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节气与农事
- 格式:pdf
- 大小:297.93 KB
- 文档页数:1
四季农事的古诗大全1.《春中田园作》唐•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译文:春天到来屋上有一只杜鹃鸟在鸣叫,村落旁边大片杏花开得雪白。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源脉。
当春归来的燕子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2.《横溪堂春晓》宋·虞似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译文: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
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
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3.《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不曾从事过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关于二十四节气农事、诗词、养生资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专属中国人的独特时间美学。
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一轮四季,与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命名都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幻、温度变化、降水量不同和感应时节而生的物候及劳作。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合沟中学为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把二十四节气、农事、养生以及古典诗词结合起来,邀你在十二个月里逐一落座,观二十四节气轮番上演春夏秋冬,体味风之信、花之香、雪之华、月之皎,感受农耕里的诗意生活。
二十四节气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立春农事:立春后天气尚未回暖,农作物仍处在冰天雪地的气候条件里,因此需要做好防冻、防寒和防雪,另外可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立春诗词:立春偶成宋·张栻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养生:立春伊始,在养生上应做到护肝。
早睡早起、晨练散步,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可选择多吃葱、香菜、花生、韭菜等。
立春后,不要急于脱掉棉服,预防倒春寒。
“春捂秋冻”春季养生要“捂”,穿着需以保暖为主。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
此时,东风始起,冰雪霜冻融为水,故名为雨水。
雨水农事:嫁接果木,植树造林,大小麦开始进入拔节孕穗期,开始看苗施肥、清沟排水的田间管理。
雨水诗词: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满庭芳·立春西岭萌花,东郊放蕊,江南一夜春临。
山青水秀,碧翠漫从今。
北野桃红杏嫩,蹊径外、岸柳垂金。
听阡陌,莺歌燕舞,归雁绕琼林。
人生知苦短,晓霜鬓染,晚露眉侵。
莫辜负,无边风月诗心。
羁旅红尘倦客,觅幽境、寓意千寻。
兰香里,不追昨梦,把酒寄瑶琴。
注: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百字令·雨水远山蒙翠,看芳蕊蓄势,丛花将发。
一夜春风吹陌野,万紫千红开彻。
白练飘飘,蚌珠洒洒,乡国田园悦。
潇潇雨水,几多清靓润物。
草木萌动疏生,北回大雁,展翅云天阔。
獭祭肥鱼迎播种,景象欣荣情切。
乍暖还寒,柳梢绿小,溪涧叮咚说。
朦胧春意,又掀诗韵华页。
注:1、清靓:洁净。
《汉书·王莽传下》:“乃庚子雨水洒道,辛丑清靓无尘。
”2、乍暖还寒,柳梢绿小:宋·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3、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荔子丹·惊蛰阵阵奔雷响彻天,春雨带微寒。
紫霄惊蛰渐回暖,黄鹂唱、唤醒懒虫眠。
田园锦绣绽新妍,燕子舞翩跹。
习习和风吹大地,逐耕忙、绿满山川。
注: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诗词名句
二十四节气歌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天干、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诗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诗词篇1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雪日戏题绝句唐张登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唐徐铉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小雪唐李咸用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
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
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小雪唐无可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
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
集物圆方别,连云远近同。
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气射重衣透,花窥小隙通。
飘秦增旧岭,发汉揽长空。
迥冒巢松鹤,孤鸣穴岛虫。
过三知腊尽,盈尺贺年丰。
委积休闻竹,稀疏渐见鸿。
盖沙资澶漫,洒海助冲融。
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
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我国古人向有立春咏诗的传统。
公元七六七年,杜甫写过一首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
杜甫这时忆起了当年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盘出高门,菜经纤手,一个个迭送白玉青丝,好不欢乐。
可是现今经过了安史之乱,困居夔州(今奉节),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际,只有呼儿觅纸题诗遣怀。
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立春诗,别有一番欢乐愉快的情味: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24节气气候农事歌(精选15首)24节气气候农事歌1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4节气气候农事歌2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24节气气候农事歌3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24节气气候农事歌4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24节气气候农事歌5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24节气气候农事歌6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小学生关于24节气的古诗小学生关于24节气的古诗 11、惊蛰《观田家》唐代:韦应物原文: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一场充满生机的细春雨,一声隆隆的春雷刺痛了季节。
务农家庭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的工作从震惊中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去田里种地,院子改成菜地整理。
从地里回来后,太阳常常落山,小牛被带到西边的山涧去喝水。
饥饿的农民从不抱怨,一场像石油一样昂贵的春雨让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2、清明《清明》唐代:杜牧原文:哀悼日,细雨如泪;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雨水《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道雨的节气,是春天植物发芽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晚悄然落下,它默默地滋润着春天的万物。
雨夜里,田间小路漆黑一片,只有河船上的灯光独自闪烁。
天刚亮,我就看着被雨水打湿的花,很美,很红,整个锦官城成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
4、夏至《竹枝词二首·其一》唐代:刘禹锡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的雨,东边的日出,说天没有晴,但依然晴朗。
杨柳青青,江面宽阔平坦,我能听见情人河上的歌声。
东边西边开始下雨,说是晴天但还是晴天。
5、立夏《幽居初夏》宋代:陆游原文: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谁说同年?湖光山色是我的家,淮树荫下的小路隐隐约约。
二十四个节气相对应的古诗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进行耕种、施肥、灌溉和收割,并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体系。
借助这个体系,古人得以将生产生活和自然统一起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那么关于二十四个节气的古诗都有哪些?以下仅供参考.一、立春立春诗(宋)朱淑贞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二、雨水《七绝·雨水时节》郊岭风冲残雪回去,坳溪水送来试水去。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三、惊蛰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至。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启程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四、春分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徐铉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时时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就是今生,讹把前生草踏青。
五、清明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不在此限牵?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并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六、谷雨《七言诗》清郑板桥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钟爱晚凉佳客至,一壶崭新茗浸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刚好冬至连谷雨,一杯香茗挤其间。
七、立夏寓言二首贾至春草纷碧色,佳人旷无期。
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
感叹良会晚,如何桃李时。
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
凛凛秋闺夕,绮罗必是寒。
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
诗云昨离别日,桐花覆以井栏。
今来思君时,白露盈阶漙。
言有关河信,欲递双玉盘。
玉以委贞心,盘以荐嘉餐。
嗟君在万里,并使妾衣频宽。
八、小满吴藕汀诗小满诗画/吴藕汀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掉。
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九、芒种五律芒种节芒种忙忙割,农家乐启镰。
西风煨穗海,机械刈禾田。
税赋千年免,粮仓万户填。
麦收秧稻挂,秋高价再壮巅。
十、夏至夏至消暑北池(唐)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凿自此短。
关于农事劳动的古诗
关于农事劳动的古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悯农二首·其一》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
2.《农家望晴》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
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3.《归园田居》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
4.《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5.《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
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
里。
这些古诗描绘了农民在农田里辛勤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劳动的赞美。
关于24节气的俗语或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和物候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这24个节气来把握时间、安排生活和农事活动。
关于24节气的俗语或诗句也相当丰富多彩。
在中国,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24节气的俗语或诗句吧。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时节三九寒,岁岁年年有三寒。
这句俗语表明了立春是春天来临的第一个节气,但天气依然寒冷。
2. 清明:寒食清明日,春风满路香。
这句诗句表现了清明节气时,春风和阳光带来了新生命和希望。
3. 谷雨:谷雨时节雨纷纷,路泥泥,微风吹,绿野如蓝。
这句诗句描绘了谷雨时节春雨绵绵、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1. 立夏:一声喈喈鸟呜呜,新绿嫩青覆地芜。
立夏时节,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万物生长蓬勃。
2. 小满:小满时节麦苗长,青色相间一片香。
小满是夏季的开始,稻麦生长旺盛,田野一片生机勃勃。
3. 夏至:雷声瓢泼地,虫鸣引血斗,火到今宜扭,夏至未可度。
这句俗语表达了夏至时雷雨交加,大地充满了热情与活力。
1. 立秋:秋天不响灌,莫笑秋冰厚,狱石程天远。
这句诗句表现了立秋时节,天气开始转凉,秋高气爽。
2. 白露:秋分时节白露降,野乡觅野芒。
这句俗语描绘了白露时节,晨露收敛,秋风送爽。
3. 寒露:寒露时节眼舒舒,秋风渐尽暑将消。
这句诗句展现了寒露时节,气温逐渐降低,秋意渐浓。
1. 小雪:初冬雁阵来,小雪地狱寒。
这句俗语表明了小雪时节,气温骤降,寒冷渐盛。
2. 大雪:大雪时节屋冷败,衣裳单薄难躲抵。
这句俗语表达了大雪时节,寒意渐浓,冬季临近。
虽然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但无论是春华秋实、夏日炎炎还是冬雪皑皑,都体现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让我们一起珍惜每一个节气,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美好。
【本文2000字,已达要求】。
第二篇示例: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时间标志,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尊重。
描写四个季节农事活动的词语和句子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白话释义:春天萌发,夏天滋生,秋天斩获,冬天储藏。
指农业生产的通常过程。
亦比喻事物的出现、发展过程。
2、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正当时!原文:梁斌《烽烟图》白话释义:指秋分时是种麦子的最佳时节。
3、田家太少逍遥月,五月人倍忙碌。
夜来南风起至,小麦覆陇黄。
出处:白居易《观刈麦》白话释义:农家很少存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拥挤。
夜里席卷了南风,全面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明朗变白。
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
一声春雷,沉寂在土壤中休眠的动物都被叫醒了。
4、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原文:唐韦应物《观田家》白话释义:春雨过后,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
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5、布谷飞飞力劝晚耕,春钩扑扑趁着初晴。
出处:《山行》清姚鼐白话释义:布谷鸟飞去力劝晚耕,趁着初晴早早干活农活。
农事是指耕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除草、防倒伏、喷洒农药、病虫害防治、防寒、防冻、防旱、浇水、防涝、排灌)、收割、收获﹑贮藏、六畜管理(饲养、疾病预防)等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活动囊括果蔬、花木、中草药、食用菌、粮油、水产、禽畜、农药、肥料、种子、农业机械与设施等行业。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盘算。
走亲访友把年仁,勿忘怎样种不好田。
二十四节掌握好,才能丰收夺高产。
看看天看看地谈科学,农林牧渔魏发展。
土地渐渐把冻化,耙耢保墒莫迟缓。
划出钩耙压冬小麦,旱地吸热分蘖迎。
抗旱双保不能忘,开动机器灌春田。
农具机械晚筹集,化肥农药对备齐全。
粮棉种子准备足,优良品种要精选。
瓜菜窖子常检查,大棚瓜菜必须细管。
林木果树看管好,严防破坏和糟践。
畜禽喂食必须深入细致,疫病预防须广泛。
鱼塘昼夜常巡逻,管鱼胜似管粮棉。
万众魏把春潮惹出,谋求又一丰收年。
春: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有关24节气的古诗词①立春:亦称为“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译文】首句连用七个数字组成。
既暗寓正月初七是人日之意,又含蓄表达了诗人仿佛在扳着指头计数,盼望和欢呼立春之日到来的心情。
全诗的意思是:我掰着手指计数,立春之日正是万物萌芽之时。
远处,大雁北归,在云中飞翔;近处,冰雪消融,游鱼蹦出水面。
②雨水:雨水时节,春风遍吹,冰雪融化,雨水增多。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
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
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
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③惊蛰[zhé]: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田家四时宋·梅尧臣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bēi]。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
【译文】昨夜春天轰隆,早晨扛着锄头去南山坡锄草。
杏花应着时节开放,农事劳动不能迟缓。
女子独自在家养蚕,放牛的孩子跟随我下地。
在田里遇见老父亲,一个人在辛勤劳作着。
④春分: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踏莎行宋·欧阳修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译文】雨过天晴,风光无限,正是春分时节。
千花百草,争相明媚。
彩绘的屋梁,新燕成双成对;玉饰的鸟笼,鹦鹉愁孤难眠。
薜荔依着墙角,青苔满地都是。
诗经豳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它记载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农耕生活和农事活动。
其中七月所描写的农事活动更是集中体现了古人在农耕生产方面的智慧和勤劳。
在古代我国,七月是夏季的一个重要时节,农民们在这个时候进行了许多农事活动,比如收获农作物、种植新的作物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诗经豳风七月所描写的农事活动,以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我国农耕生产的文化内涵。
诗经豳风七月所描写的农事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的收获和新作物的种植上。
在七月,麦收已经结束,大家收获了丰收的麦子,这是一个喜悦的季节。
古人在豳风中描写了“黍苗陨矣,予慨无良”、“终农倦倦,黍稷彭彭”等诗句,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农耕的勤劳。
另外,七月也是农民们开始种植新的作物的时候,他们要在这个时候认真地进行耕作,播种新的庄稼,为来年的丰收做好准备。
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古代农民的孜孜不倦和对丰收的期盼。
在诗经豳风中,七月所描写的农事活动也涉及了劳作的辛苦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古代,农民们在七月进行农事活动时,常常需要进行艰苦的劳作,比如耕作、播种等。
他们也对未来的丰收和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我黍稷岁独好”、“终农倦倦,黍稷彭彭”,这些诗句反映了古代农民们对未来丰收的期许和憧憬。
他们在辛苦的劳作中,仍然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继而,诗经豳风七月所描写的农事活动也呈现出了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
古代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诗经豳风反映了古代我国人民在农耕生产上的勤劳和聪慧。
在七月这个特殊的时节,古人的农事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对自然界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古代农民们在农事活动中,不断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结回顾,诗经豳风七月所描写的农事活动是古代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表现,它展现了古代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传承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
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我国农事活动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对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分节气农事诗1、立春(左河水)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2、雨水(左河水)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
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
3、惊蛰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4、春分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5、清明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6、谷雨(左河水)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7、立夏(左河水)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
时病时虫人撒药。
忽寒忽热药搪人。
8、小满江南沃野过插秧,江北麦麸便灌浆。
西子湖边人好客,茶商后脚款丝商。
9、芒种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
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10、夏至(左河水)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新天壤,总有荷塘色味同。
12、大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
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花若洒金。
13、立秋(左河水)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14、处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辉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15、白露(左河水)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
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
16、秋分(左河水)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
17、寒露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
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
18、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19、立冬(左河水)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场备冬藏。
20、小雪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
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转阳升。
21、大雪万山凋敝黯无华,四面嘶鸣晃树杈。
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春耕的唐诗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讲究时令气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概以时令为转移。
古代文人写下了有很多描绘春耕劳作的诗词。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苏醒,春耕的号角已经吹响,田野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忙忙碌碌,或挥舞着锄头,或驾驭着牛马,辛勤的劳作着。
“耕”字背后,既是一份默默的付出,又满载着满满的希望与期待。
春雷阵阵,细雨蒙蒙,草木新生,农人播下种子,也播下了一年的希望。
以下是关于春耕的唐诗。
《南溪春耕》唐·钱起荷蓑趣南径,戴胜鸣条枚。
溪雨有馀润,土膏宁厌开。
沟塍落花尽,耒耜度云回。
谁道耦耕倦,仍兼胜赏催。
日长农有暇,悔不带经来。
《晓发鹅湖》宋·洪炎万松参岭路,千亩动春耕。
不复红鹅下,空馀碧涧横。
佛扃穿缥缈,仙驭锁峥嵘。
道释分殊境,篮舆许我行。
《春日耕者》苏辙 〔宋代〕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田歌》明本 〔元代〕村南村北春水鸣,村村布谷催春耕。
手捧饭盂向天祝,明日插秧还我晴。
《东埔春耕》古文集 〔明代〕雨湿棠梨水满田,东郊农事正茫然。
太平君相调元气,岁岁长占大有年。
《南浦春耕》止庵法师 〔明代〕索索缲车谷口闻,鸟催农事日纷纷。
新生野水瓜藤绕,旧作田塍井字分。
耕雨每怜黄犊健,带经犹爱小儿勤。
晚风独立溪桥外,流水桃花一队云。
《呈吴子鱼先生》李秀才 〔明代〕凌晨走马入孤城,篱落无人杏子成。
布谷不知王事急,隔林终日劝春耕。
《绿野春耕》陈镒 〔明代〕雨足田畴春水生,青阳浮处有农耕。
村南村北秧初绿,布谷树头相对鸣。
《忆春耕》李德裕 〔唐代〕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
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
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
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
《春耕》张纲 〔宋代〕乱后荒田杞棘生,归来还喜见春耕。
随犁细雨濛濛湿,转垄新泉聒聒鸣。
好劝卖刀添健犊,尽令长亩种香粳。
腐儒一饱真馀事,莫遣闾阎有叹声。
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诗词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各个节气对应公历(阳历)时间点:春季——立春:2月3-5日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惊蛰:3月5-7日交节;春分:3月20-22日交节;清明:4月4-6日交节;谷雨:4月19-21日交节;夏季——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芒种:6月5-7日交节;夏至:6月21-22日交节;小暑:7月6-8日交节;大暑:7月22-24日交节;秋季——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白露:9月7-9日交节;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冬季——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节;大雪:12月6-8日交节;冬至:12月21-23日交节;小寒:1月5-7日交节;大寒:1月20-21日交节注:如果按照农历换算“立春”一般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前后,“雨水”是正月十五【立春】2月4日-5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简析:此诗通过描写飞雁高飞远天、游鱼迸出冰面的画面,写出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
【雨水】2月18日-20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①②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③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④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⑤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①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