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2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33
【最新资料】城市道路设计规范7道路与铁路交叉、8路基设计第七章道路与铁路交叉第一节设计原则与规定第7.1.1条道路与铁路交叉的位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需要调整时,应报有关部门确定。
第7.1.2条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如下:一、快速路与铁路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二、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与铁路交叉,当道口交通量大或铁路调车作业繁忙而封闭道口累计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三、主干路、次干路与铁路交叉,在道路交通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一次封闭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四、行驶有轨电车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交叉,应设置立体交叉。
五、中、小城市被铁路分割,道口交通量虽较小,但考虑城市整体的需要,可设置一、二处立体交叉。
六、地形条件不利,采用平面交叉危及行车安全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第7.1.3条道路与铁路交叉,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但非机动车交通量和人流量较大时,可设置人行立体交叉或非机动车与行人合用的立体交叉。
第7.1.4条道路与铁路交叉宜采用正交,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
第二节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第7.2.1条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道路线形应为直线。
直线段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应大于或等于30m。
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
无栏木设施的铁路道口,停止线位置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5m。
第7.2.2条道口的位置不应设在铁路的道岔处或站场范围内,也不宜设在道路与铁路通视条件不符合行车安全要求的路段上。
第7.2.3条道口两侧应设置平台。
自最外侧钢轨外缘到最近竖曲线切点间的平台长度规定如下:通行铰接车和拖挂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20m;通行普通汽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16m。
平台纵坡度应小于或等于0.5%。
连接道口平台两端的道路纵坡度,对于汽车与自行车混合交通的道路应小于或等于2. 5%,困难地段应小于或等于3.5%;机动车车行道应小于或等于5%。
坡长限制见第5.2.3条和第5.2.5条。
第七章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7.1平面交叉口7.1.1 道路交叉口的作用道路与道路(或与铁路)交叉的部位成为道路的交叉口。
道路与道路在同一个平面相交的交叉口称为平面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节点,道路借助交叉口相互连接,形成道路系统。
交叉口在路网中起着使城市交通由线扩展到面的重要作用解决各个方向的交通联系,同时,交叉口也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
平面交叉口世道路交叉口的主要形式。
它是直行道路与横向道路在同一平面上交叉的道路。
车辆和行人至平面交叉口时,要与横向道路的车辆和行人分时共用交叉口空间,其通行能力比路段中的小。
另外,部分车辆和行人要在交叉口改变前进方向,交通流之间的干扰较多,通行的顺畅性、安全性都较路段中的低。
我国城市中交通阻滞主要发生在平面交叉口。
为此,当交通流量较大时,需要采取展宽交叉口的措施,弥补通行时间的不足(即:时间不足,空间补);还要按车流前进的方向划分车道,以减少相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及安全(图7-1-1)。
7.1.2 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7.1.2.1 分叉点、交汇点与冲突点由于车辆进出平面交叉口的行驶方向不同,在时空上相互干扰。
概括说来,交叉口车流间的基本矛盾可以分为:分岔、交汇与冲突三种形式(图7-1-2)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
在车速较慢时,或前进中没有其他方向的车人流干扰时,转向的车辆很容易驶出,对分岔点的交通没有什么影响。
但在车速较高的快速路上,转向车速要减速,或在道路上因转向时受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影响,也要减速,以策安全,就会影响到分岔点的车速和车流密度。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
对于已过交叉口的转向车流,要与横向的直行车流汇合在一起,驶离交叉口,车流产生一个交汇点。
在车流密度较稀时,转向车辆可以顺利地汇入直行车流。
当直行车流的密度很密时,尤其是在快速路上,转向车辆难以汇入直行车流,就需要有较长、较宽的交汇路段候驶。
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向,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
夹角一般大于75︒,最小不应小于45︒机动车与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为2点,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为2点,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竟多达14点。
若道路越宽,车流量越多,则冲突点的干扰越严重,这就是三幅路平面交叉口的致命弱点,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在两个道路网系统上行驶最佳。
难点是如何加密城市道路网,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能各行其道,达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真正分流。
15公里/小时以下。
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R 1 路口最小缘石转弯半径(米);R 机动车最外侧车道中心线的圆曲线半径(米);b 最外侧机动车道的宽度(米);e 最外侧机动车道的加宽值;C 分隔带宽度(米);w 路口转弯处非机动车道宽度(米);V 右转 路口车辆右转弯计算行车速度(公里/小时),μ 横向力系数,采用0.15;i 右转弯处路面横坡度,向曲线内侧倾斜用“+”号,向外侧倾斜用“-”号。
i 值一般应按交叉口的设计等交线来计算确定。
当i 值的变化不大时,它对计算R1值的影响不大。
因此,可按一般常用的路面横坡i=0.015来计算R1值。
31 (1)有利于提高通行能力,当无信号控制不能满足通行能力的要求时,就必须选用信号控制。
R R b e C w 1=-+++()(2)有利于提高安全性,一般说来,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的事故率较低,但当车速较快时容易发生尾撞事故。
因此,盲目地采用信号控制措施也是危险的,在改善交叉口时必须对各种情况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2(续)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2(续)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6.1通常规定6.1.1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及有关附属设施,包括:交通控制信号灯、交通岛、标志、标线、隔绝设施及绿化。
6.1.2交通管理及附属设施,必须与交叉口同步设计;新建交叉口应按本规程规定设计,扩建及环境治理交叉口则应当据此并作提升设计。
6.1.3交叉口绿化设计不得影响交通安全与通畅;交叉口范围内以及机非隔离带、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不得影响视距三角形;绿化布置不得影响行人过街;行道树的树干及枝叶不得侵入道路界限,不得遮挡驾驶员对交通信号灯与交通标志的视线。
(强制)6.1.4附属设施的布置严禁有损提升交通流的安全性与通行效率。
6.2交通信号灯的设置6.2.1交通信号灯应当按公安部《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规范》(gb14886-94)规定设置。
6.2.2存有拐弯专用车道且用多增益信号掌控的交通干道上,按各流向车道分别设置车道信号灯。
6.2.3信号灯的设置,应当包含机动车信号灯、行人信号灯、自行车信号灯。
当自行车交通流可与行人交通流同样处理时,可装自行车、行人共用信号灯。
6.3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6.3.1平面交叉口应采用交通岛、路面标线及交通流向标志作渠化设计,安全岛应按行人横道线宽度铺设人行道板。
(强制)6.3.2渠化的行驶路线应当简单明了;根据各流向车流的安全高速行驶轨迹设计。
6.3.3交叉口内应把各流向交通流高速行驶轨迹所须要空间之外的多余面积用标线或实体构筑导向交通岛。
6.3.4导向交通岛间导流车道的宽度应适当,应当防止因过阔所引发的车辆循序、抢道现象;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转弯半径大小设计车道加宽。
6.3.5交通岛不应当设于斜曲线顶部。
6.3.6交通岛宜先用标线画出,实施一阶段后,按实际车流行驶轨迹作调整,再制成永久性的实体交通岛。
6.3.7交通岛面积不宜小于7.0m2,面积窄小时,可采用路面标线表示。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摘要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规划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并优化交通网络。
本文将从交叉口规划的意义、设计原则、常用设计类型以及交通信号控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1. 引言城市道路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道路用户流量集中的地方。
合理的交叉口规划设计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堵塞、提升通行能力,同时也能保障交通安全、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良好的交叉口规划设计可以有效解决以下问题:•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在交叉口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堵塞的状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提高交通安全性:合理的交叉口规划设计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交通运行的安全系数。
•优化交通网络:交叉口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整个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连接,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交通网络的效率和便捷性。
•促进城市发展:交叉口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道路交叉口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进行交叉口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交叉口设计应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效率原则:交叉口设计应尽量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可行性原则:交叉口设计应符合实际情况,考虑交通需求、土地利用和道路连接等因素。
•环保原则:交叉口设计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倡绿色交通设计。
4.1 交叉口形式根据道路布局和交通流量等因素的不同,常见的交叉口设计类型包括:•十字形交叉口:适用于交通流量相对较小的区域,设计简单、容易实施。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一条主干道和一条支路交叉的情况,能够确保交通的顺畅。
•Y形交叉口:适用于三条道路交叉的情况,能够合理调度交通流。
4.2 超级交叉口设计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超级交叉口设计逐渐被引入。
超级交叉口设计将多个交叉口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交通枢纽,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