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107.17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大纲(完整版)(含例题和考试说明)

一、命题逻辑

[复习知识点]

1、命题与联结词(否定¬、析取∨、合取∧、蕴涵→、等价↔),复合命题

2、命题公式与赋值(成真、成假),真值表,公式类型(重言、矛盾、可满足),公式的基本等值式

3、范式: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极大(小)项,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

4、公式类型的判别方法(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主析取/合取范式法)

5、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本章重点内容:命题与联结词、公式与解释、(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公式类型的判定、命题逻辑的推理

[复习要求]

1、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命题联结词的概念;理解用联结词产生复合命题的方法。

2、理解公式与赋值的概念;掌握求给定公式真值表的方法,用基本等值式化简其它公式,公式在解释下的真值。

3、了解析取(合取)范式的概念;理解极大(小)项的概念和主析取(合取)范式的概念;掌握用基本等值式或真值表将公式化为主析取(合取)范式的方法。

4、掌握利用真值表、等值演算法和主析取/合取范式的唯一性判别公式类型和公式等价方法。

5、掌握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疑难解析]

1、公式类型的判定

判定公式的类型,包括判定公式是重言的、矛盾的或是可满足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真值表法,二是等值演算法。

2、范式

求范式,包括求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关键有两点:一是准确理解掌握定义;另一是巧妙使用基本等值式中的分配律、同一律和互补律(排中律、矛盾律),结果的前一步适当使用幂等律,使相同的短语(或子句)只保留一个。

3、逻辑推理

掌握逻辑推理时,要理解并掌握12个(除第10,11)推理规则和3种证明法(直接证明法、附加前提证明法和归谬法)。

例1.试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1)))()((P Q Q P P ⌝∨⌝⌝∧→→;(2))))((R Q Q P P →⌝∨→⌝∨

())()(())()((:)1P Q Q P Q P P P Q Q P P ∧∧∨∧∧⌝∨⌝=∧∧∨⌝∨⌝=原式

解 Q P P P Q P P Q P ∨⌝=∨⌝∧∨⌝=∧∨⌝=)()()(

))(())((Q P P Q Q P ∧∨⌝∨∨⌝∧⌝=

)()()(Q P Q P Q P ∧∨∧⌝∨⌝∧⌝=

)))((()))(((:)2R Q Q P P R Q Q P P ∨∨∨∨=→⌝∨→⌝∨解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

)()()(R Q P R Q P R Q P ∧∧∨⌝∧∧∨⌝∧⌝∧∨)

2.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是恒真?恒假?可满足?

(1)(P ∧⌝P )↔Q

(2)⌝(P →Q )∧Q

(3)((P →Q )∧(Q →R ))→(P →R )

解:

(1) 真值表

因此公式(1)为可满足。

(2) 真值表

因此公式(2)为恒假。

(3) 真值表

因此公式(3)为恒真。

3.┐Q ∧(P →Q )蕴涵 ┐P 法1:真值表法2:若┐Q ∧(P →Q )为真,则 ┐Q ,P →Q 为真,

所以Q 为假,P 为假,所以┐P 为真。

法3:若┐P 为假,则P 为真,再分二种情况:

①若Q 为真,则┐QÙ(P →Q )为假

②若Q 为假,则P →Q 为假,则┐Q ∧(P →Q )为假

根据① ②,所以 ┐Q ∧(P →Q )蕴涵 ┐P 。)

4.利用基本等价式证明下列命题公式为恒真公式。

((P →Q )∧(Q →R ))→(P →R )

((P ∨Q )∧⌝(⌝P ∧(⌝Q ∨⌝R )))∨(⌝P ∧⌝Q )∨(⌝P ∧⌝R )

(1、证明:

((P →Q )∧(Q →R ))→(P →R )

=((⌝P ∨Q )∧(⌝Q ∨R ))→(⌝P ∨R )

=⌝((⌝P ∨Q )∧(⌝Q ∨R ))∨(⌝P ∨R )

=(P ∧⌝Q )∨(Q ∧⌝R )∨⌝P ∨R

=((P ∧⌝Q )∨⌝P )∨((Q ∧⌝R )∨R )

=(1∧(⌝Q ∨⌝P ))∨((Q ∨R )∧1)

= ⌝Q ∨⌝P ∨Q ∨R

=(⌝Q ∨Q ) ∨⌝P ∨R

= 1 ∨⌝P ∨R

= 1

((P ∨Q )∧⌝(⌝P ∧(⌝Q ∨⌝R )))∨(⌝P ∧⌝Q )∨(⌝P ∧⌝R )

=((P ∨Q )∧(P ∨(Q ∧R )))∨(⌝P ∧(⌝Q ∨⌝R ))

=(P ∨(Q ∧ Q ∧R ))∨(⌝P ∧(⌝Q ∨⌝R ))

=(P ∨(Q ∧R ))∨⌝(P ∨(Q ∧R ))

=1)

5.用形式演绎法证明:{S R R Q Q P →∨

⌝∨⌝,,}蕴涵S P → 证明:

(1)Q P ∨⌝ 规则P

(2)Q P → 规则Q (1)

(3)R Q ∨

⌝ 规则P (4)R Q → 规则Q (3)

(5)R P → 规则Q (2)

(4) (6)R →S 规则P

(7)P →S 规则Q (5)(6) )

6.用形式演绎法证明:(E F D D C B A →∨∧→∨)(),()蕴涵A E →

证明:(改()()(),()F D F D B A B A ∨∧∨∧为为)

(1)A 规则D

(2)A ∨B 规则Q (1)

(3))()(D C B A ∧→∨ 规则P

(4)D C ∧ 规则Q (2)(3)

(5)D 规则Q (4)

(6)F D ∨ 规则Q (5)

(7)E F D →∨)( 规则P

(8)E

规则Q (6)(7) (9)E A → 规则Q (1)

(8)) 7.┐(P ∧┐Q ),┐Q ∨R ,┐R 蕴涵 ┐P

(1)┐Q ∨R

(2)┐R

(3)┐Q

(4)┐(P ∧┐Q )

(5)┐P ∨Q (6)┐P )

8.某案涉及甲、乙、丙、丁四个,根据已有线索,已知:

(1)

若甲、乙均未作案,则丙、丁也均未作案; (2)

若丙、丁均未作案,则甲、乙也均未作案; (3)

若甲与乙同时作案,则丙与丁有一人且只有一人作案; (4) 若乙与丙同时作案,则甲与丁同时作案或同未作案。 办案人员由此得出结论:甲是作案者。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对问题中的四个简单命题用P1,P2,P3,P4分别表示甲,乙,丙,丁作案,则办案人员的推理如下: 前提:

1) ⌝P1∧⌝P2→⌝P3∧⌝P4

2) ⌝P3∧⌝P4→⌝P1∧⌝P2

3) P1∧P2→(⌝P3∧P4)∨(P3∧⌝P4)

4) P3∧P4→(⌝P1∧⌝P2)∨(P1∧P2)

结论:P1。

(⌝P1∧⌝P2→⌝P3∧⌝P4)

∧ (⌝P3∧⌝P4→⌝P1∧⌝P2) ∧ ( P1∧P2→(⌝P3∧P4)∨(P3∧⌝P4)) ∧ ( P3∧P4→(⌝P1∧⌝P2)∨(P1∧P2)) → P1

不是永真式,比如:

P1取假,P2取真,P3取假,P4取真时,上式为假