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四季变换与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运动对气候和地理现象的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种类与用途- 比例尺、地图符号和注记- 地图的阅读和解读3. 空间定位与地理坐标- 经纬度系统- 地理坐标的确定方法- 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与大气层结构-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河流、湖泊的特征与分类- 海洋的形成、分布和海洋资源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地貌类型与地貌演化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分布的规律与生态因素 -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2. 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 农业类型与农业布局- 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3. 工业地理与区域发展-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产业转型与区域创新4. 交通运输与物流- 交通运输方式与网络-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物流系统与现代物流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环境监测与评估-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环境评估的步骤与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五、地理实践与案例分析1. 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验与实地考察- 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2. 地理案例分析- 国内外地理案例的收集- 案例的分析方法与步骤- 案例教学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概要性的归纳,实际的高考地理复习应结合具体的教材和考试大纲进行深入学习和练习。
此外,考生还应关注最新的地理事件和现象,以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专题13 区域特征与区域定位1.区域的位置特征①经纬度位置:经度位置只说经度范围即可,纬度位置除了说明纬度范围外,还要说明纬度带和温度带;②半球位置:要分清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③海陆位置:如果是沿海既要说明陆地位置也要说明海洋位置,若是身居内陆则不用说明海洋位置;④相邻位置:中国的区域必须要回答相邻位置,世界区域若图中未标明相邻地区或国家可以不答。
2.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特征应从地势高低、主要地形类型、各地形类型的分布及地势起伏、海岸线特征以及典型地貌分布等方面回答;②气候特征主要包括气温特征、降水特征、光照条件以及水热配合等方面回答;③气温特征应从气温高低、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方面回答;④降水特征主要包括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年变化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布等;⑤河流特征主要包括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河流水文特征主要答题要点为:径流量(说大小,看降水和流域面积)、水位季节变化(说大小)、含沙量(说大小、看植被覆盖率和流速流量)、结冰期(说有无及长短,看气候)、汛期(说有无、汛期类型以及汛期长短)、流速(说大小,看落差);河流水系特征主要答题要点为: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以及支流分布特征等。
⑥生物特征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以及植被类型等;⑦土壤特征主要包括:土壤厚度、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高低)、颜色以及酸碱性、发育程度等。
3.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4.区域差异分析①自然地理差异分析应从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植被及土壤等方面分析。
②人类活动因素差异5.区域定位①经纬网定位法:要求记住七大洲的经纬度范围、主要地形区的经纬度范围,大致即可,例如澳大利亚大陆的经度范围大致是120°E—150°E;一些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大洲、地形区也是要记住的,例如:90°E 经过横河入海口,60°E经过乌拉尔山脉等。
②轮廓定位法:要求记住各大洲的轮廓以及世界主要岛屿、半岛、海峡的轮廓以辅助我们进行地图的定位。
区域空间定位基础知识和定位方法一、基础知识点1、在世界地图上熟悉16条重要的经纬线:Oº、30ºE、60ºE、90ºE、120ºE、180ºE、120ºW、60º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30ºN、40ºN、南、北极圈,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
2、熟悉大洲、大洋、各大洲主要分区、主要气候区、大的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
二、主要定位方法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例题:一艘满载工业燃油的油轮,某年7月在图中海域沉没,船上燃油大量外泄。
读图回答(1)~(2)题。
(1)该海域位于A、南太平洋B、北太平洋C、印度洋D、北大西洋答案:C点拨:从经纬度位置可以看出油轮沉没海域为北印度洋。
(2)此时油轮外泄的燃油将向方向的海域扩散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答案:B点拨:7月北印度洋为夏季,南亚热带季风风向为西南季风,沿岸海水向东北方向流动。
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3、区域轮廓定位法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例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Ⅲ)简要回答B城市成为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点拨:分析本题只有在根据图中的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等轮廓特征,再结合图中的经纬度确定B城市为武汉后才能正确作答。
4、地理景观定位法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也可以正确地确定所在地区的位置。
(1)自然地理景观定位法。
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作者:黄榕贤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7期摘要:区域图的判读和解析是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一,是高考的重难点,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定位区域图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关键词:区域图;高中;地理;定位地图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有助于学生的地理学习,而且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平面化,是最简单的表述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方式,因此学生需要借助地图来学习地理。
基于此,识图能力成为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考试也将识图作为重点考查内容。
在高考中经常见到的地图以区域图呈现,主要类型有: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统计图、剖面图等。
文综地理大题部分经常以区域图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掌握。
鉴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图并掌握区域图的分析方法。
一、如何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定位高考试题中的区域图,一般不会是学生平时见到大图,而是从大图中截取出来的小图或者变式图,这样,学生的读图难度增大了,不容易空间定位。
具体来说,进行空间定位,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经纬定位学生可以观察区域图上的经纬度,利用经纬度来判断区域图的空间位置。
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经纬线及其对应的地理事物。
有的教师概括出了经纬交叉的47个点,学生可以对照地图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并重点记忆。
2. 根据相对关系定位有些区域地图根据经纬度不能清楚辨识出来,这时可以根据事物的相对关系进行定位,通过与明显的事物比较在方向、距离上的关系,确定该事物。
例如,东边是东北平原,西边是内蒙古高原,那么中间的山脉应为大兴安岭。
3. 建立经纬网记忆坐标系建立经纬网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坐标系。
一个好的坐标系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还可以大幅度缩短经纬网完成的时间。
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选取北纬30度和东经120度作为坐标系的坐标轴,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解:东经120度大概穿过我国首都,向南看,可以看到长江入海口;向北看,可以观察到东北平原和内蒙古平原。
区域地理的定位研究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往往从地理空间入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区域地理的定位是学生在复习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一般可根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如面积、轮廓和形状、气候、地形、植被、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等;根据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定位;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一般以经纬网定位为主,其它为辅,综合定位。
掌握空间定位的过程:一要多看图,多描图填图绘图,建立自己的“心理地图—区域控制经纬网图”;世界区域中的东南亚“马六甲海峡”;西亚北非的“一、二、三、四、五”;巴拿马运河区;非地带性的雨林气候区;亚洲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阴—贺-巴–冈”;地中海气候区;东非高原区;大分水岭东西两侧地区;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区;五大湖地区等等. 中国地理的长江沿岸、黄河沿岸、沿海地区、河西走廊(含祁连山)、四大工业基地、天山南北、九大商品粮基地、22个比较小的地形单元区(见后图)。
世界重要海峡①多佛尔海峡②霍尔木兹海峡③白令海峡④马六甲海峡⑤直布罗陀海峡四.要熟悉重要地物(含景观)的分布、轮廓形状特征及其空间联系;世界和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轮廓形状特征及其和周围相邻单元的相对位置。
在世界地理的定位中,地中海、红海、波斯湾、黑海、里海、咸海、维多利亚湖、五大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是区域定位符号中典型的面状水域定位符号;台湾岛、海南岛、九州岛、四国岛、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岛、塔斯马尼亚岛、火地岛、古巴岛、纽芬兰岛、冰岛夏威夷群岛等是区域定位符号中典型的面状陆域定位符号;(玉兔)青海、(军帽)湖北、(男人头)湖南、(女人头)江西、(飞鸟)黑龙江、(孔雀)云南、(鞋子)西藏、(奔犬)江苏、(蝙蝠)安徽等是区域定位符号中典型的面状轮廓定位符号(甚至世界地理中的八个国家也是面状轮廓定位符号);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松花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阿拉伯河、尼罗河、刚果河、赞比西河、莱茵河、伏尔加河、“毕业了”、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亚马孙河、拉普拉塔河、墨累河、重要的铁路线、海岸线是区域定位符号中典型的线状河流定位符号;五.要熟悉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分布.地震—火山带;农作物分布;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森林资源的分布,典型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6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亚热带季风区和亚热带湿润区的分布;六.要建立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年轻的褶皱山脉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等;任意一个地区首先采用点的定位,这个点可以是经纬交叉点,可以是区域内的特征点(如河口、最大的城市、海拔最高或最低的点或地形地势的特殊点),点的定位要求精确。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地图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地理学的精华所在,是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知识。
自然世界的阴晴冷暖,花开花落,沧海桑田是在某一区域内进行的,人类社会的风土人情,各种经济活动也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
高考更是钟情于区域地理考查。
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是高考能力体系当中重要的考查内容。
在高考试卷中,无论是文科综合试卷,还是地理单科试卷,都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区域地图,其中有些是直接考察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则是通过区域地图所承载的各种地理信息,对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内容进行考察。
(一)区域定位1.区域定位的重要性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恼和困惑:在掌握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后,遇到考试时却得不到多少分。
特别是当试卷中出现自己不熟悉的区域地图时,更是感到茫然。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区域地图进行快速、准确定位的能力。
对区域地图的准确定位,是许多考题解题的前提,甚至是答题成败与否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对于区域定位问题,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的趋势是区域的微观化,地图的大比例尺化,定位的精确化。
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必须对区域定位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总结规律,坚持反复练习,才能在答题时作到快速、准确定位。
2.区域定位的基本方法对区域地图进行定位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利用经纬线定位:利用海岸轮廓定位;利用区域界线定位:利用山脉、河流、湖泊、交通线及其他具有提示性作用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定位等。
有些区域地图可以用一种方法定位,有些区域地图则需要同时使用几种方法进行定位。
例题1:解题:右图是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题中第一卷1~4题的区域图,图中采用了经纬线、海岸轮廓、提示性地理事物名称(大西洋)等综合定位方法。
根据图中经度的数值排序,可以判断出该图所示区域位于西半球,初步判定为南、北美洲某地;该区域的纬度为54°,由于北美洲中、高纬地区为大范围的陆地(加拿大地区),因此,最终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大陆的南端。
例题2:解题:右图是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的一道题,第一问图中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115°E、41°N )。
明确文字材料的潜在信息是解答第一题的关键。
“登高南望”有“俯视远眺”之意;“北顾”则有“向北回顾”之意。
实质是对长城作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界线的考查。
而题中的信息中长城是此题的关键,长城修筑在山岭之上,随山脉起伏。
因此作者可能登临的是长城及附近,才会有“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北顾但寒沙衰草”景象。
3、区域地图的学习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逐步构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多读多看同时还要多练,多画。
动脑动手,注重不同区域间地图的对比。
经常与同学交流,探讨区域地图的内在规律和学习体会。
并且要多做与本专题有关的高考题,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和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同时逐步消除高考的神秘感。
看图的时候从两个角度入手:1、沿着某一方向看,比如沿某条经线或纬线,山脉、河流铁路、公路线等运输线路。
沿途所经过的气候、地形、城市,人口及工农业生产等各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2、从某个区域看,该区域内部各项地理要素的情况。
在各种定位方法中,最常见、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是利用经纬线定位。
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带有控制意义的重要经纬线,利用这些经纬线对题目中的设定区域进行准确定位。
同时,还应当熟悉这些经纬线通过的陆地、海洋、主要地形单元、河流、附近的重要城市等,掌握图示区域的大气环流形式、气候类型、自然植被类型、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等地理内容。
对世界地理而言,应重点掌握:0°经线(通过伦敦、伊比利亚半岛东部、非洲西部) 20°E(穿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巴尔干半岛、纵贯非洲) 60°E(大体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相吻合,通过阿拉伯半岛的东端) 90°E(通过叶尼塞河、中国新疆、青藏、恒河三角洲,纵贯印度洋)。
120°E(通过中西伯利亚高原、大兴安岭、中国东部,澳大利亚西部) 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通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 180°经线(通过白令海峡以西,纵贯太平洋) 20°W(东、西半球分界线,纵贯大西洋) 75°W(大致通过北美洲东海岸和南美洲西海岸) 0°纬线(穿过刚果盆地、东非高原、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23°26′N(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国南部沿海、夏威夷群岛、墨西哥湾、西印度群岛) 30°N(长江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两河流域河口) 40°N(通过中国北部、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美国本土北部) 66°34′N(通过东欧平原北部、西伯利亚北部和加拿大北部) 23°26′S(通过南非高原、澳大利中部、南美洲中部) 世界四大洋的分界线太平洋与北冰洋:白令海峡的最窄处太平洋与印度洋: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51′线至南极大陆太平洋与大西洋: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16′线为界大西洋与北冰洋:丹麦海峡大西洋与印度洋: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至南极大陆。
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赤道把非洲分为南北两半,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20°E把非洲分成东西两半,注意0°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度是30°E,纬度是30°N。
欧洲的控制性经线0°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E经过乌拉尔山脉。
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0°经线、10°E和20°E,40°N经过地中海,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南亚的控制性经线经线记住东经70°、80°、90°,纬线10°、20°、30°。
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线经度范围:60°W-120°W,30°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50°N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经度范围:40°W—80°W,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60°W经线穿过南美洲中部。
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经度范围:120°E-150°E,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的中部8、根据特殊定位点经纬度,确定世界重要国家和地区(9个国家):世界地理当中所考查的8个国家:美国美国地跨北美洲、大洋洲,领土包括本土与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西南部旧金山、洛杉矶一带为地中海气候,东南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水能和水资源均居世界第四位。
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东部是较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平原。
西部沿岸地区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常有地震发生。
美国平原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广阔。
中西部温带草原为肥沃的黑钙土,与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一起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农业基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不合理开垦中西部草原,而导致三次“黑风暴”。
农业高度机械化,从事农业的人口少,大量使用化肥,是典型的石油农业,生产率高,小麦、玉米、大豆大量出口,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商品粮大量积压,热带农产品需进口。
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多为资本主义大农场的经营方式。
美国工业现代化程度很高,是世界最大工业国。
矿产资源丰富,但仍需大量进口。
出口各种工业产品,主要进口汽车、钢铁、石油和纺织品。
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核能发电量居世界第一。
工业分布可分为三大地区:东北部: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形成于第二次技术革命,区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五大湖西部的铁、肥沃的平原,大西洋沿岸多优良港湾,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
主要有钢铁、化学、汽车工业,多属煤铁复合体型。
人口比较密集,工业发达,大西洋沿岸形成城市群,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已达饱和状态,开始向南部、西部扩散。
南部:墨西哥湾西北有丰富的石油,是新兴的石油、飞机、宇航和电子工业区。
西部:工业分布沿海地带,以飞机、宇航和电子工业为主。
主要联系美国高度发达的工农业与其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如美国农业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原广大耕面积大;工业发达与便利的水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俄罗斯俄罗斯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西濒波罗的海,西南滨黑海。
地跨亚欧两洲,经济中心和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属于欧洲国家。
地形多平原和高原,乌拉尔山脉以西为东欧平原,以东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境内的伏尔加河属内流河,是欧洲最长河流。
资源丰富,如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矿、有色金属等,水能和水资源居世界第二位。
北部有世界最广阔的亚寒带针叶林。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
工业主要分布在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形成于第二次技术革命(十月革命后)。
二战后工业向东部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建立了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中心发展条件莫斯科-圣彼得堡工业区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莫斯科、圣彼得堡原、燃料大部分从外地运入乌拉尔工业区钢铁、机械工业叶卡捷琳堡有色金属矿、附近有煤、铁、石油资源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工业新西伯利亚煤、有色金属等丰富运输以铁路为主,圣彼得堡和海参威是重要的海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港湾终年不冻。
最近,俄罗斯向远东地区输送石油,这是一条重要信息,它将冲击现有国际石油贸易贸易格局。
德国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主要部门有钢铁、化学、采煤、机械等,集中在莱茵—鲁尔区。
其发展主要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
矿产资源有鲁尔区的硬煤、东部褐煤、钾盐。
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主要依靠进口,工业产品一半靠国际市场。
农业侧重机械化和生物技术。
新兴工业向南部的慕尼黑、斯图加特扩展。
首都柏林,最大海港汉堡。
结合“德国主要矿产、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和“鲁尔区”图从资源、交通方面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鲁尔区为例,它位于莱茵河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发展工业的水源充足;且各河间有运河相连,内河运输、公路运输都很方便;本区内又有德国最大的煤炭产区,为发展工业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再加上德国雄厚的科技力量,使之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