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中国城市社区的变迁2019
- 格式:pptx
- 大小:20.51 MB
- 文档页数:45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1. 引言1.1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城市社区治理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直接关系到居民利益和社会稳定。
良好的城市社区治理能够有效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城市社区治理,可以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区治理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政府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促进居民福祉和社会稳定,更关乎城市的发展和治理水平。
只有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
1.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背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背景可以追溯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主要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统战、民政、人武、政法、妇联、团委、工会”七大机构为基础,实行“党管一切、党建带社”模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人民群众对治理参与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社区治理模式逐渐显露出诸多问题和不足。
为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开始转变为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三方共治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在给予支持的也更加注重社区自治和自治能力建设。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社区治理的智慧化、精细化。
但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参与主体不均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之道。
2. 正文2.1 传统社区治理模式传统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起源,其特点是以“乡贤”、“长老”、“民众自治”等传统文化为基础,权力集中在社区的一些领袖或代表身上。
【四年级】社区的变化
社区是每个人生活的地方,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社区的建设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社区内的道路狭窄,房屋简陋,没有公园和娱乐设施。
而现在,社区内的道路宽敞平坦,房屋也更加现代化。
在很多社区中,还修建了漂亮的公园和儿童游乐场,供居民休闲娱乐。
社区的交通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前,社区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和摩托车,道路拥挤不堪。
而现在,社区内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有公交车、出租车等。
在一些大城市,还有专门的地铁线路贯穿整个社区,方便居民出行。
社区的商业发展迅猛。
以前,社区内的商店很少,主要是一些小摊贩。
而现在,社区内大型的超市、商场等商业设施林立。
居民购买日常用品和食品变得非常方便。
社区内也有了各种各样的餐饮店和娱乐场所,方便居民的生活娱乐需求。
社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以前,社区内的垃圾处理不规范,环境脏乱差。
而现在,社区内垃圾分类得到了普及,垃圾桶也设置得更加方便。
居民也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使得社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社区的建设设施、交通、商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社区还会发生更多的变化,为居民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利。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经历了多次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和需求的变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从传统的基层自治到现代的社区自治,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正不断地进化和完善。
一、传统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时期,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主要以基层自治为主。
基层自治是指在农村地区,以村、居委会为基本单位,由村民或社区居民自愿组织起来,通过选举产生基层组织管理者,自行处理本村或社区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
在城市地区,也有一些类似的社区组织,但由于城市的特殊性,基层自治的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需求。
传统的基层自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社区治理的需要,于是我国开始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二、现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始探索现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以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组织为主体的社区治理模式。
政府也加大了对城市社区治理的支持和投入,加强了对社区事务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这一阶段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服务意识,也提高了社区的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居委会的组织和管理不够规范,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物业公司存在服务不到位等。
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仍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
三、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在新时代,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将继续朝着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和法律法规,规范社区组织的设置和管理,提高社区自治和社区居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社区事务的公开和公正。
要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发展,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智慧社区的建设,让社区治理更加便捷和高效。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的史实,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主干知识1.途径: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影响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⑵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近现代世界的城市化⑴近代: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
⑵现代: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4.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⑴近代: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成为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
⑵现代: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011年,城镇人口超过人口总数一半。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居住条件⑴电梯: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
⑵钢筋混凝土技术: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
⑶其它: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城市服务⑴社区服务:二战后,社区功能由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方面。
⑵社会服务:①商业:仓储式商场、超市、多功能购物中心等。
②文化娱乐: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增多,文化娱乐多样化。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1.世界:⑴管网: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⑵照明:煤气灯、电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⑶通讯: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⑷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①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铁路高架桥。
【四年级】社区的变化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它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缩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社区的建筑变化很大。
以前的社区大多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房,人们住的条件很差。
而现在,社区的建筑物越来越多,以高楼大厦为主,住房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
大楼里设有电梯,让老人和小孩不再需要爬楼梯。
社区也建有很多公共设施,如健身房、游泳馆和图书馆等,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娱乐。
社区的交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以前,人们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和骑自行车。
而现在,社区里的汽车越来越多,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社区也修建了更多的交通设施,如交通岗亭和人行道,保护行人的安全。
社区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以前的社区中,很少有绿化带和公园。
而现在,社区中绿化带和公园随处可见。
这些绿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和锻炼的场所。
社区也开始大力倡导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和垃圾回收等活动也开始在社区中展开。
社区的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社区中,人们大多是以农民为主,他们依靠农田为生。
而现在,社区里的人们多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有着更多的工作机会和选择。
社区中的人们也开始注重文化和教育,社区里的学校和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多。
社区的变化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
社区的建筑、交通、环境和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舒适,让社区成为人们喜爱的居住地。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社区,并一起努力让社区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城市社区变迁的内在机制的探究与思考作者:裴书盈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5期摘要:自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在时代背景下诞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基层管理制度——“单位制”,并且在那个时代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所有制发生变化、市场经济走向繁荣、社会流动加大,“单位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走向奔溃局面,而面对各方需求,国家出台政策,通过“社区制”来回应现实需要。
本文是以“单位制”诞生和崩溃以及“社区制”的发展为视角来梳理中国城市社区变迁的过程,探究和思考其内在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单位制;社区制;城市社区变迁问题描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社区在历史经验与现实考验两个维度的共同制约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基层管理制度。
其中,单位制的诞生对我国城市社区的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变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单位制”是中国城市社区变迁的重要的内在机制,即使在单位制消失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很多社区和社区的很多方面感受到“单位制”的影子。
因此,理清单位制发展的脉络、探究单位制从诞生到崩溃的原因对于我们从纵向上理解我国城市社区变迁和从横向上推动现代社区建设和治理体系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梳理中国城市社区变迁的脉络,探究单位制出现的必要性,以及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后单位制所呈现的弊端,从而为现代“社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满足新时代国家和人民对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的多样化需求。
文献综述(一)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他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描述的社区是“由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
在他的观点中,社区是相较于现代化社会而言的具有道德取向和伦理取向的共同体。
在此之后,社区概念进入美国,随着美国经验社会学研究的兴起,“社区”逐渐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美国学者还对其概念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充,除了滕尼斯所强调的道德情感纽带,还增加了“地域性”以及“功能性”等要素特征,从而使得社会学在社区领域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和系统化。
【四年级】社区的变化
社区是每一个市民的家,是一个人生活的重要空间。
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本文将介绍社区的变化。
首先,社区的规模有所改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从过去的几十户到现在的数百户、上千户。
社区的建筑物也逐渐高大、现代化,其中公共设施更加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社区的公共服务也更加高效。
其次,社区的人们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社区中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包括不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
之前只有同城市附近的人们才能做社区的居民,现在由于各种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普及和发展,跨省甚至跨国的人们也可以随时随地加入社区。
第三,社区的文化和传统也随之改变。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社区的文化和传统逐渐受到了其他文化和传统的影响,如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等。
社区居民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和传统,如英语和饮食文化等,而这一切也使得社区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社区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和美丽。
街道、小区和公园都得到了改善,居民不仅能够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也能够欣赏到更美丽的景色。
总的来说,社区随着时代的推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区的规模变大了,人们的文化和传统也发生了变化,生活和绿色环境的质量也有所改善。
社区的变化是必然的,它展现了一个城市在不断进步、变化中向前推进的方向。
我们应该利用社区的变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理主体,其治理模式也经历了一定的变迁。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从传统的街道办事处模式,到居委会模式,再到社区居民委员会模式,以及如今从事多元化社区活动的综合型社区治理模式。
传统的街道办事处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主要依靠街道办事处,由政府派驻的官员管理社区事务。
这种机构化的治理模式,管理效率较高,成效比较显著,但存在听取居民意见不足、社区自治不够充分等问题。
居委会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逐渐开展居委会制度试点,由居民自主选举的委员会进行社区管理。
这种民主、自治、参与的治理模式深受居民欢迎,有效提高了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进一步转型,社区居民委员会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机构。
1984年,北京市丰台区率先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之后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
社区居民委员会由居民自主选举产生,代表居民利益,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型社区治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持续变革,逐渐转向综合型社区治理模式。
这种治理模式兼顾政府、非政府组织、居民三方的利益,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体系。
政府部门承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职责,非政府组织则负责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和文化活动,居民则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发展。
这种治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资源,实现社区共治,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总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体现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和社区主体责任的转移。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必将继续变革和完善,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四年级】社区的变化社区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与他人交流、互动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社区的变化。
社区的建筑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社区的建筑物主要以传统的砖木结构为主,房子低矮、房间小,不太舒适。
而现在,社区的建筑物大多采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房间给人一种舒适感。
有些社区还建有较大规模的购物中心、健身房等设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区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社区的交通主要依靠步行、自行车或者公共汽车,出行不太方便。
而现在,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道路的改善,更多的人选择开车出行,出行更加便利。
共享单车的出现也使得社区的交通更加方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租用单车出行。
社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社区的生活以农业为主,大家种地、养殖,生活简单而宽裕。
而现在,社区的生活节奏加快,大家都忙着工作、上学,很少有时间去种植和养殖。
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大家喜欢集体活动、看电视,现在人们更加喜欢户外运动、旅行等。
社区的文化氛围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过去,社区的文化活动比较少,人们的生活重心主要在生产上。
而现在,社区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
社区也建立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方便居民学习和娱乐。
社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过去,社区的环境状况较差,垃圾随处可见,缺乏绿化,污染严重。
而现在,社区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了垃圾分类、垃圾处理以及绿化工作,社区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和美丽。
社区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的建筑物、交通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环境问题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这些变化使得社区的生活更加便利、丰富和美好,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关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问题、对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问题、对策“社区”一词是1933年由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青年学者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
此后“社区研究”在我国一直进行得红红火火。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才被迫中断。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的重振使“社区研究”又成为中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个热门话题。
1986年,开展社区服务正式成厂中国政府的—项行政职能,中国的社区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起步阶段。
社区服务因为是适应改革的产物,是满足居民的需求,所以一开始它就有很强的生命力,如雨后春笋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
特别是1987年武汉会议和1989年的杭州会议以后,社区服务事业更是有了飞速的发展,到1989年底,我国已有3267个街道开展了社区服务工作,占当年全国城市街道总数的66.9% 。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变迁。
(一)、单位制:走入历史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的产物,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闭性、单一性为特征。
单位制的形成具有历史背景,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但也带来了制度性的后果,造就了总体性社会和依赖性人格。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变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流动也迅速加剧,导致单位制渐渐走上崩溃的边缘,失去历史的舞台。
(二)、街居制:身陷困境前文已提到,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对社会的管理以单位制管理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
地区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制的组织来开展工作,通称为街居制。
街居体系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变化,但一直扮演着政府的“脚”的角色,简单地被动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街居制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越来越不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社区制:浮出水面在社会学史上,“社区”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
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变迁——从居民委员会到社区自治委员
会
郭星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7(000)024
【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建设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居民委员会向以社区居民自治为主导的新的社区组织的转变.适应这种转变的根本所在是构建现代城市社区自治组织.而进行社区组织体系改造与创新、构建现代社会组织的网络结构是构建现代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根本途径.
【总页数】2页(P139,324)
【作者】郭星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居民委员会:学生社区自治管理的新模式--上海外贸学院建立"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的探索 [J], 王磊;唐旭生;黄义厚
2.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变迁——从居民委员会到社区自治委员会 [J], 郭星
3.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委员会角色的立法重塑——以《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为指向 [J], 石东坡;魏悠然
4.浅议城市居民委员会自治的困境与对策\r——以开县永先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例[J], 周华
5.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劳动社区居民委员会热烈祝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深圳市宝安区“两会”胜利召开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劳动社区居民委员会概况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街居制到社区制:我国城市社区30年的变迁夏建中【内容提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的社区制已完全取代了街居制,并且形成了社区内多种组织并存的局面,这些组织开始初步形成了合作共治的机制。
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不足,即社区治理主体缺少多元性、管理手段仍多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社区NGO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和平台不多等。
今后的发展应更多地体现其居民自治组织的特点,进一步淡化其行政色彩。
【关键词】社区/街居制/社区制/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适合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模式转变为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社区制模式。
新的模式标志着与发达国家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接轨的开始,也必将对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和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因此,值得我们对其原因、转型轨迹、特点以及不足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利于社区制未来的健康发展。
一、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型的主要社会原因我国的街居制是辅助“单位制”建立的,其设想是单位制管理有工作单位的职工,街居制管理没有工作的居民。
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通过《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委会组织条例》,从此形成了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构成的“行政性”很强的街居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移向城市,虽然街道并未成为改革的目标,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变迁以及由此出现的问题,促使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职能开始产生重要变化。
随着1987年社区服务的提出、2000年社区建设的正式展开和推进,社区制开始全面替代传统的街居制,社区这一舶来品已经成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术语,社区制也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
那么,社区制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呢?第一,快速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一直远远落后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7.3%,而当时世界城市化率为22.8%;到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只达到12.1%(据UNDP数据,1980年,世界城市化率为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