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学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52.50 KB
- 文档页数:10
走近帝王课堂实录——《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阅读高二语文程越一、导入新课师:《史记》独特在以人物为核心。
项羽、刘邦是秦汉时期楚、汉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人物,二人事迹在司马迁著的《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中,形成鲜明对比,向世人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和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
项羽一世英雄,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崛起于乱世而成为开国皇帝。
那么大家觉得哪个人物更吸引你呢?生:刘邦。
生:项羽。
师:好,看来大家都各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具体对比一下二人的成就。
二、检查预习师:大家都学习过了这两篇文章,那么你们说说看对比这两个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生:军事能力,政治头脑,性格品质。
三、比较阅读师:这两人都在军事上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我们一起找找看,文章中哪些部分描述了二人的军事才能呢?生1.项羽“巨鹿之战”: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东城快战”: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生2.刘邦《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
•项王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走入成皋。
……师:通过对比,大家发现什么?生:刘邦很弱。
师:大家总结的很犀利,但是为什么弱小的刘邦能够战胜勇猛的项羽呢?生1:有智谋。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3小题。
述序事理:中国古代史书的叙事传统朱露川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迁综合先秦各种历史撰述形式,写成《太史公书》百三十卷(后人称《史记》),全面奠定了中国史学的传统。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段评论提出了关于史书叙事的一个核心话题,即“善述序事理”,堪为中国史学上的千年佳评。
所谓“善述序事理”,是说《史记》擅长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总结事物缘起之因、所获之果,进而揭示期间蕴含的“理”。
这里的“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可以理解为“事物变化之内在的法则或规律”。
这种“理”要通过“事”“物”表现出来,而“事”与“物”既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也依靠于在历史中求索。
在中国古代,史书“述序事理”的功能曾受到质疑,尤其是在理学兴盛的宋朝,大学问家朱熹甚至认为“史是皮外事务,没紧要,可以札记问人”,由此排斥史书的说理功能;世人也有“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而语”之论。
其实,从说理的形式上看,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史学擅长“述序事理”,前者是形而上的理性论证,而后者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阐发。
在《史记》当中,“述序事理”的路径是多样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见其大概:通过记载名文的方式让历史人物“亲自”向读者说理。
例如,《秦始皇本纪》载贾谊《过秦论》,是把叙事者的身份交给贾谊,让其“亲自”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向读者解释秦之骤亡。
这样的叙事方法,令人有置身其境之感,从而深刻体会到世间道理。
《史记》还擅长以“两两对照”的方法将复杂的历史形势娓娓道来。
例如,把《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对照着读,两人鲜明的个性差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样的对照之中,将人物的生平轨迹和成败得失之“理”阐明,这也是《史记》叙事之“善”的一个表现。
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阐明一些道理,是《史记》“述序事理”最难能可贵之处。
项羽和刘邦读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看来,也许正是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环境共同作用,使他们在历史的拐角处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项羽和刘邦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才能够在秦朝走向末路时无数起义军当中脱颖而出,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强大的军队领袖。
然而促成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
项羽身强力壮,性格豪爽,虽讲义气,杀起人来却也毫不手软。
他杀了想要与他合作的郡守,与叔父共同起义,也正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他的军队士气满满,战斗力极强。
而项羽则是与萧何等有志之士一同鼓舞人民起义。
他虽不像项羽那般出身贵族,但他以自己的谦虚和礼贤下士成功得到众人的爱戴和忠诚,在手下聚集了许多谋士,因而具有先进的军事策略。
当历史推进至楚汉之争,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便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对比楚军、汉军进入咸阳城的举动。
刘邦进城后,对百姓的财物秋毫无犯,并且制定一系列仁政,成功收买民心,得到咸阳人民的一致好评,也为此后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项羽一进城便烧杀抢掠,还把谏言者给煮了,打算回楚地称王,对比刘邦为成大局的冷静克制,他如此放肆,百姓更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了。
当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项羽更是显出他的匹夫之勇,想着与刘邦打一架来解决问题。
比起这位贵族英雄的天真,刘邦竟是截然相反。
刘邦善于的是暗中用计,并且准确无误地击中项羽的要害,项羽由于自己的多疑,逼死了范增,杀死怀王,身边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和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却仍不悔悟于自己的骄傲和个人主义。
刘邦集身边所有贤士的智慧,与最终孤独一人的项羽一战,结果自然是刘邦胜了。
项羽的孤傲促成了他悲壮的死局。
其实他在意的,并不是天下,而是痛快,所以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还要坚持顽抗,以寡敌众,所以才不愿渡过乌江屈辱地活着,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而选择自刎。
刘邦虽是“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他的礼贤下士和圆滑成就了他的江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项羽本纪》)(二)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本纪——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写人艺术宋娟《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所写人物约有四千多人,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有八九十个。
明代茅坤曾说:“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这是茅坤读《史记》后自己的感受,这种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书所能达到的,这是因为作者不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因素,同时还使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可以说,人物传记是《史记》一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它在抒写几千年历史的同时,也让人们享受到了描写人物的艺术魅力。
本节课我们便从《项羽本记》看《史记》的写人艺术。
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一切有效因素,怀着歌颂、同情和批判的复杂心情,不虚美,不隐恶,完成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塑造。
一、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写人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篇末透露了这样一句话:“(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这应该说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择材料方面的一项总的原则,也可以说是他能够成功地刻画人物的一个基本方法。
一个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其性格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即能反映历史的风云变幻,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写项羽,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突出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这三件事,反映了项羽创造辉煌、抉择失误、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展示了秦亡汉兴的历史脉络,也写出了悲剧英雄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胸无城府、不善权谋、迷信武力、至死不悟等主要性格特征。
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写人,既能使人物形象突出,又能与历史完美结合。
二、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写人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大是大非面前,紧张激烈的斗争场景中,人物的表现,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两篇重要篇章,分别记载了汉朝建立前后的历史。
这两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也深刻领悟到了一些哲学的思考,下面就我的一些感受谈一下。
首先,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是文治武功并重的军事家,他在战场上善于运用兵法,同时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有不俗的造诣。
可惜的是,他最终失败了。
通过了解项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思想:不要以一己之力为荣,要注重整体建设。
项羽将自己捧为“西楚霸王”,最终在国家大局面前,他的个人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而刘邦则更注重国家长远发展,在打仗之余注重治国、平民,结交人才,具备了更广阔的发展视野。
其次,《高祖本纪》中,刘邦是一位具有极强政治智慧的人。
他善于从过程中总结经验,读懂局势并带领天下百姓逐步走向统一。
在战争初期,他克服过多种困难,开始崭露头角。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治理着国家。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发奋图强,始终不懈,有志者事竟成。
”刘邦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前途多么曲折,只要心中坚定有所追求并不断努力,终有一天能够成功。
此外,《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还有很多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内容。
例如,在两篇文章中,有关“仁爱”、“智慧”、“忍耐”等方面的描述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含义: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够成为卓越的领袖。
这些精神境界既是古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今人需要追求的目标。
最后,细读两篇文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信息。
阅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得启示和体会。
当我们深入阅读这些古籍,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增强对中国文明的认知和传承,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史记》的叙事艺术:对比中见高下——以《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为例项羽、刘邦在秦末乱世中勠力推翻秦王朝,其后又相争天下,然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最终却败给了“好酒及色”的刘邦,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不同的传记相联系对比,以此来作为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最终“成一家之言”的历史探究方法与独特的叙事艺术。
一.性格对比项、刘二人在秦二世二年相遇,在此前,司马迁已对二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生动刻画。
项羽的刚愎自用与个人英雄主义在开篇时就显露无疑。
项羽少时学书学剑皆不成,虽然有自己的一套说辞“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然而对于兵法也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所以能如此自负,不仅凭借着天生“长八尺馀,力能扛鼎”的勇力,也凭借着“才气过人”的魄力,使得“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起事时项羽在会稽府中“击杀数十百人”,实际上也是项羽在自负与称誉之下形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性格的标志性事件。
而《史记》中对刘邦“宽大长者”的性格特点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揭示。
刘邦在为泗水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但是又“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也就好理解“常有大度”的不拘一格。
然而对于自身境遇,刘邦心中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对“君相贵不可言”的称誉,其“诚如父言,不敢忘德”之言也透露出些许无奈。
而其又的确有着不一般的人格魅力,丰西泽纵徒能够让“途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而正是这慢慢积聚到“数十百人”的起始力量,使其能够据沛而起。
二.灭秦功伐从天下起兵反秦到项羽分立诸将自立为西楚霸王,这其间刘邦与项羽性格上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司马迁将二人政治智慧的初次交锋描写得详尽而精彩,在比对中显出二人之高下。
起兵之初,项羽所领军的“僄悍猾贼”就曾引起了怀王诸将的不满如言“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之后在新安更是坑杀二十万秦兵,这已可见项羽之残虐。
在项梁死后,怀王因宋义“兵未战而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而以其为上将军,未尝不有着压制项羽的意图,宋义亦于军中言“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项羽即托辞其“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而杀之,背后显露出其逐渐膨胀的权力欲。
论《史记》传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论《史记》传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钟立明《史记》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将史学与文学熔于一炉,成为无数历史家和文学家借鉴模仿的典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突破了写史不重写人的框框,开创了史书的独特写法。
本文着重探讨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作为史学著作,写实是基本要求。
但仅强调真实而不重合理的想象,则必会使史书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神采。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很好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史实的客观性,又避免了将历史写成流水账。
他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抛弃了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一篇,作者选取韩信生平当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几件事来加以细致传神地铺写,突出韩信足智多谋,“连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风度。
韩信一生经历战争甚多,如件件必录,文章必显平庸,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着重描述了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
井陉之战,韩信只以数千之兵,背水一战,至之死地而后生。
潍水之战,更是出奇制胜。
仅此二件,足以显示韩信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韩信之于汉朝可谓军功第一,破魏、破韩、破赵、下燕、破齐、灭楚,无不靠韩信的睿智与奇计,但韩信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件,阐述了他悲惨命运的成因,诸如他与高祖的论辩,不听蒯通的劝告,与陈豨相交,处疑地而不自知,显示了韩信善良、轻信的性格侧面。
正是这些事件的交相呼应,构成了韩信性格的多面性、鲜明性和丰富性。
诸如此类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性格的例子,在《史记》人物传记中俯拾皆是。
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直不疑的“盗金”、“盗嫂”(《万石张叔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重现”第课历史学什么素材发挥历史教育应有的作用历史教育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可以分三个方面讲。
第一,总结历史经验,把历史经验上升到理论。
我们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在很古老的时候,实际上都作了这个工作,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工作的性质。
我们知道,法家从商鞅起,就有一套理论。
他们说三王五伯的礼法都不相同,因为时代变了,制度也得变。
他们根据这样的历史经验,提出必须变法的主张,这是他们的理论,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
今天看,这当然很不够,但他们实际上是在作理论性的总结。
儒家也是讲历史的,儒家所讲《诗》《书》《礼》《乐》,都是历史文献。
儒家也是根据他们所见到的历史经验提出来政治主张。
当孟子的时候,社会动乱很厉害,好些人关心事态发展的前途,有人就问他:“天下乌乎定?”意思是说,天下怎样才能安顿下来呢?孟老夫子就说了:“定于一。
”就是说,要是有个统一局面就稳定下来了。
问话人又问:“孰能一之?”什么样的人才能统一起来呢?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历史证明法家是对的。
历史在变,只有变法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
但法家有个大错误,看不起老百姓,光看见统治者。
孟子的上述思想,历史证明也是对的。
秦始皇灭六国,并没有作到统一,后来刘邦才统一起来了。
秦称帝没有几年,陈胜一起来,就被灭掉了。
秦始皇灭六国,不是定于一,没有做到“定”。
刘邦建立了汉,可说是定于一了。
他定于一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不喜欢杀人。
楚霸王得一个城屠一个城,得一个城烧一个城。
刘邦不是这样。
我们看《史记》,拿《项羽本纪》同《高祖本纪》对比,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写得很清楚,他写出了一个不杀人,一个老杀人。
现在看着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可能不能办到这一点,是个大事情。
刘邦不嗜杀人,民心所归,减少抵抗,项羽老杀人就不行。
孟子总结了历史经验,作出了对历史前途的推断。
后来证明他还是正确的。
孟子也有他的片面性。
他完全否定了武力的作用,这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