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实验

演示实验

1 水的蒸发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热量变化。

实验材料:温水、相同的温度计两支、烧杯

实验过程:

1.选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所显示的温度。

2.将其中的一支温度计在烧杯中的温水中蘸一下取出,仔细观察两只温度计的变化。3.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浸湿的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会下降。没浸湿的温度计的示数没有发生变化。实验结论:蒸发吸热。

使用温度计注意: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3、读书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2雨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雨的形成(认识水的循环)。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片2、温水、试管夹

实验过程:

1、向同样大小的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

2、将其中一个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均匀受热)

3、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观察两片玻璃下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冷的玻璃片下有水珠生成,并有水滴落下。

实验结论:雨可能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0°C以上)凝结成小水滴,并不断地从空中落下来形成的。

注意事项:酒精灯的使用应用外焰加热,用灯帽熄灭酒精灯,使用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酒精灯的使用

步骤演示:

①左手扶灯身,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扣放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从侧面接近灯捻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身,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注意:

①使用前检查灯捻,除掉烧焦部分,剪齐灯捻。

②灯身内酒精,最多不要超过灯身的2/3,不能少于1/4。

③取灯盖或熄灭酒精灯时,一定扶好灯身,以免将酒精灯弄倒。

④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灯身内的酒精燃烧而发生爆炸。

⑤万一灯内酒精洒出,使桌面或其它物体着火,不要慌张,

要迅速用湿抹布盖灭。

还可以按如下操作:

实验目的:模拟雨的形成(认识水的循环)

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小金属盘、水、

冰、试管夹、没尖的钉子等。

实验过程:

(1)用钉子在金属盘面向下冲些小坑。

(2)将酒精灯放在三脚架下,石棉网放三脚架上,烧杯放石棉网上,向烧杯中加约1/5的水,在小盘中放上冰块。

(3)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有雾出现时,用试管夹夹住小盘置于烧杯口的上

面,注意盘底要距杯口约0. 5厘米。(还可以直接观察现象)

(4)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金属盘下面有水珠,并有水滴落下。

实验结论: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0°C)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越来越大,当空气托不住它的时候就会掉下来,从而形成雨。

(雨的形成:地面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在云中不断变大变重,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时就会从云中降落下来,如果这时低空气温在0℃以上,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雨水。)

3 物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受冷受热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一)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实验材料:500ml烧杯两个、烧瓶、带玻璃管的胶塞、热水、冰水、橙汁、酒精、酱油、记录表

实验过程:

1.将烧瓶中倒满橙汁,盖好胶塞,做好液面标记。

2.将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冰水。

3.先把烧瓶放在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并记录。

4.再把烧瓶放入冰水中,观察液面变化并记录。

5.把烧杯中分别倒满酒精、水和酱油重复上述操作。

6.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即液体受热时液面(玻璃管中液柱)上升,受冷时下降

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实验材料:膨胀球(铁球、塑料球各一)、酒精灯、烧杯、一杯热水

实验过程:

第一组:1.将铁球放在金属环上方,观察球是否能穿过金属环。2.将铁球用酒精灯加热。(小心烫手)3再将铁球放在金属环上方,观察铁球是否能穿过金属环。

第二组:1. 将塑料球放在金属环上方,观察球是否能穿过金属环。2. 将塑料球

两根吸管

实验过程:

1.将硬纸片剪成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2.将三角形(中位线处)剪成两部分,将吸管两端剪开口,一端插在三角形的上半部分,另一端插在三角形的下半部分,做成一支箭。

3.将竹签插在吸管中间。

4.将方形纸画出两条对角线,把花盆放在纸上,沿花盆外沿和内孔画两个圆。

5.剪去外圈以外和内圈以内的部分,将圆圈用胶水粘到花盆底部。

6.将一根吸管插在花盆的洞中,并用橡皮泥固定。

7.将箭插入吸管,就制成了简易风向仪。

8.整理材料。

5制作简易量雨器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按图示制作简易量雨器的技能。

实验材料:剪刀、饮料瓶、刻好刻度线的胶带、胶带、水杯、水

实验过程:

1.剪开饮料瓶(在距瓶口约1/3处)。

2.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

3.从瓶底向上贴好标有刻度线的胶带。

4.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的“0”刻度线。

5.整理材料。

注意事项: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6研究物体的主要性质

一)研究固体的性质

实验目的: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实验材料: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天平、石块

实验过程:

1.仔细观察比较几种固体的形状、硬度、大小、透明度并记录。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已经调节平衡)。

3.分组测固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并记录。

4.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

即不同固体形状、体积、透明度质量不同。

实验结论:固体有形状、质量、体积。

正确使用天平:(1)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砝码放右盘。(2)待天平平衡停止加减砝码。(3)计算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4)实验完毕,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回零。

使用天平注意:(1)估测被测物体质量,选用适当的砝码。(2)加砝码由大到小。(3)注意保护天平盘。(脏的、湿的、腐蚀的、粉末状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里。)(4)注意保护砝码。(加减砝码要用镊子,用完后必须放回砝码盒中,不能用手随便乱放。)(5)注意保护天平。(取放物体,加减砝码都要轻拿轻放。)

二)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实验目的: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实验材料:天平、烧杯、量杯、量筒、酒、果汁、牛奶、水、蜂蜜、记录表

实验过程: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

2.分别向烧杯、量杯、量筒中倒入100ml的上述液体,比较其形状、流动性、透明度

并记录。

3.用天平称100ml液体质量。

(1) 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并记录。

(2) 将烧杯中倒入100ml水,用天平称出装水的烧杯的质量并记录。

(3) 算出溶液的质量(两次质量之差),并记录。

(4) 分组重复(3)的操作测出其它液体质量并记录。

实验现象:

即不同种液体颜色不同,透明度不同,流动性不同。

实验结论: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质量,有流动性。

正确使用量筒:(1)把量筒放平稳。(2)烧杯紧贴量筒慢慢注入水。(3)读数。注意事项:使用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相平。

7测量石块(不规则物体)体积

实验目的:掌握测量石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实验材料:量筒、小石块(拴好细线)、烧杯、水

实验过程:

方法一:

1、向量筒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并记录。

2、将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并记录。

3、计算石块体积,(两次体积之差)并记录。

4、整理材料。

方法二:

1、在浅盘上放一个烧杯。

2、向烧杯里装满水。

3、将石块轻轻浸入水中。

4、用量筒量出浅盘内水的体积即小石块的体积。

5、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

方法一:水面升高。

方法二:水溢出流到浅盘中。

8水的状态变化实验(化冰实验)

实验目的:水的三种状态下的温度、质量变化

实验材料:天平、温度计、烧杯、冰渣(30g两份)铁架台、酒精灯、计时器、记录表实验过程:将冰渣分别放在甲乙两个烧杯内,测出冰的温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

实验一:

1、将甲杯在室温下静置,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测量水的质量和温度并记录。

实验二:

1、组装实验器材: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调整铁圈高度,石棉网放在铁架的铁圈上,烧杯放石棉网上,向烧杯中加入碎冰渣,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用酒精灯加热乙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3、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时间以及到水沸腾时的时间,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并记录;停止加热后,测量沸水的质量并记录。

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观察水会有哪些变化?

5、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

即实验一:冰逐渐融化。实验二:冰很快融化,并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实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可以改变,但质量不变。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观测时间

使用温度计注意: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实验要求学生分工合作)。

9 制作蝴蝶标本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制作蝴蝶标本的技能。

实验材料:大头钉、透明胶条、硬纸板、泡沫塑料块、蝴蝶、带卵的树叶

实验过程:

1.用透明胶条粘住一些卵,固定在纸板上或将带卵的树叶固定在泡沫塑料上。

2.将蝶翅充分展开,并固定在展翅板上,待干燥后放入标本盒中。

3.标本下方贴上标签,写明昆虫名称、采集时间、采集人姓名。

4.将盒中放入一定量的樟脑片。(防止虫蛀)

5.整理材料。

10 探究溶解

实验目的:探究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现象。

实验材料: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玻璃棒、记录表

实验过程:

1.向烧杯中注入等体积的水(100ml)。

2.把等质量(2克)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分别放入水中。

3.用玻璃棒搅拌20-30次,观察它们和水混合的现象,并记录。

4.根据物体在水中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将分类标准及结果记录下来。

5.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

即食盐白糖在水里消失,沙、铁粉沉在水底,锯末漂在水中。

实验结论:各种物质与水混合,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得出溶解的含义)。

注意事项:使用玻璃棒搅拌不要碰到烧杯底和内壁,要按一个方向搅拌。搅拌的次数相同。几个烧杯中的水的质量和水的量都是相同的。

11 过滤实验

实验目的:将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实验材料:沙与水、铁粉与水、锯末与水的混合物,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

实验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按图组装过滤装置:

(1)将滤纸对折成两次,分开呈漏斗状,把它放入漏斗中,滤纸的边缘略低于漏斗口。(2)用清水把滤纸润湿,使其贴在漏斗上。(3)把漏斗放在漏斗架上,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进行过滤操作: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沿玻璃棒将混合液缓缓倒入漏斗,水位不要超过滤纸。

3.依次过滤其它混合液。

4.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了。

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本实验操作前教师讲解展示过滤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强调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在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玻璃棒引流时倾斜45度角

12燃烧的秘密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

实验材料:烧杯2个、蜡烛、澄清石灰水、火柴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

2.把一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3.另取一干燥的烧杯,注入澄清石灰水,晃晃倒出,罩在烛焰上,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4.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第二步烧杯内壁有水滴,第三步烧杯内壁有白色物质出现。

实验结论: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

注意事项:注意防火。

13 变色游戏

实验目的:通过游戏感受物体变色。

实验材料:烧杯3个、玻璃棒(筷子)、水盆、小碟、牙签、蜡烛(灯)、淀粉、碘酒、漂白粉、水、有色织物(棉、麻等)、有色塑料、橡胶、呢制品、白纸。

实验过程:

一)淀粉变色游戏

1.将少量淀粉放入烧杯中,倒入温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制成乳白色的稀糊。

2.向淀粉糊中滴入3-4滴碘酒(紫色),边滴边搅拌,观察淀粉糊的颜色变化,并记录。

二)漂白游戏

1.将适量漂白粉倒入盛有水的盆中。

2.放入有色织物,取出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3.再放入有色塑料、橡胶等,取出观察颜色并记录。

三)密写字游戏

1.将柠檬汁与等量的白醋、洋葱汁混合制成隐形墨水。

2.将隐形墨水倒入小碟中,用牙签蘸着在纸上写几个字,放至完全干燥。

3.小组交换纸片后,放在电灯泡或蜡烛旁均匀烘烤五分钟,观察并记录。

4.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

即游戏中分别观察到淀粉糊变蓝,有色织物变白、有色塑料橡胶不变色,看见纸上的字。实验结论:物体变色(变色是一种物质的变化)。

14 金属生锈的研究

实验目的:探究影响金属生锈的因素

实验材料:带盖的玻璃瓶5只、食用油或柴油、水、少量盐或醋、钢丝绒(非不锈钢的)5个、标签纸、记录表

实验过程:

(1)把5块钢丝绒分别放入5只玻璃瓶中,给瓶子编上号码。

(2 )向2号瓶中加满油; 3号瓶中注满开水;(小心烫手)4号瓶中注少量的水;向5号瓶中注入少量的水,并放入少许盐或滴几滴醋。

(3)及时观察并记录。(短时间内不易出现变化)

(4)整理材料。

实验现象:

即2号瓶中钢丝绒没有生锈,其它瓶的生锈时间不同。

实验结论:影响金属生锈的因素有空气、水、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