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食品配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报告

(2010届本科)

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 XXX(1)班

姓名: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0年 5 月

文献综述

——零售业食品配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前言:

配送是物流活动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它将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起来,既包括了商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活动中若干功能要素。和其他新生的事物一样,是伴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配送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之后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货物运输所需的量的急剧增加和商品所占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配送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配送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1 食品物流配送的现状分析

1.1 目前的发展状况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刊登了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的《物流浅谈》一文,物流在我国逐渐得到了关注和重视。90年代以来的流通实践证明了配送是一种较好的物流方式,我国很多城市的物资部门都设立了配送中心,配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和方式,实行上门送货为生产企业配送急需的产品,通过构筑代理、配送、连锁相结合的新的流通方式,提高了流通的效率,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方便的服务。

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食品行业采用供应链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进行物流管理还没有得到普及。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已不适应目前纷繁复杂的食品行业市场的需要,因而导致管理混乱、问题频出的局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模式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品种、少数量、高质量”的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对食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质量、更大的柔性、更多的选择、更高的价值、更低的消费价格和更优的服务,因此,构筑具有竞争优势的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在必行。

1.2 存在问题

郭法霞在《浅论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一文中总结了,由于我国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国内对食品和农产品在实施食品供应链配送管理方面的介绍较少,特别是见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食品配送的发展在现阶段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配送的基础设施落后

食品配送的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冷藏运输和冷库储存方面。目前我国冷链运输车很大部分采用国际海运报废或即将淘汰的海运冷藏集装箱跑长途,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缺乏。制冷技术

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在冷链物流的冷库设备环节,我国目前冷库的结构并不合理,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冷库,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2)配送管理体系的不够完善

我国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冷冻食品产销冷链虽然稍好,但部分产品在流入集贸市场拆散零卖时,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并非“全程冷链”。

(3)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易腐食品的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的自营流与第三方物流共存,第三方物流明显市场占有量低,目前的第三方物流来说,主要是以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定向运输为主,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冷链物流服务的专业企业不多。冷链物流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及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率很高。很少有冷链物流企业能保证对整个供应链节的温度控制,使得多数生产厂家不愿也无法放心地将冷藏物流业务外包,只能是自行经营,即使外包,也是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藏运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第三方冷藏物流的发展。

(4)配送管理水平相对不高

我国的冷藏保温技术有待发展,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投入有限,训练有素的冷藏物流配送管理和操作人员严重缺乏,先进的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导致各个环节信息阻塞,冷冻类产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风险增多,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整体物流业管理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冷链物流配送的健康发展。

1.3 应对策略

胡勇在《我国食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分析》中谈到,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实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发挥配送的服务核心。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降低物流的成本,采用先进的配送设备和技术水平,建立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系统和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对各类冷藏车进行运输上的调配和动态监控。

建立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实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是生产厂商和物流企业实现共赢。不具备专业的冷链物流运作体系的企业可与社会性专业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有效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冷链物流业务。建立与冷链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

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冷链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

2 我国配送的发展历程

2.1 物流配送的历史

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初期,出现了配送的雏形,从物流中一般性的送货开始向备货、送货等一体化方向转化。在这个阶段,初期的配送只是一种单一的活动,活动范围很小,规模也并不大,企业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同时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才开展配送这种活动。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货物运输量的增加等一系列的外界因素,配送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配送才有了长足的发展,配送演化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基本支撑点的多功能、系列化的供货活动。

2.2 我国物流配送的产生

在卜苏华的《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中了解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研究中,并没有出现过“物流”一词,但为了提高运输等的流通效率,物流各个环节的运作很早就存在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如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设置一个或多个集中点,并按照货单配货,送货,来实行集中库存、以便提高流通方式,这种方式算是我国配送的初期雏形。20世纪80年代,物流开始逐渐受到了重视和发展,是从自发运用配送阶段逐渐转化为自觉运用配送阶段的一个过渡时期。现今,配送以一种非常好的物流形式存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建立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也逐渐得到完善。

食品的配送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处于摸索、建立和发展阶段。食品配送与其他的配送相比比较具有特殊性,表现欲量大、点多、面广、时效性强、安全性要求高;另一方面大多数食品的单位价值相对较低,但对运输设备、仓储挑拣等物流环节的要求却相当的严格,供应链中物流配送服务提供方成本较高。

3 我国零售业配送的发展

3.1 建立配送中心

在食品零售业中,连锁企业已成为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这一经营模式已日益壮大。配送中心扮演着连锁经营的灵魂,是连锁企业的实质的展现。为提高销售食品的安全性,零售企业你想建立了食品供应链,并逐步将食品安全控制中心向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转移,进一步向生态园区狙击,有助于提高整个食品供应链体系的生态效率,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配送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外商在配送中心的建设、发展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建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