金黄色的夏季的情有独钟。
梁衡,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梁衡散文,一般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
但本文以描写居多,娴熟巧妙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多细致生动,富有韵致。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具有视觉效果,突出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这些特点本来是抽象的,“沸腾的一锅水”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再如“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描写了农作物具有人一样形象的动作,很有趣味,特别是人的跑步冲刺的形容,让读者强烈感受到农作物旺盛的活力。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蝉儿“潜在树叶间的一声声长鸣。
”麦浪翻滚着。
”“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的麦子的香味。
”诉诸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使读者对夏的感受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味。
其次,本文语言读来颇有书卷味,常常文白相间,显得雅致。
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简洁精练,富有文言味。
读来不免让人跃跃欲试,也来个:夏之色为金之黄,如稻浪如麦香,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也来个:冬之色为寒之白,如冰雪如霜花,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蕴籍凝炼,有节奏感,与后面的散句相映成趣,富有变化之美。
夏感梁衡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评赏梁衡的散文《夏感》《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夏感》知识讲解编稿:王胜华审稿:徐冬杰责编:陈为华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学习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知识汇总1、解题“夏感”即是对夏天的感悟。
作者以此为题目,旨在通过描写夏天的景致体现出夏天的特点,抒发自己对于夏季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主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作品大都收入9卷本《梁衡文集》中。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3、字音芊芊(qiān)黛色(dài)烘烤(hōng)磅礴(páng bó)匍匐(púfú)挥镰(lián)澹澹(dàn)迸发(bâng)4、多音字┍tiāo(挑水)┍guàn(道观)挑┥观┥┕tiǎo(挑衅)┕guān(观察)5、形似字芊 qiān(芊芊)烘 hōng(烘烤)纤 xiān(纤细)供 gōng(供应)阡 qiān(阡陌)拱 gǒng(拱桥)6、解词【芊芊】草木茂盛【黛色】青黑色【轻飞曼舞】轻盈的飞,美妙的起舞。
《夏感》读书笔记梁衡先生的《夏感》,仿佛是一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对夏天的记忆之门。
在这篇文章中,梁衡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天的热烈、紧张和急促。
他说“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夏天的到来就是这样,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热烈。
这种对于夏天温度升高的形容,让我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些被汗水浸湿的夏日时光。
还记得小时候,住在乡下的奶奶家。
那里的夏天,没有城市里的空调和冷饮,却有着最纯粹的夏日风情。
每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只是在天边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红晕。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催促着人们赶紧起床迎接新的一天。
奶奶家的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
黄瓜的藤蔓顺着架子攀爬,嫩绿的黄瓜顶着小小的黄花,看上去鲜嫩欲滴。
西红柿也不甘示弱,一个个红彤彤的挂在枝头,就像小灯笼一样。
奶奶总是早早地起床,去园子里摘菜。
我也会跟着她一起,感受着清晨那带着露水的清凉。
奶奶的动作熟练而敏捷,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篮子的蔬菜。
我在一旁帮忙拿着一些小的,偶尔还会不小心把叶子扯掉,惹得奶奶一阵笑骂。
到了中午,太阳高悬在空中,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洒下来。
整个世界仿佛都被放进了一个巨大的烤箱里,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村里的大柳树下,成了人们避暑的好去处。
老人们拿着蒲扇,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
我和小伙伴们总是耐不住性子,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跑到村边的小河里去玩水。
河水清澈见底,凉凉的,让人感觉无比舒适。
我们在水里捉鱼、捉虾,互相泼水,玩得不亦乐乎。
可是每次回家,都免不了被家长一顿数落,因为身上的衣服全都湿透了,沾满了泥巴。
午后,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大人们都在家里午休,整个村子显得格外安静。
只有树上的知了,还在不知疲倦地叫着“知了,知了”。
我躺在奶奶家的炕上,热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奶奶就会拿着蒲扇,轻轻地为我扇风,嘴里还念叨着“心静自然凉”。
《夏感》读后感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了《夏感》一课,主要写了作者抓住夏天热烈、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夏天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颂。
我顷刻间有了一个感悟,夏天带给了我们热烈,也给我们带来了优雅,夏天带给了我们快乐的元素,也带给了我们生命的音符,没有蓬勃旺盛的夏怎会有硕果累累的秋!有些文人笔下的夏是干热的风、密布的云、狂暴的雨,一切似乎都是恶与毒的象征。
而本文作者梁衡却以独具的慧眼在看似压抑、令人苦闷的表象之内发现了夏季那生命勃发的美、紧张劳动的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这就是我的感悟。
课文有一句子写得特别好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如嫩叶,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这句话具有对称性,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
那么单写了春之色与秋之色,夏之色与冬之色我想该这样写夏之色为热得黄,如金橘、如麦浪,孕育着蓬勃的希翼;冬之色为纯的白,如银霜、如飞雪,象征着美好心灵。
有两句是描写夏天的美景,一首是宋朝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句是通过对池中小河以及河上蜻蜓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初夏景象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其中有一句写诗人书写夏日傍晚乘凉所感悟美景。
此景清新、闲适,随手写来虽淡自然却又典雅至极那就是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描写四季的诗句还有很多。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夏感》读后感(2)《夏感》是一部让人沉醉在夏日的小说。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将夏季的炎热和湿润、芬芳和喧嚣、自由和无奈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正感受到了夏天的魅力和阳光的温暖。
看了一篇好文章——《夏感》。
作者梁衡把夏天写的很生动,在他的文笔下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独特”。
它的急促,它的金色;它的生机勃勃,他的承前启后。
他的生命交替、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作者来比较春、夏与秋的段落。
夏天和春天不仅比的是颜色,旋律,还有比人气及诗句。
在我所读过的诗中,春秋居位一,冬为二,夏为三。
可见在诗人作家的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也许春天的百花齐放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天的万象和泰又能使人的情绪得到一种畅快的释放;秋天的收获能给人成熟的满足,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抬头看着一个个身穿各色衣装的孩子,随风而飘落下,拾起地上的可人儿编排成一幅幅图,或者书签,标本…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情绪及心绪都能够得到淋漓的宣泄吧。
而夏呢,它或许过于浓稠密,像糖浆一样,浓的化不开,因此给人一种失和谐且力度负荷过重之感。
我们正处于少年时,正如夏天一般,在这个季节里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时光汲取知识,提升自升能力,迎接下一个收获的季节!
C26 张好。
《<夏感>写作指导》整体规划一、教材分析《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1、在结构上,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
中间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
2-4段分别介绍了夏天的气势、色彩、旋律,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
2、在语言上,语句非常的优美,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学生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
如“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等句子。
二、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散文的常用结构:总分总式2、掌握用片断连缀的形式描绘景物。
3、学习用修辞手法去描绘景物。
三、教学设想:通过分析、改写《夏感》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结构,然后通过提纲式的写作,掌握考场作文的结构形式之一。
四、教学过程:(一)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出热烈的味道,读出赞美的情感)(二)简析课文1、给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文章按总分总分成:引入夏、描绘夏、赞美夏三个部分。
小结:全文结构:总分总式。
2、我们来仔细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描绘夏的部分。
问:作者用了几个片段进行写景?(即2、3、4段进行写景,这叫做片断连缀式)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3、4两段的中心句都在句首,为什么第2段的中心句却在段尾呢?老师点明:作家写作,要讲究变化,避免呆板,但是作为学生的考场作文,因为改卷老师不可能精读细批,为了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我们就把第二段的中心句改在段首。
(指句学生回答)明确:夏天的气势是磅礴的。
《夏感》读后感《夏感》读后感(精选11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夏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夏感》读后感篇1这是梁衡的散文《夏感》,描写了夏季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抒发了对金黄色的夏季的情有独钟。
梁衡,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梁衡散文,一般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
但本文以描写居多,娴熟巧妙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多细致生动,富有韵致。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具有视觉效果,突出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这些特点本来是抽象的,“沸腾的一锅水”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再如“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描写了农作物具有人一样形象的动作,很有趣味,特别是人的跑步冲刺的形容,让读者强烈感受到农作物旺盛的活力。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蝉儿“潜在树叶间的一声声长鸣。
”“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的麦子的香味。
”诉诸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使读者对夏的感受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味。
其次,本文语言读来颇有书卷味,常常文白相间,显得雅致。
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简洁精练,富有文言味。
读来不免让人跃跃欲试,也来个:夏之色为金之黄,如稻浪如麦香,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也来个:冬之色为寒之白,如冰雪如霜花,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蕴籍凝炼,有节奏感,与后面的散句相映成趣,富有变化之美。
《夏感》读来令人奋袖出臂、意气扬扬,令人血脉贲张、豪气喷涌,我按捺不住沸腾的激情,也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夏感》读后感篇2细读《夏感》一文,深深感受到了作者文字表现的感染力,以及思想内容方面的催人奋进的力量。
赏析《夏感》一文
翟海文
【期刊名称】《21世纪中学生作文》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夏给人们的感觉是毒日、高温,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
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
《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翟海文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七十三中学,河北唐山市0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讴歌夏天赞美生命--梁衡《夏》一文赏析
2.在“哀羡”与“共适”之间--赏析《前赤壁赋》一文的情感流转
3.任重而道远——重读夏成钢先生一文有感
4.讴歌夏天赞美生命——梁衡《夏》一文赏析
5.书法:读时代汽车杂志黄正夏老夫子——《细说楚天一号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一文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夏感》的写作特色
内容摘要:《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现收编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作品以具体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夏天的独特感悟,是当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现笔者就其写作特色谈谈看法。
关键词:《夏感》写作特色对比语言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现收编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作品以具体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夏天的独特感悟,是当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下面笔者就《夏感》的写作特色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善于抓住特征写景
作品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开篇,独句成段,不仅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体概括,也突出了作者臆想中夏天的总特征——紧张、热烈、急促,对下文起着提领的作用。
作品的主体部分,就是围绕这三个特征来具体地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写夏天的自然景象,实写了山坡上密密的草、林带上长墙般的黛色绿烟、烦人的蝉、火红的太阳、翻滚的麦浪、浮动的热风、麦子的香味等,虚写了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虚实相映,从不同的感觉角度表现夏天的“热烈”,突显蓬勃的生命力。
写夏天的色彩,紧扣“金黄”,“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农作物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
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作者笔下的夏天是“急促”的。
写夏天农民劳作的景象:“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既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又突出了农民生活的忙碌,烘托出夏天旋律的“紧张”。
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作品围绕表现主题的需要,多处运用巧妙的对比。
用春天“芊芊细草”“淡淡绿烟”“轻飞曼舞的蜂蝶”与夏天“密密的后发”“黛色长城”“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作比较,间接描写了夏天的特征。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拿夏天的色彩与春秋的色彩作对比,衬出作者对夏天的特殊感悟——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表达对夏天的情感态度,也是通过对比来揭示的。
“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这里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夏天“苦涩的汗水”对比,表达了对历代文人们不大喜欢夏天原因的推测;“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这里通过“有闲情逸致的人”与“我”的对待夏天不同态度的对比,强调了作者描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使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三.语言极富表现力
《夏感》的语言恬淡平实,却耐人品嚼,其原因之一就是作者
极力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
这首先表现为注重遣词炼字。
比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句中“扑打”一词写出了麦浪的气势;“涌”在这里描写田野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给人以美感。
再如,“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里“挑”字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写出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之情,“匍匐”形象地写出了瓜秧在地上蔓延的姿态。
诸如此类词语的运用,准确而生动,表现力极强。
同时,《夏感》的语言,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增强其形象性和感染力。
比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既生动又形象。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就具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通过对《夏感》的品赏,我们可以感到,作品敢于履新涉奇,
其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高致的美感和英华吐纳的语言,实在令人由衷地叹服。
王飘,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