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最新版)
- 格式:docx
- 大小:228.45 KB
- 文档页数:6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评估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和风险控制策略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评估及风险控制策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储存装置。
然而,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为了确保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并有效控制潜在的风险,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和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安全性评估1.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等组成。
正极材料主要有氧化钴、氧化镍、锰酸锂等;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石墨;电解质主要由有机溶剂和盐组成,如碳酸丙烯酯和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则用于阻止正负极直接接触。
2. 安全性能评估指标安全性评估指标通常包括热失控温度、短路电流、过充电容性、内阻、循环寿命等。
热失控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温度,其低于该温度时电池工作稳定;短路电流则是指在电池发生短路时的输出电流;过充电容性是指电池在过充电状态下所能容纳的电量;内阻则是电池内部电阻,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量损耗;循环寿命是指电池能够充放电的次数。
3. 安全性能评估方法安全性能评估通常通过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进行。
实验方法包括热失控实验、冲击实验和短路实验等,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电池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性能。
数值模拟方法则采用计算机模型对电池在各种工况下的热耦合、电耦合等特性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预测电池的安全性能。
二、风险控制策略1. 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在锂离子电池的设计阶段,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正负极材料、优化电池结构、改进电解质体系等手段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例如,使用高稳定性的正负极材料可以降低电池的热失控温度;优化电池结构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耐冲击性能;改进电解质体系可以增强电池的耐高温性能。
2. 制造和测试阶段的风险控制在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和测试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确保电池的生产质量和一致性。
锂电池生产厂易忽视的安全问题及安全对策措施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锂电池生产厂易忽视的安全问题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近来,在工作中发现,我国锂电池生产企业对锂电池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①电池液的毒性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不知道电池液是有毒的;②对锂电池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
下面介绍并分析锂电池生产、储存过程中的毒性危险和火灾、爆炸危险性。
1、中毒危险电池液中一般含有六氟磷酸锂以及作为溶剂使用的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
六氟磷酸锂是有毒物质,而上述碳酸酯类物质化学性质则比较稳定,没有被列入有毒物质类,但是可燃。
六氟磷酸锂是电池液中的重要成分,国内及一些国外出品的六氟磷酸锂没有说明其毒性,但据国际知名的sigma-aldrich(西格玛公司)制定的六氟磷酸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CSDS),说明了其毒性。
六氟磷酸锂的性质简述如下:分子式:LiPF6;燃烧性:不燃(0);毒性:中等(2);剌激性:中等(2);化学活性:低(1);慢性影响:中等(2);TLV-TWA:m3(ACGIH)。
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分级,从0到4共分5级。
TLV-TWA是美国卫生医师协会推荐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最高允许值。
六氟磷酸锂:白色粉末,吸湿性强,遇水易分解;进入体内可损害健康,多次接触可产生累积的毒性效应,呼吸道、眼、皮肤可受到损伤。
一些国内企业出品的六氟磷酸锂,产品说明中注明含氟化氢(也称为氢氟酸)≤10-4。
氟化氢为高毒物质,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损伤呼吸道、眼、皮肤,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吸收后可产生全身的毒作用。
六氟磷酸锂分解后的产物是高毒性的,应引起注意。
韩国三星公司电解液包装桶上标签注明其应在30℃以下保存,在夏季,运输途中六氟磷酸锂易分解,对安全是个潜在的危险因素。
因此,无论是六氟磷酸锂本身,或者其分解产物以及其所含的杂质氟化氢都有中等以上的毒性,如果密闭的作业场所提供的新风不足或通风系统出现故障,有可能发生多人中毒的事故。
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解析及体系化防控技术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如过热、短路、过充、过放等。
这些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火灾、爆炸、化学泄漏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技术来确保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
首先,锂离子电池的过热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隐患。
过热会引起电池内部电解液的蒸发,进而增加电压,导致电池短路甚至爆炸。
为了防止电池过热,可以采用温度传感器监测电池温度并及时报警,同时可以设计散热系统来降低电池温度。
另外,电池的材料也可以通过改进来增强其散热性能。
其次,锂离子电池的短路问题是另一个需要重视的安全隐患。
短路可能由于电池内部结构缺陷、外部撞击等原因引起。
为了预防电池短路,可以通过控制电池的负载电流来降低短路的风险,同时可以设计防护措施来保护电池。
例如,可以在电池外部设置短路保护装置,一旦发生短路即切断电路,防止电流过大导致火灾。
锂离子电池的过充问题也是一个安全隐患。
过充会导致电池内部压力增大,容器可能会破裂,进而引起火灾或爆炸。
为了防止电池过充,可以采用电压传感器监测电池电压,并及时切断充电电路。
另外,还可以设计过充保护装置,当电池电压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切断电路,防止电池过充。
与过充相对应的问题是电池的过放。
过放会导致电池电压降低,和电池内部结构的破坏,进而影响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为了防止电池过放,可以采用电压传感器监测电池电压,并在达到设定值时切断放电电路。
此外,还可以设计过放保护装置,当电池电压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切断电路,防止电池过放。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安全问题和防控技术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
这包括制定规范和标准,明确储能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营要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和权限;加强安全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及相关标准规定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相关标准规定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环保等优点的电池,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设备、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等领域,但其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及相关标准规定。
一、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1. 热失控当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电池的正副电极、电解液等将会燃烧甚至爆炸,造成严重事故。
热失控的主要原因是电池内部产生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
2. 机械失控锂离子电池内部物质的结构很脆弱,在受到机械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时,可能会发生机械失控。
3. 内短路内短路是锂离子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的一种情况。
由于正负电极之间隔膜被损坏,电解液中的离子可以直接通过短路通道流动,导致电池损坏或甚至爆炸。
4. 外短路外短路发生在电池的正负接口被短路时,电池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输出大量电流,可能会引发电池爆炸。
二、锂离子电池相关标准规定1. UL标准UL标准是美国安全试验实验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制定的电池安全标准,主要用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2. IEC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 62133标准,用于规范电池的安全性能,其中包括锂离子电池。
3. GB/T标准GB/T是中国标准制定机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标准。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31241-2014)是规范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重要标准。
4. UN标准联合国(UN)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来规范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主要针对电池的包装和运输。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相关标准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确保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同时,生产、使用锂离子电池时也要严格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操作,尽可能避免电池对人身和环境造成损害。
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能源的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1、锂电池的安全性锂电池的性能需要经过测试检验,测试中3C锂电池可用blade pin弹片微针模组作为连接和电流导通的模组,在传输大电流时可承载50A电流,并且连接稳定,效率高。
锂电池安全性测试内容有1、挤压测试2、撞击测试3、过充测试4、短路测试5、针刺测试6、温度循环测试锂电池安全性隐患解决方案:1.提高电解液的安全性 2.提高电极材料的安全性 3.改善电池的安全保护设计2、锂电池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加工环节上都哪些部分有毒,这种工作对身体会造成怎样的伤害?锂电池要比干电池环保多了!以前的干电池都有汞、铅等,对人体和大地都有很大的危害。
锂电池是由锂金属与二氧化锰氧化还原反应来产生电流的,所以对人体没有什么大的危害!如果你在加工原材料中经常使用到强酸或者强碱性液体时,那就对人体危害大了!所以你在工作中看看有使用到什么液体,可能会帮助到你自己!任何化学溶剂几乎都会有致癌的作用~~你要注意!兄弟多留心吧!仔细看看那些液体的标签~~~3、锂电池安全问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锂电池一定要与功率匹配,注意:充电器、锂电池保护电路,控制器。
电机(电器)匹配..........4、锂电池生产工序安全操作规程1、主题内容本规程规定了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用电安全,对其主要方面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
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铅酸蓄电池各工序的主要安全操作。
3、操作规程3.1每位员工都必须穿戴公司发放的口罩、手套、工作服等劳保用品,不断强化自我劳动保护意识。
3.2工作时,必须按规定启动环保设备,注重环保设备的检查、保养工作,保证环保设备的正常运行3.3搞好车间工作台、地面及各种设备、设施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做到勤擦、勤扫、勤洒水、勤清除,保证车间整洁文明。
3.4车间内各类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正常的维护保养,保证各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3.5氧气、煤气瓶的存放点必须远离火源三米以上,严禁用带油污的手、板手等工具接触氧气,煤气瓶,避免造成爆炸等危险。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前言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效能的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但随着市场规模和使用量的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其中正极和负极材料分别是锂化合物和石墨。
电解液是一种由有机溶剂和盐组成的导电介质。
隔膜则起到隔离正负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当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离,通过电解质进入负极材料,从而充电。
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释放出来,然后通过电解质移动到正极材料,从而放电。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过充、过放、过热等。
其中,过充会导致电池内部压力升高,甚至可能使电池热瘤、爆炸等;过放则会导致电池内部结构损伤,产生不可恢复性的电化学反应、短路等问题;过热会引发电池自燃等危险。
锂离子电池的过充问题锂离子电池的过充可以通过电池内部的保护电路来避免。
保护电路通常由保护IC、保险丝和PTC等组成。
保护IC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电量、温度等指标,从而保证电池处于安全范围内。
保险丝和PTC则可以在电池内部温度升高或电池被短路时起到断电保护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的过放问题过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电池故障,通常是由于设备长时间处于开启状态或模块故障引起的。
过放会导致电池内化学反应、材料结构损害等,如果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引发电池自燃、爆炸等事故。
锂离子电池的过热问题过热是锂离子电池最为危险的一种情况。
过热可能会导致电池自燃、爆炸等事故。
过热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外部环境温度过高、充电速度过快或者短路等引起的。
因此,在日常使用中,我们要避免将锂离子电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并使用正规的充电器进行充电,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结论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能的电池,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效益。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保证我们的使用安全。
锂电池生产厂易忽视的安全问题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近来,在工作中发现,我国锂电池生产企业对锂电池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①②1说明(2);剌激性:。
括号:白色粉末,吸湿性强,遇水易分解;进入体内可损害健康,多次接触可产生累积的毒性效应,呼吸道、眼、皮肤可受到损伤。
一些国内企业出品的六氟磷酸锂,产品说明中注明含氟化氢(也称为氢氟酸)≤10-4。
氟化氢为高毒物质,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损伤呼吸道、眼、皮肤,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吸收后可产生全身的毒作用。
六氟磷酸锂分解后的产物是高毒性的,应引起注意。
韩国三星公司电解液包装桶上标签注明其应在30℃以下保存,在夏季,运输途中六氟磷酸锂易分解,对安全是个潜在的危险因素。
因此,无论是六氟磷酸锂本身,或者其分解产物以及其所含的杂质氟化氢都有中等以上的毒性,如果密闭的作业场所提供的新风不足或通风系统出现故障,有可能发生多人中毒的事故。
许多企业在进电池液时,没有向供货厂家索要《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CSDS)或《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对所使用的化学品性质了解不透或者根本不了解。
目前,一些锂电池,一, 2,燃气体,12℃,,使用丙酮也会产生同样的爆炸、燃烧危险。
在供热、供气系统中,热交换器、空压机的贮气罐等为压力容器,应定期检验。
如果质量不良,运行过程中产生腐蚀、维护操作不当等情况,有发生超压爆炸的潜在危险。
我国的锂电池生产企业大都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没有真正对锂电池生产、储存中的火灾爆炸问题引起警觉,但是锂电池生产、储存过程中发生的自燃爆炸案例为我们拉响了警报。
2004年8月25日,四川成都双流县东升镇迎春村的成都建中锂电池厂锂电车间发生电池爆炸事件,经过2个多小时的扑救,消防队员终于扑灭锂电大火。
调查初步显示是由于堆放在锂电车间里的不合格电池受潮后产生短路自燃,引发爆炸、起火。
3、几点建议:(1)新风系统可增加除湿装置,新风供应量必须满足《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2)令344)第8(3)。
锂电池安全问题汇总及常见预防措施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电池热失控都是由于电池的生热速率远高于散热速率,且热量大量累积而未及时散发出去所引起的。
从本质上而言,“热失控”是一个能量正反馈循环过程:升高的温度会导致系统变热,系统变热后温度升高,又反过来让系统变得更热。
不严格的划分,电池热失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图第1阶段:电池内部热失控阶段由于内部短路、外部加热,或者电池自身在大电流充放电时自身发热,使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90℃~100℃左右,锂盐LiPF6开始分解;对于充电状态的碳负极化学活性非常高,接近金属锂,在高温下表面的SEI膜分解,嵌入石墨的锂离子与电解液、黏结剂会发生反应,进一步把电池温度推高到150℃,此温度下又有新的剧烈放热反应发生,例如电解质大量分解,生成PF5,PF5进一步催化有机溶剂发生分解反应等。
第2阶段:电池鼓包阶段电池温度达到200℃之上时,正极材料分解,释放出大量热和气体,持续升温。
250-350℃嵌锂态负极开始与电解液发生反应。
第3阶段:电池热失控,爆炸失效阶段在反应发生过程中,充电态正极材料开始发生剧烈分解反应,电解液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高温和大量气体,电池发生燃烧爆炸。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安全性负极材料负极材料虽然比较稳定,但嵌锂状态下的碳负极在高温下会与电解液发生反应。
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反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SEI的分解;嵌入负极的锂与电解液的反应;嵌入负极的锂与黏结剂的反应。
常温下电子绝缘的SEI膜能够防止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反应。
但在100℃左右会发生SEI膜的分解反应。
锂离子电池各种放热反应的温度区间与反应焓在更高温度下,负极表面失去了SEI膜的保护,嵌入负极的锂将与电解液溶剂直接反应有C2H4O产生,可能为乙醛或氧化乙烯。
嵌入锂的石墨在300℃以上与熔融的PVDF–HPF共聚物发生如下反应:反应热随着嵌锂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反应热随黏结剂种类不同而不同。
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解析及体系化防控技术摘要:一、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概述1.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事故案例2.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成因二、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防控技术1.电池本体安全设计2.电池管理系统(BMS)3.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安全措施4.储能系统安全管理体系三、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解决方案1.严格遵循标准和规范2.提高电池安全性能3.完善储能系统安全管理正文: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解析及体系化防控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作为关键的能源储存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问题却时常引发关注。
本文将针对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体系化防控技术。
一、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概述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2011 年美国加州的储能电站火灾事故,以及2016 年中国某地的储能电站爆炸事故等。
这些事故的发生,使得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电池本体安全设计不足、电池管理系统(BMS) 不完善、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安全措施不到位等。
二、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防控技术为了确保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需要从电池本体安全设计、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安全措施和储能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防控。
1.电池本体安全设计电池本体安全设计是确保电池安全性能的基础。
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电池的热稳定性、过充保护、过放保护等因素,以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2.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BMS) 是监控电池运行状态、保障电池安全的关键技术。
BMS 应具备对电池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功能,以防止电池过充、过放、温度异常等现象。
3.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安全措施在电池储能系统集成阶段,需要对电池组进行合理的布局与散热设计,以防止局部过热。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及解决方法在新能源汽车进展过程中,除价格高、续驶里程短和充换电基础设施不足外,动力安全性是消费者和专业人士关注的重点。
这个问题也影响到了动力电池比能量的提升。
“进展防短路、防过充、防热失控、防燃烧及不燃性电解液是应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关键。
”武汉大学艾新平教授在上海举办的第1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展高峰论坛上强调。
锂离子动力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制艾新平分析指出,锂离子动力电池除了正常的充放电反应外,还存在很多潜在的放热副反应。
当电池温度或充电电压过高时,很简单引发这些放热副反应。
重要的过热副反应包括:1.SEI膜在温度高于130℃时分解,使电解液在暴露的高活性碳负极表面大量还原分解放热,导致电池温度上升。
这是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根本原因。
2.充电态正极的热分解放热,及进一步由活性氧引发的电解液分解,加剧了电池内部的热量积累,促进了热失控。
3.电解质的热分解导致电解液分解放热,加快了电池温升。
4.粘结剂与高活性负极的反应。
LixC6与PVDF反应的起始温度约为240℃,峰值290℃,反应热为1500J/g。
重要的过充副反应为,有机电解液氧化分解,产生有机小分子气体,导致电池内压增大,温度上升。
当放热副反应的产热速率高于动力电池的散热速率时,电池内压及温度急剧上升,进入无法掌控的自加温状态,即热失控,导致电池燃烧。
电池越厚,容量越大,散热越慢,产热量越大,越简单引发安全问题。
锂离子动力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引发因素重要包括下述3种情况引起的短路:①隔膜表面导电粉尘、正负极错位、极片毛刺和电解液分布不均等工艺因素;②材料中金属杂质;③低温充电、大电流充电、负极性能衰减过快导致负极表面析锂,振动或碰撞等应用过程。
此外,还有大电流充电导致的局部过充,极片涂层、电液分布不均引起局部过充,正极性能衰减过快等过充因素。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技术的进展电池安全设计制造、PTC限流装置、压力安全阀、热封闭隔膜及提高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等常规方法,有其局限性,只能在肯定程度上降低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概率。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保护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提高。
锂离子电池因为其具有的能量比较高,使用的功率和使用的寿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因此,在众多储能元件中被人们广泛关注。
但是,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大范围应用,其安全性问题也逐渐被社会所担忧。
因此,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和相关控制要点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提升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影响因素;保护措施引言在可持续发展大环境下,锂离子电池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锂离子电池使用率的提升,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实现了能量转化,热能的产生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的重要因素。
锂离子电池报废之后需进行回收处理,电解液中所含有机溶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就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开展研究。
1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必要性随着锂离子电池的高频率的应用,人们会自然而然的对电池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放松,进而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时间比较长,使用的环境比较恶劣。
例如,会在高温的环境长时间使用,这样会严重损耗锂离子电池的稳定性,进而使与离子电池发生爆炸或燃烧的现象,影响人们的人员安全并造成财产损失。
锂离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对这些热量进行快速的释放,会影响负极和正极材料的活性,从而使锂离子电池的内部形成短路。
过高的温度也会导致锂离子内部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内部的各种元素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也会使膈膜进行溶解,正负极材料活性迅速降低。
这种不利的反应也会影响到电池的稳定性能,进而影响到使用的效果[1]。
希望未来锂离子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果,也能够促进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
也希望通过锂离子的应用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生活效率大幅度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2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影响因素2.1正极材料针对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一般其需要具有很高的比容量和比能量才能够保证电池的能量续航能力。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作者:王浩杨聚平王莉,等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2年第9期何向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包括高比容量、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制备技术研发,锂硫聚合物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发,锂离子电池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机模拟,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备技术与应用控制技术。
参与“973”、科技部国际合作、国家专项和企业等相关课题20多项,主持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内的多项产业化工作。
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其中申请美国日本发明专利40多项,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项。
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10多篇,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136篇、EI检索收录110篇。
文/王浩1 杨聚平1 王莉1 李建军1 何向明1,2 欧阳明高21.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输出电压高、循环寿命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领域,同时,在电动车、军事、空间技术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2]。
然而,锂离子电池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2006年苹果、联想笔记本电脑因电池安全性问题被召回,2008年本田混合电动车发生起火事件,2011年上海825路纯电动公交车因电池过热起火自燃……这些事件使得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有效地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已势在必行。
一、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分析锂离子电池产生安全性问题可归结为2大方面的原因:一是锂离子电池自身特点决定的;二是由于突发事件或电池应用不当造成的。
锂离子电池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潜在的放热反应,这是诱发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的根源。
1.锂离子电池的自身原因锂离子电池自身特点是决定其安全性的根本因素[3-4]:①由于能量密度很高,锂离子电池很容易由于热失控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②锂离子电池在过充时,由于正极材料脱锂,结构发生变化,使其具有强氧化能力;或者正极材料直接放出氧,使电解液中的溶剂发生强烈氧化;负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S E I)膜的分解,负极析出的金属锂与电解液的反应,这些过程放出的热量如果积累可能会引发热失控;③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大多为有机溶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酯类,闪、沸点都很低,在4.6V左右易被氧化,若出现泄漏等情况,容易引起电池着火,甚至燃烧和爆炸等;④锂离子电池中粘结剂的晶化、铜枝晶的形成以及活性物质剥落等均易造成电池内部短路,带来安全隐患。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最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76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最新版)
1、使用安全型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目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使用碳酸酯作为溶剂,其中线型碳酸酯能够提高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但是它们的闪点较低,在较低的温度下即会闪燃,而氟代溶剂通常具有较高的闪点甚至无闪点,因此使用氟代溶剂有利于抑制电解液的燃烧。
目前研究的氟代溶剂包括氟代酯和氟代醚。
阻燃电解液是一种功能电解液,这类电解液的阻燃功能通常是通过在常规电解液中加入阻燃添加剂获得的。
阻燃电解液是目前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所以尤其受到产业界的重视。
使用固体电解质,代替有机液态电解质,能够有效提高锂离子
电池的安全性。
固体电解质包括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和无机固体电解质。
聚合物电解质,尤其是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成功用于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中,但是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其实是干态聚合物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妥协的结果,它对电池安全性的改善非常有限。
干态聚合物电解质由于不像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那样包含液态易燃的有机增塑剂,所以它在漏液、蒸气压和燃烧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目前的干态聚合物电解质尚不能满足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要求,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有望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对于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不挥发,不燃烧,更加不会存在漏液问题。
此外,无机固体电解质机械强度高,耐热温度明显高于液体电解质和有机聚合物,使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扩大;将无机材料制成薄膜,更易于实现锂离子电池小型化,并且这类电池具有超长的储存寿命,能大大拓宽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
常规的含阻燃添加剂的电解液具有阻燃效果,但是其溶剂仍是易挥发成分,依然存在较高的蒸气压,对于密封的电池体系来说,
仍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以完全不挥发、不燃烧的室温离子液体为溶剂,将有希望得到理想的高安全性电解液。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及相邻温度下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有机液体物质,具有电导率高、液态范围宽、不挥发和不燃等特点,将离子液体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有望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
2、提高电极材料热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是不安全电解质直接导致的,但从根源上来说,是因为电池本身的稳定性不高,热失控的出现导致的。
而热失控的发生除了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原因,电极材料的热稳定性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提高电极材料的热稳定性也是提高电池安全性的重要环节,但是这里所说的电极材料热稳定性不但包括其自身的热稳定性,也要包括其与电解质材料相互作用的热稳定性。
通常负极材料热稳定性是有其材料结构和充电负极的活性决定的。
对于碳材料,球形碳材料,如中间相碳微球(MCMB)相对于鳞片状石墨,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充放电平台,所以其充电态活性较小,热稳定性相对较好,安全性高。
而尖晶石结构的Li4Ti5O12,
相对于层状石墨的结构稳定性更好,其充放电平台也高得多,因此热稳定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因此,目前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动力电池中通常使用MCMB或Li4Ti5O12代替普通石墨作为负极。
通常负极材料的热稳定性除了材料本身之外,对于同种材料,特别是石墨来说,负极与电解液界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热稳定性更受关注,而这也通常被认为是热失控发生的第一步。
提高SEI膜的热稳定性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负极材料的表面包覆,如在石墨表面包覆无定形炭或金属层;另一种是在电解液中添加成膜添加剂,在电池活化过程中,它们在电极材料表面形成稳定性较高的SEI膜,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热稳定性。
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热反应被认为是热失控发生的主要原因,提高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尤为重要,在产业界正极材料的开发也更受关注,除了有其价格较高、利润较大的原因外,它在电池安全性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其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负极材料一样,正极材料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安全特征。
LiFePO4由于具有聚阴离子结构,其中的氧原子非常稳定,受热不易释放,因此不会引起电解
液的剧烈反应或燃烧;而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受热或过充时容易释放出氧气,安全性差。
而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当中,LiMn2O4在充电态下以λ-MnO2形式存在,由于它的热稳定性较好,所以这种正极材料也相对安全性较好。
此外,也可以通过体相掺杂、表面处理等手段提高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